生态文化观论文_唐立华,刘岸,杨元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文化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态,文化,人与自然,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价值观,生态建设。

生态文化观论文文献综述

唐立华,刘岸,杨元[1](2019)在《论明式家具的生态文化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明式家具的研究不应仅局限在技艺层面,更重要的是其设计思想以及对当代设计的影响。明式家具技艺从设计到制作都系统地体现了生态文化思想。明式家具的设计简约而不简单,是中国先哲道法自然造物思想的经典之作。明式家具节省和爱惜珍贵材料,使其材料性能发挥至极致,整个制作过程在充分尊重木材自然属性的基础上独具匠心,既克服了木材的缺陷,又使产品浑然一体。明式家具的装饰十分考究,均以自然元素为主,装饰技艺与题材的自然美相得益彰。明式家具既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集大成者,也是生态文化观的集大成者。在木材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明式家具的生态文化观对于当代家具设计尤其是实木类木质家具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王雨辰[2](2019)在《论习近平的生态文化观及其当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的生态文化观是继承和发展以往生态哲学文化的结果,其核心是提出了"和"的文化价值观。这种"和"的文化价值观体现在他的以"生命共同体"为基础的生态本体论、生态方法论、生态价值论和生态治理论中。其理论特质是既强调维护人类与自然关系和谐的重要性,又强调维系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从而克服了西方"深绿"和"浅绿"生态思潮只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而忽视维系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和谐的重要性的缺陷。这种"和"的文化价值观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始终具有环境正义价值的追求,而且使其生态文明思想能够正确处理"和"的文化价值观与技术运用、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使生态文明建设服从和服务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呈现出发展观与境界论辩证统一的特质。(本文来源于《南海学刊》期刊2019年02期)

梁燕[3](2019)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中华文明生态文化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中华文明生态文化观可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根"与"源"。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开门见山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这些生态文化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取之有时、用(本文来源于《党政干部论坛》期刊2019年05期)

闫平[4](2019)在《“四种”理念蕴含的生态文化观》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文化观是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客观认知和本质反映,是优化和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符合生态自然规律、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策略,良好的生态文化观为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观念导向、实践动力和制度保障。(本文来源于《济南日报》期刊2019-04-01)

程众,李琳[5](2019)在《基于S生态文化观视野的休闲农业评价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建设"十叁五"规划开展以来,休闲农业是适应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科学发展观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而应运而生的新型农业转型方式。文章围绕建设休闲农业评价指标体系与文化产业思想S生态文化观(S-Eco-Culture)的关系,重点阐述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中文化发展问题的重要性及其对各个休闲农业载体主体行为的规范和指导作用。本文对指导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乡镇企业会计》期刊2019年02期)

胡晓华[6](2018)在《树立起新时代生态文化观》一文中研究指出编者按: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日前,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吹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集结号。6月8日,(本文来源于《友报》期刊2018-06-15)

任美娜[7](2017)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以来,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科技的进步,近代工业化使人类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当人类沉浸在取得众多前所未有的成就这一巨大喜悦之中的同时,也面临着工业文明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失衡、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等危及人类生存的各种全球性问题。严峻的现实唤醒了人类的生态意识,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已经超过了自然的极限,因此迫切需要一种科学的生态文化观作为指导,以达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共生共荣。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的提出,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指导作用,它要求人类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文化观,以科学的态度去保护和关爱大自然。同时,也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平等发展的思想为指导去进行物质生产生活。这对于解决当下的生态危机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为研究主线,力求梳理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化观的形成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的理论基础、价值核心、主要特征及其在国内外的传承与发展。特别是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与融合,进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的当代价值。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本章尝试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加以定义,即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原理和方法,对人类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相处之道提出的一种文化观念。第二章,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本章主要概述了西方、中国和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概念和生态文化观理论,并认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是对以往非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的超越。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着作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生态”的概念,但是他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却十分关注。他们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能够尊重自然规律,并强调运用整体的世界观来对待自然、以便为人类改造自然提供方法论的指导。第叁章,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的产生与形成。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的产生与形成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的。本章阐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形成的理论来源,以及唯物史观创立之前、期间与之后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的内容架构。这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本章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出发,来阐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的内容构成,总结得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的理论基础、价值核心、以及“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改变世界的实践性、与时俱进的发展性、造福于民的人本性”四个基本特征,最终揭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最高社会形态是人类必将走上共产主义道路。第五章,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的传承与发展。本章主要阐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在中国及其中国以外的传承与发展。在中国以外,主要分析了前苏联时期的生态文化观、法兰克福学派的生态文化观以及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化观;在中国,主要以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提出的生态文化观为切入点,梳理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脉络。关注与研究生态文化的思想家举不胜举,本章不能一一提及,只能以其大致发展分期作为贯穿主线,选取一些观点鲜明、颇有见解的学者和学派作为代表,以他们的认识为线索,并由此来理清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的发展脉络。第六章,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从理论层面上看,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是对科学主义僭越与虚妄的批判、对经济无限增长论的反思与批判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与重构;从实践层面上看,主要体现在从宏观上加强顶层设计、从中观上注重制度保障和在微观层面上推进知行统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6-01)

