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动响应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安全级DCS,响应时间,自动测试,PXI
自动响应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文景,贺先建,陈钊[1](2019)在《核电厂安全级DCS系统响应时间自动测试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响应时间作为核电厂安全级DCS系统的关键性能指标,在安全级DCS系统工厂测试中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测试。目前,常规的测试方法采用高精度示波器或记录仪进行测试,此方法需要人工进行拆解测试线缆和数据读取,存在测试效率低、易出现人因差错等缺点。针对常规测试方法的缺点,提出了一种自动测试方法,并通过PXI硬件平台结合LabVIEW软件的方式实现。通过对关键性能指标的验证,证明自动测试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最后将自动测试方法与常规测试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证明该测试方法较常规测试方法有较大的优势。(本文来源于《仪器仪表用户》期刊2019年12期)
王得官[2](2019)在《智能楼宇用电自动需求响应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迅猛增长,能源短缺及环境问题给全球各地带来了困扰。如今,节能减排已成为了人们的基本共识,电力能源作为清洁能源的一种,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众所周知,人们对电能的需求逐年攀升,短时电力供需失衡现象普遍存在,如何有效缓解这一矛盾并促使电力能源的充分高效利用仍是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重点。智能楼宇用电作为电网能源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大量分散的可控性负荷资源,随着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需求侧管理手段将其集中起来并深入挖掘其资源潜力。电力自动需求响应技术,主要面向电力用户群体,通过不同的电价机制或者激励模式来调动用户的积极性,引导用户主动调整用电行为方式或用电时间,以在特定时段内实现可控负荷消减。把需求响应技术应用在楼宇用户用电方面,不仅能够对电网系统降低负荷峰值和调整负荷特性曲线有很大帮助,还能够有效削减用户的电费开支。本文基于自动需求响应原理在智能楼宇用电环境下的应用,通过对需求响应系统的构建及相关分析,设计了针对智能楼宇用户应用场景下的智能交互终端,制定了计及用户舒适度的用电自动需求响应负荷减载方案。本论文以智能楼宇普通用户为研究微元,通过对自动需求响应系统的业务流程及主要功能需求进行分析,提出了系统的具体概念模型,并结合系统参与方之间的信息交互详细论述了系统的响应模式和响应特性。为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需求,文中完成了智能交互终端的软硬件设计。针对智能楼宇用户的负荷特性构建了控制模型,提出了以满足用户舒适度为前提的智能用电动态优先级和负荷减载控制算法,并设计了用户参与需求响应项目的用电自动控制方案,通过算例证实了本研究在改善负荷曲线和降低用户用电支出方面的可行性。图[54]表[5]参[60]。(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9-05-30)
王小增,杨久红,林厚健,彭宇平,何梓杰[3](2019)在《在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如何应用“四步教学法”——以二阶系统时域响应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二阶系统时域响应实例,系统地讲解"体验式四步教学法"的授课过程.首先提出二阶系统性能指标问题,然后分别对指标进行理论分析、仿真分析、实物实验分析,使教学过程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实施"体验式四步教学法",使学生加深了对二阶系统性能指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本文来源于《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斛晋璇[4](2019)在《基于自动需求响应仿真系统的模型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节能减排”环境下,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是当前发展的重点方向。电力工业作为基础能源行业,其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而电力需求侧管理正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对全社会的节能减排工作意义重大。因此,构建自动需求响应服务系统,持续有效地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通过建立新型协同机制,并运用现代信息和最优化等技术手段,达到能源的高效和清洁利用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需求响应的相关研究,总结出当前自动需求响应的发展现状;之后概述了自动需求响应的基本概念与主要技术特征,并根据自动需求响应的特征及国家发展需求,分析明确了未来自动需求响应的发展趋势。其次,在现有的需求响应模型建模方法上,学习分析建模机制,针对工商业用户典型设备和居民用户典型设备进行建模;最后,确立自动需求响应仿真系统整体架构,并以电蓄热锅炉为例制定可再生能源消纳策略,最终将模型库和可再生能源消纳策略应用到 ADRHSP(Auto-Demand Response Hybrid Simulation Platform)中。经仿真平台连接需求响应实验设备和需求响应仿真终端后运行表明,模型库及可再生能源消纳策略能够适应自动需求响应仿真系统,平台能够完整地实施自动需求响应计划,充分证明了模型及策略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9-03-01)
