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苯胺论文_阮光栋,陈宝兴,李建昌,柳长江,陶彬彬

导读:本文包含了甲苯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甲苯,梅毒,血清,免疫,疗法,动力,导数。

甲苯胺论文文献综述

阮光栋,陈宝兴,李建昌,柳长江,陶彬彬[1](2019)在《均叁甲苯胺合成工艺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均叁甲苯胺合成工艺的改进方法。以均叁甲苯为原料,采用溶剂硝化反应制得硝基均叁甲苯。研究了溶剂的选择与用量、反应温度、硝酸浓度等条件对硝化反应结果的影响。优化工艺条件为:乙酐为溶剂,乙酐用量微过量于理论值,硝化温度10~15℃,57%硝酸-乙酸溶液。此工艺条件下,硝化产物纯度达到98.5%以上,无二硝副产物生成,无废水产生。与传统混酸硝化法相比,本工艺具有环境友好、产品纯度高等优点。(本文来源于《染料与染色》期刊2019年05期)

吴晓燕,蓝蔚蔚,谭晓霞,叶云[2](2019)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在梅毒检验中的价值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在梅毒检验中的价值。方法 18 582例观察对象纳入本次试验样本,均来自本院孕产妇及体检患者,所有观察对象均接受ELISA、TRUST及凝集法(TPPA)检测,对比检测结果。结果 TRUST法阳性初筛标本149例,ELISA法613例;TRUST法检出经TPPA复检确认660例,敏感度22.58%,漏诊率77.42%,假阳性率5.60%;ELISA法检出经TPPA复检确认660例,敏感度92.88%,漏诊率7.12%,假阳性率0.68%。结论 ELISA与TRUST均可作为梅毒检测方法,但ELISA比TRUST检测具有更高的阳性率,为提高检测的准确性还可进一步对检测结果通过TPPA复检。(本文来源于《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王贵荣[3](2019)在《梅毒检验中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法的价值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比较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梅毒诊断的区别,并找到两种方法在梅毒诊断中的长处。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性病门诊接收的100例梅毒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划分两组对照比较。对照组50例,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法对患者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观察组5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阳性预测值。结果观察组患者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敏感性(98%)、特异性(94%)、阳性预测值(99%)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酶联免疫吸附法在梅毒检验中阳性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期刊2019年03期)

安红霞,汤荣竹,张丽萍[4](2019)在《采用邻-联甲苯胺分光光度法对工业氢氧化钠中氯酸钠含量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标工业用氢氧化钠氯酸钠含量的测定邻-联甲苯胺分光光度法(CB/T 11200.1-2006)中,只是叙述了实验的操作方法,实验者操作偏差极大,导致检验结果不正确。因此,从烧碱腐蚀的机理出发,综合腐蚀对象考虑,准确测定30%、50%氢氧化钠中氯酸钠含量。通过实验细化国标操作细节,得出最终结论,使分析数据能够正确指导生产。(本文来源于《中国氯碱》期刊2019年07期)

