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世早更新世论文_谷振飞,张秀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上新世早更新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札达,盆地,上新,地层,西藏,河湾,径迹。

上新世早更新世论文文献综述

谷振飞,张秀云[1](2018)在《泥河湾盆地QK综Ⅰ孔上新世-早更新世环境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QK综Ⅰ孔岩石地层及生物地层特征,对上新世晚期-早更新世过渡时期泥河湾盆地古环境进行初步探讨。泥河湾古湖盆地在早更新世发育形成雏形,并随着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古湖逐步发育成型过渡时期古湖呈动荡式扩张,并伴频繁剧烈波动。古湖水体盐度逐渐增高,局部短暂淡化。季风活动加强,气候由炎热干燥向寒冷干旱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华北国土资源》期刊2018年01期)

李月从,李冰,阳小兰,葛亚汶,张振[2](2015)在《泥河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早期环境变化的孢粉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泥河湾盆地沉积的巨厚的自上新世末至晚更新世的湖相、河湖相地层,是认识自然、人类及彼此关系的一部难得的―天书―。本研究选择泥河湾盆地中上新世—更新世的地层剖面较为典型的郝家台钻孔为例,进行了孢粉分析,据此探讨了该地区在上新世与更新世转换时期的古气候特征以及规律。分析结果显示,上新世末期花粉组合以松、栎、榆、云杉、蒿属、藜科等花粉为主,且组合中含有常绿栎等亚热带成分。松属花粉含量超过多高于40%,榆(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会第九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10-16)

张翼西[3](2013)在《四川攀西地区上新世—早更新世昔格达原型湖盆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新世-早更新世昔格达组以河湖相沉积为主,分布于攀西地区,北起泸定、汉源,南到攀枝花,西始盐源,东至布托的南北向狭长区域内,这一区域南北跨度400~500公里,东西约为100公里,属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及外围区域发育的断陷盆地与古谷地,因此是研究青藏高原东缘上新世-早更新世隆升过程的重要依据。前人对昔格达组的研究结果表明,其沉积时间大致集中在4.29-1.78Ma,属上新世中、晚期至早更新世早期,但对沉积相的分析存在有较大分歧,导致对原型盆地的解释差异甚大,包括堰塞湖成因、断陷盆地成因等多种模式。本文对攀枝花—西昌地区沿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河谷与盆地散布的昔格达组进行了详细野外调查和剖面测制,并运用粒度分析、孢粉组合分析、岩性和岩相对比、主量元素的测试分析以及地层层序的对照,对攀枝花、西昌、盐源、布托等地的昔格达组进行了系统的地层综合对比,将攀西地区昔格达组划分为五个层序段,自下而上为层1:暗色泥(岩)、粘土(岩)段,成岩程度高、有机质含量高;层2:浅灰、黄色泥(岩)、粘土(岩)与粉砂(岩)互层段,此段中存在强变形震积层;层3:厚层砂层段,松散,未成岩,夹有粉砂(岩)层;层4:细砂砾与砂层互层段,有很清晰的斜层理,粒序层理明显;层5:砂砾层段,砾石含量多,且粒径大。根据层序及其代表的岩相特征,将古昔格达湖沉积相应划分为五个演化阶段,即深湖阶段、半深湖阶段、浅湖阶段(伴有沙漠化)、滨湖阶段和河湖阶段(古湖消亡),初步圈定了古湖盆分布范围,归纳了各阶段相应的沉积环境特点以及气候特征。在攀枝花地区发现的强变形震积层,我们推测为一次或几次古地震的结果,属于半深湖阶段,且此震积层只存在于攀枝花地区,在其他地区均未发现,说明了当时的古地震仅波及到攀枝花地区。昔格达原型湖盆的演化从一个方面表明,正是上新世-早更新世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与边缘盆地的沉降,可能造就了现今巨大的地貌反差和青藏高原东缘特有的高山峡谷地貌景观。(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3-05-01)

