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莲菲[1]2007年在《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盈余管理是中性概念,过度盈余管理将给企业、投资者、社会资源配置带来不利影响,会计准则是治理盈余管理的关键因素。因此,在上市公司过度盈余管理日益猖獗的情况下,新会计准则应运而生。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盈余管理和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并从中认识到了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会计准则制定的会计处理规范,有利的遏制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另一方面,由于剩余选择权的客观存在,会计准则又无法完全消除盈余管理,甚至会引发企业的过度盈余管理行为,而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诱发的会计信息市场危机反过来又为准则制定者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提供了实践依据,从而推动了会计准则的发展。然后论文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动机和手段选择),从新会计准则制定的背景出发,通过比较新旧会计准则的不同,在探讨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创新之处的基础上,从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遏制、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以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叁个方面分析了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新准则虽在控制过度盈余管理行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准则在制定机制、体系和内容上的局限性也同样为盈余管理行为的泛滥提供了机会,需进一步完善,以更好的发挥会计准则对会计行为的规范作用。因此,最后一章,论文结合已有的分析结果,提出了会计准则在盈余管理治理问题上的政策建议。针对会计准则的滞后性,我们应该在会计准则的指定中更加注重准则的预测性和前瞻性,让会计准则充分起到一个防范的作用,而不仅仅是亡羊补牢:针对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我们在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程序中需要重视其他利益集团的意愿表达,吸收其他利益集团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增强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公开性:针对会计准则的对盈余管理的约束功能和剩余选择权,我们需要把握职业判断和准则约束的平衡点,尽可能制定出内容全面、体系完善的会计准则将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的行为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以减少过度盈余管理行为对证券市场、投资者、债权人、社会经济环境的危害。此外,我们应该处理好会计准则国际化与中国特色的关系,只有在国际化的过程当中更加关注中国特色,才能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准则。最后,我们还应该关注会计准则的执行,只有在准则充分、规范的被执行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过度盈余管理行为才能得到有效遏制。
冯丽艳[2]2017年在《社会责任表现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直以来,关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产生的经济后果都是社会责任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往的研究大多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综合类指标的关系。近年来,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关于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的投资活动、融资活动和信息披露活动等具体财务活动的影响,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经济后果问题研究的一个明显的新趋势。自叁鹿"毒奶粉"事件以来,我国频发的社会责任恶性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极大关注,政府监管部门也颁布实施了诸多的社会责任法规,旨在促进投资者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那么,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和制度环境下,作为经济发展主体的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的积极响应和承担是否能够吸引更多投资者,进而获取资本市场融资优势,并且提高资本市场效率,是监管层和企业自身较为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考虑到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信息风险是影响其权益融资资本成本高低的决定性因素,故本文选取经营风险和信息风险为视角,系统探讨了社会责任表现对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效应及影响机制,并结合我国经济环境和资本市场特征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以期从风险和资本成本视角揭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产生的经济后果,拓展企业对承担社会责任经济后果的认识,促进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管理意识的提升,并且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提供更加丰富的经验证据。