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武术:奥运之路在何方(论文文献综述)
杨春[1](2021)在《峨眉武术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峨眉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构建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对峨眉武术进行研究,既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筑牢文化自信宏观背景下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峨眉武术本身发展的需要。在这内生性动力与外生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推进峨眉武术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既是时代的诉求,也是使命的呼唤。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与访谈法,以峨眉武术产业化发展中所衍生出来的舞台剧《功夫峨眉》、黄湾小镇、中国·四川国际峨眉武术节、四川峨眉山文武学校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产业化发展历程、现状、困境及路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1)从产业化维度来看,峨眉武术文化资源转化与发展的实践产物表征为:与“文、体、教、旅”融合,创作出《功夫峨眉》,打造出以中国·四川国际峨眉武术节为代表的武术品牌赛事,发展了峨眉山武术教育培训产业以及建成黄湾小镇。并且,可将其发展历程可概括为萌芽时期(1992-2006)与探索发展时期(2007-至今)两个阶段。(2)从现实困境来看,在峨眉武术文化资源的转化与发展中,主要面临着行政主体缺位、文化内涵缺失以及运行模式偏向等问题。(3)针对峨眉武术文化资源转化与发展的前期实践与现实困境,研究依据文化产业学理论,提出促进峨眉武术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其一,以核心产业开发为引领,从舞台化重构与影视化融合着手,促进峨眉武术文化资源的“影视化”转化与发展;其二,以基础产业建设为主体,着力于商业化峨眉武术品牌赛事的打造与建立集聚化、特色化、规模化的峨眉武术教育培训市场,助推峨眉武术文化资源的“商业化”转化与发展;其三,以延伸产业开发为依托,促进符号性峨眉武术文化资源与品牌联名、与区域旅游融合,打造独具峨眉武术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与特色旅游目的地,实现峨眉武术文化资源的“符号化”转化与发展。
杨建营[2](2020)在《传统武艺困境——路在何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遍览中华武术的当今发展境况,已经陷入了危机重重的境地,除了竞技武术几次无缘奥运,学校武术被中小学体育教育排挤出局,大批武术馆校逐年萎缩之外,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华武术之根的传统武术技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2017年4月徐xx、xx之间的一场"约战比武",曾一度把传统武术推上风口浪尖,一时间,传统武术是否有实战能力,成了社会各界普通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如果说仅仅一次比试不能说明问题,那么,接下来诸多传统武术拳师与现代格斗的较量均以败北告终的现实说明:这种现象绝非偶然。
张道鑫,支川,孙永武,陈芳,沙艳文[3](2019)在《时代转型语境下竞技武术身份价值的时代审视》文中研究说明在"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的历史背景下,竞技武术身份价值的时代定位与发展又一次成为新的话题。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时代转型语境下竞技武术的身份价值与定位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思考。研究认为:竞技武术是历史变迁的产物,是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必然。但是,随着"以西化武""以奥观武"以及"自我否定""削足适履"的模式选择和身份定位,竞技武术的发展着实到了一个"关乎生死存亡"的时刻。因此,面对2018年"中国发展、中国道路"的时代启示,面对"坚定文化自信才能走好中国道路"的时代号召,我们的竞技武术如何真正融入历史前进的逻辑,如何有效融入时代发展的潮流,如何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便成为其在"新时代"发展进程中必须面对和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张学兵[4](2018)在《应然与实然:中国武术的本质回归与体育化抉择》文中指出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与体育关系的进行了研究分析,由此推出中国武术本质回归的应然与体育化抉择的实然,进而对中国武术发展进程的体育化影响进行了总结与反思。研究结论:中国武术与体育的关系,既存在交集,又有别于彼此之处。
