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酸钙微孔球形颗粒的水热合成

硅酸钙微孔球形颗粒的水热合成

一、水热合成硅酸钙微孔球形颗粒(论文文献综述)

沈程程[1](2020)在《硅酸钙基材料的制备工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硅酸钙(Ca Si O3)有许多优良的性能,在隔热保温材料、吸附材料、建筑材料以及油井工程等领域广泛应用。除了应用于工业之外,由于硅酸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骨传导性而广泛应用于硬组织修复材料领域。理想的骨修复材料需要满足其降解速度与新生骨形成速度匹配、力学性能与自然骨接近、孔隙率可控等要求。然而,硅酸钙生物材料的局限在于其较差的力学性能和降解速度。近年来,一些研究报道了掺杂碱土金属离子如钠离子改善了生物材料的性能,含钠的生物玻璃和生物陶瓷都已经商业化并且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成功。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廉价的天然石灰石(Ca CO3)、水玻璃(含26.5%Si O2,8.3%Na2O)等为原料,通过化学沉淀法制备出硅酸钠钙前驱体,然后用马弗炉对制备的粉体进行烧结,将烧结好的粉体与适量聚乙烯醇(PVA)混合制作成陶瓷素坯,静压后放入马弗炉中高温煅烧,获得了硅酸钠钙陶瓷。研究了制备过程中Na2O添加量和烧结过程中烧结温度、保温时间对粉体晶相、粉体颗粒尺寸、粉体形貌以及陶瓷性能的影响,对制备的陶瓷试样进行体外生物活性测试。通过差热-热重分析(TG-DSC)、X射线衍射(XRD)分析和扫描电镜(SEM)确定样品烧结温度、晶体类型和微观结构。通过将陶瓷片浸泡在去离子水中、Tris-HCl溶液中和模拟体液(SBF)中,确定样品是否具有吸水性、可降解性和生物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Na2O添加量对硅酸钠钙粉体的晶相和形貌影响较大,当在硅酸钙中添加Na2O时,所得的陶瓷为多晶相,包括Na2Ca2Si3O9、Na4Ca4Si6O18、Na2Ca Si3O8,颗粒为0.5μm的圆球形,且分散均匀,粒度可控,粒径分布服从正态分布。不同煅烧温度和保温时间影响粉体的结晶程度和陶瓷的力学性能,在1100℃下保温8h时粉体结晶程度最高,且陶瓷力学性能最好,其抗压强度达到151 MPa,和人体骨抗压强度相近。对硅酸钠钙陶瓷片进行体外活性测试,在去离子水中浸泡48小时后,其吸水率达到24.1%,表明硅酸钠钙陶瓷具有快速高效的吸水性能;在Tris-HCl溶液中浸泡84天后,陶瓷片的失重率达到38.8 wt%,表明硅酸钠钙陶瓷是一种优良的可降解生物材料,在SBF中浸泡3天后就能诱导羟基磷灰石的形成,表明硅酸钠钙陶瓷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是一种潜在的骨修复材料。

罗海涛[2](2020)在《废弃混凝土-废砖水热合成再生硅酸盐材料》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建筑垃圾的产出规模不断增长、存量日益增加,已成为我国第一大城市垃圾源,是考验诸多城市绿色发展的新难题。废弃混凝土和废弃粘土砖是我国现阶段建筑垃圾的主体,以钙和硅的氧化物为主要化学成分,可以作为钙质原料和硅质原料用于生产再生蒸压硅酸盐材料及制品。目前,相关研究主要是把建筑垃圾作为硅酸盐材料及制品的硅质原料或骨料,额外添加石灰、水泥等钙质原料,没有充分利用废弃混凝土中的钙质组分。在课题组前期利用废弃混凝土水热合成硅酸盐材料的研究基础上,本论文从我国现阶段建筑垃圾的实际组成出发,以不同混合比例的废弃混凝土和废砖混合料为主要原料,煅烧释放废弃混凝土中的有效钙,再通过水热合成制备再生硅酸盐材料。本论文研究可以实现废弃混凝土和废砖的全组分资源化再生利用,减少硅酸盐材料及制品生产过程中对天然石灰岩和粘土等矿产资源的消耗,为我国建筑垃圾的高附加值再生利用提供具有良好推广应用前景的技术途径。本论文需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以减少能源消耗为目标,明确不同混合比例的废弃混凝土-废砖混合料适宜的煅烧制度;以优化材料性能为目标,明确再生硅酸盐材料适宜的配料方案和蒸压制度。基于上述问题,本论文首先对不同混合比例的废弃混凝土-废砖混合料进行煅烧处理,通过热重分析和化学测试等方法,研究不同煅烧温度下煅烧产物中CaO含量和CaO活性,确定最佳煅烧制度;进一步,改变配料比、外加剂种类(NaOH、KOH、Na2SiO3·9H2O、Na2CO3、CaCl2、Na2SO?、C4H14MnO8·4H2O、SrCl2·6H2O)和掺量、蒸压压力和保温时间,通过抗压强度测试、孔溶液碱度测试、耐水性试验、XRD分析、热重分析、耐久性试验等方法,研究水热合成材料的微观组成、结构和综合性能,确定适宜的配料方案和蒸压制度。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为:(1)由热重测试数据表明,纯废弃混凝土的最终分解温度约为840℃,烧失量为28.24%;纯废弃粘土砖烧失量仅为0.75%,几乎不存在热分解和晶型转变;对比其他比例试样,发现质量百分比60%废弃混凝土和40%废弃粘土砖组试样的分解温度约为830℃,相较于纯废弃混凝土降低10℃;以煅烧产物中氧化钙含量与活性为评价指标,60%废弃混凝土和40%废弃粘土砖组煅烧产物试样的氧化钙含量为12.20%、活性指数消化速率20s,最高消化温度为32℃。综合考虑各评价指标,选定60%废弃混凝土和40%废弃粘土砖组低温煅烧产物试样作为后续生产原料。(2)采取废弃混凝土-废砖煅烧产物作为再生硅酸盐材料的主要硅质原料和钙质原料,掺CaO组压制成型后的试件出现明显开裂现象,蒸压后的试件松散、无法成型。掺Ca(OH)2组压制成型后的试件表面较平整、开裂很少,蒸压后的试件棱角分明、平整,基本没有开裂。试件颜色明显比掺CaO组浅,显水化产物的灰白色。(3)采用C/S为0.7、0.9、1.1三个比例,选取0.10、0.15、0.20、0.25四个水固比,在1.5MPa、203℃、4h的蒸压制度下能够获得强度较高的再生硅酸盐材料。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水固比的增大,蒸压试件抗压强度总体显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确定3种不同钙硅比试样采用的最佳水固比为0.20。(4)钙硅比对低蒸压强度制度下的试件抗压强度影响不大,强度变化范围较小。而对高蒸压强度制度下的试件抗压强度影响较大。蒸压保温制度对各种钙硅比试件的影响各有不同。(6)NaOH和KOH对废弃混凝土-废弃粘土砖煅烧产物的激发效果显着。但碱性外加剂也存在最佳掺量,掺量过高会对生成产物的强度产生不利影响,使蒸压试件强度倒缩。NaOH溶液对蒸压试件的激发效果比KOH溶液好。其他外加剂对蒸压试件的激发效果较差。(7)XRD图谱可表征水固比、钙硅比、蒸压制度、外加剂等因素对再生硅酸盐材料矿物组成的影响。(8)本论文试验条件下,蒸压制度和钙硅比对蒸压试件pH值有一定的影响;各组试件的软化系数介于71.83%至85.06%之间;对蒸压试件的耐久性测试显示:试件石灰爆裂测试结果良好。耐酸侵蚀性能测试中,各组试件的强度比值均低于1,说明酸溶液会加速对蒸压试件的侵蚀。耐硫酸盐侵蚀性能测试中,大部分试件的强度比值均大于1。说明硫酸盐对蒸压试件的侵蚀作用很小;试件满足《蒸压粉煤灰砖》(JC/T239-2014)中15次和25次冻融循环后强度与质量损失率标准;蒸压试件有一定的耐高温性能。

