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缓冲吸能装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装置,车钩,保险杠,地压,台车,西安,动力学。
缓冲吸能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孙明英[1](2019)在《客车碰撞缓冲吸能装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客车前部耐撞性结构特点,提出客车用碰撞缓冲吸能装置的设计要求。通过仿真和试验的方法,对不同截面形状、材料、加工工艺的碰撞缓冲吸能装置的吸能能力、变形模式和平均碰撞力进行详细分析。结果显示采用6063P铝合金制作的吸能装置变形模式稳定,压溃力曲线平稳,满足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9年17期)
郝志勇,刘亚强,潘一山[2](2018)在《矿用缓冲吸能装置及其填充材料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冲击地压矿井支护立柱防冲性能,设计缓冲吸能装置与3种填充材料,采用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方法,研究装置及3种填充材料吸能防冲特性,结果表明:缓冲吸能装置可实现柱径100 mm时初承力为90 k N的预期目标;3种填充材料均有良好的缓冲和吸能作用,钢板和钢管夹芯材料的各项性能指标均优于泡沫材料,且总吸能多、载荷波动系数小,缓冲作用时间长;2种夹芯材料的载荷峰值都高于泡沫材料,分别提高了5 k N和3 k N;钢管夹芯材料的总吸收能量比泡沫材料和钢板夹芯材料的强度分别高出33.7%和9.1%,而比吸能比其他2种填充材料的对应指标分别提高了9.6%和7.3%;2种夹芯材料的峰值载荷、平均压溃载荷、载荷波动系数接近,钢管夹芯材料的总吸收能量和比吸能都高于钢板夹芯材料,而钢板夹芯材料比钢管夹芯材料的卸载能力强。吸能缓冲装置与填充材料组成的刚-柔耦合支护体系可有效增强立柱抗冲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冲击地压事故造成的各种损失。(本文来源于《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王晋乐,田爱琴,赵士忠,车全伟[3](2018)在《机车车辆车钩缓冲装置及吸能装置的耐撞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某机车车体结构的耐碰撞性能,基于仿真软件的工程应用,建立了详细有效的机车车辆车体结构非线性动力学有限元模型.其中,重点对机车车钩缓冲装置和吸能装置进行了详细的有限元模拟.并以装有车钩缓冲装置和吸能装置的机车以10 km/h速度撞击刚性墙为例,验证了该机车的耐碰撞性能.结果表明,该机车在碰撞过程中,车钩缓冲装置和吸能装置很好的发挥了其能量吸收作用,机车车体结构没有发生塑性变形.(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张俊飞[4](2017)在《基于磁流变液的汽车碰撞缓冲吸能装置主动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在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的同时,也给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发起了挑战,交通事故已成为人类生命安全的重要威胁。提高汽车的被动安全性,减少汽车在碰撞过程中对驾驶员和乘客的伤害,并减少财产损失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保险杠是汽车发生正面碰撞首先接触的部分,提高保险杠的缓冲吸能特性,对提高汽车的被动安全至关重要。为提高汽车保险杠缓冲吸能特性,国内外学者从结构设计优化、新型材料的应用、加装缓冲吸能装置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这些保险杠的刚度都不能根据碰撞环境的变化进行自我调节。本文针对传统汽车保险杠吸能装置刚度不可控、对不同碰撞环境适应性差、变形后不能重复使用的问题,结合磁流变液响应时间短、阻尼力可控、耗能低、剪切屈服力大的特点,设计应用于汽车保险杠的磁流变液缓冲吸能装置,并对其进行主动控制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汽车碰撞能量衰变特性研究。利用有限元软件Hypermesh和LS-DYNA对传统吸能式保险杠汽车碰撞过程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研究传统吸能式保险杠汽车碰撞过程的能量衰变特性,分析吸能盒的变形过程和吸能特性,为磁流变液缓冲吸能装置的设计及主动控制提供基础。(2)汽车保险杠磁流变液缓冲吸能装置优化设计。