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化亚铜论文_王亚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卤化亚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荧光,联苯,多核,结构,晶体,喹啉,磷光。

卤化亚铜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君[1](2018)在《卤化亚铜类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荧光变色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有机配合物发光材料在有机发光二极管和化学传感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中,亚铜配合物因具有结构类型多样且发光性质可调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论文利用新颖的喹啉基苯并恶唑、苯并咪唑等氮配体及膦配体,成功合成出一系列单核、双核及四核卤化亚铜配合物。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紫外-可见光谱及热重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辅以理论计算,研究了配合物的光学性质及构效关系。此外,本论文创新性地研究了双核配合物的热致-蒸气致荧光变色现象以及四核配合物的时间相关机械致荧光变色现象,并分析了荧光变色机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卤化亚铜类配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构效关系研究。本论文合成了四个新颖的吡啶基及喹啉基苯并恶唑、苯并咪唑类氮配体,分别是:5-叔丁基-2-(4-吡啶基)苯并恶唑(简称4-PBO(5-tBu))、3-甲基-2-(3-吡啶基)苯并咪唑(简称3-PBI(3-CH_3))、2-(2-喹啉基)苯并恶唑(简称2-QBO)、2-(2-喹啉基)苯并咪唑(简称2-QBI)。利用合成的氮配体及吡啶类氮配体,引入含膦配体与碘化亚铜协同组装,成功合成出一系列新颖的卤化亚铜配合物:(1)CuI(2-QBO)(TPP),(2)CuI(2-QBI)[TPP(4-OCH_3)],(3)CuI[(TPP)(P)]_2,(4)Cu_2(μ-I)_2[4-PBO(5-tBu)]_2[TPP(3-OCH_3)]_2,(5)Cu_2(μ-I)_2[3-PBI(3-CH_3)]_2[TPP(4-OCH_3)]_2,(6)Cu_2(μ-I)_2[Py(3-Ph)]_2[TPP(4-OCH_3)]_2,(7)Cu_2(μ-I)_2[Py(4-Ph)]_2[TPP(3-CH_3)]_2,(8)Cu_2(μ-I)_2[Py(4-Ph)]_2[TPP(4-OCH_3)]_2,(9)Cu_2(μ-I)_2[Py(4-CH=CH_2)]_2[TPP(4-CH_3)]_2.CH_2Cl_2,(10)Cu_2(μ-I)_2[Py(4-CH=CH_2)]_2[TPP(4-OCH_3)]_2,(11)Cu_2(μ-I)_2[TPP(2-CH_3)]_2(CH_3CN)_2,(12)Cu_2(μ-I)_2[TPP(2-OCH_3)]_2,(13)Cu_4(μ_3-I)_4[Py(3-Ph)]_3[TPP(2-CH_3)]。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分别表现为单核、双核及四核的结构类型。分析影响配合物结构的因素,发现:螯合氮配体易形成单核结构,而端基氮配体易形成双核结构;膦配体的空间位阻能够影响配合物配位中心的扭曲程度及配位模式。探讨了配合物的构效关系:氮配体能够改变LUMO轨道能级,影响HOMO-LUMO能级差,进而调节配合物的发光波长;膦配体上的取代基供电子性增强,配合物最大发射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理论计算数据表明,配合物的发光主要来源于金属-配体之间的电荷转移跃迁(MLCT)和卤素-配体间的电荷转移跃迁(XLCT)。2、卤化亚铜类配合物的荧光变色性质研究。本论文创新性地利用改变配位中心配位构型的方法,研究了双核配合物Cu_2(μ-I)_2[Py(4-CH_3)]_2[TPP(4-CH_3)]_2和Cu_2(μ-I)_2[Py(4-CH=CH_2)]_2[TPP(4-OCH_3)]_2的热致-蒸气致荧光变色性质及其机理。通过加热,蒸气扩散方式控制含氮配体的去留,从而改变配位中心配位模式及构型,进而调节配合物的发光波长,实现荧光变色,而且荧光变色现象具有可逆性及可调性。本论文还探究了四核配合物Cu_4(μ_3-I)_4[Py(3-Ph)]_3[TPP(2-CH_3)]的时间相关机械致荧光变色性质及其机理。发现利用机械研磨能够调节配合物的发光波长,实现荧光变色。随研磨时间延长,配合物的发光强度增强且最大发射波长红移,而且荧光变色现象具有可逆性。(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8-12-15)