赵宏宇[4](2013)在《青海共和盆地上新世和早更新世介形类化石与古环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共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处在祁连、昆仑和秦岭叁大褶皱系之间,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大型断陷盆地。盆地内发育叁塔拉地貌,沉积一套发育良好的河湖相地层,含有介形类化石。本论文以桌子山—塔买—曲沟剖面为研究对象,将野外剖面勘察与室内介形类化石的鉴定分析相结合,探讨共和盆地的古环境演化。剖面厚358.8m,顶部1m厚的风成堆积;之下为3m厚的河流相砂砾层;再向下为共和组地层,厚190.65m,上段黄绿色砂与青灰色粘土互层,下段灰白色砂与浅红色粘土互层,其年龄为2.6-1.65MaB.P.,地质年代为早更新世;最下部为曲沟组地层,厚164.15m,以棕红色的粘土为主,其年龄为3.7-2.6MaB.P.,地质年代为中、晚上新世。在室内处理介形类化石样品247块。通过介形类化石的属种鉴定,得到14属30种,其中包含未定种2个。分别为:Ilyocyris,Leucocythere,Candona,Candoniella,Microlimnocythere,Cyclocypris,Cypridopsis,Cypricercus,Cyprinotus,Cypris,Eucypris,Potamocypris,Qinghaicypris和Zonocypris。根据地层中介形类化石的分布情况,将介形类化石组合自下而上划分为8个组合带,在共和组和曲沟组各有四个组合带分布,介形类化石组合特征显示共和组沉积环境为河湖相,曲沟组沉积环境为湖相。通过分析介形类化石的组合特征,推断共和盆地的整体环境从中、晚上新世到早更新世(3.7-1.6MaB.P.)大致经历了七个阶段的演化过程:(1).3.69-3.58MaB.P.温暖湿润;(2).3.48-3.05MaB.P.温暖有些干燥;(3).2.95-2.65MaB.P.凉爽有些干燥;(4).2.59-2.48MaB.P.气候由凉爽转为寒冷;(5).2.47-2.42MaB.P.温暖偏凉比较干燥;(6).2.38-2.05MaB.P.温暖干燥;(7).1.85-1.65MaB.P.温暖有些干燥转变为凉爽干燥。(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3-05-01)

