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量平衡论文_梁海荣,李佳陶,李艳丽,赵英铭,冯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田水量平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量,农田,乌兰,系统,集水区,塘堰,氮素。

农田水量平衡论文文献综述

梁海荣,李佳陶,李艳丽,赵英铭,冯伟[1](2019)在《乌兰布和沙漠灌溉农田深层渗漏特征与水量平衡》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干旱区分布着大面积的灌溉农田,改造沙漠(包括戈壁)为灌溉农田仍为治沙的重要途径,深层渗漏是地表水温过程及优化灌溉制度的重要参数。针对乌兰布和沙漠熟化的灌溉农田,保留50 cm的耕作层熟化土壤,分别客换50~150 cm砂土、壤土和黏土,配置成为3种土壤类型样地,实时监测了当地农民对农田的实际灌溉量与灌水量、土壤含水率及深层渗漏量。结果表明:(1)2017年4月17日的单次灌水量118.64 mm后,砂土、壤土、黏土样地150 cm深层出现渗漏的时间分别为灌溉后的13、72、257 h。(2)单次灌水量118.64 mm的15 d后,砂土、壤土、黏土样地150 cm深层渗漏量分别为110.87、12.2、0.8 mm。(3)2017年生长季内(4月1日至10月30日)5次灌溉水总量为641.53 mm时,渗漏水总量为砂土449.60 mm、壤土270.60 mm;土壤的蓄水量变化为砂土-48.79 mm、壤土-35.32 mm。(4)砂土、壤土和黏土的渗漏水量差异是影响灌溉水量和频率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9年04期)

詹同涛,洪成,孟伟,赵凯,李瑞杰[2](2018)在《基于水量平衡的长序列农田灌溉定额测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长序列农田灌溉定额在水资源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制、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编制等水资源专业领域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基于水量平衡原理提出长序列农田灌溉定额测算方法;结合工作实践,详细阐述长序列农田灌溉定额测算所需的基础数据、基本参数和公式,讨论基础数据采集的关键点和长序列灌溉定额计算的复杂性,提出农田灌溉定额测算程序编制的思路,并以计算分区B为例,利用降水、蒸发等数据和灌溉试验确定的基本参数,在各计算分区内应用灌溉定额测算程序,计算旱作物和水稻不同生长期的灌溉期需水量。结果显示:计算分区B多年平均综合灌溉定额(毛)为4 545 m~3/hm~2。(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8年12期)

陈军武[3](2018)在《基于SHAW模型的干旱区农田水量平衡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位于干旱区的河西走廊黑河流域中游张掖绿洲农田为研究对象,利用试验站气象、土壤和作物生长观测数据,通过SHAW模型模拟了农田水量平衡的主要要素的变化机理和特征,为当地制定适宜的农田灌溉制度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SHAW模型模拟出了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但土壤层的含水量估值偏高;模型对蒸腾、蒸发的模拟效果好;模拟期间,土壤层水分总收入894.1mm,水分消耗中733.1mm用作蒸散,161.0mm渗漏出土壤剖面;总体上讲,SHAW模型可用于对农田水量平衡过程的研究。(本文来源于《水利规划与设计》期刊2018年11期)