刘立平[2](2018)在《含喹啉、苯基萘基及叁联苯有机膦卤化亚铜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因为它的可以自发光的优点在光学的领域受到很大的关注。目前应用于OLED材料的主要是Ir3+、pt2+、Ru2+和Os2+等金属配合物,然而这些金属价格非常昂贵、在自然界的储量又很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 OLED的大量推广和广泛的应用。因此,开发新的廉价高效的光电材料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分别以8-溴喹啉、1-溴萘和邻二甲苯为底物,采用双锂试剂得到8-二苯基膦喹啉、1-二苯基膦萘、4,5-二甲基-1,2-二(二苯基膦)苯和叁联苯基双齿膦配体,分别与卤化亚铜反应得到一系列中性卤化铜(Ⅰ)配合物。采用核磁、红外、质谱、单晶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荧光光谱、热重分析等对配合物的结构、发光性质和热性质进行了表征。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量化计算研究了发光机理。第一章绪论介绍OLED的产生、结构以及发光原理。简述近年来OLED的发展方向,介绍磷光和荧光材料发光的原理、提高发光效率的方法和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现象产生机理,重点介绍了用于OLED器件中的单核和双核卤化亚铜配合物研究现状。基于该领域当前的研究,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第二章8-二苯基膦基喹啉与1-二苯基膦基萘混配卤化亚铜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以8-溴喹啉、1-溴萘为底物,分别与正丁基锂、二苯基氯化膦反应得到配体8-二苯基膦基喹啉、1-二苯基膦基萘,将2种配体和CuX(X=Cl,Br,I)以1:1:1的比例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四配位混配性单核Cu(Ⅰ)配合物,并对其分子结构和光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这些固体配合物在室温下发红光,最大发射波长为669-691 nm,寿命0.46~1.80μs,固态下小的能级差△E(S1-T1)表明:在室温下,发光是由热激活延迟荧光产生的。配合物的发光主要来源于MLCT(金属到配体电荷跃迁),XLCT(卤素到配体电荷跃迁)和LLCT(配体到配体电荷跃迁)。叁种配合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第叁章4,5-二甲基-1,2-二(二苯基膦)苯与1-二苯基膦基萘混配卤化亚铜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以邻二甲苯为底物,使用液溴通过卤代反应得到1,2-二溴-4,5-二甲苯,与正丁基锂、二苯基氯化膦反应得到4,5-二甲基-1,2-二(二苯基膦)苯配体,将其与1-二苯基膦基萘配体和CuX(X = Br,I)以1:1:1的摩尔比在二氯甲烷中常温反应制备了一系列四配位混配性单核Cu(Ⅰ)配合物,并对其分子结构和光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固体配合物在室温下发黄绿光和绿黄光(λmλ= 546~576 nm),寿命2.3~13.1μs,配合物的发光机理属于TADF。配合物的发光主要来源于MLCT、XLCT和LLCT。叁种配合物热稳定性好。第四章叁联苯有机膦卤化亚铜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以邻二甲苯为原料,通过卤代、与正丁基锂试剂反应通过分子间偶联合成叁联苯双锂试剂,再与二苯基氯化膦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合成叁联苯基双齿膦配体4,4',4",5,5',5"-六甲基-(1,1':2',1"-叁联苯基)-2,2"-二(二苯基膦),然后与CuX(X= I,Br,Cl)配位合成了一系列单核叁配位的中性卤化亚铜配合物,并对其结构及光物理性质进行了表征。发射光谱表明,293 K下,叁种配合物发绿光及黄绿光,(λmax=493~547 nm),寿命为4.1~185.4μs,具有小的S1-T1能级差,发光机理属于TADF。配合物的发光主要来源于MLCT,XLCT和IL(配体内)跃迁。叁种配合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8-04-20)

