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预后的临床试验研究

肿瘤预后的临床试验研究

一、肿瘤预后的临床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1](2021)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文中认为1乳腺癌筛查指南1.1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⑴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为诊断。⑵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⑶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opportunistic screening)和群体筛查(massscreening)。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2](2021)在《中国淋巴瘤治疗指南(2021年版)》文中研究指明淋巴瘤是中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20年中国新发霍奇金淋巴瘤6 829例, 死亡2 807例;新发非霍奇金淋巴瘤92 834例, 死亡54 351例。淋巴瘤病理类型复杂, 异质性强, 治疗原则各有不同。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淋巴瘤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 淋巴瘤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出现了很多新的研究结果, 患者生存得到了改善。为了及时反映国内外淋巴瘤治疗领域的进展, 进一步提高中国淋巴瘤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水平,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淋巴瘤治疗指南(2021年版)。

沙梦琪[3](2021)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PD-1、PD-L1及PD-L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1)总结分析儿童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特征、生存环境等因素与危险度、复发及生存的关系,寻找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2)探讨PD-1、PD-L1及PD-L2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1)选取2015年1月~2020年9月在我院确诊的240例初诊急性白血病患儿,收集临床特征、生存环境、家庭因素等相关资料,分析其与危险度、复发及生存的关系。(2)实验分组:初诊组、缓解组、复发组及对照组,分别采集患儿初诊、缓解、复发的骨髓,同期非恶性肿瘤患儿的骨髓作为对照,运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PD-1、PD-L1及PD-L2的m RNA表达水平以及蛋白表达水平。(3)将PD-1、PD-L1及PD-L2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特征、生存情况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结果显示,年龄、WBC、外周血幼稚细胞比例、染色体核型与AL患儿危险度分层有关;诱导化疗第15天骨髓中幼稚细胞的比例与ALL患儿危险度有关(P<0.05),但性别、粒/淋比、贫血程度、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出生胎次、出生方式、居住环境、父母离异、父母长期饮酒史、留守儿童与否无关;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L患儿LDH水平与复发相关(P<0.05),年龄、性别、WBC、HB、PLT、NLR、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基因突变、生活环境等对复发无影响;Kaplan-Meier及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WBC、外周血幼稚细胞比例、PLT、MRD与AL患儿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相关(P<0.05),约登指数显示WBC和LDH的临界值分别为10.35×109/L、692.5U/L;性别、胎次、生产方式、胎龄、父母长期吸烟或饮酒、父母文化程度、父母离异、患儿饮食习惯、患儿留守情况、居住环境、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与OS无关。(2)在ALL患儿中,初诊组及复发组的PD-1、PD-L1及PD-L2 m 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及缓解组均明显降低(P<0.05),且复发组较初诊组降低更明显(P<0.05);与对照组及缓解组相比,初诊组及复发组PD-1、PD-L1及PD-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且复发组升高更显着;PD-1的表达与缓解时间、复发相关,PD-1表达越高,达到缓解的时间越长,复发风险越大;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PD-1、PD-L1及PD-L2表达与OS无关。(3)在AML患儿中,初诊组及复发组的PD-1、PD-L1及PD-L2 m 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及缓解组均明显降低(P<0.05),复发组降低更明显;与对照组及缓解组相比,初诊组与复发组PD-1、PD-L1及PD-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且复发组的蛋白表达升高更显着;PD-1的表达与危险度相关,高危组PD-1表达较标危组升高(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PD-1的表达与OS相关(P<0.05),PD-L1及PD-L2的表达与OS无关。结论:(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外周血小板计数、乳酸脱氢酶及微小残留病水平是儿童急性白血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幼稚细胞比例、染色体核型异常会影响危险度分层;(2)急性白血病患儿存在PD-1、PD-L1及PD-L2的高表达,复发时表达更高;(3)ALL患儿PD-1的高表达会影响病情缓解的时间;PD-1高表达与复发风险相关,PD-1表达越高,复发风险较大,PD-1可能是病情缓解及复发的预测指标。(4)AML患儿PD-1的高表达与危险度及总生存率相关,而PD-L1和PD-L2对急性白血病患儿复发风险及总生存率无明显相关性。

亢希鹏[4](2021)在《NUF2基因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神经胶质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在成年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患亡率的疾病。通过大型胶质瘤遗传信息数据库分析,比对和挖掘,评估NUF2基因在神经胶质瘤中的表达水平及其预后价值,来探究NUF2基因表达水平与胶质瘤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Oncomine数据库分析胶质瘤肿瘤组织与正常脑组织中NUF2基因的表达差异。利用目前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Chinese Glioma Genome Atlas,CGGA)数据库信息和资料进行生存分析。使用COEXPEDIA数据库对NUF2基因进行共表达分析。结果:胶质瘤肿瘤组织中NUF2基因表达明显且均高于人体正常脑组织(P<0.05)。无论低级别神经胶质瘤(LGG)和WHOⅢ级神经胶质瘤,与低NUF2表达组患者相比,高 NUF2 表达组患者的预后较差(WHOⅡ p=0.041,WHOⅢ p=0.022)。在 WHO Ⅳ级恶性神经胶质瘤中,两组预后均无显着性差异(p=0.7)。NUF2基因共表达基因包括TOP2A、TTK、PBK 和 KIF14 等。结论:神经胶质瘤中NUF2基因往往具有高表达现象,NUF2基因的高表达和神经胶质瘤的不良预后息息相关。NUF2基因作为一个新的生物标志物,可以用来作为预测神经胶质瘤患者预后。

吴晓[5](2021)在《联合免疫相关标志用于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临床预后分析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PESCC)是一种罕见且致命的恶性肿瘤,因其恶性度高、进展快、转移早、预后差而越来越受重视。目前PESCC尚未有统一规范的临床分期、治疗措施及预后判断标准,基于TNM分期进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不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因此,寻求新的标志物构建更精确的预后模型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对延长PESCC患者生存时间及提高其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针对PD-1/PD-L1免疫检查点的治疗为小细胞肺癌等小细胞癌的治疗开辟了新前景,而肿瘤微环境(TME)中免疫相关标志的表达不但影响了肿瘤对免疫检查点拮抗剂的应答,还影响着小细胞肺癌等肿瘤的预后。研究表明,肿瘤“干性”的表达不但与免疫相关标志存在着交互作用,还可能影响PD-1/PD-L1拮抗剂的应答。因此,研究PESCC的TME中免疫相关标志和肿瘤细胞“干性”表达以及潜在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课题旨在寻找可用于构建优于传统TNM分期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分析PD-L1表达潜在的调控机制,为PESCC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H&E、IHC、IF和Multi-IF等技术对PESCC和ESCC的TME状况以及PESCC肿瘤“干性”的表达进行检测分析,利用统计学分析PESCC的肿瘤“干性”与TME中免疫相关标志之间的关系,并筛选出独立预后因子,最后通过R语言构建更精确nomogram预后模型。结果:1)入组的81例PESCC多发于中老年男性(61/81),发病晚(48/81)、预后差(平均OS为18.3个月),TNM分期及肿瘤坏死情况与患者预后相关;2)33.33%(27/81)的PESCC患者出现PD-L1的表达,主要呈单纯性间质表达(25/27)。PD-L1的表达与CD4、CD8、CD163的表达呈正相关,并与患者总生存相关。对照组ESCC中30.95%(13/42)出现PD-L1表达,主要见于肿瘤细胞上(9/13),且表达于间质的PD-L1与肿瘤浸润性免疫细胞(TIIs)浸润相关;3)与CD8+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相比,PD-L1+CD163+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20/27)多伴CD4+TILs的浸润,且PD-L1+CD163+CD4+比PD-L1+CD163+CD8+更多见;4)TME中TILs浸润以CD4+TILs为主(68/81,CD4/CD8≥1),PD-L1更常于CD4共定位。FoxP3+Tregs占CD4+TILs比例为13-27%高于ESCC组的9-13%。