邢鹏[3](2020)在《花岗岩型铷矿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铷是重要的稀有金属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金属。我国铷矿资源相对丰富,但品位低,多以伴生资源产出,开发利用难度大。目前铷主要从铯榴石和锂云母提取铯、锂的中间产物中回收。近年来一些文献报道了采用氯化焙烧法从云母、长石、高岭土等铝硅酸盐矿物中提取铷。然而,目前的研究基本只关注铷的回收,而没有考虑矿石中宏量元素钾、铝、硅的资源化利用,导致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较低。此外氯化焙烧法还存在设备易腐蚀,废渣、氯化氢废气、高盐废水产出量大、难处理的问题。因此,开发清洁高效的铷提取技术具有重要意义。近期在国内某地首次发现了一大型独立铷矿,本文针对该铷矿的资源综合利用开展了系统研究。首先,借助XRD、ICP、SEM-EDS、EPMA、TG-DSC等化学物相分析方法,对铷矿进行了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确定了铷矿主要组成矿物及目标元素赋存状态:铷矿主要组成矿物为石英、钾长石及云母,矿物组成符合花岗岩的特征;铷主要以类质同象取代钾的位置分别存在于黑云母、白云母及钾长石中。矿物组成及铷、钾的赋存状态决定了要实现铷、钾的高效提取,须同时破坏云母及长石的物相结构。其次,根据酸浸分解云母及钾长石的热力学计算结果,进行了铷矿酸浸探索实验。酸浸虽然能有效分解铷矿中的云母,但对钾长石的分解能力有限。钾长石的酸浸反应虽然在热力学上可行,但在实际的浸出过程中进程非常缓慢,这使得酸浸难以获得高的铷、钾浸出率。基于云母酸浸的实验结果及FactSage软件计算的硫酸盐分解、钾长石碱溶热力学,提出了使用酸碱联合法从铷矿中提取铷、钾。原矿经浓硫酸熟化,使云母转化为硫酸盐。硫酸熟化的最优条件为熟化温度300℃,硫酸用量55%,熟化时间20 min。通过还原焙解,使熟化料中的硫酸盐脱硫释放SO2,SO2制酸可实现硫酸的再生。还原焙解的最优条件为分解温度750 ℃,煤用量5%,分解时间10 min。通过水浸使焙砂中的可溶铷、钾浸出,再通过碱浸使钾长石矿相分解,从而实现铷、钾的完全浸出。碱浸的最优条件为浸出温度150℃,液固比(mL/g)15:1,NaOH浓度250 g/L,浸出时间1 h。酸碱联合法可获得较高的浸出率(Rb 95.2%、K 92.8%)。再次,针对酸碱联合法工艺流程长的不足,结合FactSage软件计算的云母碱溶热力学,又提出了碱法工艺,即高温水热碱浸。碱法工艺的最优条件为浸出温度230℃,NaOH浓度200 g/L,矿石粒度0.15 mm,液固比10:1(mL/g),浸出时间1h,搅拌速度500 rpm。碱法工艺亦取得了较高的金属浸出率(Rb 95.1%、K 94.5%)。碱法从铷矿提取铷、钾的机理为:在水热条件下云母、钾长石晶体中的K+、Rb+最先溶出,进入溶液;云母、钾长石硅氧骨架中Al-O-Si群的Al-O键断裂,在碱液中形成[A102]-阴离子团;随后Si-O-Si群水解,形成[H3SiO4]-阴离子团;[H3Sio4]-与[A102]-在碱液中发生缩聚反应,形成含硅氧四面体及铝氧四面体的均匀硅铝凝胶;硅铝凝胶骨架缩聚重排转变为有序的晶体结构并充填阳离子(Na+、Ca2+)形成八面沸石及钙霞石。碱法工艺与酸碱联合法工艺相比,主要元素铷、钾、铝、硅的浸出率相近,但碱法所需能耗低且工艺更加简洁,因此应为处理花岗岩型铷矿的首选。铷矿浸出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浸出过程受内扩散控制,通过提高浸出温度及碱浓度,减小物料的粒径可提高浸出速率。接着,对碱法浸出液进行了脱硅制备硅灰石及萃取分离铷钾研究。脱硅的最优条件为温度95℃,反应时间1h,CaO/SiO2质量比1.2。通过煅烧脱硅产物(水化硅酸钙)制备硅灰石的适宜温度为1100℃。从脱硅溶液中萃取铷的最优条件为t-BAMBP浓度1 mol/L,相比(O/A)3:1,混合时间1.5 min,萃取级数3级。钾洗涤的最佳相比(O/A)为3:1,洗涤级数为10级。铷反萃的最优条件为相比(O/A)4:1,HCl浓度1 mol/L,反萃级数2级。通过萃取、洗涤、反萃,Rb的总回收率达97%。从铷萃余液中萃取钾的最优条件为:t-BAMBP浓度1 mol/L,相比(O/A)3:1,错流萃取级数2级。钠洗涤的最佳相比(O/A)为4:1,洗涤级数为4级。钾反萃的最优条件为H2SO4浓度1 mol/L,相比(O/A)3:1。经萃取、洗涤和反萃后,钾的回收率达到77%。钾萃余液补充氢氧化钠调节碱度后可返回碱浸循环使用。最后,考察了铷矿浸出渣的吸附性能。作为一种类沸石型材料,铷矿浸出渣具有与沸石相同的吸附机理,对废水中的Pb2+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铷矿浸出渣吸附Pb2+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在平衡pH 7.3、浸出渣用量2.5 g/L的条件下,含Pb 40 mg/L的溶液中Pb2+的脱除率达99.6%。Pb2+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Pb2+在浸出渣上的饱和吸附量与天然沸石的吸附量相当且远大于粉煤灰等普通工业废弃物的吸附量。聚丙烯酰胺可显着改善吸附渣的沉降性能。

