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体系与沉积相论文_韩旭

导读:本文包含了沉积体系与沉积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体系,地层,盆地,阜康,沙河,地层学,组合。

沉积体系与沉积相论文文献综述

韩旭[1](2019)在《阜康断裂带及北缘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层序地层对比与沉积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阜康断裂带及其北缘下侏罗统八道湾组煤炭资源及煤层气资源丰富,预测煤炭资源量84亿吨,预测煤层气资源量约450亿方。阜康断裂带中部的白杨河、CSD井区更是率先获得了我国中-低煤阶煤层气工业化突破,现今已完钻100余口煤层气生产井,年产能达6000万方,有效缓解乌鲁木齐目前天然气紧缺的状况。研究区资源潜力巨大,但是由于前人对阜康断裂带及其北缘层序及沉积研究不够具体精细,层序地层对比、沉积演化规律及聚煤规律认识不清,严重制约了研究区后续资源勘探开发工作的进展。基于此,本次选题针对阜康断裂带及北缘进行层序格架划分与聚煤规律研究,以阜康断裂带及北缘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为研究重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以钻孔岩心识别、测井相识别、勘探成果再认识为线索,通过等时层序格架、沉积相分析、沉积环境具体刻画等手段开展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地层对比与沉积体系研究,最终明确了煤层发育富集规律,这对后期煤层气滚动勘探及其他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提供了指导。通过层序界面的识别,建立了阜康断裂带及北缘八道湾组的对比方案。该层序划分方案可在全区的钻井剖面间进行良好的对比。早侏罗世早期具有填平补齐、向四周超覆尖灭的沉积特征。通过野外露头剖面观察、岩心描述建立了典型沉积相序列,识别出辫状河叁角洲、湖泊相及沼泽4种沉积体系,主要聚煤环境以辫状河叁角平原沼泽及前缘水下分流间湾最为发育。研究区沉积演化可概括为填平补齐期、首次聚煤期、聚煤迁移期、持续水进期4个阶段。坡折带、湖平面、沉积环境共同控制了该区的聚煤模式,盆内一级构造与周缘的构造凸起带共同控制了阜康断裂带及北缘的古地理格局,并决定了富煤带的位置及延伸方向。盆内的断坡带与断阶带决定了沉积体系的基本特征及富煤中心的位置和发育情况。最终在阜康断裂带及北缘形成砂沟、白杨河、煤圈沟、西沟4个聚煤中心。(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6-30)

王辉,夏非,张永战,高抒,李家彪[2](2019)在《江苏中部海岸西洋潮流通道区域晚更新世古地貌与沉积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黄海曾是长江和黄河两大河流输送的陆源沉积物重要的汇,其沉积记录含有河流演化的丰富信息。江苏海岸中部、南黄海西侧、辐射沙脊群西北的西洋潮流通道及其邻区受到古黄河与古长江的交互影响,其古地貌与沉积地层等研究尚显不足。利用该区多次采集获得的长约380 km的浅层地震剖面数据,结合钻孔资料,分析了西洋浅部地震层序,探讨了其沉积环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洋潮流通道区域在平均海面以下33~49 m处,存在一个强振幅、中频率、高连续性的区域性反射界面,与对比钻孔中滨岸沼泽沉积的顶面相对应,代表一个不整合的古地貌面;该界面深度的空间插值结果反演的古地貌面与下伏的沟槽状切割-充填反射结构,揭示了数条沿NE方向延伸的古水道,并集中分布于古地貌面北部相对低洼的区域,为南黄海内陆架晚更新世某古水系的一部分;该古地貌面系末次冰消期的海侵冲刷面,其上覆是全新世滨浅海沉积,下伏是晚更新世末期的洪泛平原或滨岸沼泽或充填下切古河道或古潮道等沉积。对该区域性反射界面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弄清南黄海西部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体系演化历史,提升对辐射沙脊群形成演化的认识。(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娄凤芹[3](2019)在《五号桩油田桩66地区沙叁下亚段深湖浊积岩沉积体系沉积相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利用岩心资料、测井资料与地震资料对五号桩油田沙叁下亚段Ⅱ油组储层沉积微相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沙叁下亚段沉积有南北两个物源,沉积物从南北两个方向搬运入湖,形成深湖浊积岩沉积体系,发育中扇和外扇两种亚相类型,进一步细分为水道微相、侧缘微相、水道间微相,前缘微相4种沉积微相。(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9年06期)