刘尧[8](2017)在《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世纪末开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工业文明的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污染,引发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深刻反思。文化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生存方式。生态问题越演越烈,已经引起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关注。生态问题的产生与人类不合理的生存方式密切相连,解决生态危机需要从生态文化开始探究。本论文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源泉,在理论源泉的介绍上主要从卢卡奇的自然观思想、法兰克福学派的生态建构观思想与马尔库塞的人与自然相联系的思想叁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其次,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逻辑主线,以探寻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为基本核心,以探寻和谐关系的最高社会形态为目的,并以此呈现出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尊重自然规律的主要特点;再次,深入系统的阐述了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的传承研究,十八大以来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的传承主要体现在注重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的指导地位、注重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融合发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经验总结叁个方面;最后,论述了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的实践分析。主要体现在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梦、确立创新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叁个方面。(本文来源于《吉林财经大学》期刊2017-06-01)

赵亮[9](2016)在《大学英语教师生态文化观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文化教育意识淡薄,文化教育缺乏辩证思维及中国文化教育缺失等问题。大学英语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内容、活动、环境等方面出发,构建自身的生态文化观,在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及文化辩证思维能力,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与国际交流的需要。(本文来源于《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罗坚[10](2016)在《加里·斯奈德的“深层生态文化观”及其文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层生态文学观"是加里·斯奈德的文学思想成熟期的产物,是他的生态意识长期酝酿生成的果实,也是他汲取多元文化思想养分的结果。本文探讨了"深层生态"文化运动与斯奈德的关系,重点论述了斯奈德的"深层生态文学观"的核心要素,及其生发的文学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生态文化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习近平的生态文化观是继承和发展以往生态哲学文化的结果,其核心是提出了"和"的文化价值观。这种"和"的文化价值观体现在他的以"生命共同体"为基础的生态本体论、生态方法论、生态价值论和生态治理论中。其理论特质是既强调维护人类与自然关系和谐的重要性,又强调维系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从而克服了西方"深绿"和"浅绿"生态思潮只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而忽视维系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和谐的重要性的缺陷。这种"和"的文化价值观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始终具有环境正义价值的追求,而且使其生态文明思想能够正确处理"和"的文化价值观与技术运用、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使生态文明建设服从和服务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呈现出发展观与境界论辩证统一的特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文化观论文参考文献

[1].唐立华,刘岸,杨元.论明式家具的生态文化观[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王雨辰.论习近平的生态文化观及其当代价值[J].南海学刊.2019

[3].梁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中华文明生态文化观[J].党政干部论坛.2019

[4].闫平.“四种”理念蕴含的生态文化观[N].济南日报.2019

[5].程众,李琳.基于S生态文化观视野的休闲农业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

[6].胡晓华.树立起新时代生态文化观[N].友报.2018

[7].任美娜.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研究[D].吉林大学.2017

[8].刘尧.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D].吉林财经大学.2017

[9].赵亮.大学英语教师生态文化观的构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

[10].罗坚.加里·斯奈德的“深层生态文化观”及其文学意义[J].中国文学研究.2016

论文知识图

奥地利布雷根茨美术馆(来源:http:...图解“S生态文化观”河南师范大学获奖成果(7)河南师范大学获奖成果(3)河南师范大学获奖成果(2)环境整治图

标签:;  ;  ;  ;  ;  ;  ;  

生态文化观论文_唐立华,刘岸,杨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