基于磁流变液的特性和修正的Bingham模型完成磁流变液缓冲吸能装置的设计,并对结构参数进行优化。通过对装有磁流变液缓冲吸能装置的汽车整车碰撞仿真,结果表明磁流变液缓冲吸能装置可以提高汽车的被动安全性。(3)基于模糊PID控制的磁流变液缓冲吸能装置主动控制研究。建立整车碰撞控制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基于模糊PID控制原理设计了模糊PID控制器,在Matlab/Simulink环境进行模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通过模糊PID控制器可以有效对磁流变液缓冲吸能装置进行主动控制,使其在碰撞过程刚度可控、吸能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7-04-20)
赵树恩,张俊飞,李玉玲,林繁国[5](2016)在《磁流变液的汽车碰撞缓冲吸能装置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目前汽车保险杠刚度不可控、对不同碰撞环境适应性差的问题,针对磁流变液流变特性可控且吸能量大的特点,设计出阻尼力可控的保险杠缓冲吸能装置。以最大阻尼力和动态范围为优化目标,采用Matlab遗传算法对结构参数进行优化。分别建立装有传统吸能式保险杠和装有磁流变液缓冲吸能装置的整车碰撞模型,进行碰撞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装有磁流变液缓冲吸能装置的汽车整车变形和最大碰撞力明显减小,可以有效减小对人员的伤害,提高汽车的被动安全性。(本文来源于《噪声与振动控制》期刊2016年06期)
桑静波,苗勃[6](2016)在《沈阳地铁1号线列车车钩缓冲装置吸能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沈阳地铁1号线列车的车钩缓冲装置在不同速度工况下发生冲击碰撞时各参数变化情况进行研究。首先叙述该车钩缓冲装置的配置及参数要求,其次论述多体系统动力学相关原理并建立其碰撞时的数学模型,最后通过SIMPACK软件建立模型进行动力学仿真计算,得出最大车钩力、缓冲器行程、可压溃管行程等参数的数值并验证其合理性。(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轨道交通》期刊2016年03期)
曹松[7](2016)在《基于聚氨酯管的台车碰撞缓冲吸能装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台车碰撞试验是研究汽车被动安全性能的重要方法,其通过复现特定波形对固定在台车上的汽车安全系统进行性能评价,这种试验重复性好且有较高效益成本比。碰撞缓冲吸能装置是台车碰撞试验的关键部件,不仅需要吸收台车碰撞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还要保证试验台车的减速度曲线满足相关法规要求或特定实车车型的减速度曲线要求。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被动安全研究领域的台车试验,有必要研究和开发重复性好、成本低以及可调波形的台车碰撞吸能缓冲装置。本文以满足不同汽车安全法规的减速度曲线要求为目标,首先通过分析、对比国内外台车缓冲吸能装置的类型、原理、特点并结合本实验室现有设备条件,设计了两套以聚氨酯管为核心吸能元件的缓冲吸能装置(方案一台车冲击导向滑车;方案二台车冲击连接杆)。其次对该缓冲吸能试验装置进行了试制并开展了多组台车试验探究两套试验装置能否满足试验强度要求并复现类似法规减速度波形。然后利用台车试验数据建立了台车与缓冲吸能装置的有限元仿真模型并进行了验证,通过聚氨酯单轴压缩试验获得了在工程上应用广泛且预测精度较高的聚氨酯材料本构模型Mooney-Rivlin中的关键参数。最后,研究了台车质量、橄榄头最大外径以及连接杆根数对减速度波形的影响,优化了台车前端缓冲橡胶垫的硬度并调试出满足不同汽车安全法规要求的多组减速度波形。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聚氨酯管为核心吸能元件的两套缓冲吸能装置基本能够满足试验强度要求,但方案二所产生的减速度波形干扰波更少,因此确定方案二试验装置用于后续研究;基于方案二建立的有限元仿真模型具有有效性且优化缓冲橡胶垫后的仿真模型能够调试出满足汽车安全法规要求的减速度波形。(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6-05-10)
