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融合器论文_张剑,冯新民,张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椎间融合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前路,颈椎,间隙,颈椎病,腰椎,钛板,后缘。

椎间融合器论文文献综述

张剑,冯新民,张亮[1](2019)在《颈椎椎间融合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椎间融合器是颈椎椎间植骨融合的首选装置。近年来,椎间融合器不断优化,形状上从开始的螺纹结构到现在的非螺纹梯形和楔形结构,材料上经历了从钛、聚醚醚酮到椎间融合器表面改性、钛/聚醚醚酮复合材料、可吸收材料,设计上从钛板螺钉固定到零切迹方案及应用3D打印技术定制个性化椎间融合器。该文对颈椎椎间融合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国际骨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张礼仁,刘家明,刘志礼,张志宏[2](2019)在《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解剖学参数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测量正常国人的颈椎椎间隙解剖学参数,为设计符合国人的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0例健康志愿者,在标准颈椎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C2~3、C3~4、C4~5、C5~6、C6~7椎间隙的前缘、中点、后缘高度,椎间隙横径,椎间隙矢状径,螺钉进钉的最佳角度和深度,椎间盘角。分别计算各解剖参数的均值和标准差。结果纳入男性志愿者100人,平均年龄31.21岁,女性志愿者100人,平均年龄31.05岁。男性组椎间隙横径为(19.88±1.06)mm,矢状径(19.42±1.59)mm,前缘高度(5.57±0.74)mm,中点高度(7.24±0.98)mm,后缘高度(4.11±0.27)mm;上位螺钉进钉的最佳深度为(33.54±1.14)mm,下位螺钉进钉的最佳深度(24.35±1.53)mm;上位螺钉进钉的最佳角度为(41.10±2.86)°,下位螺钉进钉的最佳角度为(47.13±3.17)°;椎间盘角为(4.94±1.36)°。女性组椎间隙横径为(18.29±0.89)mm,矢状径(13.76±1.41)mm,前缘高度(5.12±0.64)mm,中点高度(6.68±0.67)mm,后缘高度(3.20±0.25)mm;上位螺钉进钉的最佳深度为(25.18±1.75)mm,下位螺钉进钉的最佳深度为(21.83±1.66)mm;上位螺钉进钉的最佳角度为(41.66±2.70)°,下位螺钉进钉的最佳角度为(47.03±2.43)°;椎间盘角为(4.80±1.38)°。男性组与女性组各参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节段椎间隙前、中、后缘高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表现为后缘高度<前缘高度<中点高度(P<0.05)。结论通过正常人群颈椎X线解剖学测量,可获得设计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的国人数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邹建平,李惠锡[3](2019)在《老年患者短节段颈椎病应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短节段颈椎病应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老年短节段颈椎病患者6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应用钛板螺钉加椎间融合器(ACDFP)治疗,观察组给予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前后的颈椎功能障碍(DNI)评分水平,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颈椎Cobb角和手术节段颈椎Cobb角,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调查患者术后吞咽困难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的DN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Cobb S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老年患者短节段颈椎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颈椎功能,缩小Cobb S角间隙,且未见明显的并发症,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现代诊断与治疗》期刊2019年19期)

朱家佳,王源基,祝怡飞,张明生[4](2019)在《自体骨与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失稳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自体骨环形植骨融合与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两种方式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腰椎失稳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失稳症患者85例,其中行单纯自体骨环形植骨者25例作为对照组(A组),60例行Cage植骨融合者作为观察组(B组)。术后随访15~18个月,平均(16.23±2.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术后融合率、脊柱稳定性、融合节段椎体成角、术前与术后相对椎间隙高度及功能恢复情况。采用JOA评分、ROM值及SUK融合标准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末次随访融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患者JOA评分、椎间成角及椎间隙相对高度(术后首次复查)比术前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 0.05)。B组术后1个月JOA评分比A组高,但A组手术费用明显少于B组(P <0.05);A组术后3个月融合情况较B组强,但脊柱稳定性较B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两组植骨量均有丢失,但A组椎间隙相对高度较B组低,且成角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JOA评分及ROM值无差异(P> 0.05)。结论两种植骨方式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均可应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失稳症,症状改善明显,但自体骨融合从早期融合情况和经济效益来看更有优势,而Cage植骨融合更能保持脊柱长久稳定,可承担机体较高强度的活动。(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8期)

