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牙槽突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髂骨,恒牙,基质,锥形,块状,断层,磷酸。
牙槽突裂论文文献综述
崔庆赢,陈思宇,聂焱,付帅,张长彬[1](2019)在《Mimics软件在牙槽突裂骨移植术前骨缺损量评估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Mimics软件在牙槽突裂术前骨缺损量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选择单侧牙槽突裂患者1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名,女性4名。在术前通过CBCT扫描获取患者上颌骨影像数据并导入Mimics软件,在该软件中测量并获得牙槽突裂隙体积。在术中通过注射器测量植入牙槽突裂隙中的骨粉体积,从而获取牙槽突裂隙的真实体积,并与术前测量结果对比分析。(2)统计Mimics20.0重建10名患者所花费的时间,检测上颌骨裂隙的体积与花费时间的相关性。结果术前重建体积与术中实际应用骨粉体积有统计学相关性,Pearson相关性分析P <0.05,可以认为两者存在统计学相关性!;重建花费时间与术前重建体积无线性相关性,Pearson相关性分析P值为0.43,说明两者之间无统计学相关性;术前重建体积(1 737.12±438.12),术中实际所用骨粉体积(1 706.22±464.71),植入骨体积的准确性(98.21±1.25)%,重建花费时间为(39±2.58)。结论Mimics软件在牙槽突裂骨移植术前骨缺损量评估具有精确性及便捷性。(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王尘帅,刘一[2](2019)在《脱钙人牙基质材料联合髂骨移植修复牙槽突裂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脱钙人牙基质材料联合髂骨与单纯髂骨移植修复牙槽突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56例牙槽突裂患者分别应用脱钙人牙基质材料联合髂骨(实验组)及单纯髂骨移植治疗(对照组),分析两组牙槽突裂患者术后的Bergland分级、植入骨成活率和成功率的差异。结果:实验组牙槽突裂患者的植入骨成活率和成功率分别为92.86(26/28)和85.71%(24/28),对照组成活率和成功率分别为67.86(19/28)和60.71%(17/28),实验组成活率和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牙槽突裂患者使用脱钙人牙基质材料联合髂骨治疗,较单纯使用髂骨移植修复治疗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临床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陈仁吉,吴晓璐,胥毅,穆玥,徐雪[3](2019)在《骨形成蛋白-2组合人工骨修复牙槽突裂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比较人工材料β-磷酸叁钙(β-TCP)与骨形成蛋白-2(BMP-2)组合与自体髂骨移植修复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术后的成骨效果,寻找能够代替自体骨移植的人工材料。方法收集先天性牙槽突裂患儿45例,均已按唇腭裂序列治疗完成唇裂和(或)腭裂手术,根据使用材料不同,将其分为3组:1组:β-TCP+BMP-2组;2组:BMP-2+自体骨组;3组:自体骨组。采用相同方法进行牙槽嵴裂骨缺损修复,术后(平均7.8个月)评估不同材料的成骨效果。结果β-TCP+BMP-2组的成骨率82.5%,自体骨组64.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BMP-2+自体骨组成骨率75.1%,与β-TCP+BMP-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组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β-TCP+BMP-2组合方式进行牙槽嵴裂骨缺损修复的成骨效果优于自体髂骨移植,可以替代自体髂骨移植修复牙槽嵴裂骨缺损。(本文来源于《北京口腔医学》期刊2019年04期)
张晓宇,陈振琦[4](2019)在《牙槽突裂区周围牙槽骨形态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唇腭裂的高发国家,大多数唇腭裂患者同时患有牙槽突裂。有研究显示裂隙区邻近牙的牙槽骨水平较低;同时,植骨术前正畸治疗有可能导致已经降低的牙槽骨水平继续吸收。所以明确近牙槽突裂区牙牙槽骨形态,对于把握术前正畸治疗牙齿移动的限度有重要意义。锥形束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在牙槽骨的定量研究中表现出很好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相比传统二维的根尖片有着巨大的优势。本文就牙槽突裂区周围的牙槽骨形态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期刊2019年07期)
