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互扩散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子束,钎焊,合金,不锈钢,涂层,浓度,气相。
互扩散层论文文献综述
李芮麟[1](2015)在《镀钛铍青铜互扩散层表征与钛浓度分布计算机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铍青铜合金(QBe2.0)耐磨性差的问题,采用磁控溅射镀钛后高温热扩渗处理的方法制备了表面改性层,并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镀Ti膜和改性层的表面及截面形貌进行了观察,采用能谱仪分析了元素分布,用X射线衍射法对相结构进行了分析,采取显微硬度测试和摩擦磨损试验对改性层的性能进行了表征与分析,并建立扩散模型,完成了钛浓度分布依不同实验参数变化的解析及数值模拟。使用磁控溅射方法可以制备出表面平整、致密,膜层厚度均匀,质量较高的Ti膜。镀Ti膜的成分为α-Ti,且在(002)晶面出现了择优生长。经热扩渗处理后的试样表面获得了主要相组成为Cu Ti2、Cu4Ti3、Cu3Ti2、Cu3Ti、Be3Ti2Cu的改性层。改性层表面质量良好,随着时间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改性层中各组分含量呈现规律性变化。改性层的厚度随温度升高呈上升趋势,但是不与热扩渗时间正相关。Cu-Ti化合物组成的改性层明显提高了试样表面硬度,镀Ti膜厚度5.84μm的铍青铜合金经700℃热扩渗6h后,表面硬度达到了751HV0.010,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大幅降低。经改性后主要的改性层磨损机制以氧化磨损为主。对热扩渗处理后的试样进行标准工艺时效试验,改性层成分及硬度没有明显变化,基体层硬度由100 HV0.010左右提高到300 HV0.010以上。对镀Ti铍青铜在650℃、700℃、750℃叁个温度下热扩散不同时间的Ti浓度分布建立物理模型,求解出数学解析解,并给出数值结果。将数值结果与5组实验结果对比,证实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度较高。(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5-06-01)
马雁,杨启法,李鑫,王振东,郑剑平[2](2004)在《Nb-1Zr与1Cr18Ni9电子束自钎焊形成的互扩散层的微观组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和电子衍射能谱仪 (EDS)分析了Nb 1Zr合金与 1Cr1 8Ni9不锈钢在电子束自钎焊过程中形成的互扩散层的微观组织形貌、析出相成分和结构。结果表明 :在电子束自钎焊过程中 ,两种合金的合金元素在界面处产生强烈的相互扩散 ,形成互扩散过渡层 ,互扩散以Nb向不锈钢一侧扩散为主 ;扩散层金相组织主要由基体组织和条状析出物组成 ,条状析出物呈全片层状结构。通过对析出相选区衍射花样 (SADP)分析 ,初步确定互扩散层的析出物为μ Fe(Ni) 7Nb6 和σ FeCr金属间化合物 ,而基体组织则为四方结构的α Fe(Ni,Cr,Nb ,C)相。(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04年02期)
吴尉,杨启法,郑剑平[3](2003)在《Mo-3Nb单晶与钨涂层界面互扩散层显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SEM、TEM及EDS等分析技术,显示了Mo-3Nb合金单晶基体与其表面W单晶涂层界面的显微结构形貌。观察到了厚度约为10μm的互扩散层,其中,重互扩散层约为3μm。就Mo、W、C等元素的扩散特性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03年S1期)
马雁,杨启法,李鑫,王振东,郑剑平[4](2003)在《Nb-1Zr与1Cr18Ni9电子束自钎焊形成的互扩散层的微观组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了Nb-1Zr合金与1Cr18Ni9不锈钢电子束自钎焊过程中形成的互扩散过渡层的微观组织形貌、析出相的成分和结构的SEM和TEM方法分析结果。研究发现,两种合金在电子束自钎焊过程中,在界面处合金元素产生强烈的相互扩散,形成扩散层。互扩散以Nb向不锈钢一侧扩散为主。过渡层金相组织主要由基体组织和条状析出相组成,条状析出相呈全片层状结构。通过对析出相选区衍射花样(SADP)分析,初步确定互扩散过渡层的析出物为μ-Fe(Ni)_7Nb_6相和σ-FeCr相金属间化合物,而基体组织为四方结构的(FeCr,Ni,Nb,C)-α相。文中还对互扩散过渡层的机理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北京青年科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期刊2003-12-01)
互扩散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和电子衍射能谱仪 (EDS)分析了Nb 1Zr合金与 1Cr1 8Ni9不锈钢在电子束自钎焊过程中形成的互扩散层的微观组织形貌、析出相成分和结构。结果表明 :在电子束自钎焊过程中 ,两种合金的合金元素在界面处产生强烈的相互扩散 ,形成互扩散过渡层 ,互扩散以Nb向不锈钢一侧扩散为主 ;扩散层金相组织主要由基体组织和条状析出物组成 ,条状析出物呈全片层状结构。通过对析出相选区衍射花样 (SADP)分析 ,初步确定互扩散层的析出物为μ Fe(Ni) 7Nb6 和σ FeCr金属间化合物 ,而基体组织则为四方结构的α Fe(Ni,Cr,Nb ,C)相。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互扩散层论文参考文献
[1].李芮麟.镀钛铍青铜互扩散层表征与钛浓度分布计算机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2].马雁,杨启法,李鑫,王振东,郑剑平.Nb-1Zr与1Cr18Ni9电子束自钎焊形成的互扩散层的微观组织分析[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4
[3].吴尉,杨启法,郑剑平.Mo-3Nb单晶与钨涂层界面互扩散层显微分析[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3
[4].马雁,杨启法,李鑫,王振东,郑剑平.Nb-1Zr与1Cr18Ni9电子束自钎焊形成的互扩散层的微观组织分析[C].第七届北京青年科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