CD4、FoxP3、CD8/CD4和FoxP3/CD8表达与患者总生存相关;5)在PD-L1阳性队列,FoxP3+Tregs、FoxP3/CD8及CD8/CD4与患者总生存相关;在PD-L1阴性队列中,肿瘤坏死状况、FoxP3+Treg及CD4与较长总生存相关;6)SOX2(43/81)表达是PESCC的常发事件,与临床分期和患者预后相关;7)SOX2与PD-L1表达呈负相关。且与其他组相比,SOX2+PD-L1-、SOX2+CD4+和SOX2+FoxP3+组的患者预后更差;8)TNM分期、PD-L1、CD4以及FoxP3/CD8为独立预后因素,基于此构建的nomogram模型在预测预后的精度和拟合度方面优于单纯性TNM分期。结论:1.PESCC患者生存率低下与其抑制性的TME相关。CD4+TILs特别是Tregs亚型在肿瘤免疫逃逸中可能扮演着重要作用。2.肿瘤免疫相关标志PD-L1和CD4、FoxP3及CD8等是预测PESCC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基于此构建的nomogram模型可为临床上判断患者预后提供新的选择。3.SOX2的表达与PESCC的进展相关,且与TME中PD-L1的表达呈负相关。肿瘤免疫相关标志PD-L1、CD4和FoxP3等作为预后因子的价值受到SOX2的调节。4.PESCC患者中PD-L1的表达模式与ESCC等非小细胞癌不同,主要表达在免疫细胞上,研究分析PD-L1的表达、PESCC的TME状态及SOX2的表达可为临床上设计针对免疫检查点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总之,我们首次构建了一个基于独立预后变量且优于传统TNM分期模式的预测PESCC预后nomogram模型,为临床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生存预测模型。研究肿瘤细胞SOX2的表达以及TME中免疫相关标志的表达可为临床上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提供理论依据。

张川[6](2021)在《基于生信方法对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免疫相关分子的鉴定及分析》文中提出背景: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异质性和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进展快,致死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进展期黑色素瘤的治疗主要包括免疫检验点阻断治疗(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ICB)和BRAFi/MEKi等分子靶向治疗。不同风险的黑色素瘤患者,选择的一线治疗方案有所不同。风险较低的进展期黑色素瘤患者通常选择BRAFi/MEKi靶向治疗,而风险较高的进展期黑色素瘤患者通常选择ICB疗法。因此,准确预测患者的死亡风险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尤为关键,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预测患者死亡风险的模型。如何准确的预测患者的死亡风险,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这是一个难题。恶性黑色素瘤治疗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不同个体对同一种治疗的药物敏感性不尽相同,每个方案都有不同的敏感或耐药人群。不适宜的治疗方案将会造成原发性耐药,延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如何准确的预测患者的药物敏感性,制定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这也是一个难题。恶性黑色素瘤治疗还面临的一个难题是,超过一半的患者会出现原发性或继发性耐药。患者一旦发生耐药,现有的治疗手段往往效果甚微,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关键途径是,寻找新的分子治疗靶点。然而,在成千上万的分子中,准确鉴定出有效的分子靶点,这同样是一个难题。基于以上三个难题,本研究主要有三个目的:1.构建诺模图预测模型,为准确预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死亡风险提供工具;2.鉴定药物敏感性相关分子,为制定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3.鉴定黑色素瘤发病过程中关键的驱动基因,为黑色素瘤的治疗提供新的分子靶点。方法:第1部分从TCGA数据库(the Caner Genomic Atlas)下载472例皮肤黑色素瘤患者的RNA测序数据,将其中449例有完整生存资料的黑色素瘤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I(n=224)和验证集I(n=225)。从GEO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的GSE65904数据集中获取214例黑色素瘤患者RNA测序数据和生存数据,将其中210例具有完整的生存数据的患者作为独立的外部测试集。这些数据集用于鉴定和验证预后标志物。472例TCGA数据库来源的黑色素瘤患者中,有379例患者的年龄、性别、总生存期、生存状态和临床分期等数据没有缺失值。将这379例患者随机分配到训练集II(n=189)和验证集II(n=190),用于建立和验证综合临床因素和预后标志物的诺模图预后模型。单变量Cox回归分析、LASSO回归分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和多变量Cox回归模型用于构建预测模型。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一致性指数(Concordance-index,C-index)、预后模型矫正曲线(Calibration curve)和P值(logrank test)用于评估预后模型的预测能力。Kaplan-Meier分析和logrank检验用于评价某个因素(如基因m RNA标志、模型评分、肿瘤免疫负荷)对预后的影响。诺模图用于计算每个患者预后的风险值,实现风险分层。第2部分TCGA数据库来源的每个黑色素瘤患者的免疫评分、间质评分和肿瘤评分从ESTIMATE数据库中下载。5559个人类免疫基因从Innate DB数据库下载。R包limma包和edge R包用于对基因的RNA表达矩阵进行差异表达分析计算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DEGs的筛选标准是|log FC|>1,P<0.05。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可基于黑色素瘤RNA测序数据,鉴别出各个功能相关的基因子集,并通过与外部性状(如免疫功能、肿瘤突变负荷等)关联,鉴定出与某个性状最相关的基因子集。JAVA软件GSEA(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version 4.1.0)和在线功能注释工具DAVID(The Database for Annotation,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ery,version 6.8)用于对基因集进行功能注释,鉴定出该基因集参与的生理功能和信号通路。在线数据库STRING(version 11.0)和JAVA软件Cytoscape用于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network analysis,PPI analysis)。CCLE数据库(Cancer Cell Line Encyclopedia)的黑色素瘤细胞RNA测序数据和GDSC数据库(Genomics of Drug sensitivity in Cancer)的细胞药敏反应数据,用于分析免疫相关基因与多种药物治疗反应的关系。第3部分人体恶性黑色素瘤的组织样本来源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医院组织标本库,人体正常上皮成纤维细胞系BJ1来自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科研中心馈赠,两株黑色素瘤细胞系A375和A875来自于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馈赠。RT-PCR用于检测黑色素瘤组织和黑色素瘤细胞系中目标基因的相对表达量。si RNA用于敲低黑色素瘤细胞系中靶基因的表达。划痕实验用于检测黑色素瘤细胞的迁移能力,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用于检测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能力。TCGA数据库用于分析靶基因的临床意义。单细胞测序数据用于分析靶基因与免疫微环境的关系。结果:第1部分利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和LASSO回归分析,从训练集I中鉴定出四个免疫相关基因CLEC7A、CLEC10A、HAPLN3和HCP5,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构建了黑色素瘤预后标志物。该标志物的预测能力在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均表现良好,预测5年生存率的AUC值分别为0.68(训练集I)、0.64(验证集I)和0.64(测试集),高危组和低危组之间存在显着的生存差异(P<0.05)。综合预后标志物和临床特征(免疫评分、年龄、临床分期、肿瘤状态、Breslow深度和Clark分级)的诺模图预后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黑色素瘤患者生存的能力。训练集Ⅱ和验证集Ⅱ的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853和0.736,AUC值分别为0.862和0.832,均明显高于0.5,表现出良好的预测能力。训练集Ⅱ和验证集Ⅱ的预测模型矫正曲线与45°参考线几乎重叠,提示模型预测的生存率和真实生存率之间有很高的一致性。根据诺模图计算每个患者的风险评分,将训练集Ⅱ和验证集Ⅱ分别分为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利用logrank检验对两组人群进行生存分析。分析结果提示,低风险组比高风险组的生存期更长,组间具有显着性差异。这些检验指标均证明,本研究建立的诺模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第2部分通过黑色素瘤患者的体细胞突变数据计算每个患者的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 Burden,TMB),各个患者间的TMB值离散程度很大,反应出黑色素瘤异质性很高。TMB水平的升高与生存结果的改善显着相关。FLNC、NEXN和TNNT3被鉴定为与TMB相关的关键基因,同时构建了它们的ce RNA网络,包括5个mi RNAs(HAS-mi R-590-3P、HAS-mi R-374B-5P、HAS-mi R-3127-5P、HAS-mi R-1913和HAS-mi R-1291)和31个lnc RNAs(FAM66C、MIAT、NR2F2AS1等)。FLNC、NEXN和TNNT3的表达水平能反应黑色素瘤细胞对多种药物的治疗反应。第3部分正常皮肤和原发黑色素瘤之间有1499个DEGs(GSE15605);良性黑痣与原发黑色素瘤之间有595个DEGs(GSE112509);原发黑色素瘤和转移黑色素瘤之间有209个DEGs(GSE7553)。这3个数据集有2个共同的DEGs:AURKA和BUB1。其中BUB1与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分期、Breslow深度、clarck评分和预后等具有显着相关性。BUB1基因的甲基化和拷贝数变异与BUB1基因表达显着相关。体外细胞实验发现,敲低BUB1明显抑制了黑色素瘤细胞(A375和A875)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单细胞测序结果表明,高表达的BUB1能抑制肿瘤微环境中CD8+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进一步研究结果提示,BUB1高表达的黑色素瘤细胞株对多种药物的治疗反应性更好。结论:1.免疫相关基因CLEC7A、CLEC10A、HAPLN3和HCP5组成的预后标志物,结合年龄、Breslow深度、Clark评分等临床信息构建的预后模型,能有效预测恶黑患者死亡风险。2.TMB相关基因FLNC、NEXN和TNNT3与黑色素瘤的药物敏感性密切相关,有助于区分不同的药物敏感人群。3.BUB1是黑色素瘤的致癌基因,上调的BUB1与降低的CD8+T细胞的比例及功能的降低显着相关,是潜在的分子治疗靶点。