韩建恩,余佳,朱大岗,孟宪刚,邵兆刚[5](2011)在《西藏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气候变迁与湖泊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孢粉组合分析,结合河湖相地层岩性特征和古地磁及电子自旋共振(ESR)法年龄测定结果,探讨了西藏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的古气候变迁与札达古湖泊演化的关系。研究表明,札达盆地古湖泊演化可划分为早(湖泊形成期)、中(稳定发展期)、晚(湖泊消亡期)叁期。早期(距今5.41~4.40 Ma),札达盆地为温凉而干旱的疏林草原植被气候,随后转变为温暖稍湿的森林草原植被气候,最后转变为温暖潮湿的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气候,这一时期古湖开始形成;中期(距今4.40~2.57 Ma),古气候进入寒温期,古植被表现为先由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向山地寒温带暗针叶林带过渡,再由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山地寒温带暗针叶林交替出现的过程,古湖泊进入发育期;晚期(距今2.57~1.36 Ma),湖区古气候环境进入寒冷期,古植被为山地寒温带暗针叶林→山地暗针叶林向低矮灌木→干冷草原的变化,古湖泊进入消亡阶段。古湖泊演化与古植被、古气候演变有很好的相关性,高原隆升控制了古气候环境的变化,进而影响湖泊水量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地质力学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黎敦朋[6](2008)在《青藏高原西北缘上新世—早更新世构造变形与高原隆升》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的构造变形及其产生的隆升是当前国际地学界研究的热点与前缘。~65—45Ma以来,印度地体与欧亚大陆的碰撞产生的构造变形是驱动青藏高原崛起的主要动力,高原周缘构造变形带是高原形成演化的重要的构造地貌单元,也是探讨青藏高原隆升的关键区域。青藏高原西北缘地区是高原面最高、地形变化最显着和靠近西构造结的区域,也是新生代构造变形最强烈的地区之一。然而,目前对造成高原隆升的构造变形研究尚待深入,在实际资料上尚需进一步丰富。本论文以青藏高原西北缘西段的西昆仑山及其毗邻盆地的新构造变形为主线,结合沉积响应、岩浆活动、岩石剥露等研究,总结了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演化序列与西域砾岩的成因,分析了动力来源与变形机制,探讨了青藏高原隆升的时代、幅度和方式。研究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青藏高原西北缘的冲断变形带在中新世晚期—早更新世由南南西向北北东方向呈幕式逆冲,高原边缘的逆冲断层具有后展式扩展特征,而盆地边缘的逆冲断层显示为前展式扩展;盆地内部的冲断褶皱变形由造山带向盆地褶皱幅度减弱,多数为与隐伏逆冲断层活动有关的断展褶皱,并形成相关的生长地层。新生代以来最强烈的褶皱冲断变形发生在上新世—早更新世,~1.1—0.7 Ma的昆黄运动最终使中更新世以前地层全面褶皱,并形成区域性的角度不整合。与造山带毗邻的盆地沉积反映了沉积盆地对造山带构造变形的响应。塔西南坳陷新生代沉积可以划分为古新世—早渐新世海相充填序列、晚渐新世—中新世河流—叁角洲充填序列、上新世—早更新世山麓堆积3个充填序列,碎屑岩成分统计分析表明青藏高原强烈的剥蚀去顶作用发生于上新世—早更新世,依据沉积相的变化、不整合与楔顶沉积的发育、泥石流堆积、古水流体系的重大转折和生长地层等标定的逆冲断层强烈活动的时代为上新世早期—早更新世。岩浆作用是构造运动的产物,青藏高原西北缘在中新世以前岩浆活动零星,从10—8Ma开始岩浆活动增加,笔者在泉水沟北发现了锆石SHRIMPU-Pb年龄为10.1±0.4 Ma、9.7±0.2 Ma、9.1±0.3 Ma的中新世晚期的3个小型花岗岩岩株,与根据东昆仑断裂走滑速率估算的走滑运动时代一致,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为壳幔混合花岗岩,构造就位于走滑拉张区域;此外,在甜水海北新发现了全岩~(40)Ar—~(39)Ar年龄为8.3±0.3 Ma的粗面质火山岩。青藏高原西北缘自10—8Ma以来的火山作用逐渐增强,地球化学分析揭示其来源于壳幔过渡带,空间分布受走滑断裂的拉分盆地构造控制,是印亚碰撞壳幔作用的结果。磷灰石裂变径迹(AFT)记录了岩石在地壳最上部约3km的剥露时代,磷灰石裂变径迹的热历史模拟是了解岩石剥露历史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对海拔4700—5600m的高原面上花岗岩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和热历史模拟,获得了25~17Ma和3~2Ma以来的2阶段快速冷却的热演化历史;对西昆仑山前地形变化最大的陡坡带的逆冲断裂带中的花岗岩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主要裂变径迹年龄介于2.9±0.5—0.9±0.3Ma,不同逆冲岩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具有“上新下老”的非正常分布现象,显示后展式的逆冲断层运动控制了陡坡带的岩石冷却剥露,同时也表明高原边缘逆冲断层系约3Ma以来发生了向北的强烈逆冲运动;裂变径迹热历史模拟显示~5Ma以来陡坡带的剥蚀厚度达5—7km,是高原内部剥蚀量的4—8倍,陡坡带快速剥蚀,大量近源粗碎屑在山麓带高速堆积,可能是西域砾岩形成的主要原因,即西域砾岩属构造成因。高原地貌的演化主要受控于构造变形,与西昆仑造山带毗邻的塔西南盆地区域古水流方向在中新世—上新世之交发生偏转,暗示现今青藏高原北缘的构造地貌和水系格局在上新世以前并不存在,是从早上新世阿图什组沉积时才开始逐渐演化形成的:而垂直造山带的山前水系的形成,暗示昆仑山的快速抬升隆起。从在上新世早期古水流方向发生的重大转折,早更新世中晚期山前水系的发育,暗示西构造结从上新世开始不断向北楔入。综合上述资料,结合区域研究成果笔者提出:青藏高原西北缘的隆升是一个与构造变形相适应的多阶段的复杂的抬升过程,经历了~25—17Ma的初期隆升、~10—8Ma的早期小幅隆升、~5.3—3.6Ma的中期快速隆升、~3.6—0.7Ma的晚期强烈隆升以及0.7Ma以来的再次隆升,才最终铸就了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地貌格局;而青藏高原主期隆升时代应在上新世—早更新世,主要的隆升形式是通过边界断裂向周缘盆地的逆冲作用完成的,上新世中晚期以来,青藏高原的净隆升量约达2000—3000m。本文的工作以构造地质学多方面的证据支持中国学者长期以来认为青藏高原的隆升是上新世—早更新世的事件。通过构造形迹分析、断层擦痕反演的构造应力场及现代GPS测量结果分析,认为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印度板块向北北东的挤压作用和塔里木盆地向南南西的阻挡,与帕米尔西构造结向北的楔入作用有关,并显示出上新世早期和早更新世中晚期两次强烈的楔入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期刊2008-06-06)

