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葡萄孢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葡萄,菌肥,真菌,生物,精油,灰色,生长。
葡萄孢霉论文文献综述
王星星,李永华,韦莹莹,陶能国,邵兴锋[1](2018)在《茶树精油对灰葡萄孢霉活性氧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茶树精油(TTO)对果蔬采后病原真菌灰葡萄孢霉的抑菌作用,以TTO处理的灰葡萄孢霉孢子或菌丝为研究对象,测定真菌活性氧(ROS)积累及相关抗氧化酶类的活性变化,并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精油处理对菌丝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TTO诱导孢子内ROS和菌丝内过氧化氢(H2O2)的大量积累,导致抗坏血酸(ascorbate, AsA)含量下降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的提高。同时,TTO处理导致灰葡萄孢霉菌丝发生严重的皱缩、干瘪,胞内有空泡状结构,细胞质大量减少,少量存在的细胞质聚缩成块状。结果表明TTO处理导致灰葡萄孢霉ROS的爆发,并严重破坏菌体结构。(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钟文文,安东玉,张海娟,高翠娟,王一宇[2](2018)在《黑葡萄穗霉(Stachybotrys chartarum)单端孢霉烯族毒素菌株的分子检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加强真菌毒素的监测和系统性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建立简便、高效、低成本的现场快速筛选检测方法是食品安全领域的一项急迫而重要的研究内容。以47株黑葡萄穗霉菌株和曲霉、链格孢、弯孢、青霉4株真菌菌株为研究对象,利用Tri5基因PCR扩增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黑葡萄穗霉产毒菌株进行了分子检测,确认和验证了其产毒特性,为葡萄穗霉属毒素检测领域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试验结果表明,47株黑葡萄穗霉菌株中除15号菌株外,其电泳均出现约454 bp的特征型条带,而其他菌株没有。回收其扩增产物并测定基因序列,验证该基因序列与S. charturum和S. chlorohalonata同源性分别达99%和100%。除此之外,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lyu20110019号菌株发酵液样品的产毒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lyu20110019号菌株可产生NIV毒素。由此可知,利用Tri5基因设计的特异引物可以用来检测黑葡萄穗霉产毒菌株。(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8年10期)
张鹏,王爱军,白云娟[3](2016)在《嗜热性侧孢霉生物菌肥在葡萄栽培上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首次在张家口市葡萄种植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嗜热性侧孢霉生物菌肥,通过使用生物菌肥,可明显增加葡萄果树生长量,促进果实增加光泽度,提高固形物含量、增加硬度,提高果品质量,改良土壤,抑制病害,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土壤中化肥及农药残留和其它有害物质,改善了生态环境,是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理想用肥。(本文来源于《河北林业科技》期刊2016年01期)
孙晔,顾欣哲,王振杰,胡鹏程,屠康[4](2016)在《高光谱图像对灰葡萄孢霉、匍枝根霉、炭疽菌的生长拟合及区分》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高光谱成像系统获取真菌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板上培养期间的高光谱图像,采用400~1 000 nm全波段光谱响应值,并计算全波段的平均值、波峰7 16 nm处的光谱值和全波段内光谱值第1主成分的得分值,利用这3种参数计算方法构建真菌生长模拟模型。结果表明,3种方法建立的模型测试集的决定系数(R2)为0.722 3~0.991 4,均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03×10-4~5.34×10-3、0.011~0.756。建立的生长模型与传统菌落计数法建立的生长模型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87~0.957。另外,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可以区分3种不同菌种。其中,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对培养36 h的3种真菌及对照组的区分准确率为97.5%。高光谱图像技术能够用来对真菌生长进行模拟和真菌的种类区分。(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寇宏达,张艳杰,乔丹娜,魏学军,李亚宁[5](2013)在《灰葡萄孢霉对不同葡萄品种致病力差异的检测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适合中国葡萄灰霉病菌致病力检测的方法以及合适的待测葡萄品种,采用菌丝块接种法和改良的保湿培养法,分别测定3个不同致病力类型的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菌株SDXL7-1、SDLK1-1、LNXCetz6-1对红提、青提、巨峰、紫奶、玫瑰香5个葡萄品种的致病力,并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均可引起5种葡萄发病,但致病力不同的菌株所致的平均病斑面积有明显差异,同一菌株在不同葡萄品种上的平均病斑面积也有明显差异。其中,巨峰和青提对灰葡萄孢霉具有较强抗性,红提和玫瑰香对3个灰葡萄孢霉菌株普遍易感,紫奶对菌株LNXCetz6-1具有较强抗性,但对另外两个菌株易感。试验结果为系统和全面地研究中国灰葡萄孢霉菌株的致病力分化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王爱军,张鹏[6](2013)在《嗜热性侧孢霉生物菌肥对葡萄植株生长性状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首次在张家口市葡萄种植上推广应用嗜热性侧孢霉生物菌肥,对葡萄植株生长性状促进效果明显,和正常施用化肥相比新梢长度平均增加5.53%,粗度增加7.16%,叶面积增加5.62%,叶片厚度增加14.44%,百叶鲜重增加18.57%,坐果率提高5.48个百分点。结果表明:施用嗜热性侧孢霉生物菌肥能够改善土壤生态环境,促进葡萄植株生长,叶片增厚,叶面积增大,更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提高坐果率。(本文来源于《河北林业科技》期刊2013年01期)