陈布霖[3](2018)在《胺基苯基单膦、联苯双膦及苯基双氮单膦卤化亚铜配合物的合成与光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具有自发光性、视角广、对比度高、能耗低、反应速度快和色彩鲜艳等优点。锇、铱、铂和钌等过渡金属由于具有自旋轨道偶合作用,作为高效磷光材料常被用于组装OLED。但这些金属丰度低、价格昂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OLED的应用。金属铜具有替代这些贵金属的潜力,具有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的亚铜配合物的量子产率(QY)在理论上可以达到100%,可媲美磷光材料,因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在调研了中性铜(Ⅰ)配合物在OLED上的应用背景的基础上,设计合成了胺基苯基单膦、联苯双膦及苯基双氮单膦叁种有机配体,分别与CuX反应,合成了 3个叁配位双核、3个四配位双核、1个四配位六核的中性卤化亚铜配合物。采用核磁共振、红外、质谱、X-单晶衍射、紫外-可见、荧光光谱等表征了它们的结构和光物理性质,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量化计算研究了发光机理,为进一步获得高效热激活延迟荧光的中性铜(Ⅰ)配合物提供了有意义的探索。第一章绪论本章介绍了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展历史、构造及工作原理,电致发光的机理等。着重介绍了具有热激活延迟荧光的亚铜配合物,讨论了单核、双核及多核铜配合物的结构、配位方式、发光性质及在OLED的应用,提出了本论文的设计思想。第二章含二苯基氨基单齿膦配体的叁配位卤化亚铜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发光性质研究本章合成了一系列含二苯基氨基单齿膦配体的叁配位双核卤化亚铜配合物[CuX(dpnp)]2(dpnp 为 N-[2-(二苯基膦基)-4,5-二甲基苯基]-N-苯基苯胺,X = I(1),Br(2),Cl(3)),配合物的两个铜原子都由两个卤素原子桥连,形成了一种Cu2X2四元环的双核结构。配合物在室温下都发蓝光,其最大发射波长从483 nm到487 nm,发光寿命介于13.9μs与38.1μs之间,量子产率低于0.01%。配合物1的发光主要源于IL(配体内)跃迁,而配合物2和3的发光源于MLCT(金属到配体的电荷跃迁),XLCT(卤素到配体的电荷跃迁)和IL(配体内)跃迁。叁个配合物都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第叁章含联苯双齿膦配体的卤化铜(Ⅰ)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发光性质研究本章合成了一系列含联苯双齿膦配体的四配位双核卤化铜(Ⅰ)配合物[CuX(bpbp)]2(bpbp为2,2'-双(二苯基膦基)联苯,X = I(4),Br(5)and Cl(6)),配合物的两个铜原子都由两个卤素原子桥连,形成了一种Cu2X2四元环的双核结构。在室温下,固态配合物的发光由黄到蓝,其最大发射波长从487 nm到575 nm,发光寿命介于6.2μs与19.8 μs之间,量子产率低于0.01%。配合物4-6的发光源于MLCT,XLCT和IL跃迁。叁个配合物都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第四章含苯基双氮单膦配体的碘化亚铜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光物理性质研究本章合成了 一种含有苯基双氮单膦叁齿配体的六核碘化亚铜配合物[Cu6I6(ppda)2]{ppda为2-[(2-二甲胺基苯基)(苯基)膦]-N,N-二甲苯胺,7}。六个铜原子均为四配位,含四个CuPNI2和两个CuI4结构单元。固态配合物7在室温下发白光,CIE色度坐标为(0.2297,0.2737),最大发射波长为474 nm,发光寿命为2.7μs,在室温下,配合物7的量子产率为14.8%。配合物7的发光源于MLCT和XLCT。(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8-04-20)

吉玮,李城安,景苏[4](2017)在《硒/碲醚基卤化亚铜簇合物的构筑及光催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硒/碲醚易与Cu(Ⅰ)构筑获得稳定结构物质,我们设计合成基于硒/碲醚配体的系列卤化亚铜簇合物[Cu_2X_2L_2]_n,并研究其构效性能。通过原位构筑得到的核-壳型铜簇的纳米复合物TiO_2@[Cu_2I_2L_2]_n,具有优异的可见光催化活性。~([1])(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8-21)