唐文清[4](2020)在《新型硬硅钙石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和氟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快速的发展和人类需求的增多,生产企业的数量和生产总量均不同程度的增加,伴随含重金属、有机物、氟化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各种工业废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导致水质进一步恶化,引起国内外从事环保有关领域学者高度关切。学者们在去除技术、方法、材料等方面进行大量研究,特别是对于难降解且持久性、浓度高、毒性强、迁移速率快、存在形态和形式复杂含重金属离子、氟离子污染物的废水更为重视。对比当前用于含重金属离子、氟离子等废水的各类处理技术,普遍认为吸附法是最行之有效的技术。制约吸附法实际应用关键问题在于吸附材料选择,因此,寻求原材料丰富且可再生、去除污染物快速且高效、应用成本低廉且环保等优点的吸附材料,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普通硬硅钙石主要由钙、硅、氧元素组成的水合硅酸钙化合物[Ca6(Si6O17)(OH)2,简称CSH],在建筑行业、保温材料等得到广泛应用,作为吸附材料在环境保护领域略见应用。由于CSH自然储量十分有限,实际应用主要依靠人工合成得到。普通的硬硅钙石具有吸附材料的特点,对水溶液污染物有一定的吸附性能,但存在吸附能力低和吸附速率慢等缺陷,抑制其作为吸附材料领域的推广应用。因此,为了解决硬硅钙石作为吸附材料存在原材料紧缺和吸附能力弱的不足,本研究将选择废弃蛋壳为原料,通过调控原料的钙硅比和反应温度,结合掺杂和嫁接改性技术,水热法合成具有比表面积更大、表面更粗糙、孔隙更发育、吸附位点更多的新型CSH。合成所有样品均采用了多种表征技术(BET、FTIR、SEM-EDS、XRD、TG等)进行组成成分和形貌分析,新型CSH被应用于吸附剂含重金属离子(Pb2+、Cd2+、Cu2+)和F-废水,详细地考察了影响吸附效果的各种因素(pH、吸附质初始浓度、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和吸附温度等),依照宏观实验结果,开展微观理论拟合(等温吸附模型、吸附动力学模型、热力学)、吸附材料自身及其吸附污染物的模型设计和计算(第一性原理)等研究,深度剖析其吸附作用机理,为实际推广应用奠定可靠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内容及结果具体如下:(1)掺钠硬硅钙石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离子(Pb2+、Cd2+、Cu2+)和氟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依照CSH制备方法,原料钙硅比控制为1:1,同步掺入3个不同摩尔浓度(n(Na)/n(Ca+Na)=1:6、2:6、3:6)的氯化钠溶液,制得掺钠硬硅钙石[简称NaCSH(NaCSH1、NaCSH2和NaCSH3)]并应用于对水溶液中含重金属离子(Pb2+、Cd2+、Cu2+)和F-的吸附研究。根据吸附实验结果,确定了去除Pb2+、Cd2+、Cu2+最佳的n(Na)/n(Ca+Na)为1:6制得NaCSH1;而去除氟离子较佳则为n(Na)/n(Ca+Na)为2:6的制得NaCSH2。将最佳吸附效果的NaCSH(NaCSH1和NaCSH2)与CSH分别用于对Pb2+、Cd2+、Cu2+和F-进行静态吸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NaCSH对上述离子的吸附效果明显均比CSH的好,在优化实验条件下,最佳掺钠比的NaCSH对Pb2+、Cd2+、Cu2+和F-吸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可高达425.22、158.41、189.27和24.32 mg/g,比当前报道同类吸附材料的吸附效果优越。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相关系数R2基本在0.99以上,能很好的描述NaCSH对Pb2+、Cd2+、Cu2+和F-的吸附行为,理论计算所得Qe,cal与Qe,exp十分接近;热力学参数表明,对4种离子的吸附属于自发的吸热反应,其吸附机理主要为离子交换、溶解-沉淀和静电吸引。(2)NaCSH对重金属离子(如Pb2+、Cu2+)和F-离子吸附理论计算研究。利用CASTEP设置NaCSH对重金属离子和氟离子的计算模型,采用第一性原理对吸附可能存在的形式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结构优化所得的NaCSH设置模型,与EXAFS(extended 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 spectroscopy)对Nd(III)或Eu(III)掺杂在托勃莫来石和硬硅钙石上的Ca-O、Ca-Si、Ca-Ca键长进行比较分析,认为计算方法是合理的,说明钠离子可以取代CSH中部分钙离子形成NaCSH。为深入剖析NaCSH对重金属离子和氟离子的作用机理,同时设计了铅、铜和氟取代NaCSH几何结构以及NaCSH吸附Pb2+、Cu2+和F-的几何结构,计算得到的取代能来说明NaCSH对Pb2+、Cu2+和F-存在离子交换反应;吸附能表明NaCSH在溶液中吸附铅离子、铜离子或氟离子是可行性;态密度轨道贡献分析找出了NaCSH的较强活性吸附位点,Bader电荷分析发现NaCSH中的部分原子与Pb2+、Cu2+和F-之间存在电荷转移,进一步认证了NaCSH对Pb2+、Cu2+和F-吸附存在的作用机理。(3)掺铝硬硅钙石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Pb2+、Cd2+、Cu2+)和氟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在制备CSH过程,控制原料的钙硅比为1:1,同步掺入4个不同摩尔浓度n(Al)/n(Si+Al)=2%、5%、10%、15%的Na Al O2溶液,制得4种掺铝硬硅钙石(简称Al-CSH),分别在同样条件下应用于对水溶液中含重金属离子(Pb2+、Cd2+、Cu2+)和F-的吸附实验。比较四种不同掺铝量制备的掺铝硬硅钙石对上述离子的吸附效果,发现具有最佳吸附效果的是原料中掺铝量为n(Al)/n(Si+Al)=5%,将用此量制备的Al-CSH应用于对含Pb2+、Cu2+、Cd2+和F-废水进行吸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从SEM、EDS和XPS表征可看出外来金属离子钠和铝分别替代部分钙和硅进入硬硅钙石晶体结构内,改变了硬硅钙石组成成分及形貌。对比Al-CSH与NaCSH对Pb2+、Cd2+、Cu2+和F-的吸附效果,前者略微优于后者,说明通过Na Al O2改性制得的Al-CSH吸附能力比NaCSH强。在优化实验条件下,Al-CSH对Pb2+、Cd2+、Cu2+和F-吸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可高达449.74、190.21、224.28、30.90 mg/g,比当前报道同类吸附材料的吸附效果优越。作用机理与NaCSH对Pb2+、Cd2+、Cu2+和F-的基本一致,均存在离子交换、溶解-沉淀和静电吸引。(4)硬硅钙石负载香豆素衍生物荧光小分子对水溶液中Hg2+的吸附性能研究。香豆素衍生物荧光小分子(COUSH)与Hg2+相互作用可形成荧光增强型物质,且干扰离子Na+、Ca2+、Pb2+、Cu2+、Cd2+对其影响不大,说明COUSH对汞离子检测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将COUSH负载于CSH上合成香豆素@硬硅钙石(CSH-COUSH)作为吸附剂,用于去除水溶液中Hg2+,进行静态吸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CSH-COUSH去除Hg2+受pH影响较小,在pH为3.0~8.0较大范围的去除率均能达到98%左右;Langmuir模型拟合相关系数均高于0.99,能较好地描述该吸附形式,在293,298和303K时最大吸附容量(Qm)分别为112.37,109.66和110.56 mg/g。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相关系数R2基本在0.99以上,能很好的描述CSH-COUSH对Hg2+的吸附行为,理论计算所得最大吸附容量(Qe,cal)与实验的(Qe,exp)十分接近;热力学参数表明,对Hg2+的吸附属于自发的吸热反应,其吸附机理主要为离子交换、溶解-沉淀和静电吸引。

