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遗传操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因,基因组,酵母,杆菌,病毒,操作,序列。
遗传操作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浩淼,金城[1](2019)在《烟曲霉的遗传操作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遗传操作系统是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研究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致病性、感染机制以及耐药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文中介绍了烟曲霉中主要存在的遗传操作系统包括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转化、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并重点介绍了非同源末端连接DNA修复技术、RNA沉默技术以及CRISP-Cas9转化技术。(本文来源于《菌物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马冬石,陈震,彭毅雯,闻志强,金明杰[2](2019)在《红冬孢酵母分子遗传操作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冬孢酵母(Rhodosporidium)是一种天然的微生物油脂和β-类胡萝卜素高产菌,有望被开发为工业平台菌株。近年来,基因组测序完成和各种组学研究的开展,为红冬孢酵母分子遗传操作技术开发奠定了基础。基因元件(如启动子、终止子、报告基因和筛选标记等)的挖掘和引入,基因转化方法开发以及基因操纵技术(如基因失活和过表达)等的完善,加速了红冬孢酵母的代谢工程研究进程。本文中,笔者总结了红冬孢酵母在分子遗传操作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力图勾勒出红冬孢酵母的分子遗传操作技术研究的概貌,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生物加工过程》期刊2019年05期)
刘邮洲,张婷婷,周亚秋,乔俊卿,刘永锋[3](2019)在《sacB介导的绿针假单胞菌YL-1遗传操作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绿针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hlororaphis YL-1是从大豆根围分离获得的,对多种病原细菌和病原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为了探明绿针假单胞菌YL-1生防相关基因的功能,本研究以嗜铁素转录调控因子PvdS编码基因为对象,建立了一套基于负选择标记基因sacB的绿针假单胞菌无标记基因敲除技术,构建重组质粒p EX18-pvdS,通过改良的细菌接合转移技术将重组质粒导入野生型菌株YL-1中,利用同源重组技术获得缺失突变株ΔpvdS。生防相关性状研究结果表明,与野生型菌株YL-1相比,突变株ΔpvdS泳动能力和生长能力未发生改变,但是群集运动能力显着下降。同时突变株ΔpvdS合成嗜铁素的能力也显着下降,pvdS基因互补后突变株能恢复合成嗜铁素的功能。本文结果表明,已成功建立了适用于YL-1的基因定向敲除技术和功能基因互补体系,为深入研究YL-1的生防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周亚秋,张婷婷,乔俊卿,刘永锋,刘邮洲[4](2019)在《sacB介导的绿针假单胞菌YL-1遗传操作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绿针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hlororaphis YL-1)是从大豆根围分离获得的、对多种病原细菌和病原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生防细菌。为了探明绿针假单胞菌YL-1生防相关基因的功能,本研究以嗜铁素转录调控因子Pvds编码基因为对象,建立了一套基于负选择标记基因Sacb的绿针假单胞菌无标记基因敲除技术,构建重组质粒PEX18-Pvds,通过改良的细菌接合转移技术将重组质粒导入野生型菌株YL-1中,利用同源重组技术获得缺失突变株APvds。生防相关性状研究结果表明,与野生型菌株YL-1相比,突变株△Pvds泳动能力和生长能力未发生改变,但是群集运动能力显着下降。同时突变株△Pvds合成嗜铁素的能力也显着下降,Pvds基因互补后突变株能恢复合成嗜铁素的功能。本文结果表明,已成功建立了适用于YL-1的基因定向敲除技术和功能基因互补体系,为深入研究YL-1的生防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牛莹,张勋才[5](2019)在《基于Duffing映射与遗传操作的图像加密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基于混沌系统和遗传操作的图像加密方案.首先,使用SHA-3算法计算明文图像的哈希值,作为混沌系统的初始值;其次,利用混沌映射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与伪随机性,迭代Logistic映射得到伪随机序列并生成希尔矩阵,对图像进行置乱与置换;再次,结合Duffing映射与DNA编码技术,利用遗传操作在位水平上,实现像素的选择、交叉与变异来完成像素的扩散与置乱,显着增加算法的破译难度;最后,通过与混沌序列进行双向异或运算,进一步增强算法的混淆和扩散特性.