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铭1魏勇2(1山东枣庄薛城中医院山东枣庄277000;2山东枣庄薛城周营卫生院山东枣庄277016)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8-0213-02
【关键词】颅脑损伤应激溃疡治疗干预中西医护理
继发于颅脑损伤后的应激性溃疡又称Cushing溃疡,是颅脑损伤后的常见并发症。颅脑损伤后其发生率高达91%,其中出血发生率为16%~47%,出血后病死率可高达50%。我院监护室自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共收治颅脑损伤患者120例,其中重型颅脑损伤者70例,预防性给予治疗干预及护理后,经观察仅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出血,只有2例出现少量呕血后好转,出血发生率为7.5%,无一例大出血发生。由此可见,积极干预及有效的中西医护理是降低Cushing溃疡发生率和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成功率的关键之一。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应激性溃疡起初粘膜病变浅而少,不引起出血,以后病变增多加深,若不采取防止措施即可出血。出血一般发生在应激后5~10天,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干预及护理,越是能降低出血的发生。1纳洛酮、质子泵抑制剂的早期常规应用
纳洛酮为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剂,静滴后吸收快,在中枢水平改善应激状态下胃黏膜血液循环,纠正缺血缺氧状态,维持应激状态时胃内pH值在正常范围,对黏膜在应激状态下起保护作用而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纳洛酮亦有增加脑血流量,减轻脑水肿及脑细胞死亡,促进大脑神经功能恢复的优效;早期常规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洛赛克等)亦可防止胃酸过多,增加胃黏膜血流量,对胃液总量和胃蛋白酶的分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另外,H2受体阻滞剂、抗酸剂及胃黏膜保护剂的早期应用亦能有效预防和改善应激性溃疡。
2纠正缺血缺氧及酸碱失衡
体液、供氧不足及酸性环境均会使胃部粘膜血管收缩及胃壁ph值下降,增加出血的危险性。尽早给予氧气吸入、针对病情建立1-2条静脉通道防止或纠正体液不足、改善酸碱失衡,避免新增的应激因素。
3避免或减少易致溃疡药物的应用
糖皮质激素是颅脑损伤病人辅助脱水的常用药物,但其致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多,增加了溃疡的发生率。还有抗癌药物、非甾体类抗生素(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利血平、维生素c、酒精等刺激性药物均可直接或间接致胃酸过多引发溃疡,控制或避免上述药物的应用可有效防止溃疡进一步恶化。
4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留置胃管
重型颅脑损伤者住院后应尽早留置胃管,每天定时抽取胃液,可减少应激下分泌的过多胃酸对胃粘膜的刺激,观察其颜色的变化,亦能及早发现上消化道出血征兆和出血的程度.还可遵医嘱局部给药及胃肠内营养支持,如有出血可通过胃管清除胃内血液,防止胃内积血而刺激胃黏膜,造成反复呕吐。5中药及中医护理的干预
应激性溃疡就中医理论乃气滞血瘀所致,静脉注射丹参、口服或胃管内注入半夏厚朴汤、大黄、云南白药、中成药胃疡宁等均可改善胃部粘膜供血,有效防治胃酸过多,止血化瘀。穴注(足三里、中脘、胃仓、脾俞)甲氰咪胍对应激性溃疡亦有疗效,且其相对口服或静脉注射用药量小,疗程短,无副作用。针刺可控制胃酸的分泌量,对溃疡愈合有促进作用。重型颅脑损伤者可给予腹部热敷,病情相对较轻者可根据其耐受程度给予刮痧治疗。刮痧部位有背部(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腹部(天枢、中脘)、下肢部(足三里)。操作方法:背部、腹部补刮法;下肢平补平泻法。间隔3~6日(以皮肤痧退,即痧斑完全消失准)1次,3~5次1疗程。
6基础护理
重颅损脑伤患者病情危重,应加强基础护理,如合适的体位、降低脑温、消除其他应激因素等。此外,因患者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体温升高、营养失衡等危险因素存在,极易导致局部皮肤完整性受损,宜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按摩受压皮肤,颅脑损伤患者,易致口腔细菌繁殖,一旦侵入胃内,使胃液pH值降低,会诱发或加重上消化道出血,所以也应加强口腔护理,及时评估口腔黏膜情况。
7心理护理
颅脑损伤患者在经历了外伤的同时,身体和心理的应激反应相应而生,意识清醒的患者会有恐惧、焦燥等不安情绪,不良情绪不但会加重其病情,也容易诱发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给予病人心理安慰、疏导尤为重要。
8相关病史上消化道溃疡或出血、肝硬化、凝血机制障碍、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在外伤后发生应激性溃疡的危险性更高,因此更应密切观察护理和给予积极的干预,谨防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
条件受限、人力资源欠缺的基层医院监护室,一旦发生应激性溃疡大出血,势必会因抢救不力而给病人的生命造成威胁,后果不堪设想。颅脑损伤后,给予积极的干预措施和中西合璧式护理,可有效的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继而加速了原病症的康复,降低了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