王勇,王万立,霍建飞,刘春艳,郝永娟[7](2012)在《灰葡萄孢霉高效拮抗木霉菌株的筛选及其翻译延伸因子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木霉菌资源,对从菜田土壤中初步分离纯化获得的12株木霉菌株,采用对峙培养和生长速度测定法进行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高效拮抗木霉菌株的筛选,并通过翻译延伸因子序列同源性比较对其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菌株Tr 9701和Tr 1108的生长速度快,对病原菌的抑制率高,且协同应用有一定的增效作用。经对Tr9701和Tr1108翻译延伸因子同源序列分析,并结合其形态特征结果表明,Tr9701为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和Tr1108为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绿色木霉和深绿木霉为菜田生境习居菌,2种菌株协同利用对蔬菜灰霉病有较好的协同增效作用,应进一步设计利用多靶位木霉菌来提高防病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2年09期)
王娅宁,尉亚辉,张海祥[8](2010)在《产漆酶灰色葡萄孢霉培养条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培养灰色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不同培养基产漆酶酶活力大小的比较,筛选出了产漆酶灰色葡萄孢霉的最佳培养方法。结果表明:灰色葡萄孢霉在蛋白胨5g/L,酵母提取物20 g/L,蔗糖20 g/L,MgSO4 1.5 g/L,CuSO4 0.006 g/L的培养基中生长最好。最佳的培养条件为:pH值4.9,温度25℃,转速100 r/min。(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杂志》期刊2010年04期)
王娅宁,尉亚辉,张海祥[9](2009)在《灰色葡萄孢霉产漆酶性质的研究及其对白藜芦醇的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灰色葡萄孢霉在生长过程中合成的一种漆酶的部分酶学性质,该漆酶能催化白藜芦醇聚合生成其脱氢二聚体viniferin,此二聚体具有比白藜芦醇更高的生物学活性。方法通过培养灰色葡萄孢霉获得该漆酶的粗酶液,测定其最适pH及温度,并用其对白藜芦醇进行催化。结果该漆酶的最适pH为4.9,最适反应温度为26℃,对20mg·L-1的白藜芦醇有较好的催化效果。结论灰色葡萄孢霉在生长过程中合成的漆酶可以催化白藜芦醇而生成viniferin。(本文来源于《西北药学杂志》期刊2009年05期)
马建英,张小风,王文桥,韩秀英,马志强[10](2009)在《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对啶菌恶唑的敏感性和不同杀菌剂的交互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灰霉病菌对新型杀菌剂啶菌恶唑的敏感性和该药剂与其它杀菌剂的交互抗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河北省不同地区的95个灰霉菌菌株对啶菌恶唑的敏感性,并测定11个相对敏感菌株和3个相对抗性菌株对啶菌恶唑、嘧霉胺、速克灵、多菌灵和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灰霉菌菌株间对啶菌恶唑的敏感性差异显着,EC50值在0.0693~3.0578μg/mL之间,平均为0.2045μg/mL,其中3个灰霉菌株EC50值分别为平均EC50值的7.97、13.06和14.95倍;啶菌恶唑与上述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之间的相关系数很低,不存在交互抗性。在无药PDA培养基上继代培养11代后,3个相对抗性菌株的敏感性明显提高,表明其抗药性不能稳定遗传。(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葡萄孢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加强真菌毒素的监测和系统性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建立简便、高效、低成本的现场快速筛选检测方法是食品安全领域的一项急迫而重要的研究内容。以47株黑葡萄穗霉菌株和曲霉、链格孢、弯孢、青霉4株真菌菌株为研究对象,利用Tri5基因PCR扩增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黑葡萄穗霉产毒菌株进行了分子检测,确认和验证了其产毒特性,为葡萄穗霉属毒素检测领域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试验结果表明,47株黑葡萄穗霉菌株中除15号菌株外,其电泳均出现约454 bp的特征型条带,而其他菌株没有。回收其扩增产物并测定基因序列,验证该基因序列与S. charturum和S. chlorohalonata同源性分别达99%和100%。除此之外,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lyu20110019号菌株发酵液样品的产毒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lyu20110019号菌株可产生NIV毒素。由此可知,利用Tri5基因设计的特异引物可以用来检测黑葡萄穗霉产毒菌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葡萄孢霉论文参考文献
[1].王星星,李永华,韦莹莹,陶能国,邵兴锋.茶树精油对灰葡萄孢霉活性氧代谢的影响[J].中国食品学报.2018
[2].钟文文,安东玉,张海娟,高翠娟,王一宇.黑葡萄穗霉(Stachybotryschartarum)单端孢霉烯族毒素菌株的分子检测方法[J].食品科技.2018
[3].张鹏,王爱军,白云娟.嗜热性侧孢霉生物菌肥在葡萄栽培上的应用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2016
[4].孙晔,顾欣哲,王振杰,胡鹏程,屠康.高光谱图像对灰葡萄孢霉、匍枝根霉、炭疽菌的生长拟合及区分[J].食品科学.2016
[5].寇宏达,张艳杰,乔丹娜,魏学军,李亚宁.灰葡萄孢霉对不同葡萄品种致病力差异的检测和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13
[6].王爱军,张鹏.嗜热性侧孢霉生物菌肥对葡萄植株生长性状的影响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2013
[7].王勇,王万立,霍建飞,刘春艳,郝永娟.灰葡萄孢霉高效拮抗木霉菌株的筛选及其翻译延伸因子序列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2
[8].王娅宁,尉亚辉,张海祥.产漆酶灰色葡萄孢霉培养条件的研究[J].生物学杂志.2010
[9].王娅宁,尉亚辉,张海祥.灰色葡萄孢霉产漆酶性质的研究及其对白藜芦醇的催化[J].西北药学杂志.2009
[10].马建英,张小风,王文桥,韩秀英,马志强.灰葡萄孢霉Botrytiscinerea对啶菌恶唑的敏感性和不同杀菌剂的交互抗性[J].植物保护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