朱大岗,孟宪刚,邵兆刚,杨朝斌,王津[7](2007)在《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年代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西藏阿里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实测剖面中的古地磁、ESR样品的测试分析,确定了札达盆地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早更新世沉积地层的时间序列。测试结果表明:从剖面自下而上所做的古地磁测年数据为5.41~1.60Ma;而ESR测年数据为5.4~1.36Ma,两者大体吻合。根据古地磁、ESR测年结果,可将该套河湖相地层的时序划分为:上新世托林组(N21t)的形成时间为5.41~4.20Ma、上新世古格组(N22g)为4.20~2.57Ma、早更新世香孜组(Qp1-1x)为2.57~1.36Ma。为青藏高原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早更新世地层时间序列标尺的建立,以及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07年06期)

朱大岗,孟宪刚,邵兆刚,杨朝斌,韩建恩[8](2007)在《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的古植被、古环境与古气候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西藏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重新划分为第四系下更新统香孜组(Qp1-1x)、新近系上新统古格组(N22g)和上新统托林组(N21t)。河湖相地层的古地磁法和ESR法测年结果表明,札达盆地内河湖相沉积地层的形成时代为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早更新世。根据该套河湖相地层沉积演化和其中的孢粉组合特征、河湖相沉积中所发现的各种古动植物化石等的综合分析,笔者对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的古植被、古环境与古气候演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札达地区上新世—早更新世气候经历了从湿热—温暖潮湿—偏冷潮湿—寒冷干旱的变化,以及植被从森林—灌木—草原的逐渐演化。可将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环境演化划分为7个大的阶段,其总体特征是15.4~4.4Ma,札达地区处于亚热带湿热气候环境;24.4~3.95Ma,为暖温带温暖潮湿气候;33.95~3.5Ma,为偏凉潮湿阶段,气候开始转冷;43.5~3.2Ma,为温暖潮湿阶段;53.2~2.9Ma,气候转为偏冷潮湿阶段;62.9~2.57Ma,该阶段气候偏冷而干旱,整体较为干冷;72.57~1.36Ma,气候寒冷而干旱。表明自上新世—早更新世,该区的古气候环境在逐渐变干、变冷的总趋势上,经历了多次明显的冷暖与干湿波动。(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朱大岗,孟宪刚,邵兆刚,杨朝斌,韩建恩[9](2006)在《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层序地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札达盆地河湖相剖面地层岩性、粒度、沉积构造、古生物等反映的沉积岩相,以及不整合面等沉积特征,可将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初步划分为两个叁级层序(Ⅰ、Ⅱ)。层序Ⅰ代表上新统地层层序,并进一步区分出退积准层序组和进积准层序组。对应上新世湖相沉积由低位体系域—湖泊扩张体系域—湖泊收缩体系域的演化,反映湖泊由源区水系冲积亚相—滨湖叁角洲亚相—滨浅湖亚相—半深湖亚相—滨浅湖亚相的湖泊,由扩张到萎缩的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化旋回。层序II代表下更新统地层层序,反映一个盆地受构造和气候(冰期—间冰期)双重控制的夭折型冰湖形成演化的由冰水冲积相到冰湖沉积相的不完整沉积旋回,为青藏高原新近系上新统与第四系的研究与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06年05期)