原凌燕[7](2021)在《基于转录组数据挖掘分析免疫标志物与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是极具侵袭力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发病隐匿,易转移,治疗反应差的特点,死亡病例占皮肤肿瘤总死亡病例的80%。多数患者确诊之前就已经发生远处转移,由于晚期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有限,伴发转移患者总生存期仅为6-9个月,3年生存率不足15%。目前,即使包括最新获批用于转移性黑色素瘤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KRAS抑制剂和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CTLA)-4抗体Ipilimumab在内的免疫治疗的受益群体也相当有限,而且几乎无法预测不同个体伴随治疗的严重副作用。因此,鉴定筛选与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高特异、高选择性相关的标志物,筛选出新治疗方法的获益群体,并据此预测预测筛选开发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对改进MM的治疗至关重要,这也很可能有助于发现未来针对性研发MM新药的潜在靶点。目的:分析和筛选MM原发病例样本和转移病例样本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构建预后风险模型,并探索预后风险模型基因对肿瘤微环境的影响,分析基因标志物与MM恶性程度和免疫耐受复杂特性的关系,获取基因标志物影响黑色素瘤恶性表型相关的功能证据,为改善MM转移患者的临床治疗决策和相关新药研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筛选基因标志物:1)以生物信息学方法,获取和清洗TCGA数据库的MM病例的基因组表达谱、生存数据,因为数据库中缺乏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病例和转移病例的配对样本,所以根据数据库中恶性黑色素瘤病例的临床特征、治疗干预措施等,我们严格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保证原发病例样本和转移病例样本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后,进行两组样本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2)使用Imm Port(The Immun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ortal)数据库的免疫相关基因数据集,取交集匹配出免疫相关基因标志物。3)为了保证预后时间的准确性,我们使用观察到的生存间隔时间(observed survival interval,OBS,即从TCGA采样到患者死亡或最后一次随访的时间间隔)代替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为了排除病例临床表型和治疗干预措施等因素的影响,我们纳入了年龄、性别、AJCC分期、Clark评分、Breslow厚度值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逐步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以构建预后基因标志物的预测模型,并通过R软件的“survminer”软件包构建,根据ROC曲线下面积验证模型的有效性。4)通过CIBERSORTx反卷积方法重构MM样本的免疫浸润淋巴细胞的相对含量丰度,“Spearman”相关性分析确定预后模型基因与免疫浸润淋巴细胞的相关性;5)本研究还收集MM单细胞测序数据,通过单细胞组学数据对转移预后基因标志物与肿瘤微环境的浸润淋巴细胞亚组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比较计算结果,进一步对反卷积计算的结果加以验证。(2)验证基因标志物:1)利用人类蛋白质图谱(The human protein atlas,HPA)数据库的人类肿瘤样本免疫组学数据验证基因标志物,包括目标蛋白在细胞内的定位、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免疫组化的特征等;针对缺乏免疫组化数据的目标靶基因,使用TCGA泛癌数据验证该基因对多种肿瘤的预后作用;2)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Cas9技术基于向导RNA(small guide RNA,sg RNA)敲除CXCR4,构建敲除目标基因的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系sg-A375细胞,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CCK-8实验获取CXCR4影响黑色素瘤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功能证据,以实验研究验证CXCR4基因对A375细胞侵袭和转移的促进作用。结果:(1)通过一系列分析,构建了一个可以预测MM转移患者预后的由6个免疫相关基因(immune-related genes,IRGs)-SLPI,S100A7,LYZ,CCL19,CXCR4和CD79A-组成的基因标志物模型,该模型能够在训练集中区分转移MM患者的预后风险,(TCGA,n=226,log-rank test,P<0.001);且6-IRGs是MM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不受性别、年龄和病理分期等临床特征的影响(HR=20.84,95%CI:5.00-86.93,P<0.001);在GEO独立数据集中的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对转移患者的预后也能做出有效预测(GSE19234,n=106,log-rank test P<0.001,GES53118,n=79,log-rank test,P<0.001),并通过ROC曲线验证模型的有效性;通过CIBERSORTx重构免疫浸润细胞的含量丰度,6个IRGs与免疫浸润细胞及免疫检查点基因(immune-checkpoint genes,ICGs)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2)通过GEO(GSE72056)单细胞测序数据集,运用单细胞分析软件及方法分析了MM转移病例样本中的细胞特征和聚类分型。结果显示,样本细胞注释后分为18类,与免疫微环境有关的肿瘤细胞亚群包括B细胞、DC细胞、成纤维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D34造血干细胞、神经上皮细胞、神经元细胞、嗜中性粒细胞、NK细胞、前体CD34B细胞、晚期CD34B细胞、早幼粒细胞、T细胞和组织干细胞。与原发病例样本的肿瘤微环境比较,上述细胞(除NK细胞和T细胞)在淋巴结转移病例样本的含量丰度有显着差异(P<0.001);单细胞中检测到的3个基因标志物(CXCR4,LYZ和CD79A)与上述差异细胞具有显着的相关性(P<0.001)。其中,CXCR4和多种免疫浸润细胞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因此CXCR4作为后期的实验验证对象,进行生物实验验证其功能。(3)通过HPA数据库中102例MM样本的免疫组化数据验证分析了筛选出的5个IRGs(SLPI,S100A7,LYZ,CCL19和CD79A)的蛋白组化结果显示在恶性黑色素瘤中均可以看到5个基因的蛋白免疫组化的染色;CXCR4和免疫浸润细胞呈高度相关,但是CXCR4在HPA数据库缺少蛋白组化数据,因此,为深入探讨CXCR4在肿瘤中的功能,基于TCGA泛癌的数据,分析CXCR4出恶性黑色素瘤之外的多种肿瘤的预后风险比(hazard radio,HR),将CXCR4对不同肿瘤患者预后的HR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CXCR4对胃癌、骨肉瘤、卵巢癌、肺腺癌、肾透明细胞癌、头颈部癌、食管腺癌和宫颈癌的OS有预测作用(P<0.001),其中,在胃癌和肾透明细胞癌的预后是保护性因素(HR<1),在其余肿瘤的预后为危险性因素(HR>1)。CXCR4对于多种肿瘤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Relapse-Free Survival,RFS)预后HR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CXCR4的高表达对胃癌、卵巢癌、肺腺癌、肾透明细胞癌和膀胱癌具有预后预测作用(P<0.001),在胃癌、肺腺癌和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RFS是保护性因素(HR>1),而在卵巢癌还和膀胱癌中是高风险因素(HR>1)。(4)通过生物实验验证CXCR4与MM的增殖、转移功能关联:使用Cas9技术,利用sg-RNA转染敲除CXCR4后构建MM的CXCR4基因敲除细胞系A375细胞(sg-A375),然后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sg-A375细胞的迁移及穿透力,获取CXCR4与黑素瘤恶性行为相关功能的证据。与A375细胞比较,sg-A375细胞的划痕实验修复能力和迁移及侵袭能力显着下降。结果证实敲除CXCR4可抑制黑素瘤增殖、侵袭、迁移过程,表明MM中CXCR4高表达和患者预后不良相关。结论:(1)通过TCGA数据库筛选获得6个IRGs(SLPI,S100A7,LYZ,CCL19,CXCR4和CD79A)组成的可用于MM转移患者预后预测的免疫相关基因标志物(immune-related gene signature,IRGS),经GEO不同维度的独立数据集验证该6个IRGs组成的IRGS模型具有很好的适用性。(2)转移MM病例的单细胞分析结果说明:转移病例样本中的B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中性粒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浸润,与MM患者预后相关,同时上述浸润细胞含量丰度和免疫预后基因表达呈显着正相关。(3)HPA数据库验证基因标志物的结果显示,除CXCR4外,其余SLPI,S100A7,LYZ,CCL19和CD79A5个基因蛋白可以在数据库验证;基于泛癌数据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CXCR4对多种肿瘤患者的OS和RFS均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对不同的肿瘤,CXCR4具有不同的预后判断价值。(4)CXCR4不仅促进A375细胞的增殖和克隆,还与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行为密切相关,说明CXCR4可能通过影响免疫微环境而改变患者的预后。

