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层的多播技术论文-陈然

应用层的多播技术论文-陈然

导读:本文包含了应用层的多播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应用层多播,IP多播,覆盖网络,视频直播流媒体

应用层的多播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陈然[1](2010)在《面向视频直播的应用层多播技术研究与系统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网络带宽的不断提高,视频、音频这样的多媒体内容开始逐渐遍布到互联网上。网络视频会议、网络电视直播和影视点播等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和服务在近年来变得非常热门。这些应用和服务基本上都属于单点到多点的内容传输模式,传统上采用单播或IP多播技术实现。本文首先简单回顾了单播和IP多播技术,分析了他们存在的局限和不足,然后引入并着重研究了应用层多播技术,具体工作如下:1)在阅读了大量国内外应用层多播相关论文和文献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现有应用层多播协议进行了分类综述,并对近年来出现的几个典型的针对视频直播应用设计的应用层多播协议进行了分析研究,归纳它们的特点并指出它们的不足,最后总结了今后应用层多播技术的研究思路。2)提出了一种针对单源直播流媒体应用的简单而实用的应用层多播协议,它使用了一种新的基于优先级片选算法的混合型Push-Pull交替传输机制,并创新性的提出了基于视频数据重要性的片优先级计算方法。该协议能在保证较好扩展性和较低控制开销的情况下,优化视频的传输。3)设计并实现了基于该应用层多播协议的原型系统,该系统包括了流读取、视频数据的切片与打包、连接管理和数据包的转发等功能模块。并在局域网内对原型系统进行了测试,系统的各功能模块工作正常,新的应用层多播协议展现了良好的拓扑自组织能力,能够有效的缓解源端服务器的带宽瓶颈。(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0-01-01)

王旭启,程智[2](2009)在《应用层多播技术的分析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多播协议均忽略代价不对称性建立共享多播树这一问题,分析并设计了一种基于源端建立多播树的算法,并实现了与之相关的支持轻量级应用的应用层多播协议.基于本协议开发了一套应用层多播聊天程序,并在校园网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应用层多播机制能有效地支持小规模的多播通信.(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5期)

陈然,邢卫,江肖强[3](2009)在《面向视频流媒体的应用层多播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关注面向视频流媒体的应用层多播(ALM)技术的研究近况。首先总结了ALM的研究概况和分类,重点研究了几个针对视频流媒体应用而提出的ALM协议和框架,讨论其中用到的一些前沿技术,分析这些协议的优缺点,同时给出一些改进思路。最后展望了ALM视频流媒体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2009年08期)

李俊,秦嘉政[4](2009)在《地震应急中的应用层多播技术网络视频会议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应用层多播技术,通过网络多对多传送声音及视频讯号的原理,用应用层多播中的树优先建立方法,进行了网络多播通信方面的研究,实现了一种可以在地震应急中使用的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网络仿真实验证明,该系统在地震应急工作中较为实用。(本文来源于《地震研究》期刊2009年03期)

郑心炜[5](2008)在《基于覆盖网络的应用层多播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以视频会议、视频点播、远程教育等为代表的新型多媒体多播应用的大量涌现,对多播通信服务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与IP多播相比,基于覆盖网络思想的应用层多播最大的优势在于由端系统而不是核心路由器实现多播通信的所有功能,无需改变下层网络基础设施,易于部署,这体现了下一代网络服务的研究重点正在从网络层向应用层跃迁的趋势。在研究覆盖多播的路由协议及算法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在分析覆盖网络模型的理论和系统框架基础上,针对大型覆盖网络系统提出了一种DHCM(density-based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multicast)应用层多播模型,改进了IHC(Incremental Hierarchical Clustering)算法,以集群满足单调性和同构性为原则,对集群的密度进行层次划分,通过密度树实现最短路由;采用peer-to-peer技术,用之字形数据传输方案来替代传统的父亲节点向孩子节点传输数据,避免同一节点向太多节点传输数据而产生瓶颈,提高了系统的数据传输效率。通过和其他多播算法进行实验比较,进一步验证DHCM系统在视频流传输上具有高效性和健壮性。提出了MRDL(Minimum radius,degree-limited spanning tree problem)和LRRB(Limited radius,residual fraction-balanced spanning tree problem)两个模型来求解“度约束最小延迟生成树”,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启发式算法:MRDL-H和LRRB-H算法;提出了一系列Swap和Switch操作动态维护多播树,引入Knock-down技术使多播树具有更广泛的可扩展性。仿真实验结果显示两类算法对不同端系统分布环境表现出良好适应性,在多播生成树的延时、重复带宽使用和网络资源占用量等性能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从而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提出一种新的基于代理的系统—应用层自适应多播iPALM系统(Proxy basedApplication-level Multicast)来改善网络的异构性和传输实时性,在局域范围内采用高效率的IP Multicast进行数据传输,每个多播域中设置一个代理服务器MPN,MPN之间的主干网络通过应用层多播进行数据传输,实现在Internet范围内的多点数据通信;采用了XML驱动的服务定制机制,通过基于客户端和基于代理服务器的双层结构的拥塞控制技术。给出了iPALM系统的功能模块图,定义了协议包的类型、功能、格式定义等,以及各个模块保存的表的具体定义。最后通过模拟实验证明,该系统可以满足不同应用需求,节省大量的网络资源,提供了网络吞吐量,平滑了网络传输的抖动,提高了视频服务质量。(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8-11-01)