韩建恩[10](2006)在《西藏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层序地层学及其古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札达盆地位于西藏阿里地区西南隅,处于喜马拉雅山与阿伊拉日居山之间,为一新生代断陷盆地。盆地基底由中生界褶皱地层组成,盆地内为一套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沉积地层,厚度近千米,是西藏已知新近纪地层出露最完整、最厚的地区之一,其上又被第四系下更新统冰缘堆积的碎屑岩不整合覆盖。札达盆地作为一个晚新生代喜马拉雅山碰撞造山带内部的山间盆地,其地层沉积体系,层序地层演化序列必然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以野外调查为重点,在盆地内开展沉积相、沉积体系、层序地层、孢粉等古生物化石、粒度、碳酸盐、磁化率以及易溶岩等环境指标、古地磁、ESR等沉积年代学等研究,重点研究了盆地内陆相沉积地层的层序地层序列,进而了解盆地的演化过程,探讨盆地演化对喜马拉雅隆升的响应及其环境意义。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札达盆地开展了详细的上新统-下更新统露头剖面观测和系统采样工作,进行了沉积体系特征和沉积相分析,共划分出4个沉积相,7个沉积亚相,主要由冲积相、湖泊相、冲洪积相、冰湖相组成。2.对区内沉积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本区叁级层序的形成受构造活动、气候条件和物源供给共同作用,其中构造因素占主导地位。3.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构造—沉积演化可以划分为6个阶段:初始断陷阶段(托林组)、加速断陷阶段(古格组一至叁岩段)、强烈断陷阶段(古格组第四岩段)、断陷止息阶段(古格组第四、五岩段)、二次初始断陷阶段(香孜组一、二岩段)、二次加速断陷阶段(香孜组叁岩段)。4.在沉积特征、盆地构造演化、气候、物源以及沉积年代学的分析基础上,综合露头资料,进行了上新世-早更新世层序地层划分。在札达盆地共划分3个叁级层序,建立了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层序地层格架。5.层序Sq1和层序Sq2界面为平行不整合,层序Sq2和层序Sq3界面为角度不整合,分别对应于象泉运动和古格运动。认为控制层序界面的构造运动对应于青藏运动,象泉运动(4.40MaB.P.)对应于青藏运动A幕,古格运动(2.68MaB.P.)对应于青藏运动B幕,札达盆地地势由原来的西高东低转为现今的东高西低,这次构造运动可能对应青藏运动C幕。(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期刊2006-05-01)

上新世早更新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泥河湾盆地沉积的巨厚的自上新世末至晚更新世的湖相、河湖相地层,是认识自然、人类及彼此关系的一部难得的―天书―。本研究选择泥河湾盆地中上新世—更新世的地层剖面较为典型的郝家台钻孔为例,进行了孢粉分析,据此探讨了该地区在上新世与更新世转换时期的古气候特征以及规律。分析结果显示,上新世末期花粉组合以松、栎、榆、云杉、蒿属、藜科等花粉为主,且组合中含有常绿栎等亚热带成分。松属花粉含量超过多高于40%,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上新世早更新世论文参考文献

[1].谷振飞,张秀云.泥河湾盆地QK综Ⅰ孔上新世-早更新世环境演化[J].华北国土资源.2018

[2].李月从,李冰,阳小兰,葛亚汶,张振.泥河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早期环境变化的孢粉记录[C].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会第九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5

[3].张翼西.四川攀西地区上新世—早更新世昔格达原型湖盆性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4].赵宏宇.青海共和盆地上新世和早更新世介形类化石与古环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5].韩建恩,余佳,朱大岗,孟宪刚,邵兆刚.西藏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气候变迁与湖泊演化[J].地质力学学报.2011

[6].黎敦朋.青藏高原西北缘上新世—早更新世构造变形与高原隆升[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

[7].朱大岗,孟宪刚,邵兆刚,杨朝斌,王津.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年代学研究[J].中国地质.2007

[8].朱大岗,孟宪刚,邵兆刚,杨朝斌,韩建恩.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的古植被、古环境与古气候演化[J].地质学报.2007

[9].朱大岗,孟宪刚,邵兆刚,杨朝斌,韩建恩.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层序地层分析[J].地学前缘.2006

[10].韩建恩.西藏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层序地层学及其古环境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6

论文知识图

马家庄一带F1-2沿线地形地貌图云南上新统与下更新统岩性对比图南北向挤压和北西-南东向右旋剪切力偶可...库车前陆盆地气藏剖面示意图[19]腾冲火山时序5阿尔金山隆升速率Fig.5Uplif...

标签:;  ;  ;  ;  ;  ;  ;  

上新世早更新世论文_谷振飞,张秀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