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融合术论文-邓超,张宇,夏建龙

腰椎融合术论文-邓超,张宇,夏建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腰椎融合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腰椎椎间融合术,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弯

腰椎融合术论文文献综述

邓超,张宇,夏建龙[1](2019)在《经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在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弯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弯(ADS)是常见的老年退变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要行手术治疗。目前手术方式主要有后路开放手术和微创侧方入路手术两种。后路开放手术出血多、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老年患者难以耐受;经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LLIF)是后路开放手术的一种微创替代方法,越来越受到患者和脊柱外科医生的欢迎。本文对LLIF在治疗ADS的技术要点、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等方面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江苏医药》期刊2019年11期)

柴旭斌,周英杰,郑怀亮,赵刚,王许可[2](2019)在《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前路钉棒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及安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y fusion,OLIF)联合前路钉棒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应用单节段OLIF术联合前路钉棒固定治疗的21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进行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采用Bridwell分级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通过腰椎X线片及CT扫描评价手术前后椎间孔面积和椎间隙高度变化。结果 21例患者手术时间为60~90min,平均(72.8±14.2)min;术中出血量30~180ml,平均(63.5±35.6)ml。术后1例术侧腰大肌无力,1例术侧大腿前侧疼痛,均在2周内恢复正常。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8±3.4)个月,VAS评分由术前的(7.2±2.3)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6±0.4)分,ODI由术前的(69.2±17.5)%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0.7±2.7)%,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影像学证实末次随访时21例患者按照Bridwell标准均达到骨性融合。椎间孔面积由术前的(100.54±3.22)mm2提高至术后的(220.74±10.34)mm2,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10.24±0.82)mm提高至术后的(16.54±1.07)mm,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结论 OLIF联合前路钉棒固定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少、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且近期疗效可靠。(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刊》期刊2019年11期)

张云涛,范洪武,曾建勇,蒋丽琴,陶勇[3](2019)在《后路小切口开窗减压融合术联合经皮固定与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后路小切口开窗减压融合术联合经皮固定与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胸腰椎骨折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观察组进行后路小切口开窗减压融合术联合经皮固定术式,对照组进行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脊柱改良情况、疼痛视觉模拟(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评估疗效(JOA)评分,并记录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术后VAS、ODI、JO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矢状面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矢状位指数、伤椎楔变角均较术前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未发现并发症情况。结论两种术式均能有效治疗胸腰椎骨折,但后路小切口开窗减压融合术联合经皮固定术式切口小、出血量小、术后疼痛轻、术后恢复快,且不会增加手术风险。(本文来源于《实用医院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陈斌彬,毛克亚,韩振川,刘建恒,张雅宾[4](2019)在《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中短期随访》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传统开放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中短期疗效,以评价MIS-TLIF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7年9月166例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资料,70例行MIS-TLIF治疗,96例行PLIF治疗。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MIS-T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术后卧床天数、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和手术满意度均优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MIS-TLIF组术后血清肌酸激酶值显着高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手术时间,手术前后VAS评分、ODI,并发症发生率和椎间融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IS-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术后恢复快,住院费用低,手术满意度高;但MIS-TLIF术后血清肌酸激酶值偏高,考虑可能因术中使用电刀,通道空间狭小,术中吸引器使用少,肌酸激酶大量吸收入血所致,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本文来源于《脊柱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任东林,宋鑫,倪明,王健,孙万驹[5](2019)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中采用延长链接固定治疗腰椎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中采用延长链接固定治疗腰椎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8年3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5例PLIF术后发生ASD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延长链接固定PLIF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测量手术前后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CT上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等影像学参数。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随访3~15个月,平均7.9个月;手术时间90~180 min,平均120 min;术中出血量200~800 mL,平均500 mL。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手术节段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分别由术前26.96°±5.03°、(6.80±0.87)mm改善至末次随访时37.58°±1.50°、(11.04±0.68)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椎间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所有患者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PLIF中采用延长链接固定治疗腰椎椎间融合术后ASD安全、有效,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近期随访临床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脊柱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邓基劼,蒋盛旦[6](2019)在《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腰椎椎间融合术(LIF)被广泛应用于腰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1-2])。LIF包括前/后路椎间融合术(ALIF/PLIF)、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极外侧/直接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XLIF/DLIF)等,这些术式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亦各有优缺点~([3-4])。Mayer[5]于1997年首先提出一种微创手术入路,Silvestre等~([6])于2012年将其正式命名为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该术式提供了一条通过腹膜后血管鞘和腰大肌前缘间隙到达腰椎的入路,通过(本文来源于《脊柱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王君豪,娄朝晖[7](2019)在《Wiltse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对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Wiltse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7例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64例),对照组接受后路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观察组接受Wiltse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及治疗前后腰椎功能[腰椎功能评分表(JOA)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用时较对照组短,术后引流量、术中失血量均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治疗后,两组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JOA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采取Wiltse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临床效果确切,能提高患者腰椎功能。(本文来源于《河南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20期)