陈凯[8](2021)在《miR-876调控POSTN促进肝癌进展和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一、研究背景肝细胞性肝癌(HCC)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在最致命肿瘤中致死率排名第二。在过去的几十年,针对肝癌已经有了众多治疗手段,如精准的肝段切除术,肝移植术,肝动脉栓塞化疗及肝癌射频消融术等,但是肝癌患者的预后仍然不令人满意,据统计,肝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低于20%。肝癌起病隐匿,肿瘤进展快,容易复发和肝内转移都是导致肝癌预后较差的可能原因。因此,探究肝癌进展,转移的分子学机制有利于寻找潜在的肝癌治疗分子靶点,开发可能的早期肝癌诊断标志物对肝癌的系统治疗非常重要。微小RNA(miRNA)是以由一类进化保守的,由约22个核苷酸组成的非编码小RNA,微小RNA可结合在靶基因信使RNA(m RNA)的3?端的非翻译区(UTR区)通过降解信使RNA或抑制信使RNA翻译的方式发挥转录后调控作用。研究显示微小RNA几乎参与了肿瘤细胞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包括细胞的干性,肿瘤发生,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凋亡,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细胞的转移等等。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各种肿瘤中均有不同微小RNA的异常表达,包括肝癌。例如,miR-876被发现在胆管癌(CCA)中表达降低,并能通过抑制BCL-XL的表达诱导细胞的增殖;miR-589被发现在肝细胞性肝癌中表达增高并能通过STAT3信号通路来促进细胞的干性和化疗抵抗。然而,在肝细胞性肝癌中异常表达和对诊断或者预后有指示作用的miRNA仍然缺乏有待进一步研究。骨膜蛋白(POSTN),也称为成骨细胞特异性因子2,是一大小为93.3k Da的细胞外基质(ECM)蛋白。POSTN能通过和众多其他蛋白如纤维结合蛋白,胶原蛋白及腱生蛋白等互相联系进而对细胞外基质进行改造。POSTN对胶原纤维的发生,细胞粘附,细胞迁移和上皮间质转换等都有重要作用。目前研究发现多种肿瘤中亦有POSTN的异常表达,包括头颈部肿瘤,肺癌,神经纤维瘤,乳腺癌,结直肠肿瘤及肝细胞性肝癌等,对肿瘤细胞的生存,上皮间质转换,血管生成和肿瘤微环境的形成都有重要作用。例如:研究发现胰腺癌细胞能刺激间质细胞分泌POSTN,进而促进肿瘤基质成绩和上皮间质转化进而促进肿瘤进展。然后,在肝细胞性肝癌中POSTN的表达及调控机制的研究尚少,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本文中,我们通过对TCGA数据库中异常表达的miRNA进行筛选,鉴定出了一异常表达的miRNA,即miR-876。我们还进一步探求了其细胞功能和对下游靶基因的调节机制。我们还在众多临床肝细胞性肝癌的临床组织标本中监测了miR-876和其靶基因POSTN的表达,分析了他们的表达和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我们的研究提示miR-876及POSTN在肝细胞性肝癌中异常表达,可能作为一潜在的诊断性分子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二、研究方法1.分析49对肝癌及对应的癌旁样本的TCGA数据库,分析异常表达的miRNA,筛选出表达差异倍数最高的前20个微小RNA。2.收集了从2006年到2010年在西南医院肝胆科因患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而行原发性肝癌切除术的共计127例患者的组织样本,本研究说包含的所有病人术前均未接收放疗或者化疗。所有患者术后均定期性影像学(即超声或CT)即血液AFP检测。本研究团队及西南医院临床研究中心完成患者的预后随访,随访为结合到我院复查情况,定期(每2-3月)电话随访。3.采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肝癌组织样本中miR-876和POSTN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IHC)方法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组织样本中检测了样本中POSTN及EMT标志物(E钙粘蛋白,N钙粘蛋白,波形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在肝癌合并肝硬化样本中检测了POSTN的表达。4.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单因素)和Cox回归(多因素)方法分析了影响H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分析了miR-876和POSTN共表达对HCC预后的影响。5.采用了生物信息学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研究了miR-876可能的调控靶基因,并进一步采用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WB)方法进行验证。6.Mi R-876的具体体内生物学行为在裸鼠实验中进行检测,最终成瘤效果以活体成像方式进行检测验证。7.采用WB方法分析了miR-876的表达对EMT标志物的影响,并在人肝星状细胞系LX-2中检测了纤维化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胶原蛋白-I的表达。采用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研究了miR-876对肝癌细胞系的侵袭能力的影响。三、研究结果1.通过对49对肝癌患者的TCGA数据库进行分析,我们筛选出了表达差异倍数排名前20的高表达及低表达miRNA,进一步筛选鉴定出miR-876。2.我们发现miR-876在肝癌细胞系及肝癌组织中低表达。首先,我们发现miR-876在人正常肝细胞系L02中表达高,而在肝癌细胞系SMMC-7721,Hep G2,Huh-7及HCC-LM3中表达较低;接下来我们在50对肝癌及癌旁样本中检测了miR-876的表达,发现miR-876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的比率62%有降低,16%变化不明显,而仅有22%表达升高。3.miR-876的低表达和肝硬化、癌栓及肝癌TNM分期相关。我们在127例HCC组织样本中检测了miR-876的表达,分析了其表达水平和H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发现miR-876的表达和肝硬化(P=0.026)、肝癌癌栓形成(P=0.031)及TNM分期(P=0.021)相关。而和其他病理参数,如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数量、乙肝、AFP水平、肝Child分级未发现显着相关性。我们还进一步在肝硬化及癌栓患者中检测了miR-876的表达水平,发现miR-876在肝硬化组织样本中表达较非肝硬化患者显着低(P=0.0294),而其在有肝癌癌栓患者中表达亦显着低(P=0.0367)。4.miR-876抑制细胞侵袭、EMT及细胞纤维化。我们通过构建了miR-876过表达及干扰细胞株,通过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发现过表达miR-876的肝癌细胞侵袭力减弱,而干扰miR-876后侵袭力增强,进一步通过WB实验发现过表达miR-876后N-钙粘蛋白及波形蛋白表达减弱,而干扰miR-876后E-钙粘蛋白表达亦减弱。在人星状细胞系LX-2中干扰miR-876表达后发现α-SMA及胶原蛋白-I表达减弱。5.miR-876靶向POSTN,并抑制其表达。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POSTN的3?UTR存在2个能与miR-876种子区结合的序列,进一步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发现野生型p GL3 POSTN荧光素酶质粒和miR-876共转染入293细胞后其萤火虫荧光信号/海肾荧光素酶荧光信号比值显着性降低,进一步WB实验证实当干扰miR-876后HCC细胞POSTN表达升高,而过表达组POSTN显着降低。我们进一步在127例肝癌临床组织标本中同时检测了miR-876和POSTN的表达,发现两者表达呈显着负相关,R值为-0.477,相关线性方程为y=-0.486x+0.394。6.miR-876通过POSTN抑制EMT及细胞纤维化。首先,我们发现过表达POSTN的肝癌细胞侵袭力增强,并促进了EMT标志物及纤维化标志物的表达。其次,我们在过表达POSTN的基础上转染了miR-876,发现共转染miR-876后抵消了侵袭力增加及EMT及纤维化标志物蛋白的表达。7.miR-876在体内动物实验下减弱HCC细胞肿瘤成瘤能力及抑制肿瘤进展。HCC细胞其miR-876过表达的HCC细胞被注入裸鼠肝包膜下,进行动物实验,1月后行活体成像检测,我们发现对照组(无干预的HCC细胞)成瘤数量多,活体成像荧光强度强,而实验组行miR-876过表达后,裸鼠原位肝脏成瘤明显减少,活体检测荧光信号弱,表明在体内实验条件下,miR-876能抑制HCC的成瘤及肿瘤进展。8.POSTN和肝组织EMT及肝硬化相关。我们进一步在127例肝癌组织中检测了POSTN的表达,发现同miR-876类似,POSTN表达和肿瘤数量、肝硬化、肝癌癌栓形成及TNM分期相关,而和其他临床标识物未发现明显相关性,进一步非参数检验验证了肝硬化或肿瘤癌栓组HCC患者的POSTN表达明显增高。IHC实验发现POSTN主要表达与肝癌间质,部分肝癌细胞亦有表达,POSTN高表达的样本N钙粘蛋白及波形蛋白表达增高,而E钙粘蛋白表达降低。而在肝癌伴肝硬化标本中发现POSTN亦有强表达。9.miR-876和POSTN和肝癌患者术后预后相关。进一步KM单因素生存分析发现肿瘤大小(P=0.037)、肝硬化(P=0.041)、肝癌癌栓状态(P=<0.01)、TNM分期(P=0.001)、miR-876低表达(P=0.022)及POSTN高表达(P=0.012)均是影响H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肝癌癌栓(风险比=2.530,95%CI区间=1.433-4.468,P=0.001)及POSTN的表达(风险比=1.717,95%CI区间=1.008-2.926,P=0.047)是影响肝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共表达分析提示miR-876低表达和POSTN高表达的HCC患者预后较之于miR-876低表达和POSTN高表达更差。四、研究结论综上所述,我们从公开的TCGA数据库中鉴定出了肝癌中一显着性低表达的miRNA,即miR-876。并探索了其对细胞的功能,即能抑制细胞侵袭,EMT和纤维化。而miR-876这些功能是通过调控POSTN的表达实现的。miR-876在体内动物实验下能抑制肝癌的成瘤及进展;我们还在众多肝癌临床标本中从m RNA及蛋白水平证明了miR-876和POSTN的异常表达和肝癌的EMT水平,纤维化水平及进展相关,而miR-876和POSTN的异常表达和HCC的预后相关,而联合miR-876和POSTN检测可能更好预测HCC的预后以及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

林瑶[9](2021)在《预测术后黑色素瘤患者总生存率的预后模型 ——基于SEER的列线图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在接受手术切除的皮肤黑色素瘤患者中,生存结果差异很大。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术后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因素,并建立个性化的风险评估列线图,以预测皮肤黑色素瘤患者术后的总生存期(OS)。研究方法:首先从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中确定2010年至2015年诊断为术后皮肤黑色素瘤的患者。根据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模型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建立3-5年总生存期(OS)的评估列线图。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和校准曲线来评价列线图的预测能力。最后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CA)方法对其效益进行评价。结果:总共筛选出47,491名患者,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了实验队列和验证队列。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年龄、种族、性别、主要部位、SEER阶段、AJCC阶段、溃疡、深度、局部淋巴结手术、放疗和化疗被确定为独立的预测因素。在实验队列中,OS的C指数为0.863(95%CI:0.857-0.869),在验证队列中,OS的C指数为0.856(95%CI:0.846-0.866)。实验和验证队列的3年和5年OS的AUC值分别为0.873和0.802,以及0.881和0.802。校准曲线显示,内部和外部验证中3年和5年总生存率模型的预测与实际观察结果高度一致。而DCA曲线在大多数阈值概率中也显示出良好的正向净收益。结论:我们构建了可以预测皮肤黑素瘤患者术后3年和5年总生存率的列线图。该列线图在预后预测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可作为评估皮肤黑色素瘤患者术后预后的有效工具,从而有助于术后临床决策和开展个性化治疗。