以"社会责任表现——经营风险和信息风险——权益资本成本"为主线,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研究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是影响资本市场投资者定价的一个因素,存在社会责任风险溢价,并且,具有良好社会责任表现的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较低,因此,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降低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进一步考虑我国资本市场再融资环保核查制度法规的影响后发现,对于重污染行业企业来说,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对其权益资本成本的降低效应更为显着;(2)研究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对经营风险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在我国经济环境下,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降低经营风险,支持风险降低假说,并未发现支持风险增加假说的证据。此外,基于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的研究发现,在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快速下滑期间,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更好的抵御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对企业经营风险的降低效应更为突出;(3)研究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对信息风险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来看,社会责任表现较好的企业不仅会计信息质量比较高,而且更愿意披露较多的、质量较高的自愿性信息,企业信息风险较低,也就是说,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良好认知和积极践行能够降低企业的信息风险。此外,考虑我国资本市场再融资业绩门槛对企业信息披露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后发现,再融资意向并不会削弱或改变良好的社会责任认知和践行对信息风险的积极影响效应;(4)基于前叁个方面研究的结论,研究经营风险和信息风险在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影响权益资本成本关系中的中介传导效应。研究发现:经营风险和信息风险是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影响权益资本成本的中介变量,能够在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和信息风险来降低投资者的风险预期,从而获取较低的权益资本成本,不过经营风险的中介传导效应相对信息风险来说更大一些。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目前关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权益资本成本关系的认识和研究结论分歧,从社会责任优势学说和社会责任劣势学说两个方面,较为系统分析和厘清了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2)基于我国资本市场,提供了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可以降低其权益资本成本的经验证据,也从理论层面和实证层面补充和验证了企业社会责任优势学说;(3)首次采用中介变量检验方法,以经营风险和信息风险为路径,系统揭示和验证了我国资本市场上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影响其权益资本成本的内在机制;(4)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经济后果的研究视角拓展至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信息风险方面,基于我国资本市场揭示了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对企业经营风险和信息风险的积极影响作用。
秦珞涵[3]2015年在《PE入股、减持与盈余管理》文中认为在中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盈余管理的存在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盈余管理的产生与管理层的利益密不可分,企业账面盈利的多寡、相关各项经营费用的高低、生产及现金流决策等问题不仅关系管理层本年甚或多年的绩效收入,也会对政府给予企业的优惠政策等产生影响。中小企业,特别是家族式中小企业,由于财务制度的不够健全和规范,内部审计制度缺失等情况的存在,盈余管理问题更加普遍。在创业板推出以后,屡屡出现的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后企业业绩变脸的问题正是财务报告中盈余管理问题真实存在的变相反应。PE(Private Equity)是与创业板密不可分的一个群体。一方面,创业板的开办解决了多年来中国PE退出渠道不畅的问题,另一方面,有了创业板这一退出通道,PE也可以为中国广大的创业型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机会。但是,在近几年之内,PE行业逐步暴露出造假、腐败等一系列负面问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由于资本市场立法健全、PE行业成熟度高等因素,PE在投资于创业企业的过程中,基本行使了其监督和孵化的作用。由于被投资的创业企业多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初创期和成长期,因此PE在选择项目、签署投资协议时,对企业业绩、成长性等要求是十分严格的。但是在中国目前法律法规缺失、上市资源有限等市场条件下,PE投资往往呈现出欧美PE投资于成熟企业时的特点,即Pre-IPO模式盛行,IPO后迅速减持退出等。这样一来,PE、创业板企业和盈余管理等叁个名词就联系到了一起。PE是否参与到创业板企业的盈余管理当中并扮演了重要角色、PE以多大程度影响了创业板企业盈余管理方式方法的选择以及PE在减持过程中是否曾操纵创业板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以期到期获利从而对中小投资者实现了价值掠夺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在创业板推出的6年时间里,不仅有投资IPO企业几年或者十几年的长期PE的身影,也有短期突击入股的PE存在。为了顺利实现资本的巨额增值,PE有帮助创投企业实施盈余管理以提高其利润、保证其成长性,进而影响企业估值并提高IPO发行价以攫取更高的超额利润的动机。但是,盈余管理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并造成业绩增长的假象,从而使得公司内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加深,令证监会等监管机构以及广大中小投资者们对企业价值的判断受到误导,这样一方面不利于公司的长期运营,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创业板市场的健康发展。