邓莉,刘君龙,钱玉贵,张世华,王天云[4](2019)在《川西地区龙门山前带侏罗系物源与沉积体系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前陆盆地山前带近源体系是近几年沉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难点。侏罗系沉积期,川西地区龙门山前带发育了一套近源粗粒沉积体系。笔者充分利用全区覆盖的叁维连片地震数据、测录井、岩心及野外露头资料,分析了不同时期物源特征和沉积体系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侏罗系沉积期,龙门山前带共发育来自短轴和近长轴2个方向的5套物源体系;(2)下侏罗统主要发育冲积扇-曲流河叁角洲-滨浅湖-半深湖沉积体系,中、上侏罗统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叁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3)龙门山前带可以划分3种沉积模式,分别为早侏罗世、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沉积模式。通过研究,不仅能够为龙门山前带侏罗系致密砂岩气藏的勘探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而且可以完善对近源冲积体系粗粒储层的认识。(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袁勇,陈建文,张银国,张玉玺,梁杰[5](2018)在《南黄海盆地上二迭统——下叁迭统的沉积体系特征与沉积充填模式(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南黄海盆地中—古生代海相地层发育齐全且厚度较大,一直未获得实质性的油气勘探突破。研究认为,南黄海盆地上二迭统—下叁迭统可作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基于南黄海盆地钻井资料,以岩电组合旋回性特征及特殊岩性为依据,将长期基准面旋回划分为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MC1-MC5)。在此基础上,依据基准面旋回变化和沉积环境的变迁,结合钻井沉积相及地震相特征,对南黄海盆地二迭系—叁迭系的沉积体系及充填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黄海盆地二迭系龙潭组、大隆组和叁迭系青龙组发育6大沉积体系—河流沉积体系、叁角洲沉积体系、潮坪沉积体系、开阔台地沉积体系、局限台地沉积体系、陆棚沉积体系;龙潭组、大隆组和青龙组沉积体系具有水体西北深、东南浅的分布特征;上二迭统—下叁迭统发育两种基准面旋回充填模式,即上二迭统龙潭组相对稳定的潮坪相和上二迭统大隆组—下叁迭统青龙组快速海侵的陆棚相至稳定的台地相,这些模式可为南黄海盆地中—古生界油气地质评价提供基础依据。(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期刊2018年12期)

高鹤,胡明毅,邓庆杰,刘丹[6](2018)在《松辽盆地古龙凹陷葡萄花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松辽盆地古龙凹陷葡萄花油层发育大面积浅水叁角洲储层砂体,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然而研究储层砂体复杂多变、沉积体系认识不清等现实问题成为制约浅水叁角洲油气勘探开发的瓶颈。本文利用20口岩心、360余口测录井、重矿物、二维地震等资料,对研究葡萄花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进行精细研究,研究表明:(1)葡萄花油层可分为一个长期基准面旋回(LSC1),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MSC1、MSC2、MSC3)和8个短期基准面旋回(SSC1-SSC8)。短期基准面旋回主要发育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对称型结构(A1)、上升半旋回与下降半旋回接近相等的近完全-完全对称型结构(C2)和以上升半旋回或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结构(C1、C3);(2)总结了23种岩相类型,5种细砂岩相,10种粉砂岩相,8种泥岩相,建立了5种岩相组合模式;(3)研究区的大量的泥岩统计表明,颜色在不同区域不同层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葡萄花油层内部的泥岩多为灰绿色,且含有钙质结核。而在油层顶底的泥岩为黑色、灰黑色,且含大量肉眼可见的介形虫化石,表明研究区葡萄花油层发育浅水叁角洲-湖泊沉积体系,进一步划分为叁角洲前缘和滨浅湖2个亚相,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支流间湾、浅湖砂坝、浅湖泥等6种微相。(4)利用聚类法对重矿物进行组合分析,认为母岩类型与研究区西部和北部的母岩类型相符,均为中酸性岩浆岩、酸性岩浆岩;ZTR指数也呈现出西北、北部向中间升高的特征,物源方向主要来于研究区的西部和东北部;(5)SSC1-SSC2时期主要受东北部物源影响,滨浅湖范围较小,南部局部地区存在剥蚀,储层砂体以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为主,河道规模发育较大,厚度在3-10m,SSC3-SSC6时期逐渐受主要西部物源影响,东北部物源逐渐萎缩,储层砂体以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为主,河道规模逐渐萎缩,厚度在2-8m,SSC7-SSC8时期,东北部滨浅湖范围不断扩大,研究区主要受西部物源影响,储层砂体以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浅湖砂坝为主,此时水下分流河道逐渐萎缩。综合表明SSC1-SSC2时期砂体连续沉积厚度相对较大,为最有利的砂体分布层位。研究成果将为研究区下一步油气挖潜及增储上产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刘湘,郭建华,旷理雄,刘辰生,李杰[7](2018)在《巴布亚盆地新生界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给巴布亚盆地新生界勘探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工区钻井测井的综合分析,结合地震资料,系统研究巴布亚盆地新生界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体系,并研究其平面展布特征,总结盆地碎屑岩-碳酸盐岩的混合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巴布亚盆地新生界发育11个叁级层序,其中古近系发育4个叁级层序,新近系发育6个叁级层序,第四系发育1个叁级层序;在层序地层格架下,主要发育碳酸盐岩和叁角洲2个大沉积体系;Mendi组礁灰岩(Esq2—Esq3层序)与上覆地层Darai组(Nsq1—Nsq3层序)形成局部储盖组合,Darai组(Nsq1—Nsq3层序)的生物礁灰岩与上覆的前叁角洲的Orubadi组(Nsq4—Nsq6层序)泥岩为新生界最主要的储盖组合。(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王春华[8](2018)在《松辽盆地南部伏龙泉断陷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为基础,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对伏龙泉地区断陷层开展层序地层识别、划分和对比,将伏龙泉断陷划分为4个二级层序、10个叁级层序。通过层序地层学研究,采用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域的思路,建立伏龙泉断陷层序地层格架。明确了伏龙泉断陷地区的沙河子组—泉头组的层序地层格架主要特征—断陷层呈现"快速沉降、断超结合、边缘多期剥蚀"的地层充填特征,"断超结合型—坡折超覆型—断坳转换型"层序构型演化特征,"东厚西薄、南北互补"的层序时空展布格局。(本文来源于《内江科技》期刊2018年03期)