吴志达[10](2021)在《LAG-3与间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在进展期胃腺癌中的预后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进展期胃腺癌中间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浸润情况(stromal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sTIL)及LAG-3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旨在探究其与进展期胃腺癌预后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收集260例进展期胃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随访资料,使用半定量的方法对胃癌切片中sTIL的百分比进行计算,并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对LAG-3蛋白进行检测,本研究根据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 deficient,MMR)蛋白、P53、E-Ca的表达情况对进展期胃腺癌进行蛋白分型,探究间质TILs浸润情况、LAG-3蛋白表达与进展期胃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临床病理特征:本组260例进展期胃腺癌患者发病年龄17-87岁,中位年龄60岁。其中男性患者176例,女性患者84例。肿瘤大小1-17cm;88例发生于食管胃交界,85例发生于胃底体,80例发生于胃窦,7例发生于全胃;本组病例中有156例行术后辅助化疗。根据Lauren分型,本组病例中69例为肠型,136例为弥漫型,55例为混合型。本组病例中214例患者伴有淋巴结转移;187例脉管内见癌栓;144例伴神经侵犯;30例发生远处转移。根据EB病毒、错配修复蛋白、E-Ca、P53的表达情况,运用五层分类法将本组胃癌病例进行蛋白分型:EBV阳性组20例(7.7%),dMMR组8例(3.1%),E-Ca异常表达组43例(16.5%),P53异常表达组72例(27.7%),P53正常表达组117例(45%)。2.进展期胃腺癌患者sTIL浸润情况及LAG-3的表达情况:260例病例中,sTIL高浸润组173例(66.5%),LAG-3高表达组160例(61.5%)。同时,本研究根据sTIL浸润情况与LAG-3的表达情况将本组病例分成四组:Ⅰ组:LAG-3L/sTILL48例(18.5%);Ⅱ组:LAG-3L/sTILH52例(20%);Ⅲ组:LAG-3H/sTILL39例(15%);Ⅳ组:LAG-3H/sTILH121例(46.5%)。3.预后分析:Kaplan-Meier单因素结果显示胃腺癌患者的预后与年龄、肿物大小、肿瘤位置、Lauren分型、神经侵犯、脉管癌栓、T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术后辅助化疗、蛋白分型存在相关性(P<0.05),且sTIL高浸润患者与LAG-3高表达患者预后较好。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02)、肿物大小(P<0.001)、Lauren分型(P=0.006)、术后辅助化疗(P=0.028)、蛋白分型(P=0.036)是进展期胃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LAG-3L/sTILL进展期胃腺癌患者预后较差。结论:1.LAG-3高表达或sTIL高浸润进展期胃腺癌患者预后较好。2.年龄、肿物大小、Lauren分型、术后辅助化疗、蛋白分型是进展期胃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3.LAG-3L/sTILL进展期胃腺癌患者预后较差。4.LAG-3与sTIL有助于筛查预后不良的进展期胃腺癌患者。

二、肿瘤预后的临床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肿瘤预后的临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筛查指南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1.2 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和终止年龄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1.3.1 乳腺X线检查
        1.3.2 乳腺超声检查
        1.3.3 乳腺临床体检
        1.3.4 乳腺自我检查
        1.3.5 乳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
        1.3.6 其他检查
    1.4 一般风险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
        1.4.1 20~39岁
        1.4.2 40~70岁
        1.4.3 70岁以上
    1.5 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意见
        1.5.1 罹患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
        1.5.2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推荐策略与管理
2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
    2.1 乳腺X线检查技术规范
        2.1.1 投照前准备工作
        2.1.2 常规投照体位
        2.1.3 补充投照体位和投照技术
    2.2 诊断报告规范
        2.2.1 肿块
        2.2.1. 1 肿块边缘描述
        2.2.1. 2 肿块形态描述
        2.2.1. 3 肿块密度描述
        2.2.2 钙化
        2.2.2. 1 钙化类型
        2.2.2. 2 钙化分布
        2.2.3 结构扭曲
        2.2.4 对称性征象
        2.2.4. 1 不对称
        2.2.4. 2 球形不对称
        2.2.4. 3 局灶性不对称
        2.2.4. 4 进展性不对称
        2.2.5 乳腺内淋巴结
        2.2.6 皮肤病变
        2.2.7 单侧导管扩张
        2.2.8 合并征象
    2.3 病灶的定位
    2.4 乳腺X线报告的组成
        2.4.1 检查目的
        2.4.2 乳腺分型
        2.4.3 清晰地描述任何重要的发现
        2.4.4 与前片比较
        2.4.5 评估分类
        2.4.5. 1 评估是不完全的
        2.4.5. 2 评估是完全的—最后分类
3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
    3.1 超声检查的仪器
    3.2 超声检查的方法
    3.3 超声检查的程序
        3.3.1 基本要求
        3.3.2 图像的存储
        3.3.3 报告书写
    3.4 超声诊断报告的规范
        3.4.1 乳腺超声的回声模式
        3.4.2 正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3.4.3 异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3.4.3. 1 肿块
        3.4.3. 2 周围组织
        3.4.3. 3 钙化
        3.4.3. 4 血管评估
        3.4.4 彩色超声检查
        3.4.5 其他相关技术
        3.4.5. 1 三维成像
        3.4.5. 2 弹性成像
        3.4.5. 3 造影增强对比成像
    3.5 乳腺超声评估分类
        3.5.1 评估是不完全的
        3.5.2 评估是完全的—分类
    3.6 乳腺超声检查报告的组成
        3.6.1 患者信息的记录
        3.6.2 双侧乳腺组织总体声像图描述
        3.6.3 有意义的异常及病灶的声像图描述
        3.6.3. 1 记录病灶
        3.6.3. 2 病灶声像图的描述
        3.6.3. 3 结论
        3.6.3. 4 病灶图像存储
    3.7 报告范例
4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
    4.1 乳腺MRI检查适应证
        4.1.1 乳腺癌的诊断
        4.1.2 乳腺癌分期
        4.1.3 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
        4.1.4 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灶不明者
        4.1.5 保乳术患者的应用
        4.1.6 乳房成形术后随访
        4.1.7 高危人群筛查
        4.1.8 MRI引导下的穿刺活检
    4.2 乳腺MRI检查的禁忌证⑴妊娠期妇女。
    4.3 乳腺MRI检查技术规范
        4.3.1 检查前准备
        4.3.1. 1 临床病史
        4.3.1. 2 检查前准备
        4.3.2 MRI检查
        4.3.2. 1 设备要求
        4.3.2. 2 扫描体位
        4.3.2. 3 成像序列
        4.3.2. 4 后处理
    4.4 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4.4.1 点状强化
        4.4.2 肿块
        4.4.3 非肿块强化
        4.4.4 其他征象和伴随征象
        4.4.5 病灶定位
    4.5 乳腺MRI报告的组成
        4.5.1 评估不完全
        4.5.2 评估完全
5影像学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
    5.1 适应证
        5.1.1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5.1.2 乳腺X线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5.1.3 其他
    5.2 对影像学引导乳腺活检设备的要求
        5.2.1 乳腺X线影像引导
