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浩波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学院
【摘要】不同的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交际方式,那么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正确而有礼貌地进行交流至关重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国际差异礼仪
【中图分类号】G1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1-0034-01
交流沟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在社会越来越发展的今天,与人的交流与沟通成了我们处理事情中最基本的交流,尤其在国际社会交流、促进共同发展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如何在国际交流中,在跨文化交际中,在很大的文化背景差异下,正确地使用礼貌及礼仪成了我们最关注的问题。
中国历来有谦恭礼让的礼节,例如在别人夸奖自己时,中国人总是会贬低自己,总是会很谦虚地说,“我做的还不够好”;“我还有很多不足”,中国人总是会以这样谦虚的方式回复给予表扬夸奖自己的人;然而国外与我国不同,国外人很明确自己的价值,总会肯定别人,同时也肯定自己,国外人的回复会是“谢谢夸奖”、“谢谢”诸如此类的回答。国外人很正视自己的价值,在这方面,外国人表现得比中国人自信,外国人不过分的谦虚,能及时地从别人的赞美中肯定自己。
在恭敬方面,我国具有五千年悠久的传统文化,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人与人之间的恭敬,尤其是晚辈对长辈的尊重更体现了这点,中国人在称谓方面总是将类别分得很细,例如从父母的亲戚方面来说,有舅舅、舅妈、阿姨、大伯、叔叔、姑妈、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等,如此细致的分类,也说明了中国人在交际方面对于长辈的尊重。而外国人只有uncle和aunt,如此之简便,这就是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人与外国人的交流中会出现诸如下面的情况:打招呼的方式不同。例如,在中国,两个陌生人从不认识到认识,再到成为很好的朋友,这段过程都是很矜持的,几乎不会有牵手、拥抱,但是在外国,他们只要喜欢某人,或者喜欢某物,就想要拥抱他们,在他们的观念里,他们觉得拥抱是最能表达他们内心真实的喜爱的方式,而中国的拥抱意义很多,但是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拥抱的。
下面举一个案例来分析一下:A是中国人,B是美国人,他们在路上认识,由陌生人变成了朋友,由于B刚来到中国不久,尤其是在汉语方面几乎一点都不懂,而A是一个大学生,正想着可以通过和外国人交流来提高自己的口语,于是两个人商量好定期地约地方见面,互相教对方语言,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对方的口语。在以后的日子里,双方都很认真地去学习,主要是在口语方面,B的进步很大,很快就学会了好多汉语,在最短的时间里,B取得了很大的进步,B很感激A对自己很独特的指导,B激动地就跟A说想拥抱A,感觉A太可爱了,自己好感谢她啊,A觉得很尴尬,这怎么可以呢,我们只是普通的朋友,拥抱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意义可不一样啊,A说出了自己的顾虑,说在中国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拥抱,但是B同样也说出了自己的理由,B说在我们国家,只要你喜欢某事物、某人,你都可以拥抱他们的,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只是很单纯的喜欢而已,没有别的很复杂的意义。这时A不知道怎么办了。
以上便是一个案例,一个很典型的跨文化交流的例子。首先,我们看到这位外国朋友是美国人,而那位与他交流的语伴是中国人,既然出生在两个不同的国度,那么他们的思维方式肯定不一样,同样的反映在文化差异、教育程度等诸多方面,正是由于这些文化差异的存在,正是由于国度的不同,接受的传统观念不同,才使得双方在交流、沟通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障碍。其次,A并没有正面地直接答应B的要求,首先是因为语言障碍,没有理解或者不了解美国的这种方式,或者美国朋友的这种方式让A产生了误会……以上的原因都只是我们的猜测,很显然,这就是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导致的问题,由此来看,中国人的友好就表现相对,美国人一向强调开放,总认为拥抱是当时最好的方式,最能表达自己对于语伴的感谢之情,可是美国人的这种方式容易让中国人产生不安的感觉,因为这超出了我们的一贯的方式,而中国人的反应让美国人觉得中国人不够友好,但这都是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结果。
由于跨文化差异以及教育背景不同造成的,长期可能造成不好的影响,影响同学、同事、朋友之间的友情。第一,心里不安,感觉外国人不怀好意或者太开放了;第二,感觉中国人不领情,自己的感谢没法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没有表达出来;第三,过度保守。文化冲突严重影响了跨文化的交际与沟通,这只是一件小事,虽然没有什么很严重的不良后果,可是试想一下,在我国的跨国际贸易或者交易中,如果受到这些差异的影响,损失的就是利益,结果就是在双方的误会或者不理解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合同就有可能受到影响,由此造成的企业的巨大损失是可想而知的。
针对在跨文化交流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给予正视,并且在不违背对方所受教育背景环境的情况下,找到一系列稳妥的解决方案:第一,外国人来到东道国以后应该先学习或者了解东道国的文化风俗习惯,并且要慢慢地习惯这种方式;第二,中国人要努力地提升自己,在我们越来越多地和国际接轨的情况下,也要慢慢的改掉一些特别保守的思想或者思维方式,尽快融入到国际化环境中去;第三,作为两个国家的人,应该怀着一颗包容的心、理解的心站在对方的角色上想一想,毕竟存在着文化的差异,而不是去怀疑对方的目的不纯或者不友好;第四,通过第三方的调节,使问题得以解决,缓解两个国度朋友间的尴尬情形。
让美国人熟悉中国的文化背景以及传统风俗习惯是一个长期的积累。以上案例的情形是我们常见的,如果从长久来看,学习一个国家的文化,能使文化差异最小化,同样有利于在以后的交流沟通中不至于产生更尴尬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文化与哲学[J].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2]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J].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冯波.中西哲学文化比较研究[J].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责任编辑:李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