孙瑞丰[5](2018)在《基于健康监测系统的桥梁涡激共振自动识别及响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涡激共振(简称涡振)是大跨桥梁的一种风致振动现象,国内外数十座桥梁出现过这一病害。对于大跨柔性桥梁,涡激共振起振风速低,涡振问题更为突出。涡激共振涉及到流体与结构气动耦合非线性效应,机理极为复杂,准确预测涡振仍然十分困难。结构在线监测技术通过测量结构发生涡激共振时的来流风参数及结构动力响应,为研究涡激共振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手段。结构监测系统实测的结构响应大部分数据为风致抖振、车辆振动或者二者的结合等一般的环境振动(本文所指的环境振动为此类随机振动),只有极少数为涡激共振响应。结构在线监测数据量庞大,每年数据量高达数个TB,如何从海量实测数据中自动识别出涡激共振响应是一个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不仅是工程实践及研究涡激共振问题的需要,还可为实现涡激共振半主动控制奠定基础。本论文在对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进行综合评述分析的基础上,以我国目前最大跨度的西堠门悬索桥为工程背景,利用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实测的海量数据,对涡激共振的自动识别及实测涡激共振的响应特征开展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实测主梁加速度响应识别了西堠门大桥主要竖弯模态频率及阻尼比。采用解析模式分解(Analytical mode decomposition,AMD)的随机减量技术(Random decrement technique,RDT)从西堠门大桥健康监测系统实测主梁竖向加速度响应数据中提取了在不同风速下的模态频率和模态阻尼比特征,并统计了结构阻尼比,结果表明:(i)随着风速的增大,各阶竖弯模态的频率基本保持不变;(ii)当风速小于涡激共振风速锁定区间时,对应的各阶模态的阻尼比具有离散性但是整体变化不大,当风速位于锁定区间时,阻尼比降低,然后随着风速的增大,阻尼比呈现增大的趋势。(2)对识别的西堠门桥竖弯模态的振型阻尼比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的各阶振型阻尼比的50分位值和平均值分别为:第一阶模态0.323%、0.428%;第二阶模态0.305%、0.347%;第叁阶模态0.196%、0.224%;第四阶模态0.266%、0.292%;第五阶模态0.871%、0.914%;第六阶模态0.356%、0.384%;第八阶模态0.691%、0.732%;第九阶模态0.422%、0.429%。总体而言,大部分竖弯模态的振型阻尼比要小于我国规范建议值0.5%;反对称模态(第5和第9阶)的阻尼比要高于对称竖弯模态。(3)从理论上证明了基于随机减量处理的涡激共振响应仍然为简谐响应,这是区别于环境随机振动的典型特征。基于这一显着差异,提出了基于随机减量技术的涡激共振自动识别方法。通过数值仿真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可以有效区分环境随机振动和涡激共振。(4)根据环境振动与涡激共振功率谱之间的显着差异,提出了基于新奇检测技术的涡激共振自动识别研究方法。该方法视桥梁的环境随机振动为正常状态,采用随机振动响应的功率谱作为输入,通过BP神经网络的训练并建立正常状态模式;涡激共振时其功率谱发生异常,识别出涡激共振。通过仿真模拟验证了本方法的可行性。(5)采用提出的涡激共振自动识别方法,对西堠门大桥健康监测系统实测数据进行了涡激共振自动识别,对识别的涡激共振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i)本文提出的两种方法均能准确自动识别涡激共振;(ii)该桥第2阶至第9阶竖弯模态均发生了涡激共振;(iii)风向基本垂直于顺桥向,各阶模态的涡激共振具有显着地风速锁定区间;(iv)发生涡激共振时紊流度多集中在15%以下,且紊流度较大时涡激共振振动振幅将减小。(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8-05-23)
燕声[6](2017)在《中国传染病防控:从跟跑者到领跑者》一文中研究指出“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这是毛泽东得知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传染病——血吸虫病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而创作的《送瘟神》中的诗句。可以看出,严重危害人类两千多年的血吸虫病消灭后,伟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血吸虫(本文来源于《保健时报》期刊2017-11-16)
符夏川,吴潮,黄茂海,张墨,卢晓猛[7](2017)在《瞬变源快速自动响应观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天文瞬变源后随观测对于瞬变源证认具有重要的意义。瞬变源发生的偶然性和光变的快速性要求后随观测系统具有快速自动响应的能力。介绍了基于Python开发的天文瞬变源快速自动响应观测系统的研究和实现,核心是基于Django架构实现数据库交互与模块调度功能。系统有基于VOEvent的警报消息传递、网络端状态监控与交互平台、数据自动处理和结果自动反馈以及望远镜控制接口等主要功能。通过在北京的中法天文卫星科学中心和兴隆观测基地之间的消息数据传递和实际触发观测测试表明,系统能满足中法天文卫星项目地基观测系统瞬变源后随自动响应观测的基本要求,同时系统还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适用于其他类似的自动响应观测系统。(本文来源于《天文研究与技术》期刊2017年04期)
沈棕杰[8](2017)在《自动需求响应技术系统在智能电网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智能电网作为新时期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和有效运行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智能电网的电力需求侧管理要求也很高,自动需求响应技术系统是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确保智能电网运行科学有效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文中对自动需求响应技术系统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以保障智能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本文来源于《通信电源技术》期刊2017年04期)