范林涛[5](2017)在《基于立方烷型卤化亚铜簇单元构筑的多重刺激响应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刺激响应材料作为新一代智能材料在信息存储、防伪、光电材料等方面表现诱人的应用前景。具有d8/d10电子结构的过渡金属配合物,因其多样化的电荷跃迁而被广泛应用于光电功能材料特别是刺激响应材料中。Cu的配合物更是由于Cu的价格低廉、毒性低、响应灵敏等优点而受到研究者的青睐。在该体系,有机基团对刺激响应行为的调控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论文在叁苯基膦的不同位置上引入吸电子基和给电子基,制备了 13个具有立方烷型Cu4X4簇、4个具Cu2X2二聚簇的卤化亚铜配合物,并研究其刺激响应行为。化合物1-15是使用了氯、甲基、甲氧基、胺基四种不同性质取代基和取代位置修饰的叁苯基膦衍生物配体,它们从吸电子基、弱给电子基到强给电子基,取代位从邻、间、对不同取代位变化,得到15个结构多样的化合物,它们大多数为经典的Cu4X4立方烷构型和Cu2X2二聚体构型。其中化合物4为奇特的基于顺式共棱形成双立方烷结构,化合物7、8是首例得到的四帽金刚烷型十二面体结构,化合物15为通过第二金属桥联形成的双立方烷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取代基为吸电子基情况下,随着温度降低,低能峰发生红移,高能峰显着增强,这是由于吸电子基增大了 XLCT和MLCT的几率;在苯环上取代基为弱给电子基情况下,随着温度降低,低能发射峰增强,高能发射峰没有出现,这归因于弱给电子基的引入填充了空的π*轨道,使得XLCT和MLCT变为禁阻;在苯环上取代基为中等强度给电子基情况下,随着温度降低,低能发射峰发射发生紫移并增强,高能发射峰也增强。该规律为新型卤化亚铜基发光材料的调控制备提供了理论依据。化合物1和2可以实现在力和溶剂作用下的可逆变色,为典型的可逆力/热/溶剂多重刺激响应材料。本论文合成的大部分配合物,其制备过程简单,合成成本低廉,产率和重复率高。在这18个化合物中,配合物1、3、7、10、11和17的荧光强度高,刺激响应性能好,稳定性高。这为这类化合物在刺激响应材料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17-06-01)

黎钱[6](2017)在《二苯基萘和氮杂环卤化亚铜配合物的制备与光物理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在光学显示领域备受广泛的关注。目前应用于OLED发光材料的主要是Ir~(3+)、Pt~(2+)、Ru~(2+)和Os~(2+)等金属配合物,然而这些金属价格昂贵、储量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OLED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因此,开发新的廉价高效的光电材料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分别以1-溴萘、邻二溴苯和1-叔丁基吡咯为底物,采用有机锂试剂和格氏试剂制备得到二苯基萘基单膦配体、二苯基膦基咔唑N/P双齿配体和吡咯基双膦配体,分别与卤化亚铜反应得到一系列中性亚铜配合物。采用核磁、单晶X射线衍射、质谱(MS)、红外(IR)、热重分析(TGA)、紫外-可见(UV-vis)、荧光(PL)光谱等对配合物的结构、发光性质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第一章绪论介绍OLED的产生、分类、结构及发光原理。简述近年来OLED的发展方向,介绍有机发光二极管磷光材料的选用、俘获叁线态能量的方法和热活性延迟荧光(TADF)现象产生机理,着重介绍了被用于OLED器件中的含磷配体的卤化亚铜配合物研究现状。基于该领域当前的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第二章1-二苯基膦萘卤化亚铜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发光性质以1-溴萘为底物,与正丁基锂反应得到1-萘基锂化合物,与二苯基氯化膦反应得到1-(二苯基膦)萘配体,将配体与卤化亚铜以1:1的摩尔比在二氯甲烷中常温反应制备了四核四配位碘化亚铜配合物、单核叁配位溴化及氯化亚铜配合物。固体配合物在室温下发蓝光(λ_(max)=423-463 nm),配合物的发光来源于(σ+X)→π*跃迁。叁种配合物热稳定性好。第叁章3,6-二叔丁基-9-(2-二苯基膦)苯基咔唑卤化亚铜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发光性质以邻二溴苯为底物,先通过碘化亚铜催化的C-N偶联反应得到1-溴-2-(3,6-二叔丁基)咔唑基苯,再与丁基锂试剂和二苯基氯化膦反应得到3,6-二叔丁基-9-(2-二苯基膦)苯基咔唑配体,然后与卤化亚铜以1:1的摩尔比在二氯甲烷中反应制备了叁种新的配合物,并对其结构及性质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表明,常温下,叁种配合物在固态下发蓝绿光(λ_(max)=488–493 nm),具有小的S_1-T_1能级差(0.061-0.113 eV),发光机理属于TADF。热失重曲线显示叁种配合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第四章1-叔丁基-3,4-二(二苯基膦基)吡咯卤化亚铜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以叔丁胺和2,5-二甲氧基四氢呋喃为底物,合成了1-叔丁基吡咯,再与叁溴化磷反应,得到了1-叔丁基-3,4-二(二溴膦基)吡咯,最后与格氏试剂反应得到了1-叔丁基-3,4-二(二苯基膦基)吡咯配体,然后常温下将双膦配体与卤化亚铜按照1:1的摩尔比在CH_2Cl_2中反应得到了叁种新的配合物,并对其结构及光物理性质进行了表征。发射光谱表明,292 K下,叁种配合物分别发橙红、蓝和绿光。热失重曲线显示叁种配合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7-05-01)