实验和安全性分析结果表明,该算法对密钥的敏感性强,能有效抵抗统计攻击和差分攻击等,加密效果得到显着提升.(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王磊[6](2019)在《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反向遗传操作系统构建的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ovin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BRSV)是副黏病毒科、肺病毒亚科、肺病毒属的成员,为有囊膜病毒,其基因组是负链RNA,全长约15000 nt,可转录出10条病毒RNA,并翻译成11种蛋白质,其中9种为结构蛋白、2种为非结构蛋白。BRSV呈世界性分布,在我国的流行也比较普遍。BRSV感染牛如果继发性细菌感染,呼吸系统疾病会更加复杂,是发病牛高度死亡的主要原因,给养牛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疫苗免疫仍是防控该病的有力手段。基于反向遗传技术的病毒基因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是揭示BRSV致病机理、免疫保护机制以及病毒的宿主和组织嗜性等相关研究的基础。本研究以BRSV核酸呈阳性的鼻拭子样品LJX31为材料,对BRSV全长基因组进行序列测定,并进行序列同源性及进化树分析,以确定中国流行的BRSV的遗传进化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BRSV反向遗传质粒系统,可用于BRSV反向遗传系统的建立,为BRSV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奠定基础。全长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LJX31全长基因组为15150 nt,5’端非编码区为45 nt,3’端非编码区为161 nt。基因组的编码区位于46-14989 nt,包括NS1、NS2、N、P、M、SH、G、F、M2和L基因。L基因最大,含有6573 nt;NS2基因最小,含有492 nt;NS1、N、P、M、SH、G、F和M2基因全长依次为527、492、1202、869、950、466、840、1902和960 nt。全长基因组序列比对分析显示,LJX31与美国Atue51908株的同源性为96.4%。LJX31的全长基因组存在13个核苷酸的插入和3个核苷酸的缺失。与Atue51908株相比,NS1、NS2、N、P、M、SH、G、F、M2和L基因的同源性为92.1-98.5%。对G蛋白的编码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和遗传进化分析显示,LJX31与美国毒株V41的同源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达95.1%,表明LJX31可能来源于美国。为构建BRSV LJX31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分别构建了基因组全长cDNA质粒,以及N、P、L和M2-1蛋白的真核表达质粒;同时,为了增加拯救病毒对细胞的适应性,本研究构建了BRSV受体蛋白CX3CR1的真核表达质粒。N、P、L、M2-1和CX3CR1这5个蛋白表达质粒作为辅助质粒,与全长基因组cDNA质粒共转染BRSV易感细胞,可进行病毒的拯救。本研究同时构建了基于T7启动子和CMV启动子的全长基因组cDNA质粒PVK-LJX31和PCI-LJX31;N、P和M2-1蛋白的编码基因直接克隆至PCI-neo载体,分别构建表达质粒PCI-neo-N、PCI-neo-P、PCI-neo-M2-1;L蛋白的编码基因经过密码子优化后克隆至p3xflag-CMV载体,构建表达质粒p3xflag-YH-L;CX3CR1蛋白的编码基因采用PCR方法从牛的肺组织中扩增获得,直接克隆至PCI载体,构建表达质粒PCI-CX3CR1。PVK-LJX31、PCI-LJX31、PCI-neo-N、PCI-neo-P、PCI-neo-M2-1、p3xflag-YH-L和PCI-CX3CR1,经酶切和序列分析确定序列正确,这样BRSV LJX31反向遗传系统所需的遗传元件均获得了相应的重组质粒。采用IFA对PCI-neo-N、PCI-neo-P、PCI-neo-M2-1、p3xflag-YH-L进行表达验证,结果显示每个质粒转染细胞后,其细胞内表达产物均能与相应的抗体发生反应,表明质粒均能在转染细胞中获得表达。此外,通过微基因组质粒pok(-T7)-W对LJX31基因组的顺式作用元件和调控区以及PCI-neo-N、PCI-neo-P、PCI-neo-M2-1和p3xflag-YH-L四个辅助质粒的功能进行验证,结果显示,pok(-T7)-W质粒转染细胞后,再用BRSV感染细胞,可在细胞中表达绿色荧光蛋白,表明LJX31基因组的顺式作用元件和调控区是有功能的;而pok(-T7)-W质粒和PCI-N、PCI-P、PCI-M2-1和PCI-YH-L四个辅助质粒共转染细胞时,却不能够在细胞中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表明PCI-neo-N、PCI-neo-P、PCI-neo-M2-1和p3xflag-YH-L四个辅助质粒形成RNP复合物的能力、或者RNP复合物的功能有缺陷。综上所述,本研究对BRSV LJX31的全长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及分析,并构建了该毒株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遗传元件,包括基因组质粒、辅助质粒及其功能鉴定的方法,为BRSV反向遗传平台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6-01)