朱彦奇,王红霞,曹锐,高书涛,侯超[5](2019)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钛板椎间融合器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比较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与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固定(cage-plate)治疗多节段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临床疗效、放射学结果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 Ovid,Medline数据库。中文关键词为:"零切迹椎间融合器"、"自稳型椎间融合器"、"锚定式椎间融合器"、"钉板内固定"、"Zero-p"、"ROI-C"、"ACDF"、"颈椎前路减压融合";英文检索词"Zero-p"、"Zero-profile"、"ROI-C"、"cage and plate"、"stand-alone anchored spacer"、"anchored cage"、‘‘anchored spacer"、"no-profile"、"ACDF"。由2名评价者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收集对比Zero-p与cage联合钛板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文献,并进行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ACDF术中应用两种不同内固定材料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影像学结果及并发症。结果:共纳入8篇高质量文献,共634例患者,零切迹组302例,cage+钛板组332例。Meta分析显示:零切迹组在手术时间[MD=-13.08,95%CI(-23.38,-2.78),P=0.01]、术中出血量[MD=-6.76,95%CI(-12.92,-0.61),P=0.03]与cage+钛板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JOA评分差异[MD=-0.14,95%CI(-0.36,0.09),P=0.23]、NDI评分差异[MD=-0.05,95%CI (-0.43,0.33),P=0.80]及手术节段融合率[RR=0.99,95%CI (0.95,1.04),P=0.78]均无统计学差异;零切迹组与cage+钛板组术后C2-7Cobb角[MD=-3.11,95%CI(-4.47,-1.74),P<0.0001]及术后椎前软组织厚度[MD=-1.00,95%CI(-1.35,-0.65),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零切迹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RR=0.61, 95%CI(0.50,0.75),P<0.00001]及术后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RR=0.20,95%CI(0.06,0.66),P=0.008]均低于cage+钛板组;零切迹组术后融合器沉降发生率[RR=3.07,95%CI(1.73,5.47),P=0.0001]显着高于cage+钛板固定组。结论:两种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相同,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吞咽困难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低等特点,但传统cage联合钛板固定在恢复颈椎生理曲度、防止融合器沉降方面更具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马振,张增山,张恒维,李延坤,翟凯[6](2019)在《腰椎后路手术椎间融合器位置与腰椎前凸变化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单节段腰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腰椎前凸变化与椎间融合器位置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100例于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5月1日期间来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接受腰3/4、腰4/5和腰5/骶1单节段PLIF的病例,皆行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及cage植骨融合术。中心点比值(Centre Point Ratio,CPR)是指cage中心到椎体后缘的距离与下位椎体上终板长度之比;后间隙比值(Posterior gap ratio,PGR)是指cage后缘与椎体后缘长度与下位椎体上终板长度之比。记录术后3-5天、3月及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器的CPR、PGR及相应手术间隙的椎间隙前凸角度(θ角),探讨腰椎前凸与椎间融合器位置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3-5天、3月及末次随访时CPR的平均值分别为0.55、0.55、0.54;PGR平均值分别为0.15、0.15、0.14;平均θ角分别增加5.41°、5.56°及5.17°。术后3-5天、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时θ角改变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5.87、12.54、12.21,P均小于0.001;ODI评分改变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1.23、-15.23,-15.98,P均小于0.001;但末次随访时所测θ角、ODI评分与术后3-5天及术后3月所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天、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时CPR与θ角的相关性分别表现为:(r=0.546,P<0.001)、(r=0.554,P<0.001)及(r=0.551,P<0.001);PGR与θ角的相关性分别表现为:(r=0.492,P<0.001)、(r=0.501,P<0.001)及(r=0.481,P<0.001)。结论:PLIF手术中放置cage时,一定范围内的CPR、PGR与θ角改变呈正相关,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加大CPR、PGR可使相应椎间隙角度及腰椎前凸改变最优化,进而改善病例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0)