张银萍[5](2018)在《2000-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太极拳健康传播研究 ——以报纸报道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健康一直被倡导与追随,如果失去健康的身体,即使再富有也会失去一切。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10月25日印发并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健康中国2030纲要》上不断指出健康对人类的重要性,并以“健康”一词为本纲要的中心词,由此可见健康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太极拳,是近些年风靡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之所以受人欢迎,是因为太极拳具有独特的文化与强大的养生功效。通过传播太极拳,可以为“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实施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能增强太极拳自身的发展。本研究主要以2000-2015年太极拳报纸报道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数理统计法,从中得出太极拳健康报道的发展现状、问题对策与主要趋势等,为太极拳的世界健康传播奠定理论基础。研究发现:1.奥运周期内太极拳相关报道达到高峰,后奥运时期太极拳报道低开高走。2.太极拳报道以发源地和专业期刊报纸为主,太极拳健康理念传播范围未能全面铺开。3.太极拳相关报道以消息通讯类型为主,太极拳专题报道未成为报道主流。4.太极拳报道来源以媒体记者行业为主,研究型成果报道呈现内容较少。5.太极拳报道以文字方式呈现为主,图文与图表多种展现方式运用较少。6.太极拳健康相关报道成为主流,文化产业发展响应号召。根据太极拳健康传播内容分析结果得出:1.太极拳健康报道以针对疾病报道为主,防止防治慢性疾病种类方面报道应深入。2.太极拳健康报道以推广发展为主,创新性传播发展方式方法缺少。3.太极拳健康报道以事实事件为主,代表性人物研究涉及较少。4.太极拳健康报道以大众常识为主,科学研究成果阐述内容较少。5.太极拳健康报道以个项研究为主,研究成果与大众关注相背离。根据太极拳健康传播发展对策得出:积极传播“治未病”理念,形成太极拳预防疾病专题报道。优先明确“健康传播”主题,增强太极拳健康传播社会共识。加快推进“文化传承”工程,加强太极拳健康研究成果传播。深入推进“全民健身计划”规划,创新太极拳健康报道方式方法。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深化太极拳与大众需求的共性。
关博[6](2017)在《论武术教育的文化性》文中指出中国武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武术是炎黄子孙传承千年的智慧结晶,是华夏文化光耀世界的个性表征。武术最早肇端于狩猎、扩张领地等人类的生产生活斗争实践。伴朝代更迭,通过汲取儒家、道家、医学、兵法等思想,进而产生了武术文化性的雏形。尤其各朝各代盛世的出现,使人类对于武力和肉体的征服渐渐演化为精神征服,在战乱时期的保身搏杀功能,也逐渐演化为一种修养身心人格的手段。武术的文化性亦由此发生发展出来。在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武术在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国民精神、国民性格的建构中,更具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武术教育是“武”与“育”的并行体,是一种以“武”育“人”的文化实践形式。武术教育的文化性,主要指向武术文化的传承:一是体现物质层面,主要表现为武术的器物包括礼仪、拳种、器械、理论;另一类则主要是精神层面的,主要表现为武术的思维方式、武者的价值观以及精神追求等等。在落实到“育人”的实践目的论上,其主要的文化内容就是“仪礼”、“武德”和“侠义”等,以此涵养人的价值观念、精神性格和道德修为。由此,武术教育的文化性,实则就是通过武术文化传承而使人身心全面发展的文化活动。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入侵,中国传统武术在与西方现代体育的博弈中,逐渐丧失了原有的文化性格,尤其在武术“西化”的进程中,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武术向国际社会的推广,却也暴露出了“重武轻礼”、“重技轻德”、“重利轻义”、“重物轻人”、“重他者轻本土”的弊病,原本“术道合一”传承要旨,也逐渐滋生了“重术轻道”的功利倾向,使得中国武术走向了被人戏称为“薄小俗浅”的尴尬境地。在当代,重塑武术教育的文化性格,重新使武术文化得到弘扬,就需要坚持“钩沉拾遗”与“时代观照”相结合、“个性保持”与“个性让度”相融贯、内隐之“道”与外显之“术”相统整的原则,既要突出建构理路的他者之鉴,也要彰显本土情怀,并在专业武术课程的文化性、通识武术课程的文化性、社会武术教育的文化性、民间武术家教育实践的文化性等维度开展。
马涛[7](2015)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天启棍的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启棍是蜚声我国武坛的西棍中的杰出代表,是西棍双头棍法揭打流派中的佼佼者,是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武术中与“东枪”齐名之“西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风格独特、传承有序、自成体系,被武术界誉为“西棍之冠”,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地区广为流传。天启棍在两百多年的历代棍术名家的不断传承下,与其他传统文化一道,面临着现代化的考验和改革。由于受到时代发展和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天启棍正面临严重的传承、发展危机,那么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天启棍,也就是当代武术工作研究者急需攻克的难题。本课题的研究,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天启棍的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访谈、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天启棍目前的传承方式、发展现状及影响传承、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及发展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通过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天启棍的形成离不开临夏回族自治州独特的人文地缘这肥沃的土壤和崇文尚武的民俗、民风的良好氛围。