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阻断论文_杨大鸿,贾玉娟,侯玉立

导读:本文包含了血管阻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血管,紧张,受体,拮抗剂,肿瘤,胎盘,光敏剂。

血管阻断论文文献综述

杨大鸿,贾玉娟,侯玉立[1](2019)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剂用于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网状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系统评价不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剂对脑卒中二级预防和降低卒中后主要血管事件发生率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CBM和VIP数据库,搜集关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脑卒中二级预防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8年11月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5.1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RCT,包括25 620例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降低脑卒中复发率方面,坎地沙坦[RR=0.40,95%CI(0.16,0.99)]和缬沙坦[RR=0.22,95%CI(0.07,0.76)]优于安慰剂;缬沙坦优于替米沙坦[RR=0.24,95%CI(0.07,0.81)]、雷米普利[RR=0.26,95%CI(0.07,0.93)]和培哚普利[RR=0.23,95%CI(0.07,0.81)]。在降低卒中后主要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坎地沙坦[RR=0.39,95%CI(0.21,0.74)]、缬沙坦[RR=0.27,95%CI(0.11,0.64)]及雷米普利[RR=0.76,95%CI(0.60,0.95)]优于安慰剂;缬沙坦优于替米沙坦[RR=0.29,95%CI(0.12,0.68)]、雷米普利[RR=0.36,95%CI(0.15,0.88)]和培哚普利[RR=0.28,95%CI(0.12,0.68)];坎地沙坦优于替米沙坦[RR=0.42,95%CI(0.22,0.79)]及培哚普利[RR=0.41,95%CI(0.21,0.79)]。7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剂的排序结果为:缬沙坦>氨氯地平>坎地沙坦>雷米普利>替米沙坦>培哚普利>安慰剂。结论当前证据显示,缬沙坦与坎地沙坦能降低卒中复发率及卒中后主要血管事件发生率;雷米普利能降低卒中后主要血管事件发生率;缬沙坦可能是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最佳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剂。受纳入研究数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本文来源于《中国循证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寇相欢,华蕾[2](2019)在《腹腔镜下子宫血管阻断术联合子宫肌瘤剜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及对患者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血管阻断术联合子宫肌瘤剜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及对患者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我院妇科收治的100例子宫肌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剜除术,观察组给予腹腔镜下子宫血管阻断术联合子宫肌瘤剜除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恢复时间、内分泌激素水平、血常规指标、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及性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盆腔引流时间、离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的LH、FSH、E2、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CD3+、CD4/CD8均低于手术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功能评分均高于手术后3个月,且手术后3、6个月,观察组的性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血管阻断术联合子宫肌瘤剜除术可有效控制子宫肌瘤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有利于减轻对患者内分泌激素、血常规、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9年29期)

王学发[3](2019)在《心可舒胶囊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心可舒胶囊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ngⅡ)阻断剂治疗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新汶矿业集团莱芜中心医院140例EH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70例。对照组采用AngⅡ阻断剂治疗,研究组于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联合心可舒胶囊治疗,两组均持续用药6个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左心功能指标[每搏输出量(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SBP、DB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V、LVE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71%)与对照组(8.5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心可舒胶囊联合AngⅡ阻断剂治疗EH患者,能进一步增强左心功能,改善患者血压水平,且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慢性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孟婧,周伟[4](2019)在《血管阻断疗法“饿死”癌细胞》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孟婧通讯员周伟)“为提高疗效,课题组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的韩伟课题组展开合作,协同血管阻断疗法与光动力治疗,形成一种自外向内、里应外合的新型抗癌方法。”南京工业大学董晓臣教授表示。6月11日,记者从南京工业大学获悉,该校董晓臣教授团队(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报》期刊2019-06-14)