成伟益,曾茜茜,向熙,刘盾,郑金鹏[8](2019)在《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入路在腰椎融合术中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经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入路对腰椎融合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因腰椎间盘突出或MeyerdingⅡ度以内腰椎滑脱行2个节段以内腰椎融合手术治疗的7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70例患者根据手术入路分为两组,肌间隙入路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52±11)岁;传统入路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51±14)岁。70例患者中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38例,腰椎滑脱32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腰腿痛VAS评分、外周血CK浓度以及MRI上多裂肌横截面积。结果: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少于传统入路组(P<0.05)。术后7 d和3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腰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腿痛评分,术后7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和3 d外周血CK浓度:肌间隙入路组分别为(400±103) U/L和(176±58) U/L,传统入路组分别为(598±57) U/L和(222±50) U/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MRI上多裂肌横截面积:术前肌间隙入路组为(424±66) mm~2,传统入路组为(428±82)mm~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术后3个月肌间隙入路组为(347±73) mm~2,传统入路组为(239±78) mm~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腰椎融合手术,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确实拥有手术时间短、对椎旁肌损伤小、术后腰腿痛缓解明显等优势,但在确定手术方案时,术者也应充分认识到Wiltse间隙在不同层面的解剖学差异可能对手术操作产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伤》期刊2019年10期)

焦顺成[9](2019)在《叁点稳定式脊柱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病变102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及观察叁点稳定式脊柱融合术对退行性腰椎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的102例退行性腰椎病变的患者,手术方式均为叁点稳定式脊柱融合术,比较患者在手术前后手术节段椎间隙的X线片测量结果和临床症状评分结果。结果:患者手术前评分低,与手术后的评分相差较大,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患者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术前术后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叁点稳定式脊柱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病变有显着效果,有效地提高患者评分和增大椎间隙,促进患者的椎体复位,适用于临床。(本文来源于《名医》期刊2019年10期)

洪锋,楼宇梁,全仁夫,李伟[10](2019)在《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OLIF)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脊柱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5例脊柱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OLIF组20例和PLIF组35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住院时间、术后椎间盘高度、术后腰椎前凸角、融合器不融合/沉降数。术前和末次随访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腰腿痛改善及术后疼痛情况。结果 OLIF组术中失血量、术后总引流量较PLIF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间盘高度较PLIF组高、术后腰椎前凸角较PLIF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OD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神经并发症、脑脊液漏、融合器不融合/沉降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LIF是一种微创的改善腰椎稳定的手术方法,小切口直视下椎间盘快速定位,为人工椎间盘置入提供了良好的视野及安全性,减少了PLIF发生的神经根和硬膜损伤以及神经周围纤维化,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且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是治疗腰椎滑脱的有效手术方式。(本文来源于《浙江实用医学》期刊2019年05期)

腰椎融合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y fusion,OLIF)联合前路钉棒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应用单节段OLIF术联合前路钉棒固定治疗的21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进行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采用Bridwell分级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通过腰椎X线片及CT扫描评价手术前后椎间孔面积和椎间隙高度变化。结果 21例患者手术时间为60~90min,平均(72.8±14.2)min;术中出血量30~180ml,平均(63.5±35.6)ml。术后1例术侧腰大肌无力,1例术侧大腿前侧疼痛,均在2周内恢复正常。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8±3.4)个月,VAS评分由术前的(7.2±2.3)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6±0.4)分,ODI由术前的(69.2±17.5)%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0.7±2.7)%,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影像学证实末次随访时21例患者按照Bridwell标准均达到骨性融合。椎间孔面积由术前的(100.54±3.22)mm2提高至术后的(220.74±10.34)mm2,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10.24±0.82)mm提高至术后的(16.54±1.07)mm,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结论 OLIF联合前路钉棒固定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少、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且近期疗效可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腰椎融合术论文参考文献

[1].邓超,张宇,夏建龙.经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在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弯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9

[2].柴旭斌,周英杰,郑怀亮,赵刚,王许可.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前路钉棒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医刊.2019

[3].张云涛,范洪武,曾建勇,蒋丽琴,陶勇.后路小切口开窗减压融合术联合经皮固定与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9

[4].陈斌彬,毛克亚,韩振川,刘建恒,张雅宾.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中短期随访[J].脊柱外科杂志.2019

[5].任东林,宋鑫,倪明,王健,孙万驹.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中采用延长链接固定治疗腰椎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J].脊柱外科杂志.2019

[6].邓基劼,蒋盛旦.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的应用进展[J].脊柱外科杂志.2019

[7].王君豪,娄朝晖.Wiltse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对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J].河南医学研究.2019

[8].成伟益,曾茜茜,向熙,刘盾,郑金鹏.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入路在腰椎融合术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骨伤.2019

[9].焦顺成.叁点稳定式脊柱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病变102例分析[J].名医.2019

[10].洪锋,楼宇梁,全仁夫,李伟.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比较[J].浙江实用医学.2019

标签:;  ;  

腰椎融合术论文-邓超,张宇,夏建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