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天下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天下,共同体,孟子,儒家,命运,人类,经学。
天下观论文文献综述
冯敏[1](2019)在《唐代前期开放天下观与入华粟特人的文化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丝绸作为中国独特创造的物产,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丝绸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现。降至唐代,无论丝绸的生产水平、工艺技术、色彩纹样、染织水平,还是"出口贸易"的发展等都有了巨大的进步。由于唐代前期对西域的有效经营和管辖,入华粟特人沿着畅通和繁荣的西北陆路丝绸之路大量入华,在对丝绸贸易、丝绸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的认知、接纳、践行方面有很大突破。究其实质,与大唐王朝开放的天下观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丝绸文化的认可,也是入华粟特人对以丝绸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本文来源于《地域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干春松[2](2019)在《儒家“天下观”的再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家的天下观念有许多层面,儒家天下观的价值是建立在对于人类共同体的体认的基础上,并由此发展出有丰富层次的制度和秩序体系。天下观念的当代性是对于儒家互助性共同体建构原则的再发现,并由此建立融合国家和天下利益的新型国家间共同体。(本文来源于《探索与争鸣》期刊2019年09期)
陈壁生[3](2019)在《郑玄的天下观》一文中研究指出经书对天下大小有不同的记载,许慎《五经异义》特别将这一问题列为经师异说。今文经学理解的"经"是常道,因此经书中的天下大小只有"方五千里"一种说法。及至郑玄遍注群经,对经书中涉及天下大小之文的注解,以《周礼》为本,重解《禹贡》,并及于《王制》。郑玄整顿群经,用"王者相变"作为解经背景,将经书所述内容变成不同时代的法度。郑玄的这种注经特征,实质上是用历史的背景支撑起文献的解读。因为历史的背景,经书文献的异义问题得到解决,更因为历史的背景,郑玄经学既确定了经的独立性,又遥通于史,从而在中国的经史传统中,形成一种富有张力与深度的经史关系。(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辑刊》期刊2019年05期)
耿妍[4](2019)在《天下观视域下中华民族认同观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之魂,是凝聚各民族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囊括各民族文化之精华,而天下观则是中华文化在封建政治上的集中体现。文章从我国封建社会的天下观入手,引出我国各民族内在的文化共性,进而分析我国从封建社会转变为现代民族国家后各民族通过文化共性来构建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观。(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9年04期)
陈学凯[5](2018)在《孟子天下观与战国儒学的思想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孟子天下观产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首先,它体现了春秋与战国两个时代的历史分野;其次,它反映了周王室的衰微和群雄割据的政治现实。孟子天下观也是儒家因应战国时代各种思想挑战的方略之一。它不仅开启了原始儒学的思想转换,不再像孔子那样去倡言"礼乐",在人性已彻底沉沦的时代里,以"性命"之学构建思孟学派的"性善"说,而且以"仁者无敌"的论断来唤醒统治者,要用仁爱之心去一统天下。孟子天下观是儒者之思,仁者之想往,也是那个大时代里唯一的和最为高尚宏远的政治理想。(本文来源于《儒学评论》期刊2018年00期)
王璇[6](2018)在《古代中国人的“天下”观与“国家”概念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典籍和历代大臣给皇帝的上书中,都常常使用"天下"一词,"天下"观是一个具有浓厚特色的文化概念,是中国古人对世界格局的独特认识。"天下"观与"国家"概念之间容易产生混淆,宜准确认知其差异。(本文来源于《科幻画报》期刊2018年12期)
陈沫,刘鸿鹤[7](2018)在《从古代家国天下观到新时期世界新秩序——兼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对中国"家国天下观""大道为公""天下大同"等传统思想的有力传承。周朝天下无外的理念可以说是世界治理理论的基础,包含着"公天下"的政治理想。当"公天下"不可避免地被"私天下"所取代,王道成为对一家一姓之君主政治的辩护,先哲们对"家国天下"的认识也逐渐与"华夷之辨"密不可分。黄宗羲与顾炎武对于传统家国天下观的突破在于,他们虽然仍以民族性为根本对夷狄有所排斥,但却依然能以文化、道德为标准区分中国与夷狄,跳脱出了为一国一姓君主的窠臼,认识到亡国并不等同于亡天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就是对传统天下无外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为共创以世界为公的新型政治关系提供了新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期刊2018年05期)
张春海[8](2018)在《“天下观”的移转与秦隋间“都官”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都官的变迁为线索,展示了"观念的力量"与制度变迁的互动关系。由名与实共同组成的制度嵌入作为整体的制度体系之中,其变化有待于"观念的力量"与皇权的推动,从而显示出一定的轨迹。秦代统治者从作为一方诸侯之"家"的场域出发,试图以"公天下"的方式整合大一统的国家。经过两汉家天下与私天下的形态后,由"共天下"而再次走向"公天下"。"都官"亦经历了一个类似的轮回:秦汉之际的都官是行政指向的的中央派出机构,具有"公"的色彩;从汉代开始,"私天下"的色彩日重,作为皇帝耳目与爪牙的监察系统日渐发达,司隶校尉和刺史在职能上替代了都官;隋重铸一统帝国,"公天下"成为精英阶层的主流认识,官制改革又使都官再次走向"公"。(本文来源于《史林》期刊2018年04期)
郭瑞[9](2018)在《从儒家“天下”观到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家文明中的"天下"观所展现出来的世界视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儒学危机,"天下"观解体,但"天下"的意识与追求世界大同的理想被先进的中国人继承。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继承与弘扬儒家"天下"观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建设先进文化。在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背景下,习近平合理继承和弘扬儒家的"天下"理念,建构起当今世界天下一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世界的繁荣进步与人类的共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7期)
保建云[10](2018)在《国家类型、国际体系与全球公共治理——基于中国天下观理念的分布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布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以分布人性、分布理性、国际准政府状态及分布治理、冲突合作转换为假设前提和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权力来源与权力目的在于对天下人公共利益的贡献和责任,权力大小由权力占用者对天下人公共利益的贡献与责任大小界定;国家权力占用者分布理性决定国家行为分布与演化方向,国家利益竞争与权力分配博弈是当代国际关系演化的基础与内生动力。(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天下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儒家的天下观念有许多层面,儒家天下观的价值是建立在对于人类共同体的体认的基础上,并由此发展出有丰富层次的制度和秩序体系。天下观念的当代性是对于儒家互助性共同体建构原则的再发现,并由此建立融合国家和天下利益的新型国家间共同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天下观论文参考文献
[1].冯敏.唐代前期开放天下观与入华粟特人的文化认同[J].地域文化研究.2019
[2].干春松.儒家“天下观”的再发现[J].探索与争鸣.2019
[3].陈壁生.郑玄的天下观[J].社会科学辑刊.2019
[4].耿妍.天下观视域下中华民族认同观的建构[J].山西青年.2019
[5].陈学凯.孟子天下观与战国儒学的思想转换[J].儒学评论.2018
[6].王璇.古代中国人的“天下”观与“国家”概念刍议[J].科幻画报.2018
[7].陈沫,刘鸿鹤.从古代家国天下观到新时期世界新秩序——兼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
[8].张春海.“天下观”的移转与秦隋间“都官”的变迁[J].史林.2018
[9].郭瑞.从儒家“天下”观到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J].广西社会科学.2018
[10].保建云.国家类型、国际体系与全球公共治理——基于中国天下观理念的分布主义国际关系理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