朱佩琪[5](2019)在《靶向阻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究叁七总皂苷调控内皮祖细胞血管生成能力的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是通过可控的机械力施加于断裂骨端,使骨断端间形成新骨的一种新型内源性骨组织工程技术,其成骨速率可达儿童生长发育时期的4倍以上。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颌面部各类畸形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但其过长的固定期延长了整个治疗过程,而缩短固定期关键在于促进牵张成骨的成骨过程及提高成骨质量。课题组不断探索,通过体内外实验发现传统活血化瘀中药——叁七能够促进成骨;而血管新生是新骨形成的先决条件,我们发现EPCs(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表面标记物CD133及CD34在牵张成骨新骨区高表达,EPCs可参与出后的血管新生。前期研究发现叁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可能通过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EPCs的增殖、迁移以及成血管相关因子的表达,但其具体分子机制仍不明确。为阐明该机制,本研究首先通过RNA干扰技术构建β-catenin基因沉默的内皮祖细胞,探寻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参与EPCs的血管生成能力中的系列分子调控机制。接着对该基因沉默的细胞模型应用PNS培养,从体外探讨PNS对EPCs血管生成能力的调控机制,进一步为传统中药应用于牵张成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犬内皮祖细胞(EPCs)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2.免疫荧光法检测β-catenin基因是否在内皮祖细胞表达。3.重组慢病毒shRNA-β-catenin-GFP载体的建立及体外转染犬EPCs后,测定感染细胞最佳MOI,使用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shRNA-β-catenin病毒转染EPCs的沉默效率。4.qRT-PCR分别检测正常细胞组(Control group,CTRL)、阴性病毒组(Negative control group,NC)、沉默组(shRNA-β-catenin group)成血管相关因子VEGF-A、bFGF及VE-cadherin的相对表达量,WB检测成血管相关因子的蛋白水平表达5.分别使用CCK-8、Transwell小室及Matrigel小管形成实验检测沉默β-catenin基因对EPCs增殖、迁移及管腔样结构形成能力的影响。6.CTRL组、NC组及shRNA-β-catenin组在单纯培养基的培养下分别加入6.25mg/L叁七总皂苷培养72h后,使用Matrigel小管形成实验检测内皮祖细胞的血管生成能力;qRT-PCR、WB检测VEGF-A、bFGF、VE-cadherin及Wnt信号通路核心因子LRP5、DVL、GSK-3β、β-catenin的表达;WB检测p-GSK-3β及胞核、胞浆内β-catenin的变化。结果:1.自幼犬骨髓提取的EPCs呈贴壁生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围梭形细胞最终融合形成典型“铺路石”样结构生长;免疫荧光检测CD133、CD34及VEGFR2均呈阳性表达;在Matrigel基质胶上能够形成毛细血管样管腔结构。2.免疫荧光检测β-catenin在EPCs内呈阳性表达。3.病毒转染EPCs72小时后,细胞状态良好,显微镜下可见表达GFP的EPCs占总细胞的80%以上。4.qRT-RCR、Western blots检测shRNA-β-catenin病毒转染EPCs后的沉默效率,表明shRNA-β-catenin2沉默效率最高,故后续实验即以该设计靶点进行。沉默β-catenin基因后,成血管相关因子VEGF-A、bFGF,VE-cadherin表达均下调。5.CCK-8表明CTRL组、NC组及shRNA-β-catenin组的OD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6.Transwell实验、Matrigel小管形成实验表明沉默β-catenin基因降低了EPCs迁移能力及管腔样结构形成能力。CTRL组、NC组及shRNA-β-catenin组在6.25mg/L PNS培养72h后,与无PNS培养组相比较,Matrigel小管形成实验结果表明EPCs成管数目增加,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各组加入6.25mg/L PNS培养72h后,qRT-PCR检测VEGF-A、bFGF、VE-cadherin及Wnt信号通路关键因子,结果表明β-catenin及成血管因子均上升,而Wnt信号通路中β-catenin的上游LRP5、DVL的表达上升,GSK-3β呈下降趋势,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B与上述趋势基本一致,同时检测p-GSK-3β,发现其呈上升趋势。胞核胞浆WB结果表明PNS能够促进β-catenin进入细胞核。结论:1.应用RNA干扰技术沉默β-catenin基因靶向阻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表明了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可通过调控EPCs中VEGF-A、bFGF及VE-cadherin的表达,进而参与其成血管分化及血管新生能力。2.叁七总皂苷主要通过Wnt/β-catenin经典信号通路促进内皮祖细胞体外血管生成能力,其具体作用位点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蛋白β-catenin的上游。(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6-01)