        5.2.2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
        5.2.3 乳腺磁共振成像引导
        5.2.4 用于手术活检的定位导丝
        5.2.5 微创活检设备
    5.3 影像引导下钢丝定位手术活检
        5.3.1 禁忌证
        5.3.2 术前准备
        5.3.3 术中注意事项
    5.4 影像引导下的乳腺微创活检
        5.4.1 禁忌证
        5.4.2 术前准备
        5.4.3 术中注意事项
        5.4.4 术后乳房和标本的处理
6乳腺癌病理学诊断报告规范
    6.1 标本类型及固定
        6.1.1 标本类型
        6.1.2 标本固定
    6.2 取材及大体描述规范
        6.2.1 空芯针穿刺活检标本
        6.2.2 真空辅助微创活检标本
        6.2.3 乳腺肿块切除标本
        6.2.4 乳腺病变保乳切除标本
        6.2.4.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6.2.4. 2 取材
        6.2.5 乳腺切除术(包括单纯切除术和改良根治术)
        6.2.5.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6.2.5. 2 取材
        6.2.6 SLNB
    6.3 病理学诊断分类、分级和分期方案
        6.3.1 组织学分型
        6.3.2 组织学分级
        6.3.3 乳腺癌的分期
        6.3.4 免疫组织化学和肿瘤分子病理学检测及其质量控制
        6.3.5 病理报告内容及规范
7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
    7.1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外科技术
        7.1.1 开展保乳治疗的必要条件
        7.1.2 保乳治疗的适应证
        7.1.2. 1 临床Ⅰ、Ⅱ期的早期乳腺癌
        7.1.2. 2 临床Ⅲ期患者(炎性乳腺癌除外)
        7.1.3 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7.1.4 含以下因素时应谨慎考虑行保乳手术
        7.1.5 保乳治疗前的谈话
        7.1.6 保乳手术
        7.1.6. 1 术前准备
        7.1.6. 2 手术过程
        7.1.6. 3 术后病理学检查
        7.1.6. 4 随访和局部复发
    7.2 保乳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取材规范
    7.3 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放疗
        7.3.1 全乳放疗
        7.3.1. 1 适应证
        7.3.1. 2 与全身系统性治疗的时序配合
        7.3.1. 3 照射靶区
        7.3.1. 4 照射技术
        7.3.2 部分乳腺短程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
        7.3.2. 1 适应证
        7.3.2. 2 技术选择
8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
    8.1 开展SLNB的必要条件
        8.1.1 多学科协作
        8.1.2 学习曲线
        8.1.3 知情同意
    8.2 SLNB指征
    8.3 SLNB操作规范
        8.3.1 示踪剂
        8.3.2 SLN术中确认与检出
    8.4 SLN的病理组织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
        8.4.1 SLN的术中诊断
        8.4.2 SLN的术后诊断
    8.5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预后意义及临床处理
        8.5.1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AJCC(第8版)乳腺癌TNM分期]
        8.5.2 SLN不同转移类型的预后意义及腋窝处理
    8.6 SLNB替代ALND患者的随访
9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临床指南
    9.1 适应证
    9.2 与全身治疗的时序配合
    9.3 照射靶区
    9.4 照射剂量和照射技术
        9.4.1 三维适形照射技术
        9.4.2 常规照射技术
    9.5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改良根治术后放疗
    9.6 乳房重建术与术后放疗
10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
    1 0.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1 0.1.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的选择
        1 0.1.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指南
        1 0.1.2.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人群选择(表4)
        1 0.1.2.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禁忌证
        1 0.1.2.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谈话
        1 0.1.2.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准备
        1 0.1.2. 5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方案(附录Ⅵ)
        1 0.1.2. 6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注意事项
        1 0.1.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1 0.1.3.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1.3.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1 0.1.3.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与其他辅助治疗的次序
        1 0.1.3.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方案
        1 0.1.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临床指南
        1 0.1.4. 1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1.4. 2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相对禁忌证
        1 0.1.4. 3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谈话
        1 0.1.4. 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准备
        1 0.1.4. 5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方案
        1 0.1.4. 6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注意事项
    1 0.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临床指南
        1 0.2.1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2.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禁忌证
        1 0.2.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谈话
        1 0.2.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实施
        1 0.2.4. 1 治疗前准备
        1 0.2.4. 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方案(附录Ⅵ)
        1 0.2.4. 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注意事项:
        1 0.2.4. 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评估和方案调整
        1 0.2.5 乳腺癌经新辅助治疗降期后的局部和全身处理
        1 0.2.5. 1 局部处理
        1 0.2.5. 2 全身处理
    1 0.3 晚期乳腺癌解救性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1 0.3.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1 0.3.1. 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1. 2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1 0.3.1. 3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相关概念
        1 0.3.1. 4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绝经定义参见附录Ⅷ)
        1 0.3.1. 5 晚期乳腺癌一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1 0.3.1. 6 晚期乳腺癌二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1 0.3.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临床指南
        1 0.3.2. 1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2. 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谈话
        1 0.3.2. 3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准备
        1 0.3.2. 4 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附录Ⅶ)
        1 0.3.3 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临床指南
        1 0.3.3. 1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3. 2 抗HER2单抗使用的注意事项