张海明[5](2020)在《利用粉煤灰制备多级孔ZSM-5分子筛/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其吸附VOCs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煤化工典型固废粉煤灰为原料制备具有优良吸附性能的多级孔ZSM-5分子筛,以加快传质速率、提升吸附效率,实现对苯系VOCs的高效吸附,系统研究吸附性能并探讨相关吸附机理;选择具有大孔结构、与无机材料相容性好、机械性能好的聚合物(聚乙烯二氟化物)与上述分子筛复合,在保证分子筛吸附效率的基础上解决粉末状分子筛吸附时压降大的问题,以提升其实际使用性能,旨在尝试发现一种粉煤灰高效、高附加值综合利用的新方法。首先,将粉煤灰采用分级处理的方式进行处理,以提取可用元素Si、Al;利用提取的硅(Si)、铝(Al)利用双模板-水热法制备多级孔ZSM-5沸石分子筛,探究结晶温度、结晶时间以及Na/Si比对ZSM-5沸石分子筛结晶过程的影响,用正交表确定最佳的制备条件;将制备的多级孔ZSM-5与聚乙烯二氟化物复合制备多级孔ZSM-5/聚合物复合材料,将多级孔ZSM-5沸石分子筛和多级孔ZSM-5分子筛/聚合物复合材料用于对典型VOCs如苯和二甲苯的吸附研究,探究吸附机理。利用XRF,SEM,EDS,XRD,BET等手段对粉煤灰、粉煤灰提取物、制备的ZSM-5样品进行一系列表征和分析,对多级孔ZSM-5沸石分子筛以及多级孔ZSM-5沸石分子筛/聚合物复合材料对苯和二甲苯的吸附结果进行动力学和热力学模拟,结果表明:所选用的粉煤灰中的Si O2含量为48.52%,Al2O3含量为33.59%,并且富含Fe2O3(5.66%),由于SiO2,Al2O3和FeO总含量之和要超过70%,因此,将本文所选用的粉煤灰归为F类;通过对碳酸钠和盐酸用量进行对比,综合考虑提取率和实验成本,确定最佳的合成条件为:CFA:Na2CO3=1:0.8,CFA:HCl=1:8,900℃下煅烧4h,SiO2和Al(OH)3的提取率分别为94.89%和87.26%;提高晶化温度可以加快分子筛晶体的成核和生长速度,如果结晶温度太高,则抑制成核;特征峰随合成时间的增加而增强,如果时间不足,沸石晶化不完全,时间过长,则沸石可能转晶;不同水热条件下,ZSM-5沸石的结晶曲线呈“S”型,分三个阶段,(1)“诱导期”;(2)“成核期”;(3)“晶体生长时期”;钠离子不足会影响结晶速率,如果过量,就会合成其他类型沸石(丝光沸石);利用L934正交表寻找最佳的合成条件是:在SiO2:Al2O3:Na2O:CTAB:TPABr:H2O=1:0.02:0.5:0.05:0.17:50摩尔组成下160℃晶化48h,并对其BET分析表明其内部含有微孔和介孔结构,证明了成功合成多级孔ZSM-5分子筛;多级孔ZSM-5沸石分子筛对苯和二甲苯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0.264 g/g和0.303 g/g,对苯和二甲苯的吸附分别符合Freundlich热力学模型和Pseudo-first-order动力学模型,多级孔ZSM-5沸石分子筛对苯和二甲苯的吸附是以物理吸附和多层吸附为主;多级孔ZSM-5分子筛/聚合物复合材料对苯和二甲苯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0.134 g/g和0.162 g/g,对苯和二甲苯的吸附分别Freundlich热力学模型和Pseudo-first-order动力学模型,复合材料对苯和二甲苯的吸附也是以物理吸附和多层吸附为主。

刘金婵[6](2020)在《纤维增强硬硅钙石的制备与表征》文中认为近几年来,能源开发和再利用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主题,节能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发展和应用保温绝热材料,是目前最有效、最经济的节能措施之一。硬硅钙石型硅酸钙保温材料是新一代保温材料,具有密度轻、导热系数低、耐高温和环境友好性等优异性能。本文利用动态水热法合成硬硅钙石,通过实验探究了硬硅钙石的制备工艺,研究了保温时间、不同钙源、添加剂的种类及二次水、三次水对硬硅钙石水热合成和性能的影响。保温时间对硬硅钙石的合成和性质有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以保温时间作为实验变量,探究了保温时间对于硬硅钙石物相组成、微观形貌以及粒度特性的影响;钙质材料的活性对硬硅钙石的生成至关重要,分别选用市场成品Ca O和实验室自烧Ca O参与实验,探究Ca O烧制前后对硬硅钙石的影响;选择Ca Cl2、Sr(NO3)2、Mn(CH3COO)2·4H2O和Zr OCl2·8H2O作为添加剂,探究对硬硅钙石纤维合成过程、形貌和性能的影响规律。本文尝试把二次水、三次水代替蒸馏水用于实验,以探究是否对硬硅钙石结构和密度产生影响。针对硬硅钙石制品强度低的问题,本文还对硅酸铝陶瓷纤维和玻璃纤维增强硬硅钙石进行了研究。先分析了硬硅钙石二次水对陶瓷纤维和玻璃纤维的侵蚀作用,后研究其对硬硅钙石制品的性能的影响。在硬硅钙石料浆中分别加入陶瓷纤维和玻璃纤维,研究纤维加入量和烧制温度对硬硅钙石相关性能的影响。本文实验均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测试手段对硬硅钙石纤维显微形貌和物相进行分析和表征。探究了不同合成条件对硬硅钙石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20℃时保温6h得到的硬硅钙石纤维结晶最好,一次纤维明显变得细长,中空结构的蚕茧状粒子间隙率较高,市售超细Ca O生成的硬硅钙石的晶体反应较完全且结晶较好,配料中加入矿化剂Mn(CH3COO)2·4H2O、Zr OCl2·8H2O会使硬硅钙石纤维细长且缠绕形成良好的中空结构,体积密度较小,对提高硬硅钙石的保温隔热性能更为有利,用二次水和三次水得到的产物反应不完全且松装密度较大,故用其代替蒸馏水对合成硬硅钙石有一定的影响。探究了纤维增强对硬硅钙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硬硅钙石二次水对陶瓷纤维有明显的侵蚀作用,对玻璃纤维侵蚀作用不明显;试样的抗弯强度随温度增加而增大,当烧制温度不大于800℃时,陶瓷纤维和玻璃纤维含量为15wt%时的试条抗弯强度最佳;当烧制温度为1000℃,纤维加入量为30wt%时,陶瓷纤维和玻璃纤维结构均被破坏,力学性能下降,致其整体的抗弯强度降低。

孙亮[7](2020)在《高性能硅酸盐陶粒的制备及其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针对炉渣的资源化利用,将其作为主要原材料应用于硅酸盐陶粒的制备。通过研究炉渣粉细度、配合比及壳层结构对硅酸盐陶粒性能的影响,达到制备出高强壳层硅酸盐陶粒的目的。以壳层硅酸盐陶粒为研究对象,对其力学性能与耐久性进行综合研究;制备了壳层硅酸盐陶粒高强混凝土,并对混凝土进行抗冻融研究;开展了壳层硅酸盐陶粒应用于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领域的研究。炉渣硅酸盐陶粒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从炉渣粉细度、配合比及制备壳层结构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实现了高强壳层陶粒的制备,该种壳层陶粒表观密度为1940.1kg/m3、1h吸水率为2.3%、筒压强度达24.3MPa,具有吸水率低、筒压强度高的特点。对壳层陶粒进行坚固性研究,其质量损失仅为1.7%,满足国家标准坚固性指标Ⅰ类要求。对壳层陶粒进行快速碱-硅酸反应研究,其14d膨胀率为0.0341%,低于标准判定值0.10%,不具备碱集料危害;同时考虑了炉渣中存在SO3时,在实验过程中的碱-硅酸反应膨胀与钙矾石生成产生的膨胀综合作用下对试样膨胀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SO3含量达3.5%时,试样14d膨胀率为0.0561%,仍低于0.10%。此外,还对壳层陶粒进行了压碎指标、软化系数与冻融质量损失研究,结果分别为2.2%、0.96和1.28%,均满足标准要求。高强硅酸盐陶粒混凝土的制备与抗冻融研究。在水泥用量为400kg/m3、W/C=0.4条件下,陶粒混凝土标准养护28d抗压强度达到63.4MPa、抗折强度为11.4MPa、干表观密度为2018.6kg/m3。对比同等条件下的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抗折强度分别高了3.8%与8.6%,干表观密度减轻了16.2%。将陶粒混凝土分别置于冻融介质为水、3%Na Cl、5%Na Cl、5%Na2SO4、10%Na2SO4溶液中进行50次冻融循环。冻融后的各组陶粒混凝土均表现出良好的抗冻性能,相对动弹性模量处于98.6~102.3%之间,质量出现了略微增加,增加范围在0.30~0.50%,抗压强度损失率在-2.1~2.4%之间。研究了混凝土中陶粒作为粗集料体积占比不同对陶粒混凝土冻融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陶粒体积占比在40~50%时,占比增加对混凝土的抗冻性能起到一定提升,表明陶粒作为粗集料对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具有贡献作用。壳层硅酸盐陶粒应用于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领域的研究。水泥用量为480kg/m3、W/C=0.25条件下,陶粒混凝土管桩蒸养强度为91.1MPa,蒸压强度为106.9MPa,满足标准要求。探究矿物掺合料的掺加作用发现:单掺条件下粉煤灰、矿渣、石英粉的掺入均能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其中粉煤灰改善效果最明显,此外粉煤灰的掺入有利于提升试样蒸养强度,而石英粉的掺入对试样的蒸压强度提升最显着;研究掺合料复掺发现,合理的复掺能够起到掺合料间的优势互补作用,如:粉煤灰与石英粉复掺的试样蒸养强度与蒸压强度均较高,且复掺试样的拉压比数值整体高于单掺,表明矿物掺合料复掺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单掺时混凝土脆性偏高的问题。研究了自然养护、蒸汽养护、蒸压养护三种陶粒养护工艺对制备陶粒混凝土管桩性能的影响,三种陶粒混凝土的蒸养强度与蒸压强度分别在71.8~78.6MPa与125.9~134.1MPa之间,波动范围较小,表明陶粒养护条件对混凝土管桩强度影响不大。研究了在大体积粉煤灰掺量条件下胶凝材料的C/S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在C/S=1.0时混凝土中水化相类型与水化物含量共同作用效果最佳,蒸压强度最大为124.5MPa。并对C/S不同的陶粒混凝土进行抗冻实验,结果发现C/S增加,混凝土的抗冻性能降低,C/S为0.6的试样抗冻性能最好,抗冻标号为D168,而C/S为1.2的试样抗冻性能最差,抗冻标号为D107。对试样破坏形式分析可知,冻融破坏的主要原因为混凝土基体中出现的微裂纹破坏。