(2)天启棍习练者男性比女性多。(3)天启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与多元的价值功能,它的传承价值是其它体育项目无法伦比的。(4)天启棍的传承主要在代际(师与徒)之间进行,以言传身教为主要传承方式,传承机制单一。(5)天启棍由于宗教因素和门户因素的限制临夏回族自治州嫡系传承人只在接近发源地或本地传承。(6)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天启棍传承和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传承内容大幅度减少,主要传承人理论水平不高、传承媒介的缺少、传承人之间、习练者之间交流程度不高,传承人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同时受西方体育的冲击,我国体育是以竞技体育为主导地位,练法单一、套路复杂繁多、技术内容陈旧的套路不利于竞赛,套路的不花哨、缺乏表演性和观赏性,更是不能引得青少年的青睐。天启棍发展策略:(1)加强对天启棍的宣传力度。(2)进行科学的理论指导。(3)优化教学手段和训练方法。(4)注重天启棍的学校教育传承。(5)改革传统套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6)保护、资助传承人。(7)进行数字化保护传承。建议:(1)对于天启棍,需要从历史渊源、文化角度、技术层面和健身价值等方面集中武术专家和传承人进行深入研究、整理、传承,将天启棍的传承群体增大,才能更好的将天启棍传承与推广。(2)扩宽传承途径,注重教育传承。(3)加强传承人和武术教师理论水平的学习。(4)改革套路,与当代武术竞赛规则接轨;(5)规范武术机构,多组织武术交流活动。(6)以传承为核心,建立有效、可行的传承机制,促使其可持续发展。今天我们审视天启棍这一西北棍种,只能惊叹于天启棍确实是值得珍视的武术文化遗产,而我们很少对其进行研究、进行继承。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天启棍正慢慢在走向消亡,因此,我们以一种紧迫感、危机感的意识,积极发掘、拯救、保护和传承这份正在离我们远去的宝贵文化遗产。
张丛学[8](2014)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武术套路比赛对竞技武术发展的促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武术套路比赛”文献基础上,借助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近四届的大运会武术套路比赛对竞技武术的促进作用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途径主要是专业运动员,他们代表着中国竞技武术套路的技术发展水平。普通高校自主招收优秀竞技套路运动员并在学校开设武术选修课程,逐渐成为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2)为了适应大学生运动会比赛形式,全国大运会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比赛体制,并在项目设置上不断变化以符合大学生比赛标准。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届大运会无论在参赛队伍数量上还是比赛规模上逐渐呈现出它的朝气。(3)举国体制下,我国形成了一套四级选拔体制,专业队就成了中国竞技体育争金夺银的中坚力量。在这种模式下呈现优势地位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运动员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成长,导致了他们科学文化知识基础薄弱,与外界社会的脱轨。(4)一个项目的发展必须以广大群众为阵地,逐渐向外扩展习练人群,而全国大运会武术比赛主要以各普通高校大学生为主。而政府也逐渐加大对该项目的财政支持,而且对该项目进行有力的宣传和指导。普通高校拥有更丰富的资源、技术、师资来发展一个项目,对外交流渠道广泛,并拥有占我国青少年高素质人才的绝大多数中坚力量,这为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基础,使我们看到了更光明的前景。(5)全国大运会是大学生比赛的盛事,吸引着来自各大高校的运动员争相献技。武术比赛作为全国大运会设项之一表现出它独特的社会价值,表现在武术经济价值、武术文化价值、武术推广价值。全国大运会竞技武术比赛有着巨大的商机,吸引着众多商家、媒体赞助、投资,以期许从中打响品牌、公司知名度。
时延芳[9](2014)在《从生活世界看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文中认为中国传统武术起源于生活,在中国古代的生产劳动中萌生发展,它伴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汲取营养,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人文资源,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作为武术观念形态,反映着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心理特征、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认识能力,是人类精神的结晶。文化即人化,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生活世界,任何事物不可能离开生活世界而单独存在,中国传统武术亦不例外,生活世界毫无疑问是传统武术的现实基础和意义之源。不断进步的社会以及不断变迁的时代,都使武术这个开放的系统在外在因素和自身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不同的形式,以竞技武术为代表的现代武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此同时,武术的传统形态却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和压力,传统武术在巨大的冲击力下渐行渐远,开始背离生活世界而发展。