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日本右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日本右翼势力,“传统右翼”,“革新右翼”,谱系构成
日本右翼论文文献综述
孙立祥[1](2019)在《战前日本右翼势力的谱系构成及其历史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战前日本右翼势力经历了从"传统右翼"谱系向"革新右翼"谱系的嬗变。"传统右翼"谱系的基干成员来自幕末保守派士族,其龙头团体是玄洋社和黑龙会,主体思想是天皇中心主义和大亚细亚主义,历史危害主要体现在协助政府打赢了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革新右翼"谱系与"传统右翼"谱系既有区别又一脉相承。其核心团体是犹存社和樱会,主体思想是国家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历史危害集中体现在给亚太国家带来了创巨痛深的民族灾难。战前日本右翼势力研究有5个问题须给予特别关注和重视:对其祸国殃邻的历史危害性要有深刻的认识,对其思想理论的毒害性不宜低估,对其逞凶肆虐的社会土壤不应回避,对其成员的所谓"献身精神"不可掉以轻心,对其暗杀传统需保持高度警惕。(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9年11期)
李方阳[2](2019)在《右翼、黑帮与战后日本政治:《被偷换的孩子》主题之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成书于2000年的长篇小说《被偷换的孩子》是一部揭示日本右翼、黑帮与战后日本政治之关联性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的写作契机源于日本知名导演伊丹十叁扑朔迷离的死亡事件,但该作品并未止步于写作者大江健叁郎对伊丹之死个人情感的宣泄,而是在深入挖掘伊丹肉体伤害及精神创伤形成的过程中,对伊丹的伤害者们——日本黑帮及右翼的战后成长史也进行了再现,进而勾勒出一幅日本右翼与黑帮一体化、以及二者与日本战后主流政治家之间密切合作的图景。这一图景对普通民众的政治伦理与道德的认知底线,无疑形成巨大的冲击。(本文来源于《北极光》期刊2019年10期)
吴限[3](2019)在《尊崇与效忠:日本右翼的天皇观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以来对天皇的神化,确立了天皇至高无上的地位,天皇也成为日本右翼势力始终尊崇和效忠的绝对权威。右翼天皇观的确立即源于自身根深蒂固的尊皇理念、武士道精神和浓厚的军国主义情节,也是确立自我认同,维系自身存在的现实选择。天皇观在右翼思想构造中或显或隐始终居于中心地位,即强调右翼在理念上与其保持高度一致,又规制右翼行动以维护天皇利益为旨归。天皇观作为一面精神旗帜和终极利益诉求在战前指导了右翼势力从事军国主义侵略扩张活动,在战后又成为右翼势力意图修改和平宪法、推翻雅尔塔体系和扩充军备,甚至恢复天皇专制的逻辑前提和理论依据,对右翼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东北亚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杜向辉[4](2019)在《剖析日本右翼的叁重维度:思想、组织、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右翼是日本社会中影响深远的一股顽固势力,研究日本右翼问题对中国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日本右翼的灵魂是右翼思想,即对内坚持国皇史观,主张维护天皇至上的地位,鼓吹极端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宣扬民族优越论和大亚细亚主义;右翼组织是传播和践行右翼思想的载体,包括来自社会底层和热衷于暴力活动的右翼组织,以及由政客所组成的右翼组织。思想是日本右翼的灵魂,组织是传播右翼思想的载体,行为是右翼思想的外化,叁者相互交织、内在统一。(本文来源于《西部学刊》期刊2019年15期)
宋成有[5](2019)在《“终战史观”评析:战后日本右翼史观揭底》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认识问题日益成为日本与邻国关系紧张、国民感情大滑坡的重要原因。右翼势力参拜靖国神社、制造历史教科书事件、发表泯灭人类良知的奇谈怪论,刺激当年受害的邻国作出强烈反应,引起外交抗议或民众示威,对东北亚区域自由贸易共同体的建立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产生消极影响。若追根溯源,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言行,与天皇裕仁的《终战诏书》及其衍生物"终战史观"关联密切。诏书的发表,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战败前夕美国与日本相互博弈的结果。总之,日本右翼势力历史认识问题缘起复杂,需要多角度的分析,把握其实质。(本文来源于《日本问题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赖雅琼[6](2019)在《日本右翼德富苏峰的中国认识——以《中国漫游记》为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近代日本最为着名的新闻、思想家、历史学家,德富苏峰一生多次到访中国,并于1918年出版了《中国漫游记》,详细记述了其中国考察的见闻与感想。通读游记,我们不难发现,德富关注中国的重点始终没有离开"中国是什么""中国将走向何处""如何与中国交往"这样的叁大基本问题。作为一名新闻,德富苏峰的中国游记基于实证主义立场,直接而生动地再现了近代中国的风土人情与社会状况,对日本的中国认识的形成与转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过,究其根本,可以说德富苏峰的中国考察是以拓展视野为契机,以付诸实践为方法,贯穿了以中国为"工具"、实质是"为了日本"的动机。(本文来源于《人文论丛》期刊2019年01期)
