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复原对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伊克昭盟,墓葬,信息技术,墓地,概率,图像,模糊。
复原对象论文文献综述
牛世山[1](2015)在《基于GIS、VR技术的考古对象的数据采集、复原和展示》一文中研究指出GIS技术、VR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主要技术支撑,用于采集、存储、分析、管理、展示与传播信息的新型信息技术。考古领域应用G IS、VR技术,一方面可以对考古对象做数据采集,进行建模和复原,实现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建设数字博物馆,一方面以空间数据库为基础,使用地理模型分析等方法,为考古工作和研究服务。随着GIS和VR技术等信息技术在考古和文化遗产领域的推广,将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提供新型高效的技术手段,拓展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展示的新形式,丰富文化遗产的内涵,极大地提升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的信息化水平。(本文来源于《南方文物》期刊2015年03期)
朱叶峰[2](2013)在《运动模糊视频对象复原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数字图像处理领域目前研究的热门问题之一,图像复原技术日益受到关注。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出发,分析和比较了目前常见的图像复原技术的优势与不足。针对这些优势和不足,对基于视频的运动模糊对象复原技术进行了讨论与研究,并构建了序列图像复原方案,对复原方案进行了实现及验证。首先介绍了基于视频序列图像运动模糊复原所采用的复原模型,通过使用视频影像帧之间的空域及时域相关信息,构建有效的用于复原的点扩散函数,同时通过模糊序列图像信息相互补充的方法来加强复原效果。然后描述了序列图像运动模糊对象复原系统的具体步骤,提出了用于序列图像复原的具体算法,构建了序列图像运动模糊复原系统的各功能模块结构。复原过程中采用对视频数据进行视频分帧来减少复原计算量及降低平台开发的复杂度;利用卡尔曼滤波对运动模糊目标进行检测跟踪及提取,使用运动目标区域来指导运动模糊复原处理来降低系统的数据处理量,获取较高的复原效果,提高复原的效率;同时还通过对复原结果使用图像增强处理来减少模糊图像复原过程中容易产生的振铃效应。在基于视频的运动模糊图像复原平台上对设计的复原案例进行了测试。通过对照其他图像复原算法及计算图像评价参数,对复原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实验分析结果表明使用基于视频的运动模糊对象复原能够较好地复原运动模糊图像,获得了良好的运动模糊复原效果。(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3-01-01)
王素玉,沈兰荪,李晓光[3](2009)在《一种基于对象的动态视频超分辨率复原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视频序列中复原高分辨率的运动对象在众多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本文针对动态视频中整体运动的刚性或准刚性对象,提出一种基于对象的超分辨率复原方案,首先引入基于6参数仿射模型的对象跟踪和匹配算法,用于视频中运动对象的自动跟踪和匹配。进而将该运动模型与最大后验概率(MAP)算法相结合实现了所跟踪对象的超分辨率复原。对仿真和实测序列的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基于对象的处理方法能够实现更为准确的运动估计,因而收到了更好的复原效果。(本文来源于《电路与系统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郝文军[4](2007)在《1650~1850年伊克昭盟人口复原研究——以蒙古人为研究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伊克昭盟的人口数字,尤其是蒙古族的人口数字一直比较模糊。一是因为史书缺乏记载,二是民国以来相关研究太少。相关学者在涉及这一问题时或者避而不谈,或者仍沿用民国时期贺扬灵的估计数字。作者在做相关课题时也涉及到这一问题,并发现贺扬灵的人口估计方法值得商榷。本文以1650~1850年为研究时段,以蒙古人为研究对象,以讨论丁的性质和户均人口为切入点,运用现代人口学的研究方法并结合相关资料,对清代前中期伊克昭盟的蒙古族人口进行复原研究,得出的结论是:1650年人口为14万左右,1750年为17万多,1850年为21万多,达到人口高峰。(本文来源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期刊2007年02期)
朱乃诚[5](1994)在《人口数量的分析与社会组织结构的复原──以龙岗寺、元君庙和姜寨叁处墓地为分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口数量的分析与社会组织结构的复原──以龙岗寺、元君庙和姜寨叁处墓地为分析对象朱乃诚Acertainpopulationcanreflectthescaleofrelatedsocialunittosomeextent.Usingthetheoryo...(本文来源于《华夏考古》期刊1994年04期)
复原对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数字图像处理领域目前研究的热门问题之一,图像复原技术日益受到关注。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出发,分析和比较了目前常见的图像复原技术的优势与不足。针对这些优势和不足,对基于视频的运动模糊对象复原技术进行了讨论与研究,并构建了序列图像复原方案,对复原方案进行了实现及验证。首先介绍了基于视频序列图像运动模糊复原所采用的复原模型,通过使用视频影像帧之间的空域及时域相关信息,构建有效的用于复原的点扩散函数,同时通过模糊序列图像信息相互补充的方法来加强复原效果。然后描述了序列图像运动模糊对象复原系统的具体步骤,提出了用于序列图像复原的具体算法,构建了序列图像运动模糊复原系统的各功能模块结构。复原过程中采用对视频数据进行视频分帧来减少复原计算量及降低平台开发的复杂度;利用卡尔曼滤波对运动模糊目标进行检测跟踪及提取,使用运动目标区域来指导运动模糊复原处理来降低系统的数据处理量,获取较高的复原效果,提高复原的效率;同时还通过对复原结果使用图像增强处理来减少模糊图像复原过程中容易产生的振铃效应。在基于视频的运动模糊图像复原平台上对设计的复原案例进行了测试。通过对照其他图像复原算法及计算图像评价参数,对复原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实验分析结果表明使用基于视频的运动模糊对象复原能够较好地复原运动模糊图像,获得了良好的运动模糊复原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复原对象论文参考文献
[1].牛世山.基于GIS、VR技术的考古对象的数据采集、复原和展示[J].南方文物.2015
[2].朱叶峰.运动模糊视频对象复原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3].王素玉,沈兰荪,李晓光.一种基于对象的动态视频超分辨率复原算法[J].电路与系统学报.2009
[4].郝文军.1650~1850年伊克昭盟人口复原研究——以蒙古人为研究对象[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
[5].朱乃诚.人口数量的分析与社会组织结构的复原──以龙岗寺、元君庙和姜寨叁处墓地为分对象[J].华夏考古.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