邹爽,许中杰,程日辉,高丹[9](2018)在《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侏罗纪古地形与沉积体系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经历了多期复杂的构造演化,同沉积期盆地的古地形控制了物源区、沉积区及沉积物的搬运方向和方式。本文利用单井剥蚀量和原始沉积厚度计算、构造沉降量计算等方法,恢复了东部坳陷中侏罗世(J_2SQ1和J_2SQ2)和晚侏罗世(J_3SQ1和J_3SQ2)的古地形。J_2SQ1时期盆缘隆起连片,东部隆起已初具雏形,东部隆起两侧形成了两个凹陷区;J_2SQ2时期东部隆起扩大,成为坳中隆起,隆起两侧的凹陷区加深,北部的凹陷逐渐转变为主凹陷区;J_3SQ1时期东部隆起两侧凹陷继续加深;J_3SQ2凹陷区抬升,盆地整体沉积面积比前期略有减小。构造古地形控制了沉积物搬运和堆积。古隆起、古斜坡是沉积物通道,控制砂体的堆积和分布,其中陡坡带发育冲积扇和扇叁角洲沉积,而缓坡带发育河流和叁角洲沉积;古凹陷是沉积物的堆积场所,一般发育水下扇和湖泊沉积。东部隆起作为坳中隆起,不仅分隔了凹陷区,且成为重要的物源区。(本文来源于《世界地质》期刊2018年01期)

