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潘-甘孜造山带东缘松林口岩体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松潘-甘孜造山带东缘松林口岩体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论文摘要

松林口花岗岩体出露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东缘,紧邻鲜水河断裂带,由边部花岗闪长岩和中部二长花岗岩组成,岩石中含有大量的二长闪长岩暗色包体。暗色包体在岩体边部中含量更多,直径多为1030cm,少量可达50cm以上。本次对采集的10件岩体和1件暗色包体样品,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研究,并从岩石学、地球化学角度来分析讨论,成果如下:角闪石、黑云母等大量存在于岩体与暗色包体中,暗色包体中可见辉石矿物。暗色包体SiO2含量为54.24%,K2O/Na2O为4.24,全碱(ALK)含量为7.34%,里特曼指数(σ)为4.63;岩体SiO2含量介于56.56%68.99%之间,全碱含量3.78%6.82%,K2O/Na2O=1.021.93,σ=1.011.93,岩体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系列。中部二长花岗岩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1.0061.046,属弱过铝质;边部花岗闪长岩铝饱和指数A/CNK=0.7360.958,为准铝质;Mg#值总体为46.7361.27,P2O5与SiO2呈负相关。岩石具有轻稀土富集的特点,LREE/HREE=2.678.31,LaN/YbN比值为2.119.74,轻、重稀土分异较明显,轻稀土配分曲线呈右倾分布,重稀土配分曲线起伏小,表现较为一致的舒缓水平状。所有岩石样品均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暗色包体和边部花岗闪长岩具有弱的负Ce异常、中部二长花岗岩具有轻微的Ce正异常;总体上松林口岩体及其包体富集LILE元素,Rb/Sr平均值0.44,Ta、Nb、P、Ti等HFSE元素相对亏损,Nb/Ta比值分异与角闪石、黑云母矿物分离结晶有关,P、Ti强烈亏损,可能与磷灰石和含钛矿物(如钛铁矿)等的结晶分离有关。在Zr-SiO2图解和Y-SiO2图解中样品均落于I型花岗岩内。结合岩石矿物组成、主微量元素特征,松林口岩体属于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松林口边部花岗闪长岩、中部二长花岗岩及其中暗色包体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12.6±1.0Ma(MSWD=0.55)、222.4±1.1Ma(MSWD=0.39)、225.2±1.0Ma(MSWD=0.35)。松林口边部花岗闪长岩与中部二长花岗岩结晶年龄相差约10Ma,二者为同一岩浆源区,是两次侵入作用形成的。二长花岗岩锆石εHf(t)介于-9.09-6.86,二阶段模式年龄TCDM在1524.9Ma1666Ma之间;暗色包体εHf(t)介于-5.27-1.09,TCDM在1326.7Ma1592.8Ma之间。在锆石U-Pb年龄-εHf(t)图解中,样品均落在1.87Ga地壳演化线之上。二长花岗岩体的Th/U和Nb/Ta比值分别为5.0112.21,暗色二长闪长岩包体的Th/U和Nb/Ta比值分别为2.62、10.0,暗示松林口岩体是下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在弧-陆碰撞和陆-陆碰撞挤压构造背景下,松潘-甘孜造山带底部软流圈物质上涌,幔源基性物质的加入导致造山带下部中元古代扬子克拉通基底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基性岩浆与壳熔岩浆的混合作用是松林口岩体中暗色包体形成的主要机制。随着造山作用的持续和地壳的进一步增厚,下地壳发生岩石圈拆沉,带内由挤压环境向伸展环境转变,拆沉作用和伸展作用造成的大量幔源岩浆上涌,致使地壳的熔融程度进一步升高,并出现多层次的熔融。松林口边部花岗闪长岩是岩浆混合的结果,此阶段壳幔岩浆混合作用进行的更彻底,暗色包体和花岗闪长岩的地球化学数据亲缘性较早期二长花岗岩更好,较晚的花岗闪长岩携带了更多的暗色包体。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花岗岩成因与分类
  •     1.2.2 区域花岗岩成因机制与物源
  •   1.3 交通位置与自然地理
  •   1.4 技术路线
  •   1.5 论文完成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2 变质作用
  •     2.2.1 区域变质作用
  •     2.2.2 接触变质作用
  •     2.2.3 动力变质作用
  •   2.3 构造
  •   2.4 岩浆岩
  •   2.5 矿产
  • 第3章 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   3.1 岩体地质特征与样品采集
  •   3.2 岩相学特征
  •   3.3 地球化学特征
  •     3.2.1 样品测试方法
  •     3.2.2 主量元素特征
  •     3.2.3 微量元素特征
  • 第4章 锆石U-Pb定年与Hf同位素特征
  •   4.1 分析方法
  •   4.2 锆石U-Pb测试结果
  •     4.2.1 花岗闪长岩(岩体边部)
  •     4.2.2 二长花岗岩(岩体中部)
  •     4.2.3 闪长质包体
  •   4.3 锆石Hf同位素测试结果
  • 第5章 岩体的成因探讨
  •   5.1 花岗岩成因类型
  •   5.2 暗色包体成因类型
  •   5.3 花岗岩物质来源
  •   5.4 构造环境与成因演化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叶亚康