胡洁[5](2019)在《两种牙槽突裂植骨术临床效果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两组不同的牙槽突裂植骨术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评价不同术式不同时点处骨量变化情况。方法:采用临床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44例非综合症性单侧牙槽突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唇、腭侧联合入路牙槽突裂植骨术组(A组)22例和唇侧入路牙槽突裂植骨术组(B组)22例。术后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植骨成功率及骨缺损处的体积变化。结果:1)A组术后植骨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经统计学分析存在明显差异(P<0.05);2)术后3、6、12个月A组患者骨缺损处植骨存活比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骨缺损处植骨存活比均高于6个月和12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和12个月植骨存活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A组患者上1/3、下/3处存活骨量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1/3处存活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A组术后12个月与术后3个月进行对比,下1/3处存活骨量变化量明显高于上1/3、中1/3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1/3处存活骨量变化量明显高于中1/3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唇侧入路牙槽突裂植骨术相较,唇、腭侧联合入路牙槽突裂植骨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术后骨存活量;2)两组患者术后骨量吸收主要均发生于术后6个月内,随时间延长,骨质吸收速度减慢,趋于稳定;3)唇、腭侧联合入路牙槽突裂植骨术组在上1/3及下1/3处存活骨量明显高于唇侧入路牙槽突裂植骨术组,中1/3处与唇侧入路牙槽突裂植骨术组无明显差异;4)唇、腭侧联合入路牙槽突裂植骨术后骨量吸收主要发生于牙槽嵴顶,其次为鼻底,中1/3处骨量吸收最少。(本文来源于《蚌埠医学院》期刊2019-05-01)
叶犀皓,梁杰[6](2019)在《牙槽突裂植骨治疗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牙槽突裂植骨手术是世界众多唇腭裂中心患者牙槽突裂治疗的重要环节。至今,世界范围对牙槽突裂植骨治疗的研究越来越多,但仍在许多问题上争论不止。本文就牙槽突裂植骨治疗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牙槽突裂在影像学的应用及植骨术后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期刊2019年04期)
周炼,石钿印[7](2018)在《牙槽突裂植骨同期行鼻唇继发畸形二期整复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对象:2017年3月-2018年3月来北京协和医院接受牙槽突裂植骨同期鼻唇二期整复术3例,男性患者2名,女性患者1名,平均年龄22.7岁。均存在未经植骨治疗的完全性牙槽突裂以及鼻唇继发畸形。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充分交代手术风险后于全麻下行牙槽突裂植骨同期鼻唇继发畸形二期整复术。术前、术后及随访期拍摄面部正位及仰头位照片、CBCT进行检查及评估。研究结果:1.所有患者术后即刻均呈现较好的鼻唇部外观。2.术后CBCT显示植骨充分,叁维丰满。3.术后3-6个月随访,拍摄面部照片及CBCT,鼻唇部外形仍保持对称,牙槽突部位成骨良好,在裂侧部鼻底及颊部均形成明显的骨白线。结论:对于同时存在鼻唇继发畸形及同侧牙槽突裂的患者,如果上唇瘢痕需要切除,或口轮匝肌结构需要调整,可以同期进行牙槽突裂植骨及鼻唇二期整复。一方面可以在直视下制备植骨床,提高植骨的成功率和效果,另一方面减少了手术和全麻的次数,鼻唇二期整复的效果是稳定的。骨诱导再生膜对于牙槽突植骨的成骨有一定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罗祥友,黄汉尧,石冰,李精韬[8](2018)在《牙槽突裂上颌骨不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分析不同类型牙槽突裂患者咀嚼功能状态下上颌骨的不稳定性及其特征,探讨裂隙类型及生物力学特征对上颌骨叁维空间畸形发育的影响.研究方法:搜集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就诊的正常成年男性颌骨螺旋CT数据一例,采用Mimics软件行叁维重建获得正常颌骨对照模型(Normal),同时模拟实际临床中牙槽突裂患者的颌骨缺损形态建立包括单侧牙槽突裂(UCA),单侧牙槽突裂伴腭裂(UCAP),双侧牙槽突裂(BCA)及双侧牙槽突裂伴腭裂(BCAP)的叁维模型。采用叁维有限元法,应用相同咬合力加载模式对各个模型进行模拟功能加载,比较每个模型中双侧牙槽突及前颌骨的叁维前后向,横向及纵向型变量进而计算出双侧牙槽突在功能状态下的相对缩窄和前后向及纵向错位特征,比较不同裂隙类型牙槽突的形变不对称性(ADAI)。同时将有限元分析的结果与实际50例(每种裂隙类型10例,年龄7-15岁)牙槽突裂患者的颌骨形态测量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相对于正常颌骨模型,所有裂隙模型在功能状态下均呈现出更大的形变不对称性,尤其是UCAP (11.93%)。伴腭裂模型表现出更强的不对称形变,更大的牙弓缩窄及更小的上颌骨前伸。相对于正常模型,UCAP仅呈现出59.3%(左侧)及69.3%(右侧)的上颌骨前伸.同时,功能状态下裂隙模型还表现出上抬及前伸运动的不均衡,导致出现双侧形变落差,尤其在腭裂模型(UCAP, BCAP)及非对称受力模型(UCA)中表现明显。另外,双侧裂隙模型(BCA, BCAP)的前颌骨在功能状态下表现出极大动度,而UCAP的前颌骨受力后向裂隙侧旋转上抬。通过对临床中30例不同类型牙槽突裂患者的颌骨CT测量分析,腭裂患者颌骨表现为极度缩窄的牙弓宽度,尤其是BCAP(P<0.01)。同时腭裂患者颌骨还表现出更为显着的双侧牙槽突纵向及前后向落差(P<0.05)。较之于正常儿童,所有裂隙患者的前颌骨均明显上抬(P<0.05),尤其是UCA(P<0.01)。研究结论:由于先天存在的牙槽突裂隙以及由此导致的患者双侧颌骨结构性不对称及力学不对称,使得不同类型牙槽突裂患者在功能状态下表现出不同的上颌骨形变特点,而这些形变特点与实际不同裂隙患者的颌骨畸形特征高度吻合。