蔡全升[10](2017)在《小型陆相断陷湖盆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体系发育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断陷盆地作为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类型,其油气资源极其丰富。然而,人们在以往的研究中更多的集中于大中型断陷盆地,而对于面积小、水体浅、物源近且沉积速率大的深层小型断陷湖盆关注较少。松辽盆地作为我国东部大型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其深层发育多个大小不一的断陷盆地,目前针对这些断陷的油气勘探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先后发现了徐深1、汪家屯、昌德、肇州西、秦家屯、腰英台、长岭等多个大气田,但主要突破多集中于大中型断陷盆地(>1000km2)及营城组火山岩及以上地层中,对于小型断陷沙河子组以下碎屑岩地层突破较少。最新完钻的徐家围子北部条带状窄断陷区的宋深9H井在沙河子组获得日产20.8×104m3的工业气流,显示出该地区深层小型断陷沙河子组碎屑岩同样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可以作为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储量的重要接替领域。由于小型断陷湖盆的油气勘探工作长期以来没有得到重视,人们对于深层小型断陷湖盆的地质研究工作较为薄弱,其油气富集规律认识尚不深入,特别是这种深层小型断陷湖盆沉积充填特征及其对油气富集的控制机制还不清楚,导致目前针对小型断陷湖盆的油气勘探受到了严重制约。为此本文以徐家围子北部小型断陷区强烈断陷期沙河子组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现有的地质、测井以及地震资料,开展层序地层学研究、沉积体系研究以及油气富集规律分析,总结小型断陷湖盆强烈断陷期沉积特征,指出小型断陷湖盆有利勘探区带,为松辽盆地深层小型断陷和相类似断陷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指导依据。本文通过相关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认识:(1)提出了适用于所有背景条件下的陆相湖盆二分型层序地层结构模式,据此识别出了研究区沙河子组不同级别层序界面,并重新建立了沙河子组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不同构造背景和物源体系下小型断陷湖盆层序构成样式。在一个湖平面变化周期内将湖平面变化趋势中相对湖平面最高与最低的时期形成的等时界面作为体系域边界,将一个层序划分为湖侵和湖退体系域,并根据二分单元内是否具有初始稳定湖平面上升阶段和初始稳定湖平面下降阶段,将其层序划分为早期湖侵、晚期湖侵、早期湖退和晚期湖退四个体系域。根据这一新的层序结构模型,识别了沙河子组不同级别的层序界面,并将沙河子组划分为一个二级层序和四个叁级层序,自下而上分别是Sq1、Sq2、Sq3与Sq4,下部叁个叁级层序可划分为湖侵体系域与湖退体系域,上部Sq4由于资料较为丰富,根据单井旋回特征可划分为早期湖侵体系域、晚期湖侵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由此建立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层序地层格架,并提出了小型断陷湖盆层序地层发育模式。(2)通过岩心精细观察与描述,结合测录井资料综合分析,确定了研究区沙河子组沉积相类型,明确了不同沉积相的地质-测井响应特征和解释模式。结果显示研究区沙河子组岩石类型包括砾岩、角砾岩、砂岩、泥岩、煤层以及火山沉沉积岩等。沉积相类型可划分为扇叁角洲、辫状河叁角洲、湖泊、近岸水下扇以及火山沉积五类。扇叁角洲作为快速混杂堆积的产物,以典型的厚层角砾岩或砾岩沉积为特征,成像测井上砾石亮斑模糊,暗色高导杂基多见,测井曲线箱状特征不明显,多锯齿化;辫状河叁角洲以砂岩或砂质砾岩沉积为特征,砾石分选磨圆好,成像测井上可见明显的亮色轮廓,测井曲线上箱状特征明显;湖泊相多为大套暗色泥岩夹煤层沉积,成像测井上可见亮色高阻条带;火山沉积岩测井曲线上为异常自然伽马响应,成像测井上为线状模式;近岸水下扇为以典型的暗色泥质杂基支撑砾岩沉积为特征,见于盆地陡坡带边缘。(3)通过地震剖面的精细观察与对比,确定了研究区沙河子组地震相类型,通过单井沉积相标定确定了不同地震相的沉积解释模式,刻画出沙河子组层序格架内地震相平面分布规律。研究区沙河子组地震相根据地震剖面上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顶底同相轴接触关系以及振幅等参数,将划分为板状前积、透镜状前积、楔状前积、丘状杂乱、楔状杂乱、锥状杂乱、席状平行-亚平行中强振幅、席状平行-亚平行中弱振幅、席状披盖反射和条带状异常强反射等10类。其中楔状或丘状杂乱地震相以及楔状或透镜状前积地震相主要代表的多是扇叁角洲沉积,席状平行-亚平行地震相多代表的是辫状河叁角洲和湖泊沉积相,板状前积地震相代表辫状河叁角洲沉积,条带状异常强反射代表的是火山沉积环境,席状披盖代表湖泊沉积,锥状杂乱反射地震相为构造活动影响下的结果。通过line地震剖面的逐一观察解释,刻画了层序格架内地震相平面分布规律。(4)在叁级层序体系域单元内,通过多因素综合分析,刻画了研究区沙河子组沉积体系分展布特征,分析了沙河子组在垂向上的沉积演化规律,总结了小型断陷湖盆沉积充填特殊性。研究区沙河子组主要受多个东西向短轴物源供给的影响。在沙河子组早期,盆地范围小、物源近、沉积物搬运距离短、岩石成熟度低,沉积体系主要为扇叁角洲,湖泊受短轴物源影响发育局限;随着断陷活动的持续加强,盆地范围不断扩大,沉积相带展布开始出现东西分异特征,东部缓坡带过渡为辫状河叁角洲沉积,西部陡坡带仍为扇叁角洲沉积,湖泊相带的分布范围随着盆地的扩大而逐渐扩大。在此基础上,通过与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强烈断陷期沙河街组沙叁段对比,总结出了研究区小型断陷湖盆强烈断陷期盆地沉积特殊性,并建立了相应的沉积模式。(5)根据沙河子组沉积充填演化规律,结合储层与烃源岩发育特征以及最新的勘探实践成果,指出了小型断陷强烈断陷期地层有利勘探区带。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沙河子组烃源岩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成熟度高,有机质类型以Ⅱ型干酪根为主,利于大量生气。烃源岩赋存样式有砂泥交互型和煤泥交互型两种,其中优质烃源岩通常发育于盆地范围较大时期的深断带内且以煤泥交互型为主。储层分析发现,沙河子组扇叁角洲与辫状河叁角洲砂砾岩普遍含气且均可作为储层,但储层物性都较差,孔隙度多低于10%,渗透率普遍低于1×10-3um2,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厚层连续沉积砂砾岩储层通常发育于盆地边缘。现今勘探结果显示,产气层多为沙河子组Sq4,特别是Sq4-RST与厚层优质湖相烃源岩相邻或覆盖其上的大套厚层砂砾岩,表明在小型断陷湖盆油气勘探工作中确定大套厚层优质烃源岩的发育位置、发育层位以及与之具有良好空间配置关系的砂砾岩体是取得勘探突破的关键。(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期刊2017-05-01)