姚映生[5](2019)在《梅毒检验中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法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比较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梅毒诊断的区别,并找到2种方法在梅毒诊断中的优势,选取了汕头市中心医院2018年3月—2019年5月性病门诊收治的病患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00例,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法对患者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对照组10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结果显示,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阳性率明显高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结果的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均高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得出,酶联免疫吸附法在梅毒检验中阳性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检验检疫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周占东[6](2019)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法在各期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中的效果对比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法在各期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梅毒患者共60例,依次给予患者行ELISA、TRUST法检查,观察2种检查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ELISA、TRUST诊断梅毒敏感度分别为91.67%、66.67%(P<0.05),特异度分别为71.43%、75.00%(P>0.05);ELISA法与TRUST法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ISA和TRUST法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结合患者病史、体征、检测目的选择合适的检测方式。(本文来源于《实用医技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吴鹏,汪诗翔,刘义青,付永胜,王鸿斌[7](2019)在《几种分光光度法测定增溶于表面活性剂的邻甲苯胺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估几种典型分光光度法测定多组分有机溶液质量浓度的准确性,以邻甲苯胺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其溶液紫外吸收光谱,发现硝酸、硫酸、盐酸对其光谱干扰强度依次减弱,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时调节pH值以盐酸为宜。采用传统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增溶于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的邻甲苯胺质量浓度,测试结果偏高,回收率为109%~132%;对邻甲苯胺标准曲线以及溶液测试过程进行改进,测试结果准确度更高、重现性好,回收率99%~107%,相对偏差在4%以内。对比研究了导数光谱法和根据吸光度加和性构建的线性方程组法测定增溶于Triton X-114溶液的邻甲苯胺质量浓度,导数光谱法测得回收率为95%~106%,相对偏差在6%以内;线性方程组法在Triton X-114与邻甲苯胺质量浓度比相差较大时测得邻甲苯胺质量浓度严重偏离实际值。(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于洪枫[8](2019)在《甲苯胺蓝光敏性分析及对白腐菌抑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森林资源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中有其特有的功能,我国森林资源匮乏,木材防护水平相对落后,导致森林质量和面积都在呈大幅度下降趋势,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变得尤为重要。木材腐朽是由木材腐朽真菌引起木材糟烂和解体的现象,木材腐朽发生频率高、范围广、具有不可恢复性,对森林资源造成巨大的损失。目前,木材防腐剂主要以水溶性化学药防腐剂为主,但这些大多包含砷、铬或铜等,对人类和自然环境有较大的危害。研究和找到对人类和环境友好的木材防腐方法和木材防腐剂是十分必要的。光动力疗法是一种潜在的抗菌治疗方法,它将激发光和光敏剂结合在一起,在分子氧存在的情况下产生促进细胞中几个重要成分的损伤,导致细胞死亡的活性氧。因此,本文采用光动力疗法,以光敏剂甲苯胺蓝作为防腐剂,探究甲苯胺蓝的抑菌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本文以大兴安岭林区的木腐菌中的白腐菌为研究对象。首先获得活立木上木腐真菌子实体,对子实体经过多次的筛选分离培养基纯化得到一株活力较好的菌株,通过传统形态学观察法和愈创木酚显色实验对菌株进行鉴定,该菌株属于白腐菌中的层孔菌属。开展了对光敏剂甲苯胺蓝的光敏性研究。实验采用光氧化反应分析技术对低辐射功率、低浓度条件下甲苯胺蓝的光敏性进行探究,以氘灯为光源,630 nm红光半导体激光器作为激发光源,9,10-蒽基-双(亚甲基)二丙二酸(C22H1808)作为单态氧指示剂。实验给出了单态氧指示剂与时间的变化规律,表明低浓度光敏剂甲苯胺蓝(0.01、0.02、0.05 mg/ml)在低功率(0.3mW/cm2)激发光下具有一定的光敏性能,可以作为木腐真菌抑制剂。开展了叁种低浓度的光敏剂甲苯胺蓝对白腐菌抑制效果的研究。首先,采用牛津杯法测试叁种低浓度甲苯胺蓝对白腐菌的抑制效果,实验发现在叁种浓度甲苯胺蓝的牛津杯周围没有抑菌圈出现,表明甲苯胺蓝本身对白腐菌没有抑制效果。采用低功率的630 nm激光激发光敏剂甲苯胺蓝时,实验测出叁组浓度光敏剂甲苯胺蓝(0.01、0.02、0.05 mg/ml)对白腐菌的抑菌率。实验表明甲苯胺蓝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对白腐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且光敏剂浓度与抑菌效果呈正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9-04-01)