中国传统武术发展中面临的现代困境实际上是传统武术对生活世界的遗忘,而传统武术与生活世界的内在关联是其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成为可能的现实依据。我们应该探讨如何正确的对待传统武术,探索传统武术发展的新思路,来促进传统武术更好、更健康长远地发展。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归纳法和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比较系统地研究了生活世界以及中国传统武术的内涵,分析探讨了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中国传统武术与生活世界的关系以及中国传统武术与“科学世界”的关系,并针对分析结果认真思考,大胆设想,找到从生活世界看传统武术发展的新思路,并且提出中国传统武术回归生活世界的发展方向。研究认为:文化即人化,也可以说文化就是活生生的人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中国传统武术的源泉;传统武术的发展走进了“科学世界”的误区,与生活世界产生了偏离;回归生活世界是传统武术发展的必然选择,落脚于生活世界才是传统武术发展的最有效的目标、最终的期望;传统武术回归生活世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以太极拳为先驱,引领传统武术的发展逐步回归生活世界。
陈燕[10](2014)在《关于拓展兰州市健身俱乐部武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健身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今天,东西方各类运动项目一下涌入眼帘。健身操、搏击操、街舞、拉丁舞、瑜伽、普拉提,这些“时尚”健身课程随着城市健身俱乐部的兴起而蓬勃发展。而另一方面,武术入围奥运受挫,民间武术不断萎缩和流逝,学校武术未形成气候。在2003年5月举行的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投票上,武术未能如愿获选列入奥运会项目。据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分析,原因在于推广不足,我们可以发现到公园晨练的中老年人一般有固定的健身方式,内容丰富多彩,人气最旺的莫过于传统武术和健身气功。每个公园排成整齐的队形,出拳,收腿,一收一放中彰显中华武术的魅力。还有太极剑、太极扇、五禽戏等健身气功功法。社会武术更多的表现为中老年人的武术,练习的人群局限在这个特定人群之中,更多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跆拳道,更多的女性利用下班时间练习瑜伽,那么我们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被称之为“国术”的中华武术却在这十字路口上,“敢问路在何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众武术的前沿阵地上健身俱乐部里武术又以另一种发展的形式开始萌芽。它是武术传播的另一颗火种,对于这个正在萌芽和成长的武术形式,我们要倍加关注和呵护,研究它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它的优势和不足,努力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了,人们每年都会进行一定次数的健康体检,同时积极的寻找适合自己的健身项目来加强锻炼身体,防患于未然。特别是在现代,武术作为一种健身手段随处可见。例如太极拳根据阴阳原理编成的,可以达到人体腑脏经络功能的协调有序,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再如形意五拳则是根据人的脏腑与五行相配的五行学说,认为崩拳其气发于肝,可练肝;炮拳其气发于心,可练心;横拳其气发于脾,可练脾;劈拳其气发于腑,可练肺;钻拳其气发于肾,可练肾等。这种武术的健身性可以让人们从紧张的上班节奏中得以放松,因此用武术健身不失为是一种极好的健身方式。让武术在城市的健身俱乐部里得到长足健康的发展,借助这个“时尚、健康、专业”的平台,为大众提供一块习武之地,能让更多的人较容易地从事武术练习,从武术中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的养分。不但让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得以长远的发展而且通过武术的练习使我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发展国民素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主要从武术教练员、武术会员两方面进行分析,同时从拓展兰州市健身俱乐部武术项目的可行性因素与制约性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对如何更好的拓展兰州市健身俱乐部武术项目做了一点研究与思考。通过研究,得出主要结论有:1.总的来看,兰州市健身俱乐部都或多或少的开展了武术项目,但是武术内容项目单一,场馆设置严重不足,武术项目宣传不足,极大的制约着武术项目的拓展。2.在调查的145名武术会员中,女性会员的数量略多于男性,年龄60岁以上的人有61人,占总人数的42%,是健身的主力人群,职业分布方面,主要以离退休干部、公务人员、教师为主,其他人群相对平均。3.在18名武术教练员中,男性教练员多与女性教练员,教练员的教龄主要集中在2-3年和4-5年,教龄在6年以上的,仅占11%,武术教练员收费普遍不高。4.会员参加武术项目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无论男性会员还是女性会员都把增强体质都放在首位。为了更好的拓展兰州市健身俱乐部武术项目,各俱乐部应该加强武术项目的社会宣传力度,主要包括广告宣传和名人效应。兰州市健身俱乐部应该改善硬件配置设施,主要包括场馆设施的改善和武术会员服饰的改变。同时兰州市健身俱乐部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三点意见,一是注入传统文化因素,二是武术健身形式系统化,三是加强武术健身产品多样化、趣味化。最后,兰州市健身俱乐部应按照会员兴趣爱好拓展武术项目,一是根据不同类型拳种的特点选用不同音乐,二是根据动作的攻防特点和发力方法选配音乐,三是在器械和对练教学中利用夸张的音乐等等。
