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力应变本构模型论文-朱慧

应力应变本构模型论文-朱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应力应变本构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强度准则,Cam-Clay模型,主应力--应变本构模型,ABAQUS

应力应变本构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朱慧[1](2019)在《主应力—应变全过程本构模型及位移求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各国学者对土体材料应力--应变关系的研究从未懈怠,所建立的本构模型有几百种,与这些模型所对应的强度准则主要有:摩尔库伦准则、D-P屈服准则、Mises屈服准则、Tresca屈服准则等。现行所发展的几百个土的本构模型都不可能全方位地反映土体各个方面的性质,针对土体某些方面的特点对模型进行研究和应用才是切实可行的方法。近年来,随着有限元学科的发展及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本构模型与各类有限元软件结合,如ABAQUS软件。ABAQUS软件不仅,拥有许多不同的单元类型、材料模拟和分析过程,而且为用户提供了方便灵活的二次开发平台,包括若干用户子程序以及在编程时可以调用的实用程序。为了进一步推动土的本构模型的发展,本文作者针对Cam-Clay模型和主应力--应变本构模型及其参数取值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分析国内外现有的土体本构模型,总结分析各种本构模型的优缺点,为本文的研究提供部分参考。(2)介绍Cam-Clay模型(包括修正Cam-Clay模型)及卢应发教授所提出的新剪应力本构模型,同时将新剪应力本构模型推广至主应力--应变本构模型,分别对两种模型的基本方程、参数取值、相关系数等进行分析研究。(3)先后分别用Cam-Clay模型和主应力--应变本构模型对武汉某粘土的常规叁轴试验数据进行验证,在此试验的基础上,求解主应力--应变本构模型的各参数,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修正Cam-Clay模型和主应力--应变本构模型的计算结果都较为理想,令人满意。(4)开发修正Cam-Clay模型和主应力--应变本构模型的子程序,并将其嵌入到ABAQUS有限元软件中,将该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再次论证了修正Cam-Clay模型和主应力--应变本构模型结果的真实性。利用本文所开发的Cam-Clay模型和主应力--应变本构模型对同一试验进行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两种本构模型的计算结果均比较令人满意,从而进一步验证了主应力--应变本构模型在土的本构模型中的适用性,为土的本构模型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贡献。(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期刊2019-05-01)

满达,庞文台,樊忠成,庞文婷[2](2019)在《复合水泥土应力应变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复合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变形破坏过程进行分析概括、对试件破坏的宏观特征进行观察描述及对试块抗压过程的应力应变曲线比较,得到不同龄期复合水泥土破坏形态差异,及破坏过程弹塑性与脆性强弱关系。根据水泥土与混凝土变形及损伤的相似性,参照混凝土应力应变本构模型,提出复合水泥土的应力应变本构模型,基于最小二乘法插值原理对模型进行试验验证,验证结果显示:实测数据基本与应力应变模型重合,证明所提出的本构模型能够反映复合水泥土应力应变的关系。(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19年01期)

胡士廉,韦航标,胡俊,岑一鸣,王炳磊[3](2019)在《高强韧炮钢热塑性变形应力-应变本构模型及锻造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Gleeble3500型热模拟机对高强韧炮钢材料进行压缩试验,得到不同温度及变形速率下材料的真实应力-应变曲线。试验数据表明,高强韧炮钢材料为应变率和温度敏感材料。拟合得到高强韧炮钢材料热塑性变形的应力-应变本构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对高强韧炮钢进行模拟仿真,计算得到相同工艺条件下,空心与实心坯料锻造过程中的应力-应变等结果,为高强韧炮钢热锻过程控制提供理论基础及技术指导。(本文来源于《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陈茜,郭鸿[4](2015)在《非饱和土本构模型中考虑含水率的应力-应变曲线的构建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非饱和土的变形除受应力影响外,还与土中含水率及其变化有关。在非饱和土计算模型中引入含水率,虽然建立的是经验公式,但非常直观,作为一种近似而实用的处理方法值得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发展。分别从加工硬化曲线的试验参数与含水率的关系和加工硬化曲线的割线模量与含水率的关系两个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考虑含水率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构建方法。结合具体试验展示了2种方法的实现过程,并对模型的合理性进行检验。检验的结果表明2种方法的计算值均能于试验值较好吻合。依据试验结果对2种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方法1的计算值要比方法2的计算值稍小。(本文来源于《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期刊2015年04期)

