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热演化程度是影响页岩有机质孔隙形成演化的重要因素,松辽盆地南部辉绿岩侵入到嫩江组富有机质页岩中,为研究页岩有机孔隙特征提供了天然实验室。通过氩离子抛光和扫描电镜等实验方法,初步探讨了研究区低熟富有机质页岩有机孔隙的特征及其成因:有机孔隙孔径范围为30~500 nm,主峰位于70~130 nm,以大孔为主,孔隙形状主要为圆形或次圆形,呈海绵状聚集分布;页岩样品中的石英和长石等无机矿物呈点接触,发育大量无机孔隙,无机矿物处于早成岩阶段,但岩浆侵入作用促使有机质进入高热演化阶段并形成大量有机孔隙。国内外典型页岩储层的对比表明,压实作用对页岩有机孔隙发育特征有着重要影响,早成岩阶段压实作用较弱,有机孔隙保存较好,大孔的数量和比例较高;中-晚成岩阶段由于埋深较大,强烈的压实作用使页岩孔隙由大孔向中孔和微孔转化。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程璇,徐尚,郝芳,荣辉,杨峰,苟启洋,张爱华
关键词: 有机孔隙成因,富有机质页岩,岩浆侵入作用,松辽盆地
来源: 地质科技情报 2019年04期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169013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41821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41702155),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34002-003)
分类号: P618.13
DOI: 10.19509/j.cnki.dzkq.2019.0408
页码: 62-69
总页数: 8
文件大小: 1636K
下载量: 191
相关论文文献
- [1].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山2段储层孔隙类型及次生孔隙成因[J]. 河南科技 2017(01)
- [2].页岩孔隙成因类型及其演化发育机理——以川东南地区页岩为例[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6)
- [3].煤的孔隙和裂隙研究现状[J]. 煤炭工程 2011(12)
- [4].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砂岩储层孔隙成因类型及其控制因素[J]. 地学前缘 2013(02)
- [5].鄂尔多斯盆地志丹油田永金地区长6储层微观孔隙成因类型及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08(04)
- [6].页岩微观孔隙成因类型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4(05)
- [7].伦坡拉盆地牛堡组砂砾岩致密化与孔隙成因[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 [8].川中—川南过渡带须家河组砂岩储层次生孔隙成因与分布特征[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02)
- [9].基于孔隙成因的泥页岩总孔隙度恢复方法研究——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三下亚段为例[J]. 石油实验地质 2017(05)
- [10].塔里木盆地志留系碎屑岩孔隙成因类型定量分析——以顺9井柯坪塔格组为例[J]. 石油实验地质 2016(03)
- [11].莱州湾凹陷垦利6构造区沙河街组异常孔隙成因[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5(01)
- [12].东营凹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滩坝砂体固体—流体相互作用定量恢复及次生孔隙成因预测[J]. 古地理学报 2016(05)
- [13].南堡凹陷高柳地区深层次生孔隙成因及分布特征[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8(03)
- [14].柯坪—巴楚露头区蓬莱坝组白云岩特征及孔隙成因[J]. 石油学报 2014(04)
- [15].实验分析莺歌海盆地细、粉砂储层异常高孔隙成因[J]. 矿物岩石 2015(02)
- [16].超深低孔特低渗砂岩储层的孔隙成因及控制因素——以库车坳陷克深地区巴什基奇克组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8(03)
- [17].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五段低孔低渗岩溶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孔隙成因[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8(03)
- [18].樊家川油田储层特征研究[J]. 化工管理 2015(36)
- [19].沉积期火山作用对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优质储层的意义[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2(01)
- [20].碳酸盐岩不同孔隙类型储层特征及孔隙成因:以伊拉克西古尔纳油田中白垩统Mishrif组为例[J]. 地质科技情报 2018(06)
- [21].普光气田埋藏溶孔特征及识别标志[J]. 天然气工业 2010(03)
- [22].富有机质泥页岩有机质孔隙研究进展[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23].南华北盆地谭庄凹陷下白垩统储层类型及次生孔隙成因[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0(03)
- [24].长岭断陷深层碎屑岩储层物性特征及成因分析[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