二、中国武术:奥运之路在何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武术:奥运之路在何方(论文提纲范文)
(1)峨眉武术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选题依据与选题意义 |
1.1 选题依据 |
1.1.1 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
1.1.2 实现我国地域武术文化资源协同发展的现实需要 |
1.1.3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峨眉武术的内在要求 |
1.2 选题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相关概念界定 |
3.1 峨眉武术 |
3.2 文化资源 |
3.3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
4 文献综述 |
4.1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 |
4.2 关于体育创意产业的研究 |
4.3 关于武术创意产业的研究 |
4.4 关于峨眉武术产业的研究 |
5 讨论与分析 |
5.1 峨眉武术文化资源转化与发展的前期实践 |
5.1.1 峨眉武术与旅游业融合,建成黄湾小镇 |
5.1.2 峨眉武术与文艺演出业耦合,创作出舞台剧《功夫峨眉》 |
5.1.3 峨眉武术与培训产业结合,发展峨眉山武术教育培训产业 |
5.1.4 峨眉武术与体育竞赛业融合,打造出中国·四川国际峨眉武术节 |
5.2 峨眉武术文化资源转化与发展的困境审视 |
5.2.1 管理困境:行政主体在文化资源转化与发展中的缺位 |
5.2.2 认知困境:文化内涵在文化资源转化与发展中的缺失 |
5.2.3 运营困境:运行模式在市场化的运作规律中发生偏向 |
5.3 峨眉武术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 |
5.3.1 以核心产业开发为引领,促进峨眉武术文化资源的影视化转化与发展 |
5.3.2 以基础产业建设为主体,助推峨眉武术文化资源的商业化转化与发展 |
5.3.3 以延伸产业开发为依托,实现峨眉武术文化资源的符号化转化与发展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件:峨眉山调研访谈提纲(节选) |
(2)传统武艺困境——路在何方(论文提纲范文)
一、夯实基础,稳固根脉:紧扣最根本的技击本质而传承发展 |
二、尽快实现现代转型:完成文明化跨越,步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
三、紧紧把握“以武会友”:开辟人类武技文明化技艺交流的新方向 |
四、进军学校教育领域:充分发挥自身独有的精神教育价值 |
(3)时代转型语境下竞技武术身份价值的时代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1 竞技武术百年发展的身份探源 |
2 竞技武术身份价值的时代思考 |
2.1 对竞技武术 “以西化武”的理性思考 |
2.2 对竞技武术 “身份定位”的理性思考 |
3 时代转型:竞技武术未来发展路在何方? |
3.1 竞技武术的未来发展必须要把握历史前进的逻辑 |
3.2 竞技武术的未来发展必须要把握时代发展的潮流 |
3.3 竞技武术的未来发展必须要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 |
3.4 竞技武术的未来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 |
4 结语 |
(4)应然与实然:中国武术的本质回归与体育化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提出 |
2 中国武术与体育的关系辨析 |
3 中国武术本质回归的应然与体育化抉择的实然 |
4 中国武术发展进程的体育化影响 |
5 结束语 |
(5)2000-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太极拳健康传播研究 ——以报纸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2.1 太极拳健康传播为“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
1.2.2 太极拳健康传播为“全民健身计划”的不断推进提供了丰富的实施基础 |
1.2.3 太极拳健康传播实施为《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的不断落实成为可能 |
1.3 研究综述 |
1.3.1 健康传播概念相关界定 |
1.3.2 国内外健康传播学研究 |
1.3.3 报纸健康传播学研究 |
1.3.4 武术健康传播学研究 |
1.3.5 太极拳健康传播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内容分析法 |
2.2.3 逻辑分析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太极拳报纸报道基本情况 |
3.1 太极拳报道分布 |
3.2 太极拳报刊种类 |
3.3 太极拳报刊性质 |
3.4 太极拳报道类型 |
3.5 太极拳报道来源 |
3.6 太极拳报道方式 |
3.7 太极拳报道篇幅 |
3.8 太极拳报道主题 |
4 太极拳报纸报道特征分析 |
4.1 奥运周期内太极拳相关报道达到高峰,后奥运时期太极拳报道低开高走 |
4.2 太极拳报道以发源地和专业期刊报纸为主,健康理念传播范围未能全面铺开 |
4.3 太极拳相关报道以消息通讯类型为主,太极拳专题报道未成为报道主流 |
4.4 太极拳报道来源以媒体记者行业为主,研究型成果报道呈现内容较少 |
4.5 太极拳报道以文字方式呈现为主,图文与图表多种展现方式运用较少 |
4.6 太极拳健康相关报道成为主流,文化产业发展响应号召 |
5 太极拳健康传播内容分析 |
5.1 太极拳健康报道以针对疾病报道为主,防止防治慢性疾种类方面报道应深入 |