韩雪[4](2015)在《黄土塬区农田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量平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黄土高原沟壑区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围绕着农田生态系统水量平衡过程,在定点监测的基础上,系统的分析了玉米的冠层截留特征及影响因素,农田蒸散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果树-农田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月尺度上农田生态系统的水量平衡状况,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雨量级(0.1-4.9 mm,5.0-14.9 mm,15.0-29.9 mm)降雨经玉米冠层再分配后,冠层截留量分别为1.1 mm、2.6 mm、13.0 mm,冠层截留率分别为12.3%、12.1%、15.3%,平均值为13.3%。建立了玉米冠层截留率与叶面积指数和植株株高的回归方程,相关性显着;分别建立了各气象因子与玉米冠层截留量的回归方程,其中降雨历时和水汽压差分别与冠层截留量呈极显着幂函数相关关系;降雨量与冠层截留量呈极显着指数函数相关关系。最后,考虑了所有影响因素,建立了冠层截留量与影响因素的复合关系模型,相关系数R2=0.946。2.降雨对蒸散的影响较为显着,降雨后的日蒸散量较降雨前会有所增加;农田0-100cm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较大,土壤水分变化剧烈,作物根系的集中分布范围在0-80 cm之间,因此0-100 cm土体水分主要参与蒸散过程;晴天蒸散的累积量大于阴天,阴天蒸散开始的时间较晴天晚,阴天条件下的蒸散更易受到气象因子的扰动;不同天气条件下净辐射均为蒸散的主要影响因子,蒸散速率与净辐射变化趋势一致,但在时间上滞后于净辐射;在不同的土壤水分环境条件下,蒸散的过程和强度差异较大,水分胁迫条件下,全天蒸散量水平较低,“蒸散高地”的持续时间较长;而水分相对充足时,全天蒸散水平较高,“蒸散高地”持续时间较短,维持较高的蒸散速率的时间较长。3.农田和果园土壤含水量受降雨影响显着且实时变化规律一致,农田各土层(0-20、20-60、60-100、100-200、200-300 cm)土壤含水量均高于果园,200-300 cm土层最为明显,0-200 cm土壤水分变化剧烈。这是由于不同植被的蒸散和生理需水特征不同,最终导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差异性。随着农田土壤水分监测点距离果园土壤水分监测点距离的增加(本研究中果园土壤水分监测点与农田土壤水分监测点的距离分别为2,6,10,14,18 m),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土壤储水量的损失量逐渐减少,干燥化现象逐渐消失。4.2012-2014年的年降雨量均低于多年平均降雨量,降水距平均百分率为-17.7%、-10%和-5%,属于正常年,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比例均高于多年平均雨季降雨量所占比例。但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降雨分配不均,雨季出现大暴雨情况,因此观测年份降雨量对维持作物正常生长来说偏小;分析观测期的水量平衡状态发现,研究时段内的平衡项均较大,雨季降雨能够使土壤水分得到暂时的补充,但水量平衡状况较差。(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卢玺[5](2015)在《基于水量平衡的农田灌溉预报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农田的灌溉效率,基于水量平衡原理,利用Visual Basic和Access数据库技术,建立了以小麦、水稻、玉米3种作物为预报对象的农田灌溉预报系统,系统根据3种作物不同生育期的作物信息及逐日常规气象要素,并结合小麦和玉米的适宜水分上下限及水稻淹灌的淹水层深范围,进行灌溉预报,并将数据用Excel图形方式显示出来。该系统的使用不限区域,简单易操作,能够精确确定逐日灌溉量及下次灌水时间。(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期刊2015年04期)

赵丽雯,赵文智[6](2014)在《西北绿洲农田玉米水量平衡和水分运移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绿洲农田水量平衡及水分运移规律的研究,对于制定合理的灌溉措施和节约水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分析水量平衡的模型一般分为以下2种:一是基于质量守恒的水量平衡模型;二是基于理查德方程的水动力学模型.相比而言,水量平衡模型参数少,使用更为方便.土壤水量平衡主要包括:降雨、灌溉、实际蒸散发、深层渗漏、径流和土壤储水量的变化.由于深层渗漏量难以监测且误差较大,因而常常通过水量平衡的其他几个分量计算得到.2009~2012年连续观测了黑河中(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4年34期)

周飞[7](2011)在《原州区东部山区农田水量平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原州区东部山区裸地及农田水量平衡特征,得出在平水年和干旱年年蒸散量大于降水量,而丰水年年蒸散量与降水量大致呈平衡状态,从而得出了在本地区发展池窖蓄水微型灌溉和挖掘现有水库潜力等方式以改善本地区可利用水资源缺乏和发展灌溉不足的艰难局面。(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1年34期)

杜军,杨培岭,李云开,任树梅,王永忠[8](2011)在《基于水量平衡下灌区农田系统中氮素迁移及平衡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河套灌区典型灌域(前旗北疙堵乡塔布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农田系统中水量平衡和氮素平衡,建立农田系统中氮素平衡和水分平衡的联立模型,并用此模型分析典型区域内农田系统中氮素随水分迁移的规律。分析表明:应用水量和氮平衡模型分析灌区农田系统中氮迁移及平衡,可以反映出农业面源污染物(氮)在整个农田系统中的去向,化肥使用量的降低和灌水量的减少,将有效的减少农田系统中氮素的输入量;秋灌—秋浇期间,玉米、番茄和葵花作物对氮的吸收率分别为17%、18%和32%,3种土壤中残留量分别为57%、60%和58%。依据河套灌区年施肥60万t计算,土壤残留量达到17.2万t。在秋灌-秋浇期间从黄河引入的氮总量达到1.21万t,随农田退水进入沟道的量为840 t。(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1年16期)