李通[8](2020)在《托贝莫来石的改性及对染料废水的吸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以制备的托贝莫来石(Tobermorite,简称TOB)为研究对象,通过无机改性(热活化改性、酸化改性)、有机改性(有机表面活性剂的改性)及有机-无机复合改性的方法,制备出改性TOB材料。研究了改性材料的形成机制、结构形貌变化。利用改性材料吸附工业废水中的有机染料,并分析吸附机理。以生石灰和高纯石英粉为原料,通过水热合成法在205℃、1.6MPa条件下制备出结晶良好的TOB。并通过300℃、500℃和700℃高温活化处理,获得晶体结构有序度下降的热活化改性托贝莫来石(300HTOB、500HTOB和700HTOB),热活化使托贝莫来石具有选择性溶解特性。用不同浓度的稀盐酸对热活化后的托贝莫来石进行酸化改性,制备出盐酸改性的托贝莫来石(300AHTOB、500AHTOB和700AHTOB)。微观形貌分析表明,热活化及酸化处理之后,TOB的长片状形貌逐渐断裂成短片状形貌。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测试分析,300AHTOB的比表面积最大,达到570.25m2/g,相比于未改性的TOB,比表面积提高3-4倍。用300AHTOB对三种阳离子染料亚甲基蓝(MB)、碱性红2(ST)和结晶紫(CV)吸附研究。对三种阳离子染料的饱和吸附量为248.01mg/g、21.76mg/g和40.06mg/g。300AHTOB吸附的最优外界条件分别为:pH为7、6和8,震荡时间为30min、60min和30 min,温度为293K、298K和303K。根据等温吸附模型研究,300AHTOB对三种有机染料的等温吸附过程均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属于单层吸附。根据吸附动力学方程研究,300AHTOB吸附三种有机染料的过程均可用拟二级动力学方程进行拟合。对三种阳离子染料的吸附机理分析,300AHTOB以氢键作用和静电作用为主要吸附作用力,对三种阳离子染料吸附。实验研究表明300AHTOB可以多次循环使用,仍保持较高的吸附效率。以有机表面活性剂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为改性剂,通过超声波法制备有机改性材料O-TOB,用于对阴离子染料甲基橙(MO)的吸附研究。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比表面积及孔径测试分析发现,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占据TOB的孔道中,表现出良好的接枝效果。经过有机改性后,O-TOB对MO的吸附饱和吸附量为66.77mg/g。吸附的最优外界条件是温度为313K、pH为4和震荡时间为120min。用O-TOB吸附MO的等温吸附模型拟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拟合效果最佳,属于单层吸附。根据吸附动力学方程研究,O-TOB吸附MO动力学过程通过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进行拟合最佳。对MO的吸附机理探究,O-TOB可能在静电作用、氢键作用和MO中苯环与O-TOB的长烷基链疏水缔合作用等多种条件的协同下吸附MO。通过有机-无机复合改性制备出一种高效吸附剂,去除难以吸附的有机染料罗丹明B(RhB)。在相同条件下,单一的无机改性或有机改性对RhB吸附率均小于60%,而有机-无机复合改性托贝莫来石(O-300AHTOB)吸附率达到90%以上。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比表面积及孔径测试分析发现,有机活性剂占据300AHTOB的孔道内,形成稳定的接枝。O-300AHTOB对RhB的饱和吸附量达到102.06mg/g。吸附的最优外界条件是温度为298K、pH为6-8和震荡时间为90min。对O-300AHTOB吸附RhB的等温吸附模型拟合,发现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更能准确的描述O-300AHTOB对RhB的吸附这一过程,表明吸附过程是复杂的。对O-300AHTOB的吸附动力学进行研究,表明拟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更适合描述O-300AHTOB吸附RhB的过程。O-300AHTOB对RhB的吸附过程可能是通过静电、氢键以及长烷基链与RhB中苯环形成疏水缔合等多种条件的协同作用完成。

孙晓艳,艾红梅[9](2019)在《利用电石渣制备硅酸盐材料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结合众多学者探究的电石渣的多种利用现状,介绍了电石渣代替石灰石煅烧水泥熟料和电石渣水热合成硅酸钙材料两方面循环利用研究进展。