在这种局面下,PE、创投企业以及监管部门叁方之间必将围绕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行博弈。一方面,PE和创投企业将粉饰业绩,追求IPO尽可能成功的情况下,拿到更高的股票发行价格,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则倾向于控制过量的正向盈余管理以保障更好的企业在股票市场上实现融资,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并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而长短期PE在这一过程中,很可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或者对声誉的敏感度,做出不同的决策,对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产生相异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选择创业板发行以来406个上市股票数据,对创业板企业在IPO前后存在的应计盈余管理及真实盈余管理的情况进行研究,通过若干研究假设,验证PE入股与否及其背景信息与创业板企业盈余管理之间是否存在显着关联。研究包括对IPO前后企业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情况及特点的描述、各盈余管理背后的影响因素等,并通过分析IPO后PE、大股东减持企业股票时的累进超额收益率的影响因素,检验大股东是否对流通中小股东存在价值掠夺。最后,计算创投企业减持时的盈余反应系数以评价创业板企业减持当期的盈余质量。论文研究发现:第一、IPO前,企业应计盈余管理情况普遍,与PE是否持股没有显着关联。PE持股与异常可操纵费用在1%的水平上显着负相关,说明PE持股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更多。长期PE在5%的显着水平上与异常可操控费用正相关且与真实盈余管理总额负相关,说明IPO前长期PE对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第二、IPO后,PE是否持股并未对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及真实盈余管理产生显着影响。长期PE及PE的声誉项在10%的显着水平上与异常可操纵生产成本负相关,说明长期PE在IPO后仍然发挥了其参与公司治理的监督作用,抑制了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水平,且PE声誉机制也行之有效。PE减持与企业的异常经营现金净流量及异常可操控费用显着负相关,且与真实盈余管理总量显着正相关,说明PE减持增加了企业当年的盈余管理水平,且政府系PE的减持与异常可操控费用显着负相关,说明政府型PE倾向于使用缩减研发支出等损害创投企业长期创新性成长性的真实盈余管理方法操控企业盈余。第叁、创业板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是互补而非替代关系,即企业倾向于同时采取两种盈余管理方式而非此消彼长地使用它们。第四、减持事件前后,企业股票的累进超额收益率普遍为负,且PE入股及减持与否、是否多个股东同时减持以及创投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等都对减持股价有显着影响。第五、PE减持引致企业盈余质量恶化。且通过分组计算创业板企业的盈余反应系数发现,PE解禁事件严重恶化了当期企业的盈余质量,且有PE入资的企业同期盈余质量更低。本文的研究贡献和主要创新点体现在叁个方面:首先,本文从PE、高/低质量创投企业和监管部门间围绕盈余管理的叁方博弈角度,阐述了企业盈余管理存在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实现了研究方法的创新;其次,本文使用最新数据,分别研究了创业板IPO前和IPO后,长短期PE对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拓宽了国内学者对IPO过程中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了盈余管理的文献研究内容;最后,本文关注了 PE减持事件及其对创业板企业股价和当期盈余管理质量的影响,丰富了中国国情下关于PE投资行为的研究内容。本文的研究框架主要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动机、相关定义、技术路线和整体研究框架;第二章详细阐述了 PE的运作机制以及创业板相关的信息,并对我国PE发展的现状及创业板、PE的积极意义和存在问题作一总结;第叁章回顾了国内外主要的相关研究文献,包括PE与公司治理的关系、PE参与盈余管理的情况等,并对上述文献进行了简要述评;第四章在博弈论基础上,阐述PE、创投企业与监管部门叁者之间基于企业盈余管理程度的博弈情况,证实了创业板企业盈余管理存在的必然性;第五章至第九章为实证分析,主要研究了 IPO前后PE入股对企业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PE减持对企业盈余质量的影响、PE及大股东减持行为对创投企业股票价格的影响,并通过计算盈余反映系数衡量创投企业减持当期的盈余质量情况等。第十章为研究结论及建议,对本文的研究作一简要总结。
马娜[4]2005年在《我国企业盈余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盈余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经济学界和会计学界兴起的一个前沿研究课题。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这种问题在我国企业中也逐渐突出出来,特别是在上市公司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成为我国会计学者和经济学者关注的新课题。从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对于盈余管理的态度,学者们各持己见,说法不一。但总的来说,许多学者将盈余管理定位于盈余操纵,虽然也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盈余管理的正面作用,但是仍认为盈余管理的负面作用远远大于其正面作用。笔者认为,对待企业的盈余管理问题,不能片面地从某一角度进行研究,而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因此,笔者将盈余管理区分为适度盈余管理与过度盈余管理,对于适度的盈余管理行为肯定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对于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应加以识别,并采取有力措施予以预防和制止。 