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正辛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辛烷,分子筛,动力学,分子,乳状液,丙酮酸,烷烃。
正辛烷论文文献综述
肖霞,孙兵,范晓强,孔莲,姜桂元[1](2019)在《干胶法合成多级孔ZSM-5分子筛及其正辛烷催化裂解反应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干胶转化法制备多级孔ZSM-5分子筛,利用XRD、N_2吸附-脱附、SEM、TEM和NH_3-TPD等考察添加叁嵌段共聚物(P123)、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等不同软模板剂合成分子筛样品的物化性质。结果表明,利用P123软模板剂合成的多级孔ZSM-5分子筛具有介孔(2.5 nm)-介孔(9.5 nm)-微孔复合的梯级孔结构,且分子筛酸强度有所增强。多级孔ZSM-5分子筛应用于正辛烷催化裂解反应中,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低碳烯烃收率,其优异的催化性能可能归结于强酸性质和优异扩散传质能力之间的协同作用。(本文来源于《工业催化》期刊2019年10期)
岳鹏,闫昊,刘熠斌[2](2019)在《正辛烷催化裂解反应规律及热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详细分析石脑油中正构烷烃的催化裂解行为,文中以正辛烷为原料,首先进行了单分子裂化反应的热力学分析,然后选择2种不同的催化剂,在固定床微反装置上考察了反应温度对正辛烷催化裂解的影响,计算了裂化机理比率及氢转移系数。结果表明:正辛烷单分子裂化反应易发生在中间的C—C键,直接生成氢气的反应难以发生; ZSM-5分子筛有利于单分子裂化反应,产物中烯烃的选择性较高,但是转化率过低; USY分子筛具有较高的转化率,但是因为氢转移能力较强,产物中烷烃的选择性太高。提高反应温度,有利于单分子裂化反应的发生,同时可以抑制氢转移反应。(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刘朝,邱舒怿,黄红梅,郭萍,霍二光[3](2019)在《吸热型碳氢燃料正辛烷的热分解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反应分子动力学方法,对正辛烷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热解特性进行研究,并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结果进行验证比较。结果表明:正辛烷初始反应为八种热解均裂反应,分别为四种碳碳键断裂和四种碳氢键断裂,且碳碳键比碳氢键更容易发生断裂,分子端部的化学键断裂比较困难。讨论了温度对热解产物的影响,热解的主要产物是H_2、CH_4、CH_2=CH_2,其他产物为CH_3-CH_3。H_2有两种形成机理,分别是自由基攻击反应和自由基间结合反应。CH_4有两种形成机理,与H_2的相似。CH_2=CH_2的形成机理为大分子自由基β键断裂反应。本工作从分子尺度研究了正辛烷的热解机理,为其他吸热型碳氢燃料的热裂解特性研究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08期)
任卓然,李强,秦玉才,宋丽娟[4](2018)在《正辛烷和1-辛烯在CeY分子筛上吸附的分子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子动力学(MD)和巨正则蒙特卡洛(GCMC)方法,模拟正辛烷和1-辛烯在Ce离子改性Y型分子筛上的吸附行为。分析了303K、423K温度下正辛烷、1-辛烯分子在CeY中的吸附等温线并对模拟数据进行了Langmuir-Freundlich模型拟合,结合吸附过程的势能分布曲线、分子势能分布密度以及吸附热等数据探究吸附规律。结果表明:正辛烷与1-辛烯在CeY上的吸附符合Langmuir-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正辛烷与1-辛烯和CeY孔道中的Na~+相互作用较强,与Ce(OH)~(2+)间相互作用较弱且随着吸附压力的增大逐渐减小;正辛烷比1-辛烯更容易吸附在CeY上,饱和吸附量更高,最可几相互作用更大,势能随温度变化更大,且正辛烷的吸附热在吸附起始阶段大于1-辛烯,在接近饱和吸附时略小于1-辛烯。这是由于1-辛烯内部存在的C=C键产生了较弱的π-π相互作用,随着温度和吸附量的增加,使得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正辛烷更为明显。(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2018年11期)