茅宁[10](2019)在《废弃混凝土低温煅烧-水热合成硅钙制品》文中指出目前,国内外对废弃混凝土的回收利用途径主要包括用作回填材料、基础垫层以及制备再生材料。废弃混凝土再利用中存在再生产品附加值低、性能不稳定等缺点,亟需解决废弃混凝土资源最大化利用问题。废弃混凝土以砂石为主要组分,化学组成以钙和硅的氧化物为主要成分,可以作为钙质原料或(和)硅质原料,用于生产水泥、硅钙制品等。本论文研究利用废弃混凝土为主要原料制备硅钙制品,一方面可以实现废弃混凝土中砂石材料的资源化再利用,同时能够减少硅钙制品生产对天然硅钙原料的消耗,研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废弃混凝土制备硅钙制品的相关研究中,主要是把废弃混凝土作为硅质原料加以利用,而其中的石灰石(碎石骨料)仅仅充当集料,需要额外补充Ca(OH)2作为钙质原料。本论文采用低温煅烧-水热合成技术制备硅钙制品,可以充分利用废弃混凝土中的石灰石资源,将其作为硅钙制品中的钙质原料。本论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两个:一是通过使用适宜的添加剂降低废弃混凝土中CaCO3的分解温度,在减少能源消耗的前提下获得高含量、高反应活性的CaO;二是寻找适宜的配料比和压蒸合成制度,制备出性能良好的硅钙制品。本论文以未经分离处理的全组分废弃混凝土为主要原料,改变添加剂的种类(石膏、粉煤灰、氟化钙、草酸、碳酸镁、氧化铜和硫酸钡)和掺量,通过热重分析、化学测试、XRD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煅烧制度下煅烧产物中CaO含量和CaO活性,确定适宜的添加剂掺杂方案和煅烧制度。进一步,改变水固比、钙硅比、压蒸温度和压蒸时间,通过抗压强度测试、孔溶液碱度测试、耐水性试验、压汞分析、XRD分析、SEM分析等方法研究水热合成制品的性能,确定适宜的配料比和压蒸制度。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为:(1)热重分析表明,废弃混凝土中CaCO3的分解温度为841℃;石膏和粉煤灰对降低碳酸钙分解温度的效果最好,而草酸对碳酸钙分解没有促进作用。煅烧试验表明,废弃混凝土中碳酸钙的热分解与保温时间无明显对应关系;以CaO含量和CaO活性为评价指标,空白组、掺1%石膏组废弃混凝土的最佳分解温度为900℃,掺10%粉煤灰组、掺10%CaF2组废弃混凝土的最佳分解温度为850℃。掺10%CaF2组废弃混凝土煅烧后进行压蒸,试件无法成型。本论文试验条件下,废弃混凝土适宜的添加剂掺杂方案为掺杂10%粉煤灰,适宜的低温煅烧制度为850℃、保温30min。(2)随着水固比增大,压蒸试件抗压强度降低;本论文实验条件下最佳水固比为0.36。不同压蒸制度下,试件抗压强度随钙硅比增大整体呈提高的趋势;较低压力下蒸压应适当延长保温时间,而较高压力蒸压应相应缩短保温时间。随着压蒸保温时间增加,压蒸压力1MPa时试件软化系数增大、压蒸压力2MPa时试件软化系数减小;随着钙硅比增大,试件软化系数整体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大部分压蒸试件的软化系数大于0.6,耐水性合格。压蒸压力对试件孔溶液碱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压蒸保温时间,而钙硅比对孔溶液碱度的影响不大。蒸压压力2MPa、保温3h、钙硅比为1的蒸压试件,压汞法测定其孔隙率为9.22%。随着压蒸压力增大、压蒸保温时间延长、钙硅比增大,压蒸试件中生成的水化硅酸钙逐渐由开始的无定型C-S-H凝胶变化为托贝莫来石或硬硅钙石;钙硅比0.9、压力2MPa、保温6h和钙硅比1.0、压力1.5MPa、保温6h的蒸压制品中合成了硬硅钙石。

二、水热合成硅酸钙微孔球形颗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热合成硅酸钙微孔球形颗粒(论文提纲范文)