        1 0.3.3. 3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谈话
        1 0.3.3. 4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准备
        1 0.3.3. 5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详见14.2章节内容)
    1 0.4 终末期乳腺癌姑息治疗临床指南
        1 0.4.1 适应人群
        1 0.4.2 终末期乳腺癌患者姑息治疗前谈话
        1 0.4.3 主要措施
        1 0.4.4 肿瘤相关症状的控制
        1 0.4.4. 1 疼痛
        1 0.4.4. 2 厌食和恶病质
        1 0.4.4. 3 恶心和呕吐
        1 0.4.4. 4 疲乏
        1 0.4.4. 5 昏迷
11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
    11.1随访和评估
    11.2临床处理和康复指导
12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
    12.1乳房重建的目的
    12.2乳房重建的指征
    12.3乳房重建的类型
    12.4乳房重建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12.5术后放疗与乳房重建的关系
    12.6乳房重建术后评价系统
13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
    13.1乳腺原位癌的诊断
    13.2 LCIS初诊的治疗
    13.3 DCIS初诊的治疗
    13.4原位癌复发的风险和处理
    13.5乳腺DCIS治疗方式选择的参考
14 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14.1 HER2检测和结果判定标准
    14.2 HER2阳性复发转移乳腺癌治疗原则
    14.3 HER2阳性乳腺癌辅助治疗原则
    14.4 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
15乳腺癌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诊治指南
    15.1局部和区域复发的定义
    15.2诊断
    15.3治疗原则
16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指南
    16.1概述
    16.2骨转移的诊断方法
    16.3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
    16.4骨转移的治疗
    16.5乳腺癌骨转移双膦酸盐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17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
    17.1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病风险
    17.2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
    17.3对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基因检测的建议
    17.4 BRCA1/2基因突变检测流程、质控及报告内容和解读规范
18乳腺癌多基因精准检测和精准治疗指南
19乳腺肿瘤整合医学的其他问题
    19.1乳腺癌的中医治疗
    19.2乳腺癌营养治疗指南
附录

(3)儿童急性白血病中PD-1、PD-L1及PD-L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程序性死亡配体-2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NUF2基因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1 引言
    1.1 胶质瘤的概述
    1.2 脑胶质瘤的分子标志物
        1.2.1 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
        1.2.2 EGFR扩增
        1.2.3 0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
        1.2.4 NUF2基因
2 材料与方法
    2.1 Oncomine数据库分析
    2.2 生存分析
    2.3 Coexpedia数据库分析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NUF2在常见肿瘤类型中的表达
    3.2 NUF2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
    3.3 NUF2与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关系
    3.4 NUF2的共表达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在神经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联合免疫相关标志用于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临床预后分析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索引简表
第一章 前言
    1 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研究现状
    2 TME与肿瘤
    3 PD-L1 与肿瘤
    4 SOX2与TME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主要试剂
    2.3 溶液配制
    2.4 主要仪器和设备
    2.5 主要实验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PESCC患者信息及临床病理特征
    3.2 TME中 TILs相关标志表达与PESCC患者预后相关
    3.3 PD-L1与TME中免疫相关标志表达相关并影响PESCC预后
    3.4 PD-L1~+PESCC和 PD-L1~-PESCC影响其预后的TME因素不同
    3.5 肿瘤干性基因SOX2 是预后不良因子与PD-L1 的表达负相关
    3.6 基于免疫相关标志构建的nomogram预后模型优于传统的预测模式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基于生信方法对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免疫相关分子的鉴定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现状及展望
    2.1 恶性黑色素瘤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2.2 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现状
        2.2.1 免疫治疗
        2.2.2 靶向治疗
        2.2.3 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联合
        2.2.4 全身辅助性治疗
    2.3 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前沿
    2.4 未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方向
第3章 免疫相关预后分子及诺模图预后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数据采集
        3.1.2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
        3.1.3 DAVID分析
        3.1.4 免疫相关预后标志物的鉴定与验证
        3.1.5 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差异表达分析
        3.1.6 基因集富集分析
        3.1.7 诺莫图的构建与验证
        3.1.8 统计分析
    3.2 研究结果
        3.2.1 研究流程
        3.2.2 免疫相关模块的鉴定和验证
        3.2.3 免疫相关预后标志物的鉴定与验证
        3.2.4 预后标记物的临床相关性
        3.2.5 诺模图预后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黑色素瘤中肿瘤突变负荷相关关键基因的鉴定及潜在机制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RNA测序数据来源
        4.1.2 高TMB组和低TMB组的DEGs的计算
        4.1.3 TMB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关系
        4.1.4 TMB相关关键基因的鉴定和潜在的分子机制
        4.1.5 蛋白互作网络及子簇的构建
        4.1.6 竞争性内源性RNA网络的构建
        4.1.7 基因集功能注释
        4.1.8 关键基因与药物敏感性的相关性分析
        4.1.9 统计分析
    4.2 研究结果
        4.2.1 技术路线图
        4.2.2 黑色素瘤基因突变的总体描述
        4.2.3 TMB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4.2.4 TMB与TIICs的关系
        4.2.5 TMB相关关键基因和ce RNAs的鉴定
        4.2.6 TMB相关关键基因与黑色素瘤细胞株对药物敏感性之间的关系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BUB1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黑色素瘤组织标本的收集
        5.1.2 细胞系的获取
        5.1.3 cDNA引物的设计
        5.1.4 RT-PCR
        5.1.5 siRNA敲低靶基因
        5.1.6 划痕实验
        5.1.7 cck-8 实验
    5.2. 研究结果
        5.2.1 黑色素瘤发病过程中关键基因的鉴定与验证
        5.2.2 驱动基因的鉴定
        5.2.3 BUB1的临床意义
        5.2.4 BUB1对黑色素瘤细胞表型的影响
        5.2.5 BUB1相关的信号通路分析
        5.2.6 BUB1与CD8~+T细胞的关系
        5.2.7 BUB1与治疗反应的关系
    5.3 讨论
    5.4 结论
第6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校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转录组数据挖掘分析免疫标志物与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恶性黑色素瘤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治疗现状
        1.1.2 恶性黑色素瘤分子缺陷的研究进展
        1.1.3 恶性黑色素瘤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1.1.4 肿瘤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生物信息学方法