5.2 太极拳健康报道以推广发展为主,创新性传播发展方式方法缺少 |
5.3 太极拳健康报道以事实事件为主,代表性人物研究涉及较少 |
5.4 太极拳健康报道以大众常识为主,科学研究成果阐述内容较少 |
5.5 太极拳健康报道以个项研究为主,研究成果与大众关注相背离 |
6 太极拳健康传播对策 |
6.1 积极传播“治未病”理念,形成太极拳预防疾病专题报道 |
6.2 优先明确“健康传播”主题,增强太极拳健康传播社会共识 |
6.3 加快推进“文化传承”工程,加强太极拳健康研究成果传播 |
6.4 深入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创新太极拳健康报道方式方法 |
6.5 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深化太极拳与大众需求的共性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2000-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太极拳报纸报道分析资料 |
(6)论武术教育的文化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之需 |
(二)新时期国民性塑造之思 |
(三)武术教育价值平衡之求 |
(四)研究者的教育责任之期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价值 |
三、研究主题、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主题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现状 |
(一)基于武术史学视角对武术发展轨迹的研究 |
(二)基于武德及武术教育视角对学校武术与教育关系的讨论 |
(三) 基于文化学视野对武术的文化学阐释 |
(四)基于国家推动层面对当今武术教育必要性的阐释 |
(五)对已有研究的总体评价 |
第一章 武术教育文化性的理论诠释 |
一、武术教育文化性的概念与内涵 |
(一)武术教育文化性的概念界定 |
(二)相关概念的辨析 |
(三)武术文化的多元特征及层次结构 |
二、武术教育文化性的主要表征 |
(一)礼仪——武术教育文化之表 |
(二)武德——武术教育文化之魂 |
(三)侠义——武术教育文化之气 |
三、武术教育文化性的思想根基 |
(一)“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
(二)“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念 |
(三)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
第二章 武术教育文化性的价值意蕴 |
一、传统武术教育文化性理论研究的时代回应 |
(一)人的社会属性发展需要的现实性 |
(二)当代武术教育属性满足的可能性 |
(三)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 |
二、以“武”育“人”:武术教育的本体价值 |
(一)武术育“人”的功能 |
(二)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 |
三、至“武”即“文”:武术教育的发展价值 |
(一)丰富学校体育的内涵 |
(二)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 |
(三)拓展道德教育的理路 |
四、借“武”塑“魂”:武术教育的文化担当 |
(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二)承继与创新传统文化 |
(三)保护武术文化的生态 |
第三章 武术教育文化性的历史溯源 |
一、“术”与“道”:武术教育文化的萌发 |
(一)“术”与生产劳动的统整 |
(二)“道”与精神生活的并包 |
二、发展与异化:武术教育文化的历时考察 |
(一)古代:从“和谐共生”到“重术轻道” |
(二)近代:工具性的彰显与文化性的内隐 |
(三)当代:政治权力支配与西方文化入侵 |
三、武术教育文化要素的流变:横向的剖析 |
(一)武术名称的流变 |
(二)武术教育内容的流变 |
(三)武术器械的流变 |
(四)武德表现形式的流变 |
四、小结:武术教育文化性发展的历史启示 |
(一)武术教育文化性的社会制约 |
(二)武术教育文化性的社会功能 |
(三)武术教育文化性的育人实效 |
第四章 文化性缺失:武术教育异化的表征与原因 |
一、武术教育文化性异化的表现 |
(一)重“武”轻“礼” |
(二)重“技”轻“德” |
(三)重“利”轻“义” |
(四)重“物”轻“人” |
(五)重“他者”轻“本土” |
(六)重“技艺”轻“内涵” |
(七)重“现代”轻“传统” |
(八)重视“精英教育”轻“大众教育” |
二、武术教育文化性异化的归因 |
(一)社会维度的原因 |
(二)学校层面的原因 |
(三)武术自身的原因 |
第五章 本土之承与他山之石:武术教育文化性的理性建构 |
一、武术教育文化性建构的核心原则 |
(一)坚持“钩沉拾遗”与“时代观照”相结合 |
(二)坚持“个性保持”与“个性让度”相融贯 |
(三)坚持内隐之“道”与外显之“术”相统整 |
二、武术教育文化性建构的本土之承 |
(一)本土信念:弘扬武术文化性的精神追求 |
(二)本土文化:弘扬武术文化性的价值理性 |
(三)本土学者:弘扬武术文化性的主体承担 |
三、武术教育文化性建构的他者之鉴——基于仪礼的视角 |
(一)柔道对中国武术教育的借鉴 |
(二)空手道对中国武术教育的借鉴 |
(三)跆拳道对中国武术教育的借鉴 |
(四)日韩剑道对中国武术教育的借鉴 |
(五)泰拳对中国武术教育的借鉴 |
(六)对中国武术教育发展的启示 |
四、武术教育文化性建构的具体理路 |
(一)彰显武术教育的文化性内涵 |
(二)突出专业武术课程的文化性 |
(三)发展通识武术课程的文化性 |
(四)注重社会武术教育的文化性 |
(五)提升武术文化的创新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7)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天启棍的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传统武术发展策略的研究 |