辛丙靖,李鹏,罗力莎,夏添,李光华[7](2017)在《一维链状卤化亚铜化合物的溶剂热原位合成、结构及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剂热原位反应合成了一例具有一维铜卤链结构的化合物(C_(10)H_(22)N_2)_3[Cu_9I_(14)Br](C_(10)H_(22)N_2=N,N'-二乙基叁乙烯二胺阳离子).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粉末X射线衍射及红外光谱等测试手段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a=2.6233(5)nm,b=1.6299(3)nm,c=1.6707(3)nm,β=117.31(3)°,V=6.347(2)nm~3.化合物的结构由一维的铜卤链和有机模板剂构成,其中有机模板剂是通过叁乙烯二胺和乙醇烷基化反应得到的有机季铵盐阳离子.该化合物在室温下表现出较好的光致发光性质.(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范林涛,李敏,吴琪琪,陈之荣,李浩宏[8](2016)在《卤化亚铜基刺多重激响应材料:立方烷簇结构修饰及其刺激响应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刺激响应荧光变色材料在新型传感器、商标防伪、信息存储等领域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1]。基于有机磷/卤化亚铜簇的配合物由于立方烷碘化亚铜中心的结构柔性和丰富的d10-d10相互作用在刺激响应荧光变色材料中占据重要地位[2]。但是有机配体的电子性质对刺激响应调控行为仍不清楚。本课题在有机膦配体引入不同性质的取代基,与无机卤化亚铜合成出一系列具有对机械力、温度等多重刺激响应的荧光变色杂化功能材料,并探究其变色机理。(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6年S1期)