张晓刚[7](2019)在《试论日本右翼势力对中日历史问题的操弄及对应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逐渐成为影响两国政府和人民关系的重要因素。在日本部分政客及右翼势力的作用下,各种美化侵略、歪曲历史的行径层出不穷。究其原因,由于战后特殊的国内外形势,导致今日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思想存在的土壤根基依然存在。日本部分政客和右翼分子"绑架"民意的根本动机在于重振日本"政治大国"的地位。就解决策略而言,中国学者与民众应该努力同日本和平团体、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塑造日本民众正确的历史认知,推动中日关系健康、良性发展。(本文来源于《大连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吴限[8](2019)在《日本右翼天皇观的历史回望》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4月30日,随着明仁天皇的退位和德仁皇太子的继位,日本皇室将开启一个新时代。纵观世界政治史,日本天皇制无疑是现存历史最为久远而又独一无二的政治制度。即便是战后实施象征天皇制,天皇承祚的历史也未中断,在国民心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力依然无可取代。天皇崇高地位与其神性的确立不是历史自然选择的结果,而根源于(本文来源于《世界知识》期刊2019年07期)
李青凌[9](2019)在《日本右翼势力关于中国“慰安妇”问题言论析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者,是一个受尽苦难却“无声无息”的群体。她们曾在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中饱受磨难,艰难生存下来的一小部分幸存者,在战后却因种种原因被长时间地隐匿、遗忘。1991年8月,韩国籍“慰安妇”受害者金学顺,第一个站出来作证日军强征“慰安妇”后,这一群体才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日军在战争期间强征女性充当“慰安妇”的血腥历史才渐渐为世人所知。2012年,安倍晋叁再次当选日本首相后,不断推动日本国会对《日本国宪法》进行修改。随着日本政治与社会的集体右转,为了服务于安倍的相关政策和策略,日本右翼势力毫不犹豫地担任起了“先锋队和排头兵”的角色。2014年,以《产经新闻》为首的右翼媒体势力,开始针对“慰安妇”问题发表一系列谬论。2016年,日本右翼势力中的“有识派”代表,成立“中国人慰安妇问题研究会”,针对中国学界的“慰安妇”研究进行攻击。日本右翼势力针对中国“慰安妇”问题发表的一系列攻击性言论,是反映日本右翼势力思想理论、目标方针的重要载体,也是研究日本右翼势力发展、变化的重要资料。同时,通过日本右翼势力发表的种种谬论在日本的反响,可以看出日本社会、日本国民乃至日本这个国家,对日本在二战期间所作所为的态度与看法。本文通过对日本右翼势力发表的攻击中国“慰安妇”问题的一系列言论与观点,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归纳。在此基础上,以近30年来“慰安妇”研究中,发现的各类档案史料、日军“慰安妇”受害幸存者的口述证词及学界调查研究着作为主要依据,对日本右翼势力攻击中国“慰安妇”问题的言论进行分类、分析与批判,并指出,这些言论都是毫无根据的谎言。本文认为,日本右翼势力攻击中国“慰安妇”研究的行为,是日本右翼势力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进行黑白颠倒的一个缩影。在日本,对“慰安妇”问题进行正确性认识与传播,有利于促进日本社会与国民对战争问题进行认识与反省,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然而,无孔不入的日本右翼势力,加紧了对日本社会各个阶层的渗透。他们企图通过篡改历史的卑鄙手段,抹杀当代日本青年关于战争的记忆。另一方面,日本右翼势力与自民党的“难解难分”,则进一步加剧了日本政治的右倾与《日本国宪法》的修改进程。日本右翼势力在“慰安妇”问题上的动向,直接体现了当代日本右翼思想、行动、目标、方针的变化,是值得继续追踪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杜向辉[10](2018)在《冷战后日本右翼势力发展的新态势》一文中研究指出右翼是日本社会一股根深蒂固的势力,冷战结束后,日本右翼重新抬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态势,从组织力量扩展为非组织力量,右翼分子从社会底层扩展到社会上层,右翼行为从个人和组织行为逐步上升为国家行为,不断推动日本政局右倾化。(本文来源于《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日本右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成书于2000年的长篇小说《被偷换的孩子》是一部揭示日本右翼、黑帮与战后日本政治之关联性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的写作契机源于日本知名导演伊丹十叁扑朔迷离的死亡事件,但该作品并未止步于写作者大江健叁郎对伊丹之死个人情感的宣泄,而是在深入挖掘伊丹肉体伤害及精神创伤形成的过程中,对伊丹的伤害者们——日本黑帮及右翼的战后成长史也进行了再现,进而勾勒出一幅日本右翼与黑帮一体化、以及二者与日本战后主流政治家之间密切合作的图景。这一图景对普通民众的政治伦理与道德的认知底线,无疑形成巨大的冲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日本右翼论文参考文献
[1].孙立祥.战前日本右翼势力的谱系构成及其历史嬗变[J].社会科学战线.2019
[2].李方阳.右翼、黑帮与战后日本政治:《被偷换的孩子》主题之解读[J].北极光.2019
[3].吴限.尊崇与效忠:日本右翼的天皇观论析[J].东北亚学刊.2019
[4].杜向辉.剖析日本右翼的叁重维度:思想、组织、行为[J].西部学刊.2019
[5].宋成有.“终战史观”评析:战后日本右翼史观揭底[J].日本问题研究.2019
[6].赖雅琼.日本右翼德富苏峰的中国认识——以《中国漫游记》为对象[J].人文论丛.2019
[7].张晓刚.试论日本右翼势力对中日历史问题的操弄及对应策略[J].大连大学学报.2019
[8].吴限.日本右翼天皇观的历史回望[J].世界知识.2019
[9].李青凌.日本右翼势力关于中国“慰安妇”问题言论析评[D].上海师范大学.2019
[10].杜向辉.冷战后日本右翼势力发展的新态势[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