1.2.2 关于天启棍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天启棍开展现状调查 |
3.1.1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练习天启棍人数的基本情况 |
3.1.2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天启棍的传承分布情况 |
3.2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天启棍习练者的基本情况 |
3.2.1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天启棍习练者的年龄结构及其特征 |
3.2.2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天启棍习练者的性别结构及其特征 |
3.2.3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天启棍习练者对天启棍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 |
3.3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天启棍习练者练习天启棍的现状分析 |
3.4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天启棍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
3.4.1 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西方体育对天启棍的传承造成不利影响 |
3.4.2 与现代武术运动的发展要求存在差距 |
3.4.3 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
3.4.4 传承方式与教法的单一 |
3.4.5 思想封闭保守 |
3.4.6 宗教传承的局限 |
3.5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天启棍发展策略 |
3.5.1 加强对天启棍宣传力度 |
3.5.2 进行科学的理论指导 |
3.5.3 优化教学手段和训练方法 |
3.5.4 注重天启棍学校教育传承 |
3.5.5 改革传统套路,适应现代发展 |
3.5.6 保护资助传承人 |
3.5.7 进行数字化保护传承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致谢 |
(8)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武术套路比赛对竞技武术发展的促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有关大学生运动会武术套路比赛方面的研究 |
2.2 普通高校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方面的研究 |
2.3 竞技武术套路发展方面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全国大运会发展历程和相关概念的界定 |
4.1.1 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发展历程 |
4.1.2 武术的概念 |
4.1.3 竞技武术套路的概念 |
4.2 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途径 |
4.2.1 竞技武术套路在武术学校、体校的发展 |
4.2.2 竞技武术套路在体育专业技术学院的发展 |
4.2.3 竞技武术套路在普通高校的发展 |
4.3 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武术套路发展概况 |
4.3.1 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武术套路项目设置情况 |
4.3.2 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武术套路规模变化 |
4.4 体育专业技术学院对推广竞技武术套路的优劣分析 |
4.4.1 体育专业技术学院对竞技武术发展的优势分析 |
4.4.2 体育专业技术学院对竞技武术发展的劣势分析 |
4.5 大运会武术套路比赛对竞技武术的促进的优势地位分析 |
4.5.1 普通高校大学生是社会最主要的群体,更有利于竞技武术的普及 |
4.4.2 普通高校有更丰富的科研、交流资源 |
4.5.3 大运会武术套路比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竞技武术的认知 |
4.6 全国大运会武术套路比赛的社会促进价值 |
4.6.1 大运会武术套路比赛对竞技武术市场的促进 |
4.6.2 大运会武术套路比赛对竞技武术文化的促进 |
4.6.3 大运会武术套路比赛对竞技武术推广的促进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从生活世界看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前言 |
1.1 选题的背景和依据 |
1.2 选题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生活世界概述 |
2.2 目前关于中国传统武术的研究动态 |
2.2.1 国外关于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研究 |
2.2.2 国内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现状研究 |
2.2.3 关于传统武术文化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相关概念 |
4.1 关于生活世界 |
4.2 关于科学世界 |
4.3 中国传统武术的内涵 |
5 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
6 中国传统武术与生活世界 |
6.1 从功能价值分析中国传统武术起源于生活世界 |
6.1.1 技击防御是生活世界的重要内容 |
6.1.2 健身是生活世界的根和本 |
6.1.3 休闲娱乐是生活世界积极向上的主要内容 |