本文分为五部分来讨论盈余管理的相关问题: 第一部分,提出了研究企业盈余管理问题的动机和意义;从经济后果、与审计的关系、动机等方面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盈余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界定了笔者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从盈余管理的定义、特征出发,将盈余管理区分为适度盈余管理与过度盈余管理,并指出过度盈余管理等同于盈余操纵;接着阐述了盈余管理问题产生的经济学动因和客观条件;从而提出了适度盈余管理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第叁部分,首先,从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两个角度分析了过度盈余管理的动机;其次,从会计和非会计两个方面分析了过度盈余管理常用的手段,从而为识别过度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线索和基础;最后,提出了识别过度盈余管理的方法,即关注法和分析法。 第四部分,通过对过度盈余管理行为的手段和识别方法的分析,提出了企业过度盈余管理行为的相应治理对策,同时这些治理对策也用于正确引导和规范适度盈余管理行为。
许可[5]2014年在《民营企业盈余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盈余管理问题也普遍存在于国内的民营企业中,逐渐的成为企业调控利润的一种手段。随着市场竞争的日渐加剧,适者生存也成为众多民营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如何有效抑制盈余管理的消极作用,遏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已成为民营企业急需研究课题。西方学者对盈余管理的研究较早,目前盈余管理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对此,我国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成果也很丰硕。本文以分析双汇集团为例对民营企业的盈余管理进行研究有如下意义:首先,对民营企业的盈余管理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民营企业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还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管理者正确决策的可能性,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其次有助于政府部门等有关监管机构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有助于为民营企业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有助于市场良好的发展,资源的有效利用。最后有助于民营企业和整个社会整体实现价值增值,对企业自身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民营企业的盈余管理问题,首先阐述盈余管理的理论内容,其次以双汇集团为例分析民营企业盈余管理并得出启示,最后提出完善我国民营企业盈余管理的对策建议。希望对完善民营企业盈余管理,促进市场的良好发展做出贡献。本文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民营企业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包括民营企业的理论、盈余管理的理论和民营企业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等;第叁部分主要介绍民营企业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民营企业盈余管理的现状;第四部分以双汇集团为例进行分析,对双汇集团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第五部分针对民营企业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其中包括外部治理对策和内部治理对策。通过研究发现,盈余管理具有普遍性,所有上市民营企业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同时盈余管理也具有行业特殊性,不同行业的盈余管理相差较大。就发展趋势而言,盈余管理呈下降趋势。双汇集团真实盈余管理水平高于民营企业平均水平,双汇集团盈余管理趋势和民营企业总体趋势一致,双汇集团盈余管理是由市场监管不严,治理结构不完善,和审计力度不足所致。
曹霞[6]2010年在《我国新会计准则的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会计信息质量是困扰社会经济生活的历史性的、全球性的课题,这一问题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强化会计准则规范成为我国现实的选择。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节约了人们进行会计信息交流活动的费用,减少了会计信息环境的不确定性及因选择披露方式不同所形成的机会主义行为,为人们运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提供了有保障的制度框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沿着我国新会计准则的性质、目标定位、价值导向及其执行效果这一思路对我国新会计准则这一正式制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经济学分析。认为我国新会计准则的目标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现实情况下,通过统一规范企业财务会计行为,促使企业生成和披露与以投资者为代表的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的、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其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以实现政府制定和实施会计准则的终极目标:效率、公平和稳定。然而,虽然新会计准则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过程中,堵塞了我国原有会计准则的一些漏洞,但同时又为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留下了更大的弹性空间。因此,准则制定者应尽快完善会计准则指南的同时,政府权力部门应强化对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建设,同时加大对违规者的民事惩处力度。