洪啸[9](2016)在《邻位双膦苯基卤化亚铜(Ⅰ)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因其可自发光等独特的优点在光学显示领域备受广泛的关注。目前应用于OLED发光材料的主要是Ir3+、Pt2+、Ru2+和Os2+等金属配合物,然而这些金属价格昂贵、储量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 OLED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因此,开发新的廉价高效的光电材料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以邻二甲苯和邻苯二甲醚为底物,采用双锂试剂制备得到两种不同的邻位双膦苯基配体,分别与卤化亚铜反应得到一系列中性铜(Ⅰ)配合物,与叁苯基膦继续反应得到一系列新的单核四配位中性铜(Ⅰ)配合物。采用核磁、单晶X射线衍射、质谱(MS)等对配合物的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采用紫外-可见(UV-vis)、荧光(PL)光谱等对发光性质进行了表征。将铜配合物作为客体材料组装OLED器件,对器件的光电性质进行了表征,为制备低成本高效率的电致发光材料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第一章绪论简单介绍OLED的产生、分类、结构及发光原理。简述近年来OLED的发展方向,着重介绍通过选择使用合适的发光层客体材料提高OLED器件的方法、热活性延迟荧光(TADF)现象产生机理及TADF材料判断方法,以及被用于OLED中的邻位双膦苯基卤化亚铜(Ⅰ)配合物研究现状。根据该领域当前的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第二章4,5-二甲基-1,2-二(二苯基膦)苯卤化铜(Ⅰ)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以邻二甲苯为底物,使用溴素通过卤代反应得到4,5-二甲基-1,2-二溴苯,然后与正丁基锂反应得到邻位苯基双锂化合物,与二苯基氯化膦反应得到4,5-二甲基-1,2-二(二苯基)膦苯配体,最后与卤化亚铜以1:1的物料比在二氯甲烷中常温制备了叁种新的配合物,并对其结构及性质进行了表征。对叁个配合物的HOMO和LUMO能级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这叁个配合物为热活性延迟荧光型配合物,内量子效率为0.28~0.32,将叁个配合物分别制成OLED器件,器件的外量子效率(EQE)为7.27~10.14%,最大电流效率为20.41~32.92 cd/A,启亮电压3.3~4.5 V左右,器件亮度为2399~3799 cd/m2,发射绿光。第叁章4,5-二甲氧基-1,2-二(二苯基)膦苯卤化铜(Ⅰ)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以邻苯二甲醚为底物,通过采用双锂试剂反应得到4,5-二甲氧基-1,2-二(二苯基)膦苯配体,然后与卤化亚铜以1:1的物料比在二氯甲烷中制备了叁种新的配合物,并对其结构及性质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表明,量子效率(QY)得到相对的提高,最高可达到0.47,同时最大发射波长发生一定程度的蓝移。将叁个配合物分别作为发光层的客体材料制成OLED器件,器件的外量子效率(EQE)为0.70~5.83%,最大电流效率为1.72~15.10 cd/A,启亮电压3.5~4.0 V左右,器件亮度为7.78~939.00 cd/m2。第四章4,5-二甲氧基-1,2-二(二苯基)膦苯叁苯基膦卤化铜(Ⅰ)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本章以第叁章中的有机膦化合物和叁苯基膦为有机配体,与卤化亚铜按照1:1:1的物料比在CH2C12中常温下制备得到叁种新的配合物,并对其结构及光电性质进行了表征。293 K下,发射光谱表明,叁种配合物发蓝绿色光,量子效率为0.44~0.78。(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6-05-01)

洪啸,齐磊,陈乔,黎钱,柳利[10](2015)在《1,2-二(二苯基膦基)-4,5-二甲基苯卤化亚铜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发高效磷光铜(I)配合物、取代贵金属配合物的研究引起了关注。本文以邻二溴苯为原料,分别采用双格氏试剂、丁基锂,合成了1,2-二(二苯基膦基)-4,5-二甲基苯,然后与Cu X(X=I,Br,Cl)反应合成了一系列中性Cu(Ⅰ)配合物,并获得了2个晶体结构(图1),采用核磁共振、红外、质谱、元素分析、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循环伏安等对其结构及性质进行了表征。Cu I、Cu Br与1,2-二(二苯基膦基)-4,5-二甲基苯生成的是双核铜(I)配合物。与配体相比,碘化铜(I)配合物在330 nm有较强吸收,表现出较强的金属到配体的电荷跃迁。1,2-二(二苯基膦基)-4,5-二甲基苯碘化亚铜配合物的荧光光谱表明,当激发波长为360 nm时,最大发射波长为497 nm。通过循环伏安图谱计算得到该配合物的HOMO为-5.09 e V,LUMO为-3.62 e V。(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无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B配位化学》期刊2015-07-25)