肖霞,孙兵,于学华,范晓强,孔莲[5](2018)在《多级孔ZSM-5分子筛的制备及其正辛烷催化裂解反应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级孔分子筛的制备及其催化应用,逐步成为分子筛研究领域中的热点方向[1-3]。本研究通过在合成体系中添加聚环氧乙烷-聚环氧丙烷-聚环氧乙烷常规嵌段共聚物P123,利用水蒸汽辅助晶化法成功制备了多级孔ZSM-5分子筛,并对所制备样品进行了XRD、N_2吸附-脱附、TEM和NH_3-TPD等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ZSM-5分子筛由于具有微纳米结构,较大的外比表面积、丰富的晶间介孔和较强的酸性质;在正辛烷催化裂解反应中展现了优异的催化性能。(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8-07-20)
Yi-bo,ZHU,Yan,XU,Li-mei,WANG,Bin,QI[6](2018)在《在水/正辛烷双相体系中利用重组大肠杆菌全细胞合成苯基乳酸的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构建水/正辛烷双相体系用于苯基乳酸的合成,有效减轻产物抑制作用,改善细胞活力,增加苯基乳酸的产率及转化率。创新点:在苯基乳酸的全细胞合成中,苯基乳酸的抑制作用导致微生物细胞活力降低,产率较低。本研究旨在降低产物抑制作用来增加苯基乳酸的产率及转化率。方法:从极性不同的几种有机溶剂中筛选能够增加苯基乳酸产量的有机溶剂与水形成双相体系,在水/正辛烷双相体系中利用重组大肠杆菌全细胞转化法合成苯基乳酸,并对该体系转化过程进行优化。部分产物转移至正辛烷相中,减轻了产物抑制作用。结论:本研究通过构建水/正辛烷双相体系全细胞合成苯基乳酸,优化了转化条件。正辛烷相的存在减轻了产物抑制作用。在最佳条件下,双相体系分批补料合成的苯基乳酸明显高于纯水相系统的产量。(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期刊2018年04期)
郭成玉,李兆飞,刘其武,邢昕,庞新梅[7](2017)在《正辛烷和辛烯在不同硅铝比ZSM-5上的催化裂化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京六"和"国六"汽油标准中烯烃、芳烃等指标的进一步降低以及消费柴汽比的进一步下降,我国汽油特别是FCC汽油的生产面临了维持其高辛烷值,提高产量的挑战。催化裂化催化剂中添加助剂是提高产品辛烷值的一种常用做法,而各种类型的ZSM-5分子筛是此类助剂常用的活性组分,因此有必要研究烃类分子在ZSM-5分子筛上的裂解反应规律。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开始开展纯烃裂化反应的研究,确立了烷烃热裂化的自由基机(本文来源于《第19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B会场:等级孔材料多孔膜材料多孔材料理论研究》期刊2017-10-24)
赵静冰,安会通,魏志毅,耿杰,范海明[8](2017)在《正辛烷/水/TX-100乳状液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乳状液在石油化工、食品和农业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不同条件下对乳状液的稳定性也有着不一样的要求。本文使表面活性剂TX-100作为乳化剂,制备了正辛烷/水乳状液。通过显微测量,统计了不同乳状液油滴的粒径分布;通过瓶试法与基于多重光散射技术的Turbiscan Lab稳定性分析仪扫描得到透射光和背散射光谱,分析了乳状液的失稳过程以及TX-100浓度对乳状液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TX-100浓度的增大,乳状液的平均粒径逐渐减小;乳状液失稳过程中会出现浓相、稀相与水相叁个相区,随着TX-100浓度的增加,浓相-稀相界面、稀相-水相界面的上移速度均会减小,乳状液的稳定性增强。瓶试法得到的析水率是稀相的少量油滴的上浮结果,而浓相中包含了乳状液的绝大部分油滴,所以浓-稀相界面的上移速度可以更真实、准确地反映乳状液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六分会:应用胶体与界面化学》期刊2017-07-24)