邱立强,夏豪,江洪,李雯静,吴刚[6](2019)在《斑蝥素阻断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斑蝥素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和迁移的影响,以及从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角度探讨其机制。方法:组织块贴壁法获取SD大鼠原代VSMCs,以1 mg/L的脂多糖诱导VSMCs增殖和迁移。实验分4组:对照组、1 mg/L脂多糖刺激组、脂多糖刺激后加用5μmol/L斑蝥素组和脂多糖刺激后加用10μmol/L斑蝥素组。观察不同浓度斑蝥素对VSMCs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从NF-κB信号通路角度探讨其机制。结果:细胞毒性及增殖检测实验显示,斑蝥素浓度在10μmol/L内细胞活性不受影响,脂多糖使用浓度为1 mg/L时VSMCs增殖能力显着提高,但随着脂多糖浓度的进一步提高其增殖能力增速减慢。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脂多糖可促进VSMCs由S期向G2期转化,而斑蝥素可明显抑制脂多糖的上述作用(P<0.05)。Transwell结果显示,脂多糖可显着诱导细胞迁移(P<0.01),而斑蝥素可呈浓度依赖性抑制脂多糖诱导的细胞迁移(P<0.01)。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显示,脂多糖显着增加磷酸化NF-κB p65水平,同时明显抑制NF-κB抑制蛋白(IκB-α)的表达,而斑蝥素呈浓度依赖性抑制脂多糖的上述作用(P<0.05)。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结果均显示,脂多糖显着增加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P<0.05),而斑蝥素可呈浓度依赖性抑制其表达(P<0.05)。结论:斑蝥素对脂多糖诱导的VSMCs的增殖和迁移具有显着抑制作用,其机制与抑制NF-κB通路并减轻炎症反应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司远,赵明明,张丽敏,张昱[7](2019)在《双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断剂治疗IgA肾病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双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阻断剂治疗IgA肾病的临床疗效是否优于单用RAS阻断剂。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就诊于本院门诊使用单独RAS阻断剂6个月后改用双重RAS阻断剂的IgA肾病患者病例资料,对比患者单独使用RAS阻断剂与使用双重RAS阻断剂的24 h尿蛋白定量变化情况,及血压、血肌酐、血钾等情况。结果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治疗6个月后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低于单用ACEI/ARB治疗,ACEI联合ARB治疗6个月后24 h尿蛋白定量缓解率为60. 23%,显着高于单独使用RAS阻断剂,经单用ACEI/ARB治疗及ACEI联合ARB治疗6个月后,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血钾、血肌酐等指标较前未出现明显变化。结论联合应用ACEI及ARB后24 h尿蛋白定量、尿蛋白缓解率高于单用ACEI/ARB,且具有安全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师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张利利,马凌云,陈超阳,梁雁,袁海龙[8](2019)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治疗继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患者的用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ARB)治疗继发性局灶节段性硬化症中发挥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ACEI联合ARB治疗继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确认治疗方案合理性并密切监测治疗过程中患者各项实验室指标及临床症状的变化,协助医师调整药物治疗方案。结果与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个体化治疗方案调整并实施药学监护,有效减少了药物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的损害,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临床药师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张红,姚洁[9](2019)在《髂内动脉血管阻断术治疗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临床上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较为常见,且随分娩或流产次数的增加而使胎盘植入增加[1]。近年来随着无指征剖宫产和人工流产增多,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发生率增多[2]。可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失血性休克,还可导致围产期子宫切除[3]。临床治疗常以腹主动脉球(本文来源于《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杨大鸿[10](2019)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剂对于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网状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是主要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剂,二者对于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具有积极作用,但具体药物的选择目前尚不明确。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network meta-analysis,NMA)的方法,比较不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剂对脑卒中二级预防和降低卒中后主要血管事件发生率的有效性,为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搜集建库至2018年11月发表的关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脑卒中二级预防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通过“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通过Stata15.1软件进行网状Meta统计分析,以比值比及95%可信区间为效应指标,比较各药物在降低脑卒中复发率及卒中后主要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的作用,并进行疗效排序。结果:共纳入6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25620名受试者,系统评价结果显示:1.在降低脑卒中复发率研究中,与安慰剂相比,坎地沙坦[OR=0.36,95%CI(0.13,0.97)]及缬沙坦[OR=0.19,95%CI(0.05,0.73)]显着降低卒中复发率,缬沙坦优于替米沙坦[OR=0.21,95%CI(0.05,0.78)]、雷米普利[OR=0.23,95%CI(0.06,0.91)]和培哚普利[OR=0.21,95%CI(0.05,0.79)];2.在降低卒中后主要血管事件发生率研究中,与安慰剂相比,坎地沙坦[OR=0.32,95%CI(0.15,0.68)]、缬沙坦[OR 0.21,95%CI(0.08,0.57)]及雷米普利[OR=0.70,95%CI(0.52,0.94)]显着降低卒中后主要血管事件发生率,缬沙坦优于替米沙坦[OR=0.22,95%CI(0.08,0.61)]、雷米普利[OR=0.30,95%CI(0.10,0.85)]和培哚普利[OR=0.22,95%CI(0.08,0.61)],坎地沙坦优于替米沙坦[OR=0.34,95%CI(0.16,0.73)]及培哚普利[OR=0.33,95%CI(0.15,0.74)]。结论:在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疗效性比较中,缬沙坦与坎地沙坦能降低卒中复发率及卒中后主要血管事件发生率;雷米普利能降低卒中后主要血管事件发生率;缬沙坦可能是最佳干预药物。受纳入研究数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更多研究予以验证。(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5)