(1)硅酸钙基材料的制备工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硅酸钙简介
        1.1.1 硅酸钙的理化性质
        1.1.2 硅酸钙的制备方法
    1.2 硅酸钙的应用
        1.2.1 硅酸钙在工业中的应用
        1.2.2 硅酸钙在生物材料领域中的应用
    1.3 钠的生物学效应及Ca-Si-Na-O多元体系
        1.3.1 钠的生物学效应
        1.3.2 Ca-Si-Na-O四元体系
    1.4 硅酸钠钙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1.4.1 硅酸钠钙粉体的制备方法
        1.4.2 硅酸钠钙生物陶瓷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与设备
        2.1.1 药品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硅酸钠钙粉体及陶瓷的制备
        2.2.1 硅酸钠钙粉体的制备
        2.2.2 硅酸钠钙陶瓷的制备
    2.3 硅酸钠钙粉体及陶瓷的表征
        2.3.1 热重-差示热重分析
        2.3.2 X射线衍射分析
        2.3.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3.5 能谱分析
        2.3.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2.3.7 孔隙率
        2.3.8 抗弯强度测试
    2.4 硅酸钠钙陶瓷的体外生物性能
        2.4.1 吸水性能
        2.4.2 体外降解性能
        2.4.3 体外生物活性
        2.4.4 体外离子释放
第三章 硅酸钠钙陶瓷粉体及硅酸钠钙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天然石灰石的前处理
    3.3 煅烧温度的确定
    3.4 Na_2O添加量对硅酸钠钙陶瓷粉体微观结构的影响
        3.4.1 对硅酸钠钙陶瓷粉体晶型的影响
        3.4.2 对硅酸钠钙陶瓷粉体分子基团的影响
        3.4.3 对硅酸钠钙陶瓷粉体表面形貌的影响
        3.4.4 对硅酸钠钙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3.5 煅烧温度对硅酸钠钙陶瓷粉体微观结构的影响
        3.5.1 对硅酸钠钙陶瓷粉体晶型的影响
        3.5.2 对硅酸钠钙陶瓷粉体分子基团的影响
        3.5.3 对硅酸钠钙陶瓷粉体表面形貌的影响
        3.5.4 对硅酸钠钙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3.6 保温时间对硅酸钠钙陶瓷粉体微观结构的影响
        3.6.1 对硅酸钠钙陶瓷粉体晶型的影响
        3.6.2 对硅酸钠钙陶瓷粉体分子基团的影响
        3.6.3 对硅酸钠钙陶瓷粉体表面形貌的影响
        3.6.4 对硅酸钠钙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硅酸钠钙陶瓷的体外生物性能
    4.1 引言
    4.2 硅酸钠钙陶瓷的吸水性能
    4.3 硅酸钠钙陶瓷的体外降解
    4.4 硅酸钠钙陶瓷的体外生物活性
    4.5 硅酸钠钙陶瓷的体外离子释放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学术会议及获奖情况
    4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废弃混凝土-废砖水热合成再生硅酸盐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
        1.2.1 国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
        1.2.2 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
    1.3 利用建筑垃圾制备再生硅酸盐材料的研究进展
    1.4 碳酸钙的热分解过程
    1.5 外加剂对硅酸盐材料/制品的影响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
2 试验原料、方法和主要仪器
    2.1 试验原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废弃混凝土-废砖混合料的煅烧
        2.2.2 废弃混凝土-废砖煅烧产物水热合成再生硅酸盐材料
    2.3 测试方法及试验设备
        2.3.1 测试方法
        2.3.2 试验设备
3 废弃混凝土-废砖混合料的煅烧
    3.1 废弃混凝土-废砖的热分解温度
    3.2 煅烧温度对废弃混凝土-废砖煅烧产物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再生硅酸盐材料的抗压强度
    4.1 概述
    4.2 水固比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4.2.1 抗压强度
        4.2.2 XRD分析
    4.3 钙硅比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4.3.1 抗压强度
        4.3.2 XRD分析
    4.4 蒸压压力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4.4.1 抗压强度
        4.4.2 XRD分析
    4.5 保温时间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4.5.1 抗压强度
        4.5.2 XRD分析
    4.6 外加剂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4.6.1 抗压强度
        4.6.2 XRD分析
    4.7 本章小结影响
5 再生硅酸盐材料的其他性能
    5.1 孔溶液碱度
    5.2 耐水性
    5.3 石灰爆裂
    5.4 耐久性
        5.4.1 抗冻性
        5.4.2 耐酸侵蚀性能
        5.4.3 抗硫酸盐侵蚀性能
    5.5 耐高温性能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废弃混凝土-废弃粘土砖煅烧分解处理
        6.1.2 废弃混凝土-废弃粘土砖煅烧产物水热合成再生硅酸盐材料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花岗岩型铷矿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铷的性质及用途
        2.1.1 铷的性质
        2.1.2 铷的用途
    2.2 铷的消费
    2.3 铷的资源分布
    2.4 铷的提取
        2.4.1 铯榴石提铷
        2.4.2 锂云母提铷
        2.4.3 卤水提铷
        2.4.4 其它矿物原料提铷
    2.5 利用矿物原料合成沸石分子筛
    2.6 溶液脱硅及人工合成硅灰石
        2.6.1 溶液脱硅
        2.6.2 人工合成硅灰石
    2.7 水溶液中铷的分离提取
        2.7.1 分步结晶法
        2.7.2 沉淀法
        2.7.3 离子交换法
        2.7.4 溶剂萃取法
    2.8 水溶液中铅的脱除
    2.9 本论文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3 铷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2 物相分析
        3.2.1 X射线衍射分析
        3.2.2 扫描电镜-能谱分析
        3.2.3 电子探针分析
        3.2.4 光学显微镜分析
    3.3 差热-热重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酸碱联合法提取铷矿中铷钾元素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1.3 分析方法
    4.2 直接酸浸探索实验
        4.2.1 酸浸法提取铷钾的热力学基础
        4.2.2 硫酸浸出
        4.2.3 硝酸浸出
        4.2.4 盐酸浸出
    4.3 酸碱联合法
        4.3.1 酸碱联合法提取铷钾的热力学基础
        4.3.2 浓硫酸熟化
        4.3.3 还原焙解
        4.3.4 水浸
        4.3.5 碱浸
        4.3.6 酸碱联合法提取铷钾的反应机理
    4.4 本章小结
5 碱法提取铷矿中铷钾元素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5.1.2 实验方法
        5.1.3 分析方法
    5.2 水热碱浸
        5.2.1 浸出温度的影响
        5.2.2 NaOH浓度的影响
        5.2.3 矿石粒径的影响
        5.2.4 液固比的影响
        5.2.5 浸出时间的影响
        5.2.6 搅拌速度的影响
        5.2.7 添加剂的影响
        5.2.8 浸出过程中铝、硅的元素走向
        5.2.9 水热碱浸过程物相转变及反应机理研究
        5.2.10 酸碱联合法与碱法工艺的比较
    5.3 铷矿浸出动力学
        5.3.1 浸出动力学方程
        5.3.2 动力学实验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碱法浸出液脱硅制备硅灰石及萃取分离铷钾
    6.1 实验部分
        6.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6.1.2 实验方法
        6.1.3 分析方法
    6.2 浸出液脱硅
        6.2.1 脱硅原理
        6.2.2 温度的影响
        6.2.3 反应时间的影响
        6.2.4 CaO用量的影响
    6.3 水化硅酸钙高温相变
    6.4 溶液脱硅及制备硅灰石反应机理
    6.5 铷的萃取
        6.5.1 萃取剂的选择
        6.5.2 萃取机理
        6.5.3 溶液碱度的影响
        6.5.4 稀释剂的影响
        6.5.5 萃取剂浓度的影响
        6.5.6 萃取相比的影响
        6.5.7 萃取时间的影响
        6.5.8 铷萃取等温线
    6.6 钾的洗涤
        6.6.1 洗涤相比的影响
        6.6.2 洗涤等温线
    6.7 分馏萃取模拟实验
    6.8 负载铷有机相的反萃
        6.8.1 HC1浓度的影响
        6.8.2 反萃相比的影响
    6.9 铷萃余液回收钾
        6.9.1 钾的萃取
        6.9.2 钠的洗涤
        6.9.3 负载钾有机相的反萃
    6.10 钾萃余液回用
    6.11 本章小结
7 铷矿浸出渣吸附铅
    7.1 实验部分
        7.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7.1.2 实验方法
        7.1.3 分析方法
    7.2 铷矿浸出渣的表征
    7.3 吸附动力学
    7.4 浸出渣用量的影响
    7.5 平衡pH的影响
    7.6 温度的影响
    7.7 吸附等温线
    7.8 吸附渣的沉降
    7.9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新型硬硅钙石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和氟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重金属和氟化物的污染现状
        1.2.1 重金属污染现状
        1.2.2 氟化物的污染现状
    1.3 水中重金属和氟化物的处理技术
        1.3.1 水中重金属的处理技术
        1.3.2 含氟废水的处理技术
    1.4 常用矿物吸附材料的研究现状
        1.4.1 羟基磷灰石(HAP)
        1.4.2 粘土矿
        1.4.3 沸石
        1.4.4 水合硅酸钙(C-S-H)
    1.5 硬硅钙石吸附材料的合成方法
        1.5.1 水热法
        1.5.2 模板法
        1.5.3 微波辅助法
    1.6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掺钠硬硅钙石的制备及其对含重金属离子和氟离子废水的吸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1.3 硬硅钙石和掺钠硬硅钙的制备
        2.1.4 制备硬硅钙石材料掺钠量的优化
        2.1.5 样品的表征
        2.1.6 实验内容
    2.2 CSH和 NaCSH结果讨论
        2.2.1 CSH和 NaCSH的表征
        2.2.2 CSH和 NaCSH的溶解性
        2.2.3 pH值对CSH和 NaCSH材料的吸附效果影响
        2.2.4 CSH和 NaCSH材料用量对吸附效果影响
        2.2.5 作用时间对CSH和 NaCSH材料的吸附效果影响
        2.2.6 污染物初始浓度对CSH和 NaCSH材料的吸附效果影响
        2.2.7 CSH和 NaCSH对 Pb~(2+)、Cd~(2+)、Cu~(2+)和 F~-离子的吸附等温线研究
        2.2.8 CSH和 NaCSH对 Pb~(2+)、Cd~(2+)、Cu~(2+)和 F~-离子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2.2.9 CSH和 NaCSH对 Pb~(2+)、Cd~(2+)、Cu~(2+)和 F~-离子的吸附热力学研究
        2.2.10 NaCSH对 Pb~(2+)、Cd~(2+)、Cu~(2+)和F~-离子的吸附机理
    2.3 小结
第3章 掺钠硬硅钙石对重金属离子和氟离子吸附理论计算研究
    3.1 第一性原理
    3.2 密度泛函理论
        3.2.1 Hohenberg-Kohn理论
        3.2.2 Kohn-Sham理论
        3.2.3 交换相关能量泛函
    3.3 建模过程
    3.4 结果讨论
        3.4.1 几何结构
        3.4.2 NaCSH取代能
        3.4.3 NaCSH的吸附能
        3.4.4 电子结构
    3.5 小结
第4章 掺铝硬硅钙石的制备及其对含重金属离子和氟离子废水的吸附性能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仪器
        4.1.2 主要试剂
        4.1.3 掺铝硬硅钙石的制备
        4.1.4 制备硬硅钙石掺铝量的优化
        4.1.5 样品的表征方法
        4.1.6 实验内容
    4.2 AlCSH结果讨论
        4.2.1 AlCSH样品表征
        4.2.2 AlCSH的溶解性
        4.2.3 pH值对AlCSH材料的吸附效果影响
        4.2.4 AlCSH材料用量对吸附效果影响
        4.2.5 作用时间对AlCSH材料的吸附效果影响
        4.2.6 污染物初始浓度对AlCSH材料的吸附效果影响
        4.2.7 AlCSH对 Pb~(2+)、Cd~(2+)、Cu~(2+)和F~-离子的吸附等温线研究
        4.2.8 AlCSH对 Pb~(2+)、Cd~(2+)、Cu~(2+)和F~-离子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4.2.9 AlCSH对 Pb~(2+)、Cd~(2+)、Cu~(2+)和F~-离子的吸附热力学研究
        4.2.10 AlCSH对 Pb~(2+)、Cd~(2+)、Cu~(2+)和F~-离子的吸附机理
    4.3 小结
第5章 有机应荧光小分子修饰硬硅钙石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主要仪器
        5.1.2 主要试剂
        5.1.3 材料的制备
        5.1.4 样品的表征
        5.1.5 实验内容
    5.2 结果讨论
        5.2.1 CSH-COUSH的结构表征
        5.2.2 pH值对CSH-COUSH材料的吸附效果影响
        5.2.3 作用时间对CSH-COUSH材料的吸附效果影响
        5.2.4 不同温度下Hg~(2+)初始浓度对CSH-COUSH材料的吸附效果影响
        5.2.5 CSH-COUSH对 Hg~(2+)离子的吸附等温线研究
        5.2.6 CSH-COUSH对 Hg~(2+)离子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5.2.7 CSH-COUSH对 Hg~(2+)离子的吸附热力学研究
        5.2.8 CSH-COUSH对 Hg~(2+)离子的吸附机理
    5.3 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取得的成果
    一、科研论文
    二、国家发明专利
致谢