丛广义[7](2019)在《猪副流感病毒5型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猪副流感病毒(porcine parainfluenza-5 virus,PPIV5)系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为副粘病毒科,腮腺炎病毒属成员之一。在1956年该病毒首次在猴体内被发现和被分离,并被命名为猴病毒5型(SV5),在1995年国际病毒学分类委员会上该病毒被正式命名为(simian parainfluenzavirus 5)。后该病毒在其他动物体内及细胞培养物中均被检测到,意味着猴并不是该病毒的唯一宿主,于是在2009年病毒学分类委员会上该病毒被首次命名为(parainfluenza virus 5,PIV5)。2018年国际病毒学委员会上将该病毒重新命名为(mammalian rubulavirus 5),本文中将使用PIV5表示副流感病毒。在本实验室前期工作当中,将该病毒做仔猪动物回归实验(详细数据另行发表,未在本文中体现),结果表明该病毒虽然可感染猪肠道但不会导致腹泻及体温升高,尽本人所知无文献报道该病毒会导致猪只严重疾病。故本研究目的为建立PPIV5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为作为递送外源蛋白的载体奠定基础。将分离到的PPIV5病毒命名为CHNJS-17株,根据Gen Bank上所公布的序列,我们设计了6对引物,覆盖了除3’和5’端的病毒的基因组,通过RT-PCR方法扩增其相应序列,并对这6个序列进行T载体连接及转化至感受态细胞,提取质粒后测序。同时,利用RACE技术测定了PPIV5的3’和5’端具体序列。我们测得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本实验室分离到的毒株全长15 246 bp,符合副粘病毒的“六碱基原则”。纤突蛋白F及HN与经典毒株W3A株比较氨基酸差异较小,分别为98.3%和97.3%,小疏水蛋白(SH)差异最大,为91.1%。将CHNJS-17株与NCBI所公布的28株PIV5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进化树分析显示与登录号为KX100034株、KY685075株、MH370862株、MG921602株、MH362816株同在一个进化分支,同源性分析显示与MG921602株、MH362816株、MH370862株、KX100034株、KC237064株最高,为99.8%,与KY114804株同源性最低,为97%。由此可知PIV5的进化树划分及同源性与宿主种属之间无相关性。表达T7聚合酶的重组痘病毒(MAV-T7)可提供T7聚合酶并被应用于拯救负链RNA病毒(negative-strand RNA viruses,NSV),为了成功拯救PPIV5,本实验选用其作为转录病毒基因组之用。本研究使用的载体为p OK12载体,该载体为低拷贝载体,可容纳较大基因组。在全基因组的3’端加入T7启动子和稳定T7启动子的叁个脱氧核苷酸G,及锤头状核酶(hammerhead ribozyme,Ham Rz),在5’端加入丁戊肝核酶(hepatitis deltavirus ribozyme,Hdv Rz)和T7终止子。PIV5符合副粘病毒中的“六碱基原则”,故加入的Ham Rz和Hdv Rz可保证病毒基因组的精确切割,提高病毒拯救成功率。由于本病毒为负链RNA病毒,故在病毒转录中必不可少的辅助蛋白为核衣壳蛋白NP、磷酸化蛋白P、大聚合酶蛋白L,在本研究中以pc DNA3.1(-)为载体分别构建表达NP、P、L的叁个辅助质粒,与病毒基因组全长质粒按4:2:2:1的比例共转染提前感染了MAV-T7的仓鼠肾细胞(BHK21),方可拯救病毒。为区别拯救毒株与野生毒株,在病毒基因组中加入了亲本毒株中不存在的分子标签,通过鉴定能够区分野毒株的与拯救毒的分子标签4768G-(T),鉴定结果为突变成功,将拯救的PPIV5命名为r PIV5-4768G(T),通过电镜观察拯救的r PIV5-4768G(T)符合副粘病毒的外形特征,大小不一,具有多形性,视野内可观察到由病毒破裂而流出的“拉锁型”病毒基因,病毒外膜布满密集的纤突,间接免疫荧光(IFA)结果显示病毒拯救成功,一步生长曲线显示拯救毒与亲本毒在第12小时存在差异。以无致病性的PPIV5为亲本毒的r PIV5-4768G(T)反向遗传系统的建立可以作为很好的载体,为外源病毒蛋白的表达尤其是猪源肠道病毒如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S蛋白的表达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期刊2019-06-01)