杨莉丽[6](2006)在《应用层多播技术实现与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IP多播方案是为一对多,多对多的通信模型而设计的。然而由于IP多播方案的技术性问题和IP多播方案所带来的市场问题,使得IP播方案在提出10年以后仍然没有在Internet上成功的部署起来。在IP多播无法满足新出现应用的需求情况下,研究者开始考虑利用Internet边缘用户的资源,在应用层实现多播服务。应用层多播服务的基本思想是:在不改变网络基础设施,不依赖网络层提供多播服务的情况下,在应用层实现多播服务功能,供用户使用。 本文概括了IP多播和应用层多播的概况,描述了性能分析的概念,以及性能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应用层多播模型中节点主机的性能的分析,从而引向应用层多播模型的优化分析和多播模型系统稳定性的分析。最后本文还设计了简单的应用层多播测试程序与实现程序。利用测试程序分别测试了单播和应用层多播的数据吞吐量与延时,并比较两者的测试数据。利用应用层多播的实现程序实现了一个简单的应用层多播发送数据与接收数据的实例。 应用层多播的潜在优势在于它是应用层的方案,不是部署在路由器上,而是部署在Internet的边缘—应用层上。所以应用层多播的拓扑结构是动态的,本文提出了在稳定状态下,根据多播组的成员主机的性能,构造一个平衡状态的应用层多播的网络拓扑。这对于以后多播的发展中,解决网络负载和服务器负载的问题还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06-08-01)

谭永宝[7](2006)在《基于小型多方视频通讯的应用层多播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已经彻底改观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各种各样的网络应用极大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彼此交流的方式。但与此同时,这些应用也对网络承载能力提出更大挑战。 在各种网络应用中,多媒体通讯是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领域。多媒体通讯通常具有严格的实时性、连续性和带宽要求,因此,为保证服务质量,网络传输必须严格保证传输延时和带宽,这是所有多媒体通讯应用设计的前提。另外,多媒体通讯通常是多点参与,因此,采用传统单播传输会浪费大量资源,并难以提供优质服务,解决这一问题的普遍做法便是采用多播来代替单播。两种比较流行的多播方法是:一、依靠路由器支持的网络层多播,二、不需要路由器支持的应用层多播。前者一般只是在边缘网络和局域网络内使用,互联网的骨干网部分基于伸缩性的考虑一般不予支持,因此,对于依赖互联网的多媒体通讯来讲,基于目前互联网所能提供的服务条件,更应该选择应用层多播技术。应用层多播和网络层多播是多播传输的两种设计方法学,二者使用不同方法实现同样的功能,因此,应用层多播协议需要解决网络层多播需要解决的所有问题,甚至更多。 应用层多播和网络层多播的区别是执行路由选择所在的层次不同。前者由端系统在应用层做选择,底层网络传输依赖于单播,而后者是由路由器在网络层做选择。由于应用层多播将路由选择从网络层移到应用层,因此,它完全不需要网络层的任何特殊硬件或软件支持,只需要支持单播即可,极大地扩充了多播的应用范围。目前,应用层多播技术正成为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各种研究成果表明,应用层多播比简单单播实现多播有效的多,而且,虽然不能达到网络层多播最优化,但性能差别很小甚至很接近,能够满足多媒体通讯的需求。同时,在应用层选择路由给了设计者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针对具体的应用场景设计具体的路由选择算法。最后,应用层多播将更多的工作放到端系统实施,这也符合互联网设计的网络简化原则。 此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便是基于小型多方视频通讯的应用层多播技术。针对这种具体的应用场景,此文采用一种全新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在保证各传输通路延迟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均匀使用各通路带宽,从而达到整个系统的稳定和全局优化。采用该方法的最大收益是将某条或某几条通路上由于带宽波动而影响整个系统的可能性分摊到系统所有通路上,从而提高了系统稳定性。同时,系统还采用了集中式的全局路由统筹算法,在一个中央节点上收集所有通路的状态并计算整个系统的路由,其优点是路由选择可以全局最优,并且当(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6-03-01)

应用层的多播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现有多播协议均忽略代价不对称性建立共享多播树这一问题,分析并设计了一种基于源端建立多播树的算法,并实现了与之相关的支持轻量级应用的应用层多播协议.基于本协议开发了一套应用层多播聊天程序,并在校园网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应用层多播机制能有效地支持小规模的多播通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应用层的多播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陈然.面向视频直播的应用层多播技术研究与系统实现[D].浙江大学.2010

[2].王旭启,程智.应用层多播技术的分析与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3].陈然,邢卫,江肖强.面向视频流媒体的应用层多播技术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

[4].李俊,秦嘉政.地震应急中的应用层多播技术网络视频会议系统[J].地震研究.2009

[5].郑心炜.基于覆盖网络的应用层多播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6].杨莉丽.应用层多播技术实现与性能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6

[7].谭永宝.基于小型多方视频通讯的应用层多播技术[D].浙江大学.2006

标签:;  ;  ;  ;  

应用层的多播技术论文-陈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