血管阻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血管阻断术联合子宫肌瘤剜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及对患者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我院妇科收治的100例子宫肌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剜除术,观察组给予腹腔镜下子宫血管阻断术联合子宫肌瘤剜除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恢复时间、内分泌激素水平、血常规指标、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及性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盆腔引流时间、离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的LH、FSH、E2、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CD3+、CD4/CD8均低于手术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功能评分均高于手术后3个月,且手术后3、6个月,观察组的性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血管阻断术联合子宫肌瘤剜除术可有效控制子宫肌瘤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有利于减轻对患者内分泌激素、血常规、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管阻断论文参考文献

[1].杨大鸿,贾玉娟,侯玉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剂用于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网状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9

[2].寇相欢,华蕾.腹腔镜下子宫血管阻断术联合子宫肌瘤剜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及对患者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

[3].王学发.心可舒胶囊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J].慢性病学杂志.2019

[4].孟婧,周伟.血管阻断疗法“饿死”癌细胞[N].江苏科技报.2019

[5].朱佩琪.靶向阻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究叁七总皂苷调控内皮祖细胞血管生成能力的分子机制[D].广西医科大学.2019

[6].邱立强,夏豪,江洪,李雯静,吴刚.斑蝥素阻断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J].中国循环杂志.2019

[7].司远,赵明明,张丽敏,张昱.双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断剂治疗IgA肾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19

[8].张利利,马凌云,陈超阳,梁雁,袁海龙.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治疗继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患者的用药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9

[9].张红,姚洁.髂内动脉血管阻断术治疗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临床效果[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9

[10].杨大鸿.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剂对于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网状Meta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吻合后肺门结构检测MTT和软琼脂克隆实验...微泡AT1DNA增强HEK293细胞AT1蛋白...贝伐单抗作用机制示意图前臂阻断实验中血容量和血氧变化曲线

标签:;  ;  ;  ;  ;  ;  ;  

血管阻断论文_杨大鸿,贾玉娟,侯玉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