高辉[8](2019)在《猪瘟病毒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危害养猪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自发现以来已流行于世界上多个国家,我国更是深受CSFV侵害的国家之一。目前在中国流行的CSFV毒株与之前的流行株相比,在遗传变异、毒力和致病性等方面都已发生了较大改变,这也使得我国对CSFV的防治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为了更好的预防与控制CSF,针对CSFV的致病机制,毒力的决定因素等问题仍需进行更深入的探究。随着实验研究的深入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反向遗传学技术已经成为研究RNA病毒的重要手段,在CSFV的研究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构建高效经济的CSFV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可以从基因水平上对CSFV有更深入的研究,也可以为CSFV的传统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本研究基于DNA-Launched反向遗传技术,采用RNA聚合酶Ⅱ系统,分别构建了含有CSFV兔化弱毒疫苗株及强毒石门株全长基因组序列的感染性克隆。通过在CSFV基因组的5’端引入巨细胞病毒(CMV)启动子,3’端引入丁型肝炎病毒(HDV)核酶以及牛生长激素(BGH)信号序列等必要的工程核酶原件,然后将病毒基因组分段克隆进低拷贝的细菌人工染色体(BAC)载体中,可以使CSFV基因组在宿主细胞内正确复制翻译并且提高病毒的拯救效率。区别于传统的体外转录或构建细胞系的方法,本研究构建的感染性克隆转染PK-15细胞后,在细胞内完成转录,可快速、有效的直接收获拯救病毒。成功收获两种毒株的拯救病毒之后,分别对其进行遗传标记的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的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说明拯救的病毒与其亲本毒株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引入的遗传标记经过验证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区分,同时拯救获得的病毒在体外细胞上也有着良好的增殖能力,可以用于CSFV后续的反向遗传学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向遗传技术将外源基因EGFP引入CSFV兔化弱毒疫苗株的感染性克隆,成功构建了含有EGFP基因的重组CSFV兔化弱毒疫苗株全长cDNA克隆,并尝试进行重组病毒的拯救,以期获得能够稳定传代并表达EGFP荧光标记的重组CSFV兔化弱毒疫苗株,使CSFV的检测实现可视化。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P1、P2代可见微弱绿色荧光,但在其后的传代中,荧光逐渐消失,推测由于蛋白构象发生了改变,影响了基因的正常功能,导致EGFP无法在CSFV基因组中稳定表达并传代。综上,本研究通过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成功构建了我国CSFV兔化弱毒疫苗株和强毒石门株的感染性克隆,并能够快速、有效的收获拯救病毒。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含有EGFP基因的重组CSFV兔化弱毒疫苗株全长cDNA克隆。为下一步对CSFV致病机制的探究以及猪瘟标记疫苗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王虹,李星志,赵丹,刘爱新[9](2019)在《辣椒溶杆菌Lysobacter capsici X2-3遗传操作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辣椒溶杆菌(Lysobacter capsici)X2-3是本实验室从小麦根际土壤中分离的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和卵菌有明显拮抗活性的菌株,建立有效的遗传操作体系对了解其基因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VgrG为目标基因,比较了不同载体对X2-3基因敲除效果,结果发现,载体pEX18GM、pBR325和pK19mob转化X2-3后,均未得到VgrG缺失突变体;而载体pKMS1转化X2-3后,经10%蔗糖二次筛选、PCR和Southern blot验证等,成功得到VgrG缺失突变体;用广宿主载体pBBR1MCS-5构建的VgrG互补突变体,可以恢复VgrG基因的功能。本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菌的基因功能提供了技术保障。(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赵了[10](2019)在《超离心筛选皮状丝孢酵母油脂积累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解析及其遗传操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细胞内积累的油脂是合成生物柴油与生物航煤的重要原料,油脂酵母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进行油脂发酵为油脂生产提供了一条重要路径。皮状丝孢酵母(Trichosporon cutaneum)是一种典型的油脂酵母,具有优异的木质纤维素体系适应性。本实验室利用高含油率酵母菌株的细胞密度更低的简单原理,在木质纤维素水解液中对T cutaneum ACCC 20271进行了基于离心筛选的长期适应性进化,通过逐步增加离心力筛选到了油脂生产能力显着增强的突变菌株TTcutaneum MS28,其油脂产量较原始菌株提高了2.41倍。另外,通过降低发酵液体系的粘度与密度以极尽离心筛选强度,获得了油脂产量进一步提升的突变菌株TTcutaneum WL97。两株高产油脂酵母菌株与原始菌株相比,其细胞含油率大幅提高,可更快地利用木质纤维素体系中全部单糖进行油脂发酵,同时细胞壁显着变薄、细胞体积增大。