        1.4.2 计算结果的独立数据集验证
        1.4.3 分子生物学实验功能验证
    1.5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恶性黑色素瘤Bulk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
    2.1 研究背景
        2.1.1 生物信息学与肿瘤治疗研究
        2.1.2 技术路线图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数据来源和分类
        2.2.2 数据预处理和数据质量标准化
        2.2.3 差异基因分析
        2.2.4 基因标志物的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
        2.2.5 构建基因标志物预后风险模型
        2.2.6 基因标志物通路和功能分析
        2.2.7 反卷积网络重构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微环境
        2.2.8 预后基因标志物与肿瘤免疫浸润细胞的相关性分析
        2.2.9 恶性黑色素瘤中突变基因分布统计
        2.2.10 肿瘤突变负荷分数的计算和预后分析
    2.3 结果
        2.3.1 患者人口统计学和临床因素
        2.3.2 差异基因与免疫相关基因的识别
        2.3.3 建立免疫相关基因的风险模型
        2.3.4 评估预后模型的预测效果
        2.3.5 基因本体分析与KEGG通路分析
        2.3.6 原发和转移病例样本中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差异
        2.3.7 基因标志物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相关性分析
        2.3.8 GEO队列独立数据集验证模型的预后
        2.3.9 GEO队列中恶性黑色素瘤验证集的免疫分析
        2.3.10 评估低危和高危人群之间的免疫情况
        2.3.11 评估基于CD274/PDCD1 转移亚组肿瘤微环境的差异
        2.3.12 MM中的突变图谱
        2.3.13 TMB对恶性黑色素瘤预后的影响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恶性黑色素瘤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验证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数据来源
        3.2.2 关键软件及数据库资源
        3.2.3 质控:细胞的选择和过滤
        3.2.4 数据标准化
        3.2.5 识别高变异基因
        3.2.6 中心化(Scaling)分析
        3.2.7 主成分(PCA)分析
        3.2.8 非线性降维(t-SNE)
        3.2.9 寻找差异表达的特征(聚类生物标志物)
        3.2.10 注释cluster中细胞类型
    3.3 结果
        3.3.1 质控和细胞群分类
        3.3.2 数据标准化
        3.3.3 质控和细胞群分类
        3.3.4 PCA降维并提取主成分分析
        3.3.5 T-SNE聚类分析和marker基因
        3.3.6 寻找差异表达的特征
        3.3.7 细胞类型鉴定
        3.3.8 基因标志物与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相关性
    3.4 讨论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HPA数据库基因标志物的免疫组化分析
    4.1 研究背景
        4.1.1 人类蛋白质图谱网站数据对基因标志物的验证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数据来源与下载
    4.3 结果
        4.3.1 蛋白SLPI的免疫组化特征
        4.3.2 蛋白LYZ的免疫组化特征
        4.3.3 蛋白CD79A的免疫组化特征
        4.3.4 蛋白CCL19 的免疫组化特征
        4.3.5 蛋白S100A7 的免疫组化特征
        4.3.6 蛋白CXCR4 对泛癌的预后的meta分析
    4.4 讨论
    4.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CXCR4促进 A375细胞的侵袭和转移的实验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材料和方法
        5.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5.2.2 仪器和设备
        5.2.3 细胞株选择
    5.3 实验方法
        5.3.1 细胞培养
        5.3.2 Cas9敲除实验
    5.4 结果
        5.4.1 构建CXCR4 敲除细胞系模型
        5.4.2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375细胞CXCR4 mRNA表达
        5.4.3 CXCR4 能够促进A375 细胞克隆集落形成
        5.4.4 CXCR4对A375细胞划痕实验的影响
        5.4.5 CXCR4增强A375细胞转移和侵袭能力
    5.5 讨论
    5.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一 CIBERSORTx计算结果(TCGA)
附录二 CIBERSORTx计算结果(GSE19234,GSE53118)
附录三 28 个差异基因的筛选结果
附录四 相关性分析结果(Primary Samples)
附录五 相关性分析结果(Metastasis Samples)
附录六 相关性分析结果(GSE19234)
附录七 相关性分析结果(GSE72056)
附录八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miR-876调控POSTN促进肝癌进展和纤维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HCC中抑癌miR-876从TCGA数据库的筛选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miR-876在HCC细胞及组织中低表达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miR-876 的异常表达和HCC进展及纤维化相关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miR-876 抑制HCC的 EMT及纤维化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miR-876 靶向调控POSTN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miR-876 通过POSTN抑制HCC的 EMT及纤维化
    7.1 材料与方法
    7.2 结果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POSTN高表达和HCC组织EMT及肝硬化相关
    8.1 材料与方法
    8.2 结果
    8.3 讨论
    8.4 小结
第九章 miR-876及POSTN的异常表达和HCC预后相关
    9.1 材料与方法
    9.2 结果
    9.3 讨论
    9.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骨膜蛋白(POSTN)的结构功能及其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预测术后黑色素瘤患者总生存率的预后模型 ——基于SEER的列线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和患者选择
    2.2 变量的选择
    2.3 变量的分类与定义
    2.4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患者基线特征
    3.2 实验队列变量的COX回归分析
    3.3 总生存率的预后列线图
    3.4 列线图的验证
第四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皮肤黑色素瘤预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概况简介

(10)LAG-3与间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在进展期胃腺癌中的预后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材料
    2 方法
结果
    1 临床病理特征
    2 sTIL与 LAG-3在进展期胃腺癌的表达情况
    3 sTIL、LAG-3与进展期胃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4 进展期胃腺癌患者的生存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LAG-3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四、肿瘤预后的临床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杂志, 2021(10)
  • [2]中国淋巴瘤治疗指南(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 中华肿瘤杂志, 2021(07)
  • [3]儿童急性白血病中PD-1、PD-L1及PD-L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沙梦琪.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4]NUF2基因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亢希鹏.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5]联合免疫相关标志用于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临床预后分析及研究[D]. 吴晓. 汕头大学, 2021
  • [6]基于生信方法对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免疫相关分子的鉴定及分析[D]. 张川. 吉林大学, 2021(01)
  • [7]基于转录组数据挖掘分析免疫标志物与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机制的研究[D]. 原凌燕. 兰州大学, 2021(09)
  • [8]miR-876调控POSTN促进肝癌进展和纤维化的机制研究[D]. 陈凯.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9]预测术后黑色素瘤患者总生存率的预后模型 ——基于SEER的列线图分析[D]. 林瑶. 汕头大学, 2021(02)
  • [10]LAG-3与间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在进展期胃腺癌中的预后价值[D]. 吴志达.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肿瘤预后的临床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