卤化亚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因为它的可以自发光的优点在光学的领域受到很大的关注。目前应用于OLED材料的主要是Ir3+、pt2+、Ru2+和Os2+等金属配合物,然而这些金属价格非常昂贵、在自然界的储量又很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 OLED的大量推广和广泛的应用。因此,开发新的廉价高效的光电材料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分别以8-溴喹啉、1-溴萘和邻二甲苯为底物,采用双锂试剂得到8-二苯基膦喹啉、1-二苯基膦萘、4,5-二甲基-1,2-二(二苯基膦)苯和叁联苯基双齿膦配体,分别与卤化亚铜反应得到一系列中性卤化铜(Ⅰ)配合物。采用核磁、红外、质谱、单晶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荧光光谱、热重分析等对配合物的结构、发光性质和热性质进行了表征。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量化计算研究了发光机理。第一章绪论介绍OLED的产生、结构以及发光原理。简述近年来OLED的发展方向,介绍磷光和荧光材料发光的原理、提高发光效率的方法和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现象产生机理,重点介绍了用于OLED器件中的单核和双核卤化亚铜配合物研究现状。基于该领域当前的研究,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第二章8-二苯基膦基喹啉与1-二苯基膦基萘混配卤化亚铜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以8-溴喹啉、1-溴萘为底物,分别与正丁基锂、二苯基氯化膦反应得到配体8-二苯基膦基喹啉、1-二苯基膦基萘,将2种配体和CuX(X=Cl,Br,I)以1:1:1的比例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四配位混配性单核Cu(Ⅰ)配合物,并对其分子结构和光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这些固体配合物在室温下发红光,最大发射波长为669-691 nm,寿命0.46~1.80μs,固态下小的能级差△E(S1-T1)表明:在室温下,发光是由热激活延迟荧光产生的。配合物的发光主要来源于MLCT(金属到配体电荷跃迁),XLCT(卤素到配体电荷跃迁)和LLCT(配体到配体电荷跃迁)。叁种配合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第叁章4,5-二甲基-1,2-二(二苯基膦)苯与1-二苯基膦基萘混配卤化亚铜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以邻二甲苯为底物,使用液溴通过卤代反应得到1,2-二溴-4,5-二甲苯,与正丁基锂、二苯基氯化膦反应得到4,5-二甲基-1,2-二(二苯基膦)苯配体,将其与1-二苯基膦基萘配体和CuX(X = Br,I)以1:1:1的摩尔比在二氯甲烷中常温反应制备了一系列四配位混配性单核Cu(Ⅰ)配合物,并对其分子结构和光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固体配合物在室温下发黄绿光和绿黄光(λmλ= 546~576 nm),寿命2.3~13.1μs,配合物的发光机理属于TADF。配合物的发光主要来源于MLCT、XLCT和LLCT。叁种配合物热稳定性好。第四章叁联苯有机膦卤化亚铜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以邻二甲苯为原料,通过卤代、与正丁基锂试剂反应通过分子间偶联合成叁联苯双锂试剂,再与二苯基氯化膦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合成叁联苯基双齿膦配体4,4',4",5,5',5"-六甲基-(1,1':2',1"-叁联苯基)-2,2"-二(二苯基膦),然后与CuX(X= I,Br,Cl)配位合成了一系列单核叁配位的中性卤化亚铜配合物,并对其结构及光物理性质进行了表征。发射光谱表明,293 K下,叁种配合物发绿光及黄绿光,(λmax=493~547 nm),寿命为4.1~185.4μs,具有小的S1-T1能级差,发光机理属于TADF。配合物的发光主要来源于MLCT,XLCT和IL(配体内)跃迁。叁种配合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卤化亚铜论文参考文献

[1].王亚君.卤化亚铜类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荧光变色性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8

[2].刘立平.含喹啉、苯基萘基及叁联苯有机膦卤化亚铜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D].湖北大学.2018

[3].陈布霖.胺基苯基单膦、联苯双膦及苯基双氮单膦卤化亚铜配合物的合成与光性质研究[D].湖北大学.2018

[4].吉玮,李城安,景苏.硒/碲醚基卤化亚铜簇合物的构筑及光催化研究[C].第十五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2017

[5].范林涛.基于立方烷型卤化亚铜簇单元构筑的多重刺激响应材料[D].福州大学.2017

[6].黎钱.二苯基萘和氮杂环卤化亚铜配合物的制备与光物理性质研究[D].湖北大学.2017

[7].辛丙靖,李鹏,罗力莎,夏添,李光华.一维链状卤化亚铜化合物的溶剂热原位合成、结构及性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7

[8].范林涛,李敏,吴琪琪,陈之荣,李浩宏.卤化亚铜基刺多重激响应材料:立方烷簇结构修饰及其刺激响应行为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6

[9].洪啸.邻位双膦苯基卤化亚铜(Ⅰ)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应用[D].湖北大学.2016

[10].洪啸,齐磊,陈乔,黎钱,柳利.1,2-二(二苯基膦基)-4,5-二甲基苯卤化亚铜的合成与表征[C].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无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B配位化学.2015

论文知识图

化合物COZ-1的叁维结构图和吸附曲线一常见的卤化亚铜一维链结构卤化亚铜光谱响应曲线部分单分子的卤化亚铜化合物左、右手螺旋通道及不规则连接网络的...化合物CM2的一维链及π-π相互作用这...

标签:;  ;  ;  ;  ;  ;  ;  

卤化亚铜论文_王亚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