6.1.4 教育是生活世界的基本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
6.2 从文化视角看中国传统武术与生活世界的关系 |
6.2.1 从传统文化的物质文化层看中国传统武术起源于生活世界 |
6.2.2 从传统文化的制度文化层看中国传统武术生存于生活世界 |
6.2.3 从传统文化的精神文化层看中国传统武术发展于生活世界 |
7 中国传统武术与“科学世界” |
7.1 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科学世界”形成的时代背景 |
7.1.1 物质层面的文化转型 |
7.1.2 制度层面的文化转型 |
7.1.3 精神层面的文化转型 |
7.2 “科学世界”的形成 |
7.3 中国传统武术走进“科学世界” |
7.3.1 中国传统武术科学化的现实背景 |
7.3.2 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科学化 |
7.4 传统武术走进“科学世界”与传统武术的异化 |
7.4.1 从与竞技武术的差异看传统武术的异化 |
7.4.2 从竞技体育在现代社会中不良现状看传统武术的异化 |
8 回归生活世界是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最高期待和最终目标 |
8.1 中国传统武术回归生活世界的必要性 |
8.1.1 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的必要性 |
8.1.2 回归生活世界是传统武术的必然选择 |
8.2 中国传统武术回归生活世界的现实可行性 |
8.3 中国传统武术回归生活世界的现实路径 |
8.3.1 政府应加强对传统武术的重视 |
8.3.2 加强传统武术的法律保护 |
8.3.3 加强传统武术的改革创新 |
8.3.4 加强拳种间交流,促进各拳种均衡发展 |
8.3.5 加强传统武术在旅游业的传播发展 |
8.4 传统武术回归生活世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访问记录 |
(10)关于拓展兰州市健身俱乐部武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实地考察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问卷调查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兰州市健身俱乐部武术项目课程设置开设情况分析 |
3.2 兰州市健身俱乐部武术项目会员人数分析 |
3.3 兰州市健身俱乐部武术项目收费情况分析 |
3.4 兰州市健身俱乐部武术项目场地设置情况分析 |
3.5 兰州市健身俱乐部武术项目宣传情况分析 |
3.6 兰州市健身俱乐部武术教练员情况分析 |
3.6.1 兰州市健身俱乐部武术教练员性别年龄分析 |
3.6.2 兰州市健身俱乐部武术教练员文化程度分析 |
3.6.3 兰州市健身俱乐部武术教练员教龄分析 |
3.6.4 兰州市健身俱乐部武术教练员收入情况分析 |
3.7 兰州市健身俱乐部拓展武术项目可行性与制约性因素分析 |
3.7.1 兰州市健身俱乐部拓展武术项目可行性因素分析 |
3.7.2 兰州市健身俱乐部拓展武术项目制约性因素分析 |
3.8 兰州市健身俱乐部武术项目拓展方式分析 |
3.8.1 兰州市健身俱乐部应按照会员性别拓展武术项目 |
3.8.2 兰州市健身俱乐部应按照会员年龄拓展武术项目 |
3.8.3 兰州市健身俱乐部应按照会员兴趣爱好拓展武术项目 |
4 兰州市健身俱乐部武术项目拓展策略分析 |
4.1 兰州市健身俱乐部拓展武术项目应该加强社会宣传力度 |
4.1.1 广告宣传 |
4.1.2 名人效应 |
4.2 兰州市健身俱乐部拓展武术项目应该改善硬件配置设施 |
4.2.1 场馆设施改善 |
4.2.2 武术会员服饰改变 |
4.3 兰州市健身俱乐部拓展武术项目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
4.3.1 武术健身形式系统化 |
4.3.2 加强武术健身产品多样化、趣味化 |
4.3.3 提高武术教练员武术教学素质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中国武术:奥运之路在何方(论文参考文献)
- [1]峨眉武术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D]. 杨春.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2]传统武艺困境——路在何方[J]. 杨建营. 武当, 2020(09)
- [3]时代转型语境下竞技武术身份价值的时代审视[J]. 张道鑫,支川,孙永武,陈芳,沙艳文.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9(10)
- [4]应然与实然:中国武术的本质回归与体育化抉择[J]. 张学兵. 中华武术(研究), 2018(10)
- [5]2000-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太极拳健康传播研究 ——以报纸报道为例[D]. 张银萍. 上海体育学院, 2018(01)
- [6]论武术教育的文化性[D]. 关博.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7)
- [7]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天启棍的发展策略研究[D]. 马涛. 西北师范大学, 2015(06)
- [8]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武术套路比赛对竞技武术发展的促进研究[D]. 张丛学. 北京体育大学, 2014(05)
- [9]从生活世界看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D]. 时延芳.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10]关于拓展兰州市健身俱乐部武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D]. 陈燕. 西北师范大学,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