寇德鹏[7](2019)在《ROI-C与传统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在治疗两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双插片自稳型颈椎融合器(ROI-C)与传统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在治疗两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分析郑州市骨科医院自2010年6月至2018年6月颈前路手术治疗两节段颈椎病的病例资料,其中使用传统钛板联合融合器组共60例,使用双插片自稳式融合系统组共58例。通过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吞咽困难发生率、JOA评分改善率、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来评价两组的临床效果差异,通过对比两组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和Cobb角的变化、融合率、融合器是否下沉来评价影像效果差异。结果:两组在JOA评分改善率、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和Cobb角、融合率、融合是否下沉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平均出血量上ROI-C组明显优于钛板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ROI-C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明显低于钛板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插片自稳式融合系统在治疗两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钛板联合融合器内固定系统。(本文来源于《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0)

郑晓青,尹东,顾宏林,梁国彦,昌耘冰[8](2019)在《斜向腰椎融合中不同型号椎间融合器与椎体终板损伤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在斜向椎间融合中,椎间融合器的骨接触面及植骨窗更大,维持椎间稳定性更强,下沉的风险更低,椎间融合率更高,在临床广受欢迎。目前还没有关于不同型号椎间融合器与术中椎体终板损伤的关系及对术后影像学影响的专门报道。目的:分析斜向腰椎椎间融合中融合器型号和椎体终板损伤的关系,以及对术后影像学疗效的影响,指导临床融合器型号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行单节段斜向腰椎融合的患者49例,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收集患者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分析测量不同高度、宽度、长度椎间融合器和手术节段椎体终板损伤的关系;分析不同高度、宽度、长度椎间融合器对椎间隙高度、椎间隙后缘高度的作用,评估其影像学疗效;分析终板损伤对腰腿疼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的影响,评估其临床效果。结果与结论:①斜向腰椎融合术中出现终板损伤者所用椎间融合器高度显着高于无损伤者,提示融合器高度与终板损伤相关(P <0.05);②使用22 mm宽度融合器者比使用18 mm宽度者椎间隙后缘撑开更理想,提示融合器更宽术后影像学疗效更佳(P <0.05);③融合器的长度及宽度与术中终板损伤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④融合器的高度、长度对椎间隙高度和椎间隙后缘撑开无明显影响,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⑤终板损伤对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无明显影响,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81.8%的终板损伤发生在下位椎体的上终板;⑥结果显示,融合器高度越高越容易终板损伤,且多见于上终板;宽度越大的融合器撑开椎间隙后缘更有优势。融合器的选择应重视高度及宽度2个重要参数。(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34期)

桂德建,潘宏[9](2019)在《颈椎自稳型椎间融合器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颈椎自稳型椎间融合器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ACDF)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6例行单节段ACDF治疗的颈椎病患者分成A、B两组,A组使用颈椎自稳型椎间融合器,B组使用颈椎前路钛板联合颈椎椎间融合器。对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 d、1年、3年、5年颈椎融合节段上下椎体前、后缘高度变化(HAB、HPB)、颈椎曲度改变(D值、Cobb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5~6(5. 4±0. 7)年。A、B两组患者术后3 d、1年、3年、5年颈椎融合节段上下椎间隙高度、颈椎曲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 05),两组各相同时间点颈椎融合节段上下椎间隙高度、颈椎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应用颈椎自稳型椎间融合器可获得较好的近、中期疗效。(本文来源于《临床骨科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柳杰,滕清华,张忠杰,陈伟高[10](2019)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笼架治疗退行性颈椎病》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与传统钛板Cage治疗退行性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自建库至2018年11月份的文献,收集所有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Cage治疗退行性颈椎病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筛选出符合的文章,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文献数据并录入Revman 5.3软件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4篇,研究对象1 011例,其中Zero-P组481例,传统钛板Cage组530例。荟萃分析结果示:Zero-P组与传统钛板Cage组相比在术中出血量(WMD=-4.55, 95%CI-6.87~-2.22, Z=3.83,P<0.001),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率(OR=0.42,95%CI 0.23~2.78,Z=2.73,P=0.006),术后椎前软组织厚度(OR=-0.89,95%CI-1.40~-0.38,Z=3.43,P=0.006),术后早期吞咽困难(OR=0.55,95%CI 0.41~0.74,Z=4.05,P<0.001),术后终末随访吞咽困难(OR=0.16,95%CI 0.07~0.36,Z=4.53,P<0.00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Zero-p组在降低术中出血量、邻近节段退变率、术后椎前软组织厚度、术后早期及终末随访吞咽困难发生率方面优于传统Cage组。(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5期)