唐辉[9](2017)在《离子液体用于正辛烷/对二甲苯萃取分离的液液相平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正辛烷和对二甲苯是两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对二甲苯(PX)在聚酯树脂合成、涂料、医药、染料等领域中广泛应用,正辛烷主要用作溶剂汽油、工业用汽油的成分,也用于有机合成。这两种物质是粗汽油中常见的组分,因此其分离工艺在石油工业中十分重要。但是正辛烷和对二甲苯的沸点十分接近,极易形成共沸物,导致分离难度大大增加。在目前已经应用的分离脂肪烃和芳香烃混合物的工艺流程中,液液萃取技术应用最为广泛。其中,离子液体作为绿色且具有优良特性的溶剂,在温和的条件下即可表现出良好的萃取分离效果。本课题以离子液体作为萃取剂,研究其分离正辛烷和对二甲苯的液液相平衡过程及作用机理,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1)采用COSMO-RS模型预测了T 313.15 K下15种1-乙基-3-甲基咪唑([EMIM]+)离子液体萃取分离正辛烷和对二甲苯混合物的效果,通过比较计算结果并考虑技术和经济等因素,选择[EMIM][C2H5SO4]、[EMIM][CH3C02]和[EMIM][CF3C02]叁种离子液体作为本课题研究的萃取剂。(2)在P= 0.1 MPa、T=313.15K条件下测定{正辛烷(1)+对二甲苯(2)+离子液体(3)}体系的液液相平衡数据。采用Othmer-Tobias方程关联实验数据,回归系数R2均在0.95以上,表明数据可靠。叁种离子液体均表现出良好的分离效果,选择性系数S由大到小为:[EMIM][CF3CO2]>[EMIM][C2H5SO4]>[EMIM][CH3CO2],分配系数β符合以下规律:[EMIM][CH3CO2]>[EMIM][C2H5SO4]≥[EMIM][CF3CO2]。综合考虑,认为在实验条件下离子液体萃取分离正辛烷和对二甲苯混合物的效果为:[EMIM][CF3CO2]>[EMIM][C2H5SO4]>[EMIM][CH3CO2]。COSMO-RS 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在趋势上一致,表明了该模型定性预测液液相平衡过程的准确性。(3)以“离子对”为研究基础,采用量子化学计算的方法获得几何结构、电子性质、轨道性质、拓扑性质、相互作用能等信息,从微观层面系统地研究阴、阳离子间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离子液体结构及物性主要受阴、阳离子间多重C-H…O氢键作用影响,其中C2-H…O作用最强。除氢键作用外,阴、阳离子间还表现出较弱的范德华作用和位阻效应。叁种离子对相互作用能大小顺序为[EMIM][CH3CO2]>[EMIM][C2H5SO4]>[EMIM][CF3CO2],表明[EMIM][CH3CO2]离子液体更易于发生聚集。对相互作用能进行能量分解,发现静电相互作用对总吸引贡献达75%以上,表明氢键作用本质上属于静电作用。离子对内部分电子从阴离子流向阳离子,donor→acceptor 作用主要为 LP(O)→ σ*(C-H),其中 LP(O)→σ*(C2-H9)产生的二阶微扰化能最强。(4)采用量子化学计算的方法探究离子对与溶质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阳离子与溶质之间不存在氢键、π-π共轭或P-π共轭作用,其与对二甲苯的相互作用强于与正辛烷的相互作用。阴离子与溶质间氢键起主导作用,在阴离子相同的情况下,阴离子与对二甲苯的相互作用强于其与正辛烷的相互作用;在溶质相同的情况下,阴离子与溶质相互作用顺序为:[CH3CO2]->[CF3CO2]->[C2H5SO4]-。离子对-溶质中氢键作用均发生在阴离子和溶质之间,部分电子分别从阴离子转移到阳离子和溶质上,donor→acceptor作用主要为LP(O)→ σ*(C-H),表明阴离子的类型和大小对离子液体的分离能力起主导作用。叁种离子液体的分离能力符合以下顺序:[EMIM][CF3CO2]>[EMIM][C2H5SO4]>[EMIM][CH3CO2],与实验结论一致,从机理上很好地解释了实验现象,同时验证了 COSMO-RS模型在预测趋势上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7-05-31)