林繁国[8](2015)在《汽车碰撞能量衰变特性研究及磁流变液缓冲吸能装置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公路交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汽车总保有量也在急剧增长,然而汽车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重大安全问题。很多专家、学者对缓冲吸能式保险杠做了大量研究,在保险杠与车身连接方式、吸能装置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及轻量化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都是被动缓冲吸能装置,对不同冲击质量、不同撞击速度的适应性差。磁流变液作为一种新型的智能材料,具有磁流变效应特性、响应时间短、功耗低、剪切屈服强度大且可控等特点,因而基于磁流变技术的缓冲器或阻尼器在冲击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结合汽车缓冲吸能式保险杠能够瞬间将汽车撞击产生的单波次动能转化成多向撞击状态的特点,本文提出磁流变缓冲吸能装置作为汽车保险杠的吸能部件。本文基于碰撞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汽车在不同撞击速度下碰撞能量的衰变数学模型,通过仿真碰撞实验得出了汽车碰撞能量的衰变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对磁流变缓冲器进行磁路设计、结构设计、结构参数优化及开展对装有磁流变缓冲吸能装置的整车碰撞仿真研究,实现了对碰撞能量的合理耗散,对提高汽车被动安全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碰撞动力学理论,对汽车高速碰撞问题进行动力学建模,并利用有限元软件Hypermesh和LS-DYNA对传统吸能式保险杠汽车整车进行有限元建模及对其在不同车速下进行正面碰撞仿真,得到了不同撞击速度下碰撞能量的衰变特性曲线及在高速碰撞下传统吸能式保险杠吸收碰撞能量的有限性。(2)应用平行板流体学理论,推导出磁流变缓冲器的动力学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对磁流变缓冲器进行结构设计和磁路设计,通过MALAB遗传算法工具对结构参数进行优化。(3)基于Hypermesh和LS-DYNA软件对装有磁流变缓冲吸能装置的汽车整车进行建模及进行高速(50km/h)碰撞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磁流变缓冲吸能装置可以提高汽车被动安全性能。(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5-04-20)
陈静,禹建伟[9](2014)在《西安地铁1号线列车车钩缓冲装置吸能仿真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西安地铁1号线列车的车钩缓冲装置在不同工况下吸能性能的仿真计算,总结出西安地铁1号线车辆在不同的速度工况下发生列车碰撞时车钩缓冲装置的缓冲器行程、压馈管行程等指标计算值。与碰撞试验的有关指标对比可知,仿真计算结果是有参考价值的。(本文来源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期刊2014年03期)
李萌[10](2013)在《腿式着陆缓冲装置吸能特性及软着陆过程动力学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不断深入,在国际新一轮空间探索中,世界上多个国家对星球着陆探测技术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在星球着陆探测中,着陆器缓冲装置是星球软着陆成功与否的关键,虽然美国和前苏联已经成功的对月球和火星进行了多次探测,但我国在星球探测软着陆缓冲研究方面起步较晚,有很多关键性技术亟待突破。本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着陆探测器新型缓冲结构智能设计方法及着陆稳定性分析”支持下,开展腿式着陆器缓冲装置吸能特性及其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为我国星球探测着陆器缓冲装置的研制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科技和政治意义。腿式着陆器缓冲装置多采用蜂窝结构,为了研究蜂窝结构的缓冲性能需要分析其准静态压缩异面力学特性。本文首先以典型的六边形蜂窝结构为研究对象,针对蜂窝结构的对称性,对Y型蜂窝胞元进行力学建模,采用屈雷斯佳屈服准则和米塞斯屈服准则,建立基于简化超折迭单元的六边形蜂窝结构平均应力理论模型;基于弹性力学理论,建立准静态载荷作用下六边形蜂窝结构异面峰值应力理论模型。通过对9种不同规格铝蜂窝试件进行压缩实验研究,验证所建立的准静态压缩条件下,六边形蜂窝结构异面平均应力和峰值应力理论模型的准确性,为后续研究冲击条件下蜂窝结构吸能特性,及腿式着陆器用蜂窝结构缓冲装置的设计奠定基础。针对缓冲装置通常受冲击载荷作用,基于薄板弯曲理论建立冲击载荷作用下,六边形蜂窝结构动态平均应力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冲击载荷作用下,六边形蜂窝结构质量比吸能和体积比吸能的数学模型,分析冲击速度及结构参数对动态吸能特性的影响。通过有限元仿真,验证理论分析模型的正确性。