椎间融合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测量正常国人的颈椎椎间隙解剖学参数,为设计符合国人的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0例健康志愿者,在标准颈椎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C2~3、C3~4、C4~5、C5~6、C6~7椎间隙的前缘、中点、后缘高度,椎间隙横径,椎间隙矢状径,螺钉进钉的最佳角度和深度,椎间盘角。分别计算各解剖参数的均值和标准差。结果纳入男性志愿者100人,平均年龄31.21岁,女性志愿者100人,平均年龄31.05岁。男性组椎间隙横径为(19.88±1.06)mm,矢状径(19.42±1.59)mm,前缘高度(5.57±0.74)mm,中点高度(7.24±0.98)mm,后缘高度(4.11±0.27)mm;上位螺钉进钉的最佳深度为(33.54±1.14)mm,下位螺钉进钉的最佳深度(24.35±1.53)mm;上位螺钉进钉的最佳角度为(41.10±2.86)°,下位螺钉进钉的最佳角度为(47.13±3.17)°;椎间盘角为(4.94±1.36)°。女性组椎间隙横径为(18.29±0.89)mm,矢状径(13.76±1.41)mm,前缘高度(5.12±0.64)mm,中点高度(6.68±0.67)mm,后缘高度(3.20±0.25)mm;上位螺钉进钉的最佳深度为(25.18±1.75)mm,下位螺钉进钉的最佳深度为(21.83±1.66)mm;上位螺钉进钉的最佳角度为(41.66±2.70)°,下位螺钉进钉的最佳角度为(47.03±2.43)°;椎间盘角为(4.80±1.38)°。男性组与女性组各参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节段椎间隙前、中、后缘高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表现为后缘高度<前缘高度<中点高度(P<0.05)。结论通过正常人群颈椎X线解剖学测量,可获得设计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的国人数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椎间融合器论文参考文献

[1].张剑,冯新民,张亮.颈椎椎间融合器研究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9

[2].张礼仁,刘家明,刘志礼,张志宏.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解剖学参数测量[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9

[3].邹建平,李惠锡.老年患者短节段颈椎病应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的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

[4].朱家佳,王源基,祝怡飞,张明生.自体骨与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失稳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19

[5].朱彦奇,王红霞,曹锐,高书涛,侯超.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钛板椎间融合器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Meta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9

[6].马振,张增山,张恒维,李延坤,翟凯.腰椎后路手术椎间融合器位置与腰椎前凸变化的相关性分析[C].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7].寇德鹏.ROI-C与传统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在治疗两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C].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8].郑晓青,尹东,顾宏林,梁国彦,昌耘冰.斜向腰椎融合中不同型号椎间融合器与椎体终板损伤的关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9].桂德建,潘宏.颈椎自稳型椎间融合器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应用[J].临床骨科杂志.2019

[10].柳杰,滕清华,张忠杰,陈伟高.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笼架治疗退行性颈椎病[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

论文知识图

有限元模型有限元模型巨大推间盘突出F单侧椎弓根蜂们腰椎叁角固定叁维有限元模型后面溉摄DR-X线片部分脊柱照片

标签:;  ;  ;  ;  ;  ;  ;  

椎间融合器论文_张剑,冯新民,张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