周晓玲,骆佳柱[9](2019)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在梅毒检验中的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在梅毒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该院进行梅毒检验的疑似患者300例,均采用ELISA法与TRUST法进行检测,并以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为检验金标准进行比较。结果 ELISA法检测梅毒的灵敏度97.5%、特异度81.8%、阳性预测值98.5%、阴性预测值72.0%,均高于TRUST法检测的90.6%、 45.5%、 95.5%和27.8%。结论就灵敏度及特异度而言,ELISA法检测较好,但此法不能随患者病情的改变而改变;TRUST法检测能够反映患者病情变化,但灵敏度和特异度相对较差。临床如两种方法联用能够使检查结果更准确,且有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为患者预后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乡村医药》期刊2019年06期)

于洪枫,牟洪波,戚大伟,俞莹[10](2019)在《甲苯胺蓝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对一种白腐菌的抑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木材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木材腐朽是破坏木材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白腐菌是多种木腐菌中破坏木材细胞壁最为严重的。为抑制病原菌,提高木材利用率,利用低毒、低污染的甲苯胺蓝(TB)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对白腐菌抑制作用进行研究。通过牛津杯法测试不同浓度的TB(0. 01、0. 02、0. 05 mg/m L)作用于白腐菌时,没有观察到抑菌作用。当采用低功率的630nm激光激发TB时,发现叁组浓度光敏剂TB对白腐菌均起到抑制作用,随TB浓度增加抑菌率分别为69.67%、91. 21%、99. 44%。实验结果表明:甲苯胺蓝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对白腐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且光敏剂浓度与其抑菌效果呈现正相关性,体现了良好的木材防腐效果。(本文来源于《森林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甲苯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在梅毒检验中的价值。方法 18 582例观察对象纳入本次试验样本,均来自本院孕产妇及体检患者,所有观察对象均接受ELISA、TRUST及凝集法(TPPA)检测,对比检测结果。结果 TRUST法阳性初筛标本149例,ELISA法613例;TRUST法检出经TPPA复检确认660例,敏感度22.58%,漏诊率77.42%,假阳性率5.60%;ELISA法检出经TPPA复检确认660例,敏感度92.88%,漏诊率7.12%,假阳性率0.68%。结论 ELISA与TRUST均可作为梅毒检测方法,但ELISA比TRUST检测具有更高的阳性率,为提高检测的准确性还可进一步对检测结果通过TPPA复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甲苯胺论文参考文献

[1].阮光栋,陈宝兴,李建昌,柳长江,陶彬彬.均叁甲苯胺合成工艺的改进[J].染料与染色.2019

[2].吴晓燕,蓝蔚蔚,谭晓霞,叶云.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在梅毒检验中的价值对比[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9

[3].王贵荣.梅毒检验中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法的价值比较[J].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2019

[4].安红霞,汤荣竹,张丽萍.采用邻-联甲苯胺分光光度法对工业氢氧化钠中氯酸钠含量的测定[J].中国氯碱.2019

[5].姚映生.梅毒检验中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法的比较[J].检验检疫学刊.2019

[6].周占东.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法在各期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中的效果对比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19

[7].吴鹏,汪诗翔,刘义青,付永胜,王鸿斌.几种分光光度法测定增溶于表面活性剂的邻甲苯胺对比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9

[8].于洪枫.甲苯胺蓝光敏性分析及对白腐菌抑菌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9

[9].周晓玲,骆佳柱.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在梅毒检验中的效果比较[J].中国乡村医药.2019

[10].于洪枫,牟洪波,戚大伟,俞莹.甲苯胺蓝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对一种白腐菌的抑制[J].森林工程.2019

论文知识图

吐O7370656nS石s.o月翻翻)植入大鼠术后1天(a)、3天(b)...兔BMSC番红O染色,a软骨诱导7天番红O...兔BMSC甲苯胺蓝染色,a软骨诱导...兔视神经甲苯胺蓝染色(×200)术后8周甲苯胺蓝染色(x100):图...

标签:;  ;  ;  ;  ;  ;  ;  

甲苯胺论文_阮光栋,陈宝兴,李建昌,柳长江,陶彬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