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罗斯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罗斯,表现主义,抽象,牛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工程院院士,悲剧。
罗斯科论文文献综述
王培琳,陈金梅,吴月明,梁建美[1](2019)在《区块链将成为构建数字文明的“基石”》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文明是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区块链将成为构建数字文明的‘基石’。”12月4日下午,在数字文明大会发布会上,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牛津大学大学学院区块链研究中心主任比尔·罗斯科作数字文明愿景专题演讲,同时发布数字文明宣言。当前数字文明急速发展(本文来源于《海南日报》期刊2019-12-05)
许波[2](2019)在《罗斯科认识到,他的时代已经过去》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王晓鹰导演,陈明昊、刘端端主演的话剧《红色》再次上演。剧作讲述的是抽象派绘画大师马克·罗斯科受邀为“四季大饭店”的餐厅创作一幅壁画,商家开出的报酬是所有画家都望尘莫及的天价。为工作计,他需要一名懂一点美术的“小工”来帮忙,做些诸如打(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9-08-23)
樊成琼[3](2019)在《数据的确权、开放、共享、赋能——数据经济的制度构建论坛举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5月28日,2019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数据的确权、开放、共享、赋能——数据经济的制度构建”论坛举行。副省长王世杰致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晏,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未来法治研究院院长王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英国牛津大学教授(本文来源于《贵阳日报》期刊2019-05-29)
黄政[4](2019)在《边缘制作的绘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罗斯科“典型形式”阶段画面中的色块边缘线。首先,笔者从罗斯科绘画风格的转变入手,通过结合他艺术生涯前期给予过他影响的艺术家,来分析他艺术思想的转变,从而来探究他“典型形式”阶段中的用边缘组构画面的理念是如何形成的。该部分以时间为线索分为叁个小节,第一节讲述了初习绘画的罗斯科所受的不同艺术家不同方面的影响,因为对绘画的理解与判断尚未成熟,这些不同的影响在画面上的体现就是其画面的面貌有许多变化;而在第二节中,进入“超现实主义”阶段的罗斯科对绘画已经有了基本的态度与理解,这个时期的罗斯科受原始符号与远古神话影响,开始用个人化的象征手法在画面中表达心中的观念,而在形式与材料上,“复合形式”阶段的作品也透露出后来作品的雏形;最后一节着重分析了马蒂斯对罗斯科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对色彩氛围的理解上,使得罗斯科将“复合形式”阶段的“色点”转变为“色块”。紧接着的第二章中,笔者把目光集中在“典型形式”阶段画面的边缘线上。第一节描述了此阶段的画面效果以及罗斯科对色块边缘线处理的变化;第二节就材料与技术层面,叙述罗斯科对油画颜料的改造与对展览方式、打光的要求,并且分析了这些因素对画面色块边缘线的不同影响;之后的第叁节,笔者就“典型形式”阶段画面中色块边缘线的特点展开分析,特点之一是用边缘组构画面,此部分由边缘线定义开始,分析了边缘线、空间纵深感对组构画面的影响,通过老大师与罗斯科的画面对比,发现罗斯科将边缘线从对现实物象的依附中解放出来,在其画面中边缘线只是纯粹意义上的色块边缘,此时用边缘组构画面就成了其特点;其二是此阶段的边缘线有着古典的气息,把古典老大师们处理边缘线的方法与罗斯科处理边缘线的方法相对比,然后以格林伯格提出的“绘画性东西的对等物”理念为入口,论证了罗斯科在找到“对等物”的同时没有完全放弃绘画性,因此色块边缘才会看起来如此古典。(本文来源于《广州美术学院》期刊2019-05-10)
张月娇[5](2019)在《色彩的形象—马克·罗斯科绘画的知觉体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绘画的色彩体系在现代主义时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从古典主义的写实性色彩转向了解放性的主观色彩,色彩逐渐脱离了造型的束缚独立出来。20世纪开始,人们对色彩的认知又有了新的提升,以马克·罗斯科为代表的色域画派绘画,将色彩作为独立元素在画面中进行了极致的表达。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使用平涂的色彩剔除了画面中的具体形象并且通过色彩与形式的结合在画面中建立了一个新的色彩“形象”。本文主要以马克·罗斯科的作品为例,借用梅洛·庞蒂的现象学理论和吉尔·德勒兹的感知理论作为研究方法对色彩作为独立元素建构起来的视觉模式及观看方式进行研究。全文主要分为四部分内容:第一章色彩的感觉,主要梳理了色彩观念的发展历程,以及马丁·杰、梅洛·庞蒂、吉尔·德勒兹所提供的方法论,他们的理论为本文对马克·罗斯科的色域绘画研究提供了重要指导意义。马克·罗斯科的作品可以看作是“巴洛克式”的视觉模式,同时运用梅洛·旁蒂感知现象学的方法解读了罗斯科绘画的主要途径。第二章色彩的骨架,主要根据吉尔·德勒兹在对培根绘画进行研究时提到“骨架”的概念,分析马克·罗斯科的作品。