沉积体系与沉积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南黄海曾是长江和黄河两大河流输送的陆源沉积物重要的汇,其沉积记录含有河流演化的丰富信息。江苏海岸中部、南黄海西侧、辐射沙脊群西北的西洋潮流通道及其邻区受到古黄河与古长江的交互影响,其古地貌与沉积地层等研究尚显不足。利用该区多次采集获得的长约380 km的浅层地震剖面数据,结合钻孔资料,分析了西洋浅部地震层序,探讨了其沉积环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洋潮流通道区域在平均海面以下33~49 m处,存在一个强振幅、中频率、高连续性的区域性反射界面,与对比钻孔中滨岸沼泽沉积的顶面相对应,代表一个不整合的古地貌面;该界面深度的空间插值结果反演的古地貌面与下伏的沟槽状切割-充填反射结构,揭示了数条沿NE方向延伸的古水道,并集中分布于古地貌面北部相对低洼的区域,为南黄海内陆架晚更新世某古水系的一部分;该古地貌面系末次冰消期的海侵冲刷面,其上覆是全新世滨浅海沉积,下伏是晚更新世末期的洪泛平原或滨岸沼泽或充填下切古河道或古潮道等沉积。对该区域性反射界面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弄清南黄海西部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体系演化历史,提升对辐射沙脊群形成演化的认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沉积体系与沉积相论文参考文献

[1].韩旭.阜康断裂带及北缘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层序地层对比与沉积体系研究[D].新疆大学.2019

[2].王辉,夏非,张永战,高抒,李家彪.江苏中部海岸西洋潮流通道区域晚更新世古地貌与沉积体系研究[J].海洋学报.2019

[3].娄凤芹.五号桩油田桩66地区沙叁下亚段深湖浊积岩沉积体系沉积相研究[J].化工管理.2019

[4].邓莉,刘君龙,钱玉贵,张世华,王天云.川西地区龙门山前带侏罗系物源与沉积体系演化[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9

[5].袁勇,陈建文,张银国,张玉玺,梁杰.南黄海盆地上二迭统——下叁迭统的沉积体系特征与沉积充填模式(英文)[J].Journ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2018

[6].高鹤,胡明毅,邓庆杰,刘丹.松辽盆地古龙凹陷葡萄花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研究[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7].刘湘,郭建华,旷理雄,刘辰生,李杰.巴布亚盆地新生界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体系[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8].王春华.松辽盆地南部伏龙泉断陷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体系研究[J].内江科技.2018

[9].邹爽,许中杰,程日辉,高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侏罗纪古地形与沉积体系分布[J].世界地质.2018

[10].蔡全升.小型陆相断陷湖盆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体系发育特征研究[D].长江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井至Jin9井砂体连井对比剖面一12乌尔逊凹陷乌北次凹层序一体系域内...一13乌尔逊凹陷巴彦塔拉地区层序一体系...一41贝尔凹陷西部次凹层序地层序列和生...一巧乌尔逊凹陷南部东斜坡带层序一体系...一16贝尔凹陷西部次凹层序一体系域内沉...

标签:;  ;  ;  ;  ;  ;  ;  

沉积体系与沉积相论文_韩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