    导师: 曾敏

    关键词: 松潘甘孜造山带,型花岗岩,锆石年代学,锆石同位素,花岗岩成因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地质学,地质学,地质学

    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四川九龙-可尔因大型锂资源基地综合调查评价》(项目编号:DD20190185)

    分类号: P597.3;P587

    DOI: 10.26986/d.cnki.gcdlc.2019.000045

    总页数: 83

    文件大小: 8070K

    下载量: 34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国东部苏鲁造山带的印支期俯冲极性及其造山过程[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7(04)
    • [2].江南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7(05)
    • [3].造山带:认识地球的窗口[J]. 地球 2017(09)
    • [4].西昆仑造山带区域成矿规律研究[J]. 世界有色金属 2016(10)
    • [5].复合造山作用和中国中央造山带的科学问题[J]. 中国地质 2010(01)
    • [6].辽-吉造山带东南边界位置探讨[J]. 科学通报 2017(24)
    • [7].兴蒙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探讨[J]. 地下水 2013(05)
    • [8].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研究进展[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09)
    • [9].苏鲁造山带碱性岩的成因研究——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证据[J]. 矿物学报 2010(02)
    • [10].浅析大陆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 化工管理 2019(02)
    • [11].中国造山带动力学研究中的数值模拟应用与发展[J]. 地质力学学报 2019(02)
    • [12].江南造山带内二叠系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3(05)
    • [13].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晚古生代沉积充填与兴蒙造山带“软碰撞”的耦合[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1(04)
    • [14].雪峰造山带新元古代构造演化框架[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1(03)
    • [15].江南造山带是否格林威尔期造山带?——关于华南前寒武纪地质的几个问题[J]. 高校地质学报 2008(01)
    • [16].造山带概念的由来与演变及问题探讨[J]. 吉林地质 2008(03)
    • [17].苏鲁造山带地壳上地幔结构层析成像研究[J]. 地球科学 2020(07)
    • [18].滇西漕涧地区崇山造山带伟晶岩的发现与地质意义[J]. 矿物学报 2020(05)
    • [19].兴蒙造山带的基底属性与构造演化过程[J]. 地球科学 2019(05)
    • [20].黑龙江完达山造山带填图方法实践及意义[J]. 地质通报 2017(11)
    • [21].苏鲁造山带深部构造的接收函数图象[J]. 岩石学报 2009(07)
    • [22].汇聚造山带变质矿物冠状反应边及生长环带[J]. 云南地质 2008(04)
    • [23].兴蒙陆内造山带[J]. 岩石学报 2018(10)
    • [24].喜马拉雅造山带南北向裂谷的冷缩成因模型[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7(02)
    • [25].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变质作用与部分熔融[J]. 岩石学报 2017(08)
    • [26].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弧盆构造格局[J]. 地质论评 2016(02)
    • [27].兴蒙造山带前中生代构造单元划分初探[J]. 岩石学报 2014(07)
    • [28].内蒙古中-东部兴蒙造山带古生代沉积记录:对物源特征及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的指示[J]. 科学通报 2012(07)
    • [29].中国东北兴蒙-吉黑造山带造山作用结束的标志——来自晚三叠世磨拉石(大地构造相)的证据[J]. 地质与资源 2011(06)
    • [30].大别-苏鲁造山带在朝鲜半岛可能的构造表现[J]. 地质通报 2008(10)

    标签:;  ;  ;  ;  ;  

    松潘-甘孜造山带东缘松林口岩体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