使用冲击实验机对9种不同规格正六边形铝蜂窝的动态吸能特性进行实验研究,以验证理论模型和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分析冲击载荷作用下蜂窝孔腔内气体对蜂窝结构动态平均应力的影响,并进行实验验证。建立冲击载荷作用下不同拓扑蜂窝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开发正方形等5种拓扑蜂窝结构的参数化建模分析程序。基于响应面方法,建立不同拓扑蜂窝结构峰值应力、质量比吸能和体积比吸能的数学模型。分析蜂窝相对密度对动态吸能特性的影响。分析相同峰值应力条件下,5种不同拓扑蜂窝结构比吸能特性。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腿式着陆器蜂窝结构缓冲装置的优化设计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对解决缓冲装置小型化、轻量化设计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着陆器缓冲装置小型化与轻量化设计目标,考虑着陆器缓冲装置设计成本与设计效率,提出腿式着陆器缓冲装置设计流程和设计要求,以四腿悬臂式着陆器为研究对象,对着陆器用二级串联蜂窝结构缓冲装置进行优化设计,开发腿式着陆器蜂窝结构缓冲装置优化设计程序,进行基于比吸能最大的缓冲装置优化设计,得到吸能特性最佳的蜂窝结构缓冲装置。建立腿式着陆器二级串联蜂窝结构缓冲装置缓冲性能分析有限元模型,通过实验研究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建立着陆器软着陆过程动力学仿真模型,针对腿式着陆器典型着陆模式进行软着陆仿真以验证缓冲装置缓冲效果,为腿式着陆器缓冲装置的方案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3-06-01)
缓冲吸能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提高冲击地压矿井支护立柱防冲性能,设计缓冲吸能装置与3种填充材料,采用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方法,研究装置及3种填充材料吸能防冲特性,结果表明:缓冲吸能装置可实现柱径100 mm时初承力为90 k N的预期目标;3种填充材料均有良好的缓冲和吸能作用,钢板和钢管夹芯材料的各项性能指标均优于泡沫材料,且总吸能多、载荷波动系数小,缓冲作用时间长;2种夹芯材料的载荷峰值都高于泡沫材料,分别提高了5 k N和3 k N;钢管夹芯材料的总吸收能量比泡沫材料和钢板夹芯材料的强度分别高出33.7%和9.1%,而比吸能比其他2种填充材料的对应指标分别提高了9.6%和7.3%;2种夹芯材料的峰值载荷、平均压溃载荷、载荷波动系数接近,钢管夹芯材料的总吸收能量和比吸能都高于钢板夹芯材料,而钢板夹芯材料比钢管夹芯材料的卸载能力强。吸能缓冲装置与填充材料组成的刚-柔耦合支护体系可有效增强立柱抗冲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冲击地压事故造成的各种损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缓冲吸能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1].孙明英.客车碰撞缓冲吸能装置研究[J].汽车实用技术.2019
[2].郝志勇,刘亚强,潘一山.矿用缓冲吸能装置及其填充材料试验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8
[3].王晋乐,田爱琴,赵士忠,车全伟.机车车辆车钩缓冲装置及吸能装置的耐撞性研究[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8
[4].张俊飞.基于磁流变液的汽车碰撞缓冲吸能装置主动控制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7
[5].赵树恩,张俊飞,李玉玲,林繁国.磁流变液的汽车碰撞缓冲吸能装置设计[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6
[6].桑静波,苗勃.沈阳地铁1号线列车车钩缓冲装置吸能仿真分析[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6
[7].曹松.基于聚氨酯管的台车碰撞缓冲吸能装置研究[D].湖南大学.2016
[8].林繁国.汽车碰撞能量衰变特性研究及磁流变液缓冲吸能装置设计[D].重庆交通大学.2015
[9].陈静,禹建伟.西安地铁1号线列车车钩缓冲装置吸能仿真计算[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4
[10].李萌.腿式着陆缓冲装置吸能特性及软着陆过程动力学仿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