吴博[5](2015)在《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试验研究与随机损伤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的非确定性本构模型主要针对普通混凝土,对纤维混凝土、喷射混凝土的研究较少,并且很少考虑到由于混凝土材料组成、施工工艺的不同对混凝土本构模型的影响,缺乏统一的混凝土本构模型。本文所建立的随机损伤本构模型可以通过分布函数的选择,以实现对不同类型混凝土的区别研究,进而建立了多种混凝土的统一随机损伤本构模型。本文分别对设计强度等级为C30的普通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喷射混凝土试件进行了轴心受压应力-应变曲线试验研究。通过试验分析了各组混凝土单轴受压的破坏过程和应力-应变曲线的特点;利用试验结果,对各组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特征参数(包括峰值应力、峰值应变、弹性模量、极限应变)进行了统计分析,K-S检验结果表明,各类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特征参数均不拒绝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和Weibull分布,为建立随机损伤本构模型奠定了基础。根据平行杆模型原理,在应力-应变曲线特征参数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能够针对多种混凝土的统一随机损伤本构模型,根据轴心受压试验结果确定了随机损伤本构模型的参数。并将正态分布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和Weibull分布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Weibull分布更适合普通混凝土和喷射混凝土的随机损伤本构模型;而对钢纤维混凝土和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随机损伤本构模型则对数正态分布更好。(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王智超[6](2014)在《两类应变软化土体的弹粘塑性本构模型及应力积分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结构性地基土以及高填方压实回填土在一定围压下的叁轴剪切试验中,都表现为应变软化的变形特征。为更有效地计算和预测其施工和工后沉降,提出了一种能考虑土体超固结、结构性和率敏性的实用弹粘塑性本构模型。它以Asaoka和Hashiguchi的上下负荷面作为某一应变速率下的参考屈服面,按照相对过应力的基本思路,新引入了两个能通过不同应变速率叁轴压缩实验测定的率敏性参数0c和m?,建立了以当前应力、粘塑性应变以及粘塑性应变速率为状态变量的动屈服准则函数,并给出了基于Newton-Raphson迭代的应力积分算法,且成功地将其嵌入到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中,最终通过数值算例来验证模型的正确性以及应力积分算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同时描述土体的率敏性、蠕变以及结构性特征,模型参数物理意义明确、易懂可测,预测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可用于复杂边值问题的有限元计算。(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4-12-21)

陈宇,李忠献[7](2014)在《基于应力-应变曲线的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准确地模拟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从有效应力的角度出发,基于连续损伤力学基本原理,根据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以改进的Saenz曲线为例),推导出混凝土受压损伤演化方程,建立基于应力-应变曲线的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并且开发进入ABAQUS中;通过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本构模型可很好地描述混凝土的塑性变形、刚度退化的力学行为;对钢筋混凝土桥墩的振动台试验进行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可较好地模拟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桥墩的损伤演化过程,因此该方法建立的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具有工程应用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8期)

白梅,张驰,沈国保[8](2014)在《20A钢热塑性变形的应力-应变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20A低碳钢在高温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及本构模型。方法采用Gleeble-1500型热模拟压缩试验,研究在不同变形温度及变形速率条件下,材料的真实应力-应变之间的关系。结果 20A钢属于对温度和应变速率都敏感的材料,其流变曲线呈现出周期性动态再结晶特征。结论通过对实验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及Arrhenius方程处理,得到了20A材料热变形本构模型为σ=8.8650ε0.1445ε·0.1283exp(3475.23/T),为20A钢塑性加工过程的控制及模拟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精密成形工程》期刊2014年04期)

丰土根,蒋喆琦[9](2013)在《本构模型对黏性土侧向卸荷路径下应力-应变关系适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侧向卸荷应力路径对黏性土应力-应变特性的影响,首先介绍了2种典型的修正邓肯-张模型和叁参数模型,然后分析比较了这3种模型反映侧向卸荷应力路径条件下土体应力-应变特性的能力。即分别利用这3个模型模拟普通叁轴侧向卸荷条件下的试验结果,得到相同条件下各种模型的应力-应变特性曲线。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发现:3种模型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侧向卸荷应力路径对黏性土应力-应变特性的影响,其中修正3的效果更明显一点,3种模型存在一定的联系,即参数值达到特定的情况时3种模型退化成为同一模型。(本文来源于《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贾明晓[10](2012)在《基于微平面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的混凝土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Bazant等提出的混凝土微平面本构模型M2的基础上,将微平面上的应力分解为体、偏、剪叁个分量,根据各个分量的物理意义定义了相应的应力-应变关系函数,即理想弹塑性函数。引入破断应变的概念,当微平面应变达到破断应变后应力减为零。介绍了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最后通过叁个算例初步验证了所建议模型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2年10期)

应力应变本构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复合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变形破坏过程进行分析概括、对试件破坏的宏观特征进行观察描述及对试块抗压过程的应力应变曲线比较,得到不同龄期复合水泥土破坏形态差异,及破坏过程弹塑性与脆性强弱关系。根据水泥土与混凝土变形及损伤的相似性,参照混凝土应力应变本构模型,提出复合水泥土的应力应变本构模型,基于最小二乘法插值原理对模型进行试验验证,验证结果显示:实测数据基本与应力应变模型重合,证明所提出的本构模型能够反映复合水泥土应力应变的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应力应变本构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朱慧.主应力—应变全过程本构模型及位移求解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9

[2].满达,庞文台,樊忠成,庞文婷.复合水泥土应力应变本构模型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9

[3].胡士廉,韦航标,胡俊,岑一鸣,王炳磊.高强韧炮钢热塑性变形应力-应变本构模型及锻造仿真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4].陈茜,郭鸿.非饱和土本构模型中考虑含水率的应力-应变曲线的构建方法[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5

[5].吴博.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试验研究与随机损伤本构模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6].王智超.两类应变软化土体的弹粘塑性本构模型及应力积分算法[C].第十二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4

[7].陈宇,李忠献.基于应力-应变曲线的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4

[8].白梅,张驰,沈国保.20A钢热塑性变形的应力-应变本构模型研究[J].精密成形工程.2014

[9].丰土根,蒋喆琦.本构模型对黏性土侧向卸荷路径下应力-应变关系适用性研究[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10].贾明晓.基于微平面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的混凝土本构模型[J].振动与冲击.2012

标签:;  ;  ;  ;  

应力应变本构模型论文-朱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