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固定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腰椎,支气管炎,髂骨,组训,安慰剂,组播,机构。
固定组论文文献综述
郑泽龙[1](2011)在《腰椎融合内固定组和非内固定组术后相邻上一节段退变的回顾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比较临床上腰椎单节段术后相邻上一节段退变在内固定融合组和非内固定组之间的差异。方法:共选择56例腰4-5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Ⅰ组30例行腰4-5水平后路椎板减压、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Ⅱ组26例行腰4-5水平后路椎板减压、间盘切除、术后戴6个月腰围;两组患者术前应用腰椎MRI对其确认无邻近节段间盘的退变,术后跟踪随访3年,进行腰椎MRI随访,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SD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程度用Pfirrmann分级系统进行分级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处理。随访结果:2例患者失去联系,1例患者死亡,2例患者为偏远山区,4例患者未融合(未固定组患者),3例患者未能提供MRI影像学资料,故共剩余44例患者,Ⅰ组为24例,Ⅱ组为20例。剩余44患者均提供术前及术后影像学随访资料。结果:腰椎单节段患者术后内固定器械融合组比非内固定器械组发生ASD的机率明显增加,并且腰椎MRI是一项可靠的诊断ASD的方法。结论:1、在腰椎单节段手术中,使用椎弓根钉内固定器械明显加重邻近上一节段的退变,但不使用内固定器械易于形成腰椎失稳而影响术后愈合效果,故术前应对邻近节段间盘充分评估来选择合适的术式。2、在腰椎单节段手术中,在术中保护邻近节段的复合结构和维持腰椎融合节段的正常生理曲度对于避免形成ASD是至关重要的。3、在许多腰椎单节段术后的患者中,虽然存在影像学上的ASD,但往往却没有临床症状。4、在以往研究中认为老龄、女性等因素是形成ASD很重要的危险因素,现在用腰椎MRI跟踪随访证实了其相对于手术危险因素来说是次要的。5、腰椎MRI在临床研究中对于诊断临床上ASD确实是一项无创而且比较准确的措施。(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1-03-01)
杨德盛,张晓岗,艾克拜尔,阿德力[2](2008)在《胸腰椎结核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与非内固定组的疗效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胸腰椎结核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2例(观察组)采用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28例(对照组)采用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治疗。观察术后畸形纠正情况、植骨融合速度以及治愈率。结果观察组后弓角较术前纠正度数18°,对照组纠正5°;观察组植骨的融合速度快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愈率为100%,对照组为82.1%,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利于结核病灶的稳定与修复,减少结核复发,提高治愈率,并能明显改善畸形。(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08年06期)
李锦[3](2008)在《麝香草和报春花根干浸膏固定组方对成人伴有咳嗽的急性支气管炎的有效性和耐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预期、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期临床实验,研究了麝香草和报春花根干浸膏固定组方(Bronchipret○RTP FCT)对伴有咳嗽的急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有效性和耐受性。参加此项研究的361名患有急性支气管炎的门诊病人(大于18岁)最近发病不超过2日,白(本文来源于《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期刊2008年02期)
李恩学[4](2008)在《螺纹固定组注射模具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螺纹固定组注塑件,设计了一种特殊结构的内外螺纹注射模具结构,该结构采用定距分型机构,利用开模动作完成定模内螺纹的叁瓣牙抽芯和斜导柱的外螺纹抽芯,模具结构简单,生产效率高,对同类注塑件生产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期刊2008年04期)
貌家安[5](2007)在《百里香与报春花根固定组方对急性支气管炎病人的疗效和耐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报春花根与百里香草组成的酊剂Bronchicum○RTropfen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作者采用双盲、随机、多中心及安慰剂对照的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该制剂的有效性和耐受性。将150例(≥18岁)患有急性支气管炎、且在最近48h未经治疗者随机分成2组;给药组7(本文来源于《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期刊2007年01期)
李丹,吴建平,崔勇,徐恪[6](2005)在《固定组成员的应用层组播树不稳定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组播树稳定性研究一般都是基于组播成员的动态变化的.但在应用层组播中,由于组播树的组成节点是应用层的端系统节点,组播成员可以通过欺骗以企图在组播树上占据更有利的位置,从而在组播成员不变时也会造成组播树的不稳定.本文建立了应用层组播节点的欺骗模型,并讨论了在固定组成员的情况下,节点欺骗引起的组播树不稳定问题.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节点欺骗对应用层组播树的稳定性有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电子学报》期刊2005年11期)
李红霞[7](2005)在《足球队双人固定组队员间心智模型相似性训练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足球队队员之间心智模型的相似性主要是指队员在面对场上的运动情景时,拥有相似的心智模型,能够对该运动情景做出相似的描述、解释和预测,从而协调自己的行动或采取措施以适应团队任务或作业以及其他队员的需要。它对团队的适应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国内外已把心智模型的相似性用于多个领域进行研究,本研究把它引入到集体运动队的训练中,参照前人的相关研究,通过一种新的训练方法——固定组训练法来培养队员之间心智模型的相似性。 本研究主要运用实验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足球运动队为研究对象,对队员之间培养相似的心智模型进行研究。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设计方案,实验组中引入固定组训练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训练方法,经过十四轮的实验,结果发现,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各项测试指标的对比、实验组实验前后各项测试指标之间的对比以及实验组实验后与团队重组后的各项测试指标之间的对比,均表现为队员之间对进攻方控球队员的角度判断存在显着性的差异。 从本研究得出结论:通过固定组训练能够促进队员之间形成相似的心智模型,同时也促进队员对运动情境决策判断的心智模型进一步完善。这一研究结果对集体运动队的科学训练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为集体运动队的教练员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训练思想。(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05-04-15)
黄宜梁[8](1996)在《论不固定组班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广播电视大学跨世纪发展的目标是:“立足国情,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扩大开放办学的程度,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为更多的求学者提供终生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培养各类应用人才,努力建设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距离教育开放大学。”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国家教委推出了广播电视大学招收高等专科“注册视听生”试点,并(本文来源于《福建电大学刊》期刊1996年03期)
固定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胸腰椎结核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2例(观察组)采用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28例(对照组)采用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治疗。观察术后畸形纠正情况、植骨融合速度以及治愈率。结果观察组后弓角较术前纠正度数18°,对照组纠正5°;观察组植骨的融合速度快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愈率为100%,对照组为82.1%,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利于结核病灶的稳定与修复,减少结核复发,提高治愈率,并能明显改善畸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固定组论文参考文献
[1].郑泽龙.腰椎融合内固定组和非内固定组术后相邻上一节段退变的回顾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
[2].杨德盛,张晓岗,艾克拜尔,阿德力.胸腰椎结核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与非内固定组的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
[3].李锦.麝香草和报春花根干浸膏固定组方对成人伴有咳嗽的急性支气管炎的有效性和耐受性[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8
[4].李恩学.螺纹固定组注射模具的设计[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
[5].貌家安.百里香与报春花根固定组方对急性支气管炎病人的疗效和耐受性[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7
[6].李丹,吴建平,崔勇,徐恪.固定组成员的应用层组播树不稳定问题[J].电子学报.2005
[7].李红霞.足球队双人固定组队员间心智模型相似性训练的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
[8].黄宜梁.论不固定组班教学[J].福建电大学刊.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