这有利于我们更好理解牙槽突裂患者上颌骨发育畸形的力学成因,也提示早期植骨重建上颌骨稳定性对于上颌骨发育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杜一飞,万林忠,袁华,李盛,江宏兵[9](2018)在《块状骨移植修复恒牙列牙槽突裂患者的长期观察及经验总结》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观察髂骨块状骨移植修复较大年龄牙槽突裂患者的长期随访效果,评价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总结其优势与不足。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45例单侧完全性牙槽突非综合征患者(块状骨移植组25例,松质骨移植组20例)。松质骨移植组采用常规髂骨松质骨颗粒状移植;块状骨移植组采用髂骨骨块塑形并固定于牙槽突裂隙处。回顾分析临床治疗,随访2年,收集临床资料,并进行影像学和组织学分析。研究结果:1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和裂隙体积等无统计学差异。2两组病例在创口愈合、移植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上无统计学差异。3术后1周和3个月两组骨移植量无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1年和2年,块状骨移植组剩余骨量明显大于松质骨移植组。块状骨移植组的骨密度在术后1周和3个月时较低,但在术后6个月,1年和2年与松质骨组无明显差别。CBCT显示两组移植骨在术后3个月后骨愈合良好,无明显界限。术后6月组织学和micro-CT结果显示移植骨仍然保留髂骨特性。研究结论:与髂骨松质骨移植相比,块状骨移植在恒牙列牙槽突裂的治疗中具有一定优势。(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王训霞,石俊[10](2018)在《唇、腭侧联合入路植骨修复牙槽突裂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对比唇、腭侧联合入路与单纯唇侧入路植骨修复牙槽突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先天性牙槽突裂患者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采用唇、腭侧联合入路修复牙槽突裂;对照组24例,行单纯唇侧入路修复牙槽突裂,两组均通过植入自体髂骨松质骨修复牙槽突裂,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及肿胀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观察组植骨成功15例,对照组植骨成功11例,观察组骨移植成功率(83.3%)显着高于对照组(45.8%)(P<0.05)。结论采用唇、腭侧联合入路植骨术修复牙槽突裂手术创伤小,术后不良反应较少,植骨成功率较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生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牙槽突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应用脱钙人牙基质材料联合髂骨与单纯髂骨移植修复牙槽突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56例牙槽突裂患者分别应用脱钙人牙基质材料联合髂骨(实验组)及单纯髂骨移植治疗(对照组),分析两组牙槽突裂患者术后的Bergland分级、植入骨成活率和成功率的差异。结果:实验组牙槽突裂患者的植入骨成活率和成功率分别为92.86(26/28)和85.71%(24/28),对照组成活率和成功率分别为67.86(19/28)和60.71%(17/28),实验组成活率和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牙槽突裂患者使用脱钙人牙基质材料联合髂骨治疗,较单纯使用髂骨移植修复治疗效果更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牙槽突裂论文参考文献
[1].崔庆赢,陈思宇,聂焱,付帅,张长彬.Mimics软件在牙槽突裂骨移植术前骨缺损量评估中的应用[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9
[2].王尘帅,刘一.脱钙人牙基质材料联合髂骨移植修复牙槽突裂的疗效观察[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9
[3].陈仁吉,吴晓璐,胥毅,穆玥,徐雪.骨形成蛋白-2组合人工骨修复牙槽突裂的临床研究[J].北京口腔医学.2019
[4].张晓宇,陈振琦.牙槽突裂区周围牙槽骨形态的研究进展[J].口腔医学.2019
[5].胡洁.两种牙槽突裂植骨术临床效果的对比研究[D].蚌埠医学院.2019
[6].叶犀皓,梁杰.牙槽突裂植骨治疗的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2019
[7].周炼,石钿印.牙槽突裂植骨同期行鼻唇继发畸形二期整复方法探讨[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8].罗祥友,黄汉尧,石冰,李精韬.牙槽突裂上颌骨不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分析[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9].杜一飞,万林忠,袁华,李盛,江宏兵.块状骨移植修复恒牙列牙槽突裂患者的长期观察及经验总结[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10].王训霞,石俊.唇、腭侧联合入路植骨修复牙槽突裂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