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玉光(抚顺市中医院辽宁抚顺113000)
【中图分类号】R5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7-0168-01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治疗过程中诱发药物性肝损害状况。方法搜集近7年药物性肝病患者的资料,总结归纳分析。结果发现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是比较高的,以抗结核药物、抗癌类药物、素类药物、抗精神病类药物及镇静催眠药较多见。结论药物性肝损害在临床上是普遍存在的,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品很多,引起的原因也较复杂,如何合理用药防范药物性肝损害以及治疗过程中及早发现药物性肝损害是临床医生应予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害
随着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多,临床应用日趋广泛,而由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发病率也有所上升[1],为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提高对本病的警惕及预防,本文总结分析了我院7年来诊治的59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对其药物的种类、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2005--2011年间住我院59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男31例,女:18例,年龄17~82岁,平均年龄54.6岁。
2、诊断标准:有明确的服药史,用药后数天、数周或数月后出现肝损害的临床表现、体征及肝功能检查异常,除外各种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遗传性及酒精性肝病,本组病例中病史最长的10个月,最短的2周。
二、结果
1、本组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种类较多详见下表。
注:引起药物性肝损害以抗结核药、抗癌类药物、抗生素、抗精神病类药物及镇静催眠药占比例最高,本组59例抗结核治疗药物按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频率顺序排列,抗结核类药物为利福平、吡嗪酰胺、雷米封等;抗癌类药物为环磷酰胺、5—氟尿嘧啶等;抗生素类药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等;抗精神病及镇静催眠药主要为氯丙嗪、安定等;非甾体类抗炎药为芬必得等;抗霉菌药为酮康唑等。
2、临床表现:本组59例患者,急性药物性肝损害46例(其中肝细胞损害型42例,重型肝损害4例),慢性反复发作的肝损害13例,临床症状:以全身乏力不适、恶心、食欲不振为主的31例,占52.5%;以频繁呕吐、腹胀为主的16例,占27.1%;以呃逆、烧心、反酸为主的9例,占15.3%;以皮肤巩膜黄疸、腹泻、关节痛的5例,占8.5%。体征:肝肿大、肝区叩击痛39例,占66.1%;皮肤巩膜黄疸、皮肤骚痒15例,占25.4%;肝掌、蜘蛛痣、血管扩张9例,占15.3%;无明显体征3例,占5.1%。
3、肝功能检查及临床分型:59例中,肝功能异常:ALT增高于正常2倍的19例,占32.2%;大于正常3倍至10倍的25例,占42.4%;大于正常20倍以上的5例,占8.5%。7—GT增高在70—150U/L的7例,占11.9%,白蛋白<35S/L的5例,占8.5%,总胆红素增高大于正常2倍以上10例,占17.0%。根据肝功能检查结果,参照国际药物性肝病(DILD)分型标准可分为三型。本组59例患者中,肝细胞型46例占78.0%,淤胆型8例,占13.6%,混合型5例,占8.5%。
4、治疗:59例患者一经明确诊断,立即给予停用所有可疑药物,采用休息、补充维生素、肝细胞解毒药及护肝治疗,经上述治疗,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改善,恢复时间1-5个月左右。
三、讨论
从统计资料分析我院引起药物性肝损害以抗结核药、抗癌类药物、抗生素、抗精神病类药物及镇静催眠药占比例最高。我院的资料分析抗结核药物的肝损害发生率较高,同许多医院均一致,可能与抗结核药物的使用频率较高有关。另外我院抗肿瘤类药物引起的肝损害也很高,其他药物则与文献报道类似。
总结分析我院近7年来59例药物肝损害的临床及治疗提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多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临床特征和疾病程度的变化也很大,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2],尤其是慢性肝损害易被临床忽视,本组病例中,有心脏、脑血管及肺部病变的基础病,有长时间服用药物史,有短时间服用药物史,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乏力、纳差、腹胀、恶心、呕吐,容易被误诊为原发基础病所致,而忽视了药物性肝损害,提醒在临床治疗各种疾病时,一是要充分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定期监测肝功能;药物性肝损害重在预防,必须严格用药的剂量,尤其对老年人、小儿、肝肾功能差的患者,要慎重考虑;临床在治疗疾病时,常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使用的方式,此时,必须考虑到药物的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的叠加。
参考文献
[1]叶维法,钟镇义.当代肝脏疾病治疗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67-571.
[2]陈成伟.药物与中毒性肝病[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2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