杨晓东,张有兵,卢俊杰,赵波,黄飞腾[9](2017)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能源局域网储能系统自动需求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新颖的数据结构组织形式,在能源互联网领域的应用研究已经逐渐兴起,并崭露头角。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智能合约、协同自治等特质,吻合了能源局域网(energy local network,ELN)自动需求响应(automatic demand response,ADR)项目的诉求,为此基于区块链技术提出ELN储能系统的ADR方法,探索区块链技术在能源领域的有益应用模式。研究了区块链视角下的ELN表征形式;借鉴拥塞价格算法,发展了去中心化的ADR准则,响应主体能够依托该既定准则自主响应系统补偿需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响应主体间的智能合约,以保障能量交易与利益分配的高效执行。以某办公区域ELN为例进行了仿真分析,算例结果验证了所述ADR方法的合理性、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13期)
王伟,杨伟光,高立忠,李迪[10](2017)在《基于智能电网调度支持的居民用电侧自动需求响应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优化居民用电侧管理和电力系统总的发电容量,构建基于智能电网调度支持的居民用电侧自动需求响应系统。该方法以先进的智能电网技术为依托,依靠智能电网调度支持平台构建需求响应系统框架,采用价格需求响应方式和激励需求响应方式,实现尖峰电价、尖峰折扣、分时电价、实时电价的控制和市场激励、计划激励。其应用分布式在线学习算法能在用户满意度较低的条件下,降低用电成本,提高用电效益。通过综合分析可知,基于智能电网调度支持的居民用电侧自动需求响应系统可较好地优化发电容量并满足居民用电侧用电需求。(本文来源于《现代电子技术》期刊2017年10期)
自动响应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迅猛增长,能源短缺及环境问题给全球各地带来了困扰。如今,节能减排已成为了人们的基本共识,电力能源作为清洁能源的一种,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众所周知,人们对电能的需求逐年攀升,短时电力供需失衡现象普遍存在,如何有效缓解这一矛盾并促使电力能源的充分高效利用仍是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重点。智能楼宇用电作为电网能源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大量分散的可控性负荷资源,随着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需求侧管理手段将其集中起来并深入挖掘其资源潜力。电力自动需求响应技术,主要面向电力用户群体,通过不同的电价机制或者激励模式来调动用户的积极性,引导用户主动调整用电行为方式或用电时间,以在特定时段内实现可控负荷消减。把需求响应技术应用在楼宇用户用电方面,不仅能够对电网系统降低负荷峰值和调整负荷特性曲线有很大帮助,还能够有效削减用户的电费开支。本文基于自动需求响应原理在智能楼宇用电环境下的应用,通过对需求响应系统的构建及相关分析,设计了针对智能楼宇用户应用场景下的智能交互终端,制定了计及用户舒适度的用电自动需求响应负荷减载方案。本论文以智能楼宇普通用户为研究微元,通过对自动需求响应系统的业务流程及主要功能需求进行分析,提出了系统的具体概念模型,并结合系统参与方之间的信息交互详细论述了系统的响应模式和响应特性。为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需求,文中完成了智能交互终端的软硬件设计。针对智能楼宇用户的负荷特性构建了控制模型,提出了以满足用户舒适度为前提的智能用电动态优先级和负荷减载控制算法,并设计了用户参与需求响应项目的用电自动控制方案,通过算例证实了本研究在改善负荷曲线和降低用户用电支出方面的可行性。图[54]表[5]参[6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动响应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文景,贺先建,陈钊.核电厂安全级DCS系统响应时间自动测试方法研究[J].仪器仪表用户.2019
[2].王得官.智能楼宇用电自动需求响应系统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9
[3].王小增,杨久红,林厚健,彭宇平,何梓杰.在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如何应用“四步教学法”——以二阶系统时域响应为例[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斛晋璇.基于自动需求响应仿真系统的模型研究与设计[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
[5].孙瑞丰.基于健康监测系统的桥梁涡激共振自动识别及响应特征[D].湖南大学.2018
[6].燕声.中国传染病防控:从跟跑者到领跑者[N].保健时报.2017
[7].符夏川,吴潮,黄茂海,张墨,卢晓猛.瞬变源快速自动响应观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天文研究与技术.2017
[8].沈棕杰.自动需求响应技术系统在智能电网的应用研究[J].通信电源技术.2017
[9].杨晓东,张有兵,卢俊杰,赵波,黄飞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能源局域网储能系统自动需求响应[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7
[10].王伟,杨伟光,高立忠,李迪.基于智能电网调度支持的居民用电侧自动需求响应系统[J].现代电子技术.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