本研究主要利用qRT-PCR方法,对产生这些变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解析。研究发现,高产油脂酵母细胞内与油脂生产所需前体物质(乙酰-CoA、NADPH)以及中间产物(脂肪酸)合成相关的部分基因发生了几十倍的上调表达差异,同时检测发现其细胞内乙酰-CoA与NADPH含量较原始菌株明显提高,研究表明油脂合成前体物质供给的增多可能是高产菌株油脂合成能力增强的直接原因。与糖酵解以及木质纤维素来源各单糖(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半乳糖、甘露糖)代谢路径相关的基因中,多个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原始菌株相比差异上调十分显着,这对多种单糖的快速利用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为油脂合成提供了更为充足的碳源。高产菌株与细胞壁葡聚糖、几丁质合成分解相关的部分基因发生了非常显着的上调表达差异,测定细胞壁组分发现,细胞壁中葡聚糖、甘露聚糖含量显着下降,几丁质含量变化较小。酵母细胞壁成分的改变可影响细胞壁的结构与功能进而影响酵母的细胞形态,为油脂积累提供更大空间,使高产菌株的油脂生产过程更具优势。本研究首次尝试为TTcutaneum构建有效的遗传操作系统。将潮霉素抗性基因HYR作为表达框的目的基因构建单拷贝整合型质粒pUC19-ΔECH1::HYR,利用电转化方法将该质粒转化至T cutaneum MS28中,筛选获得了HYR基因在基因组ECH1位点发生替换整合的工程菌株T cutaneuT.MS28 ΔECH1::HYR。以工程菌株为研究对象,继续尝试在HYR位点替换整合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获得了潮霉素抗性消失并可释放绿色荧光的工程菌株TTcutaneum MS28Δ HYR::GFP。然而,在后续培养过程中工程菌株发生了目的基因丢失的现象,优化遗传操作系统构建过程的诸多策略均未能解决这一问题。综上所述,本研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超离心筛选得到的T.cutaneum高产菌株与原始菌株的油脂生产相关机制进行解析,为今后更好地对T.cutaneum进行改造和应用打下了重要基础。研究首次尝试构建T.cutaneum遗传操作系统,实现了外源基因在TT cutaneum中的表达,进一步完善后可作为今后分子生物学改造的重要工具。(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9)
遗传操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红冬孢酵母(Rhodosporidium)是一种天然的微生物油脂和β-类胡萝卜素高产菌,有望被开发为工业平台菌株。近年来,基因组测序完成和各种组学研究的开展,为红冬孢酵母分子遗传操作技术开发奠定了基础。基因元件(如启动子、终止子、报告基因和筛选标记等)的挖掘和引入,基因转化方法开发以及基因操纵技术(如基因失活和过表达)等的完善,加速了红冬孢酵母的代谢工程研究进程。本文中,笔者总结了红冬孢酵母在分子遗传操作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力图勾勒出红冬孢酵母的分子遗传操作技术研究的概貌,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遗传操作论文参考文献
[1].欧阳浩淼,金城.烟曲霉的遗传操作系统[J].菌物研究.2019
[2].马冬石,陈震,彭毅雯,闻志强,金明杰.红冬孢酵母分子遗传操作技术研究进展[J].生物加工过程.2019
[3].刘邮洲,张婷婷,周亚秋,乔俊卿,刘永锋.sacB介导的绿针假单胞菌YL-1遗传操作方法[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9
[4].周亚秋,张婷婷,乔俊卿,刘永锋,刘邮洲.sacB介导的绿针假单胞菌YL-1遗传操作方法[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5].牛莹,张勋才.基于Duffing映射与遗传操作的图像加密方法[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19
[6].王磊.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反向遗传操作系统构建的基础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7].丛广义.猪副流感病毒5型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建立[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9
[8].高辉.猪瘟病毒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建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9].王虹,李星志,赵丹,刘爱新.辣椒溶杆菌LysobactercapsiciX2-3遗传操作体系的建立[J].山东农业科学.2019
[10].赵了.超离心筛选皮状丝孢酵母油脂积累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解析及其遗传操作[D].华东理工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