他通过使用平涂的绘画方式,将色彩与形状结合,建构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色彩骨架。第叁章直觉的表达,对马克·罗斯科的创作方式进行具体的分析与论述。罗斯科在创作中使用模糊的边线,渗透的色彩来完成画面。画面中的“地平线”与大尺幅的运用建立起了形式与感觉之间的关系。第四章观看的体验,马克·罗斯科的色域绘画去对观看者提出了要求,希望观者能够与作品之间产生互动,从而产生观看的体验并体会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总之,马克·罗斯科将色彩作为画面的主体他使用色彩建构了独特的“形象”,最重要的是他建构了一个全新的视觉模式,改变了艺术作品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形成了新的感知体验,并通过所建立的色彩形象表达了宗教精神与悲剧情感。(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9-05-10)
忻颖[6](2019)在《《红色》:在罗斯科的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艺术家的生平经历和思想观念如何影响其艺术作品,是戏剧作品乐此不疲追逐的题材。由美国剧作家约翰·洛根编剧的话剧《红色》聚焦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马克·罗斯科的艺术与人生,以画家1958年以350万天价佣金为纽约新落成的西格拉姆大厦的四季饭店作画(最后罗斯科(本文来源于《文学报》期刊2019-04-25)
张明明[7](2019)在《绘画是对内在真实的描绘》一文中研究指出“绘画是对内在真实的描绘”是我对如何才能画出具有创新意味的作品以及绘画应该表达什么这两个问题进行反复思索后,进而在自身的绘画创作体验基础之上做出的总结。马克·罗斯科对我这一观点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本文中,我以自身的创作实践并结合我对罗斯科艺术的认识,将“绘画是对内在真实的描绘”的内涵进行整理和概括,并认识到绘画表达最终应回归到绘画本身上来。通过对过往创作经验的总结,阐述了我当前的绘画创作所欲表达之内在真实。《夜晚的树》和《脸》这两组系列绘画是我基于对内在真实的探索进行创作的。通过梳理和总结了我在创作此两组系列绘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主要讨论了在“未知空间中的未知冒险”这一创作方式,以及模糊之于我的绘画的意义。其中,也谈到了罗斯科对我绘画创作实践中的一些重要启发。(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8)
郝青松[8](2019)在《马克·罗斯科:抵达了精神永恒之地》一文中研究指出由艾蕾尔翻译的《艺术何为》,对于真正认识罗斯科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了解一位艺术家,不仅要看他的作品,要看关于他的艺术评论,艺术家自己说的话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可能是最为真实的。我认为马克·罗斯科的艺术至少与叁个问题相关:1.马克·罗斯科对抽象艺术表现风格的(本文来源于《鸭绿江(下半月版)》期刊2019年02期)
胥恒[9](2019)在《以感性的形式传“道”——罗斯科绘画灵与肉的统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梳理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马克·罗斯科的绘画发展脉络,通过对其不同时期作品的分析和阐释,发掘出他作品中贯穿始终的悲剧精神,以及对人类存在状态的思考。(本文来源于《美术大观》期刊2019年02期)
张安明[10](2018)在《神秘且真实——马克·罗斯科的绘画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罗斯科的艺术更多的是他的绘画中关于人的本质情感的思考,悲剧性的真实体验被神秘化后上升到了"神性"的高度。一生的悲剧生活让他更加笃定悲剧是社会的本质,尼采式的哲学思想在罗斯科绘画过程到展示的过程中被最大化展现,唤起的是观者的意识先验性。探寻罗斯科艺术本质对于架上绘画的发展方向有很大的参考性,艺术应当是人的艺术。(本文来源于《艺术与设计(理论)》期刊2018年11期)
罗斯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王晓鹰导演,陈明昊、刘端端主演的话剧《红色》再次上演。剧作讲述的是抽象派绘画大师马克·罗斯科受邀为“四季大饭店”的餐厅创作一幅壁画,商家开出的报酬是所有画家都望尘莫及的天价。为工作计,他需要一名懂一点美术的“小工”来帮忙,做些诸如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罗斯科论文参考文献
[1].王培琳,陈金梅,吴月明,梁建美.区块链将成为构建数字文明的“基石”[N].海南日报.2019
[2].许波.罗斯科认识到,他的时代已经过去[N].文艺报.2019
[3].樊成琼.数据的确权、开放、共享、赋能——数据经济的制度构建论坛举行[N].贵阳日报.2019
[4].黄政.边缘制作的绘画[D].广州美术学院.2019
[5].张月娇.色彩的形象—马克·罗斯科绘画的知觉体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9
[6].忻颖.《红色》:在罗斯科的空间[N].文学报.2019
[7].张明明.绘画是对内在真实的描绘[D].杭州师范大学.2019
[8].郝青松.马克·罗斯科:抵达了精神永恒之地[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9
[9].胥恒.以感性的形式传“道”——罗斯科绘画灵与肉的统一[J].美术大观.2019
[10].张安明.神秘且真实——马克·罗斯科的绘画艺术[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