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荣[1]2004年在《青少年依恋、自尊及其二者关系的发展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585个中国初中、高中和大学青少年为被试,试图从发展的角度研究青少年的依恋、自尊及其二者的关系。具体地,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叁个。其一,考察青少年具体的依恋关系(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和同伴依恋)在整个青春期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二,考察青少年总体自尊以及自尊两个维度(自我喜爱和自我能力)在整个青春期的发展变化情况;其叁,考察具体的依恋关系对初中、高中和大学青少年的自我能力和自我喜爱的具体影响。 该论文共由叁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研究背景。主要对依恋的基本理论、青少年依恋的研究概况、自尊的本质和发展、依恋和自尊关系的及其研究概况等进行了系统地回顾、归纳和整理。 第二部分为调查研究。首先,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研究设想和计划。然后,分别以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为样本对青少年的具体依恋关系、自尊(包括总体自尊和自尊的两个维度)以及依恋和自尊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最后,从发展的角度对不同样本的数据进行了纵向比较,试图揭示依恋、自尊及其二者关系的发展变化规律。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 1、关于青少年依恋:1)青少年的依恋系统不断地分化并且分化方式有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分化早;2)整个青春期,女生在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和同伴依恋上的得分都比男生高,说明女生比男生更强的卷入到人际关系中;3)青少年的同伴依恋在青春期保持相对稳定,而青少年的父母依恋质量在整个中学阶段下降,在大学阶段又有所回升;4)中学阶段,父母依恋质量下降模式同时受父母性别和青少年性别的共同影响——对同性别父母的依恋呈直线缓慢下降,对异性别父母的依恋呈曲线下降;5)无论性别和发展阶段,青少年的母亲依恋都高于父亲依恋。 2、关于青少年自尊:1)无论性别和发展阶段,中国青少年的自我喜爱水平高于自我能力水平;2)自尊的两个维度中,自我喜爱在整个青春期保持稳定,而自我能力则发生阶段性变化——高中阶段自我能力最低而大学和初中阶段无差异;3)Rosenberg总体自尊在整个青春期保持相对稳定,但若以自尊两个维度之和作为总体自尊指标,总体自尊在整个青春期有变化,高中青少年得分最低。 3、关于具体依恋关系对自尊的影响:1)青春期早期,父母和同伴对青少年的自我喜爱和自我能力都有显着影响。但是,对男生而言,父亲对自我喜爱的影响最大,而同伴对自我能力的影响最大;对女生而言,母亲对自我喜爱和自我能力的影响都最大;2)青春期中期,父母对青少年的自我喜爱和自我能力都没有显着影响,只有同伴对青少年的自我喜爱和自我能力有显着影响;3)青春期晚期,父母和同伴对青少年的自我喜爱和自我能力都有显着影响。但是,对男生而言,母亲对自我喜爱的影响最大,而父亲对自我能力的影响最大;对女生而言,父母对自我喜爱和自我能力的影响都最大。 论文的第叁部分为研究的讨论、总结和反思。本章首先对该研究的主要结果进行了疏理、总结和解释,然后指出了该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最后分析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可能的改进方法。
史朝霞[2]2006年在《青少年依恋发展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分为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两部分,分别以527名南京市某普通中学的独生子女中学生和5名南京市某重点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城市青少年叁种具体依恋的发展特点,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1) 青少年的叁种具体依恋关系的依恋类型分布比例差异显着,但没有显着的年级差异; 2) 青少年的叁种具体依恋关系在青少年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女性青少年的依恋质量高于男性青少年; 3) 青少年的叁种具体依恋关系存在年级差异,初叁学生在信任、沟通、疏离叁个维度上得分都是最低的,并且差异显着。 4) 青少年的父亲依恋与母亲依恋之间呈现显着的强相关,父母依恋与同伴依恋之间呈现显着的低相关。 5) 与父母均为安全依恋的青少年,其同伴依恋质量最高,与父母均为不安全依恋的青少年,其同伴依恋质量最低。
参考文献:
[1]. 青少年依恋、自尊及其二者关系的发展性研究[D]. 宋海荣.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2]. 青少年依恋发展性研究[D]. 史朝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06
标签:心理学论文; 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论文; 依恋理论论文; 父母关系论文; 青春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