刘涓,张仕超,魏朝富[9](2010)在《西南丘陵山区塘堰系统对农田水量平衡的局地调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重庆市合川区大石镇高川等4个村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基于GIS软件中的水文分析模块,将研究区划分成27个有效集水区,研究了维修前后的塘堰系统对农田水量平衡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27个集水区在降雨平均水平下,由作物需水所引起的水资源短缺总量为245.6mm,通过塘堰系统可以使其减少127.88mm(维修前)和212.90mm(维修后);从时间上看,在7月份的作物需水短缺量高峰段,塘堰系统经过维修后,对作物需水短缺的保障系数从0.4提高到1;从空间上看,塘堰系统维修前,能保证整个集水区内因作物需水所引起水资源短缺的73%,维修后能保证整个集水区内因作物需水所引起水资源短缺的91%。(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宋振伟,张海林,黄晶,陈阜[10](2009)在《京郊地区主要农作物需水特征与农田水量平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FAO56灌溉分册推荐的作物系数法计算了京郊地区20个站点近46年10种主要农作物的需水量,并计算了需水量与亏水量的变化趋势,并以2006年北京种植结构为基础,对自然状态下的农田水量平衡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0种主要农作物的多年平均需水量在308.6-729.2mm之间;除冬小麦外,其他作物的需水量变化均呈显着上升趋势,每10年增加量在0.49-1.17mm之间,而亏水量变化则表现为夏玉米、春玉米、大豆、水稻和花生等作物显着上升,每10年上升1.10-1.45mm;10种主要农作物在自然状态下的多年平均总需水量为1293.8×106m3,蔬菜、春玉米、冬小麦和夏玉米的需水量分别为379.1×106m3(单位面积折合530.6mm)、291.7×106m(3400.8mm)、285.1×106m(3452.2mm)和194.6×106m(3308.6mm),占总需水量的88.9%;不同水文年型下,降水均不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农田水分以亏缺为主。(本文来源于《农业现代化研究》期刊2009年04期)

农田水量平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序列农田灌溉定额在水资源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制、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编制等水资源专业领域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基于水量平衡原理提出长序列农田灌溉定额测算方法;结合工作实践,详细阐述长序列农田灌溉定额测算所需的基础数据、基本参数和公式,讨论基础数据采集的关键点和长序列灌溉定额计算的复杂性,提出农田灌溉定额测算程序编制的思路,并以计算分区B为例,利用降水、蒸发等数据和灌溉试验确定的基本参数,在各计算分区内应用灌溉定额测算程序,计算旱作物和水稻不同生长期的灌溉期需水量。结果显示:计算分区B多年平均综合灌溉定额(毛)为4 545 m~3/hm~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田水量平衡论文参考文献

[1].梁海荣,李佳陶,李艳丽,赵英铭,冯伟.乌兰布和沙漠灌溉农田深层渗漏特征与水量平衡[J].中国沙漠.2019

[2].詹同涛,洪成,孟伟,赵凯,李瑞杰.基于水量平衡的长序列农田灌溉定额测算方法[J].人民黄河.2018

[3].陈军武.基于SHAW模型的干旱区农田水量平衡模拟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8

[4].韩雪.黄土塬区农田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量平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5].卢玺.基于水量平衡的农田灌溉预报系统设计[J].南方农业.2015

[6].赵丽雯,赵文智.西北绿洲农田玉米水量平衡和水分运移规律[J].科学通报.2014

[7].周飞.原州区东部山区农田水量平衡分析[J].价值工程.2011

[8].杜军,杨培岭,李云开,任树梅,王永忠.基于水量平衡下灌区农田系统中氮素迁移及平衡的分析[J].生态学报.2011

[9].刘涓,张仕超,魏朝富.西南丘陵山区塘堰系统对农田水量平衡的局地调控作用[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0

[10].宋振伟,张海林,黄晶,陈阜.京郊地区主要农作物需水特征与农田水量平衡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

论文知识图

华北平原天然状态下农田水量平衡华北平原天然状态下农田水量平衡1 京郊地区主要农作物需水特征与农田1 京郊地区主要农作物需水特征与农田2 冬小麦全生育期气温与降雨分布不同时期不同灌水量对作物蒸腾及土壤蒸...

标签:;  ;  ;  ;  ;  ;  ;  

农田水量平衡论文_梁海荣,李佳陶,李艳丽,赵英铭,冯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