叶冰雪[7]2017年在《上市公司IPO盈余管理行为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的资本市场目前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应有的公平性与有效性尚未在市场交易环境中完全形成,外界对于市场的监督也不到位,上市公司管理层基于某些动机会对企业盈余进行操控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而在IPO市场上,新股业绩变脸的频发现象也反映了上市公司在IPO过程中过度操纵盈余的现象。IPO企业盈余管理造成的业绩变脸不但给投资者带来损失,也给企业自身形象带来不良的影响。IPO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分为主观动机和客观动机,上市公司会根据其动机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盈余管理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进牧原股份这一案例,对其IPO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探究,揭示IPO盈余管理行为的动因、方式及危害,为IPO企业的健康成长提供经验借鉴,为政府规范IPO企业行为提供政策参考。本文利用案例分析法,在提出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之后,对牧原股份IPO期间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分析。在相关理论方面主要阐述了盈余管理的定义、特征并介绍了盈余管理行为的经济学解释。之后提出IPO盈余管理行为的动因和方法,介绍了IPO公司盈余管理会计准则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等客观动因以及获取上市资格提高发行价等主观动因。在案例分析过程中首先运用盈余管理相关模型对牧原股份财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其在IPO过程中对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都进行了盈余管理的结论,之后分析案例IPO盈余管理的具体行为与动因。得出牧原股份在IPO过程中基于取得更好的上市条件和融资等动机利用毛利率、主营业务收入、关联交易、自然人客户虚增收入等方式进行盈余管理的结论。最后分析盈余管理行为对牧原股份造成的影响并给抑制IPO盈余管理行为提出完善内控制度、加强市场监督、完善会计准则等政策建议。得出过度的盈余管理会给企业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目前证券市场急需关注的问题的最终结论。
孙爱民[8]2007年在《基于审计意见的盈余管理研究》文中提出盈余管理一直都是会计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它广泛存在于上市公司,而且随着经济环境、公司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的变化,有越演越烈之势。尽管盈余管理披着“合法”的外衣,但并不合理,特别是在我国,由于市场和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对会计信息和资本市场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地误导了报表使用者,影响了他们决策的正确性。正确把握盈余管理的概念,立足我国国情,深入研究我国的盈余管理的现状以及审计是否能够揭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等问题,并由此提出相应对策与治理建议是很有必要的。笔者正是基于此选择这一命题,其中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关系是本文关注的焦点。本文围绕审计意见和盈余管理的关系,将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我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着重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条件、动机、主要手段,并结合2006年2月新颁布的新会计准则,探讨了新准则对盈余管理手段的限制及为盈余管理提供的新手段。接着采用了实证研究,为了防止出现变量之间存在共线性问题,首先对影响审计意见的11个变量进行了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然后以2006年沪市150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变量分析和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对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结果发现:1、审计意见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即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之间具有正相关性。2、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避亏动机和配股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但审计意见并没有特别揭示上市公司避亏动机和配股动机。3、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意见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而是否存在盈余管理、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企业资产规模对审计意见的发表均没有显着影响即审计意见没有揭示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本文最后对我国审计质量不高的审计方面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整合审计市场、健全审计收费制度、建立健全审计委员会制度、强化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完善会计师事务所聘用制度、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执业能力等相关审计对策和建议,以进一步地治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孙宝庆[9]2014年在《IPO定价制度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IPO市场,以盈余为核心的会计信息是投资者判断公司价值的重要依据。鉴于盈余信息对价值判断的重要性,公司上市前存在高估盈余的动机,高估盈余或依赖于高估收入,或依赖于低估费用;但权责发生制下本期收入的高估(或费用的低估)必然导致以后会计期收入的低估(或费用的高估),从而首发后上市公司普遍出现了业绩变脸现象。为了改变新股发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业绩变脸问题,防止扭曲的盈余信息造成资源配置效率损失,证监会于2012年12月突击发布了被称为IPO“史上最严财务核查”的《关于做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2012年度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规定IPO企业的中介机构必须递交自查报告,并对12项粉饰操纵利润的情形进行重点核查,证监会将在自查报告审核基础上开展重点抽查。