于宁,王铭,秦岭,龙军,马爱增[10](2016)在《正辛烷脱氢生成直链烯烃的热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计算了不同反应条件下正辛烷脱氢生成直链烯烃的主反应热力学平衡参数。计算结果显示,ΔH随温度上升变化不大,正辛烷脱氢反应的平衡常数较小。反应平衡时的产物中,1-辛烯含量最少,顺-4-辛烯次之;产品中绝大部分是双键位于第2到第4碳的烯烃,并且反式辛烯的物质的量大于相应的顺式。温度是一个很敏感的热力学参数,随着温度的升高,正辛烷的平衡转化率呈较大幅度的增加;增加体系压力和氢/烃摩尔比可以明显降低正辛烷的平衡转化率,同时这些参数处于较低值时的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2016年04期)
正辛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详细分析石脑油中正构烷烃的催化裂解行为,文中以正辛烷为原料,首先进行了单分子裂化反应的热力学分析,然后选择2种不同的催化剂,在固定床微反装置上考察了反应温度对正辛烷催化裂解的影响,计算了裂化机理比率及氢转移系数。结果表明:正辛烷单分子裂化反应易发生在中间的C—C键,直接生成氢气的反应难以发生; ZSM-5分子筛有利于单分子裂化反应,产物中烯烃的选择性较高,但是转化率过低; USY分子筛具有较高的转化率,但是因为氢转移能力较强,产物中烷烃的选择性太高。提高反应温度,有利于单分子裂化反应的发生,同时可以抑制氢转移反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正辛烷论文参考文献
[1].肖霞,孙兵,范晓强,孔莲,姜桂元.干胶法合成多级孔ZSM-5分子筛及其正辛烷催化裂解反应性能[J].工业催化.2019
[2].岳鹏,闫昊,刘熠斌.正辛烷催化裂解反应规律及热力学分析[J].化学工程.2019
[3].刘朝,邱舒怿,黄红梅,郭萍,霍二光.吸热型碳氢燃料正辛烷的热分解机理[J].材料导报.2019
[4].任卓然,李强,秦玉才,宋丽娟.正辛烷和1-辛烯在CeY分子筛上吸附的分子模拟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8
[5].肖霞,孙兵,于学华,范晓强,孔莲.多级孔ZSM-5分子筛的制备及其正辛烷催化裂解反应性能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2018
[6].Yi-bo,ZHU,Yan,XU,Li-mei,WANG,Bin,QI.在水/正辛烷双相体系中利用重组大肠杆菌全细胞合成苯基乳酸的研究(英文)[J].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B(Biomedicine&Biotechnology).2018
[7].郭成玉,李兆飞,刘其武,邢昕,庞新梅.正辛烷和辛烯在不同硅铝比ZSM-5上的催化裂化反应研究[C].第19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B会场:等级孔材料多孔膜材料多孔材料理论研究.2017
[8].赵静冰,安会通,魏志毅,耿杰,范海明.正辛烷/水/TX-100乳状液稳定性分析[C].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六分会:应用胶体与界面化学.2017
[9].唐辉.离子液体用于正辛烷/对二甲苯萃取分离的液液相平衡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
[10].于宁,王铭,秦岭,龙军,马爱增.正辛烷脱氢生成直链烯烃的热力学分析[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