经过IPO财务大核查,已有300多家公司撤回了申请,可见我国首发过程中盈余质量可能确实存在问题。与成熟市场经济中的企业相比,我国转型经济和新兴市场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市场化进程中总是伴随着迅速的制度变迁,制度就成为影响企业行为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本文正是从制度因素视角,探寻IPO定价制度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文中把我国IPO定价制度分为两个阶段:2002-2004年固定市盈率定价的“行政化”定价阶段和2005-2008年以累计投标询价制定价“市场化”定价阶段,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阶段盈余质量的变化。发现: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IPO过程中都存在机会主义盈余管理,行政化定价阶段相比于市场化定价阶段首发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更高。同时发现IPO定价制度由行政化定价方式向市场化定价方式的转变对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盈余管理都起到了约束作用,但对非国有企业的约束效果更明显。
王尚华[10]2017年在《制造业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从2006年正式引入公允价值已经快十年了,人们一直认为它真实的反映了资产价值给决策者提供了有利依据。但是在实际业务活动中,公允价值由于它的计量的灵活性成为管理层过度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如何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一直是社会思考的问题,为了规范企业盈余管理的行为,在2014年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第一次单独列为一项会计准则。可见公允价值一直是会计准则中的核心内容。社会对公允价值关注度提升,希望通过规范公允价值的计量抑制企业盈余管理。新公允价值准则提出了有序交易和市场的概念,提出了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划分了公允价值的层次,使公允价值的计量更加明确和规范,减少了企业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虽然公允价值在2014年进行了修订,但是企业运用公允价值时因经常没有活跃的市场而采用第叁个层次不可观察值进行估值,导致主观判断从而仍可形成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所以公允价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是亟需探讨解决的问题。只有了解了其影响因素并且有意识的去规范计量才会对抑制过度盈余管理起到有效的作用。为了揭示公允价值影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过程,先通过借鉴国内外学者在公允价值和盈余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再结合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要求,以制造业为例探讨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主要研究的内容为以上市公司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为依托找到制造业上市公司运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资产减值损失成为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投资收益是盈余管理的次要手段,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找到相应问题存在的原因:公允价值的多种估值方法、公允价值信息披露不足、主观判断资产减值损失、监管力度不够。并且从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固定资产、长期股权投资、这六个方面进行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理论分析,从而进行制造业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实证分析并提出抑制制造业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进行过度盈余管理的建议:加强会计人员职业素养、完善会计准则、改善宏观环境、加强资产减值监管机制。为了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希望通过研究可以报表使用者得到更加有效的数据,使决策者做出合理的决策,使我国市场更加公平。
参考文献:
[1].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研究[D]. 刘莲菲. 四川大学. 2007
[2]. 社会责任表现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机制研究[D]. 冯丽艳. 北京交通大学. 2017
[3]. PE入股、减持与盈余管理[D]. 秦珞涵.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5
[4]. 我国企业盈余管理问题研究[D]. 马娜. 东北财经大学. 2005
[5]. 民营企业盈余管理研究[D]. 许可.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4
[6]. 我国新会计准则的经济学分析[D]. 曹霞. 吉林大学. 2010
[7]. 上市公司IPO盈余管理行为研究[D]. 叶冰雪.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7
[8]. 基于审计意见的盈余管理研究[D]. 孙爱民. 江苏大学. 2007
[9]. IPO定价制度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D]. 孙宝庆. 东华大学. 2014
[10]. 制造业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D]. 王尚华.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7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盈余管理论文; 会计准则论文; 资本成本论文; 盈余质量论文; 公允价值计量论文; 审计意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