(5)利用粉煤灰制备多级孔ZSM-5分子筛/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其吸附VOCs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1.1.1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来源,类型和特点
        1.1.2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主要处理方法
    1.2 沸石
        1.2.1 沸石的结构和类型
        1.2.2 沸石分子筛的发展历程
        1.2.3 水热合成沸石及其结晶机理
    1.3 粉煤灰
        1.3.1 粉煤灰的来源及性质
        1.3.2 粉煤灰的危害
        1.3.3 粉煤灰的综合应用
    1.4 研究目标、内容和意义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粉煤灰的分步处理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仪器与设备
        2.2.2 试剂及药品
        2.2.3 表征与计算方法
        2.2.4 实验过程与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级孔ZSM-5沸石的合成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仪器与设备
        3.2.2 试剂及药品
        3.2.3 表征方法
        3.2.4 实验过程与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结晶温度对ZSM-5合成的影响
        3.3.2 结晶时间对ZSM-5合成的影响
        3.3.3 不同的Na/Si下对ZSM-5 沸石合成的影响
        3.3.4 用正交表寻找ZSM-5沸石的最佳合成条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级孔ZSM-5分子筛/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苯及二甲苯的吸附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仪器与设备
        4.2.2 试剂及药品
        4.2.3 实验过程与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多级孔ZSM-5分子筛/聚合物复合材料
        4.3.2 多级孔ZSM-5分子筛对苯和二甲苯的吸附研究
        4.3.3 多级孔ZSM-5分子筛/聚合物复合材料对苯和二甲苯的吸附研究
        4.3.4 吸附动力学
        4.3.5 吸附热力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纤维增强硬硅钙石的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硬硅钙石材料的概述和特点
    1.3 硬硅钙石质材料的应用
        1.3.1 保温绝热材料
        1.3.2 生物活性材料
        1.3.3 阻热材料
    1.4 硬硅钙石的制备
        1.4.1 硬硅钙石的合成方法
        1.4.2 硬硅钙石制备的影响因素
    1.5 硬硅钙石质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6 研究目的及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原理
        2.3.1 水热法合成硬硅钙石的原理
        2.3.2 纤维增强原理
    2.4 实验流程
    2.5 实验方案设计
    2.6 材料的表征与测试方法
第三章 硬硅钙石粉料的合成与表征
    3.1 保温时间对硬硅钙石水热合成的影响
        3.1.1 XRD结果分析
        3.1.2 硬硅钙石粉料的松装密度分析
        3.1.3 SEM结果分析
    3.2 不同钙源对硬硅钙石水热合成的影响
        3.2.1 XRD结果分析
        3.2.2 硬硅钙石粉料的松装密度分
        3.2.3 SEM结果分析
    3.3 不同的添加剂对硬硅钙石水热合成的影响
        3.3.1 合成产物的松装密度分析
        3.3.2 XRD结果分析
        3.3.3 SEM结果分析
        3.3.4 X射线能谱分析
    3.4 二次水、三次水对硬硅钙石水热合成的影响
        3.4.1 XRD结果分析
        3.4.2 硬硅钙石粉料的松装密度分析
        3.4.3 SEM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纤维增强硬硅钙石制品的合成与表征
    4.1 纤维的耐碱性
        4.1.1 XRD结果分析
        4.1.2 SEM结果分析
    4.2 陶瓷纤维对硬硅钙石制品力学及热学性能的影响
        4.2.1 陶瓷纤维加入量对抗弯强度的影响
        4.2.2 陶瓷纤维加入量对体积密度的影响
        4.2.3 陶瓷纤维加入量对导热系数的影响
        4.2.4 SEM结果分析
    4.3 玻璃纤维对硬硅钙石制品力学及热学性能的影响
        4.3.1 玻璃纤维加入量对抗弯强度的影响
        4.3.2 玻璃纤维加入量对体积密度的影响
        4.3.3 玻璃纤维加入量对导热系数的影响
        4.3.4 SEM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高性能硅酸盐陶粒的制备及其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电厂炉渣的处理与应用
    1.3 人造轻集料
        1.3.1 人造轻集料研究现状
        1.3.2 免烧结陶粒
    1.4 高强轻集料混凝土
        1.4.1 轻集料混凝土介绍
        1.4.2 轻集料应用于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
2 原材料、仪器与测试方法
    2.1 原材料
    2.2 实验设备
    2.3 测试方法
        2.3.1 陶粒性能测试方法
        2.3.2 陶粒混凝土性能测试方法
        2.3.3 材料表征
3 高性能炉渣硅酸盐陶粒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炉渣硅酸盐陶粒制备
    3.2 炉渣细度对陶粒性能影响分析
    3.3 硅酸盐陶粒的基本配合比
    3.4 壳层结构对陶粒的增强机制
    3.5 高性能壳层炉渣硅酸盐陶粒的其他性能研究
        3.5.1 壳层陶粒的坚固性
        3.5.2 壳层陶粒的碱集料反应
        3.5.3 壳层陶粒的压碎指标、软化系数及冻融性能
    3.6 本章小结
4 高强次轻集料混凝土的制备及抗冻融性能研究
    4.1 高强次轻集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力学性能
        4.1.1 高强次轻集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1.2 高强次轻集料混凝土力学性能
    4.2 高强次轻集料混凝土抗冻融性能研究
        4.2.1 不同冻融环境下硅酸盐陶粒混凝土抗冻性能研究
        4.2.2 陶粒体积掺量不同对陶粒混凝土抗冻性能影响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高强硅酸盐陶粒应用于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
    5.1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的基准配合比与养护制度
        5.1.1 陶粒混凝土管桩基准配合比确定
        5.1.2 陶粒混凝土管桩养护制度
    5.2 矿物掺合料对预应力高强陶粒混凝土管桩性能的影响
        5.2.1 矿物掺合料单掺
        5.2.2 矿物掺合料复掺
    5.3 硅酸盐陶粒养护条件对陶粒混凝土管桩的性能影响
        5.3.1 养护条件不同对炉渣硅酸盐陶粒性能影响
        5.3.2 养护条件不同的硅酸盐陶粒制备混凝土管桩
        5.3.3 陶粒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中的增强机制
    5.4 本章小结
6 大体积粉煤灰掺量下胶凝材料C/S对陶粒混凝土管桩性能影响
    6.1 C/S不同对胶凝材料基体性能的影响
        6.1.1 不同C/S条件下基体的压强与酸不溶物含量
        6.1.2 不同C/S条件下基体试样的物相分析
    6.2 胶凝材料C/S不同对管桩陶粒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6.2.1 胶凝材料中C/S不同对陶粒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6.2.2 胶凝材料中C/S不同对陶粒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托贝莫来石的改性及对染料废水的吸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水污染研究现状
    1.2 水处理技术及吸附剂的应用
    1.3 托贝莫来石材料
        1.3.1 托贝莫来石的研究背景
        1.3.2 托贝莫来石的高温相变及活化机制
        1.3.3 托贝莫来石的合成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2 原材料、实验仪器、测试方法及表征
    2.1 实验材料、仪器和TOB的制备
        2.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2 托贝莫来石的合成
    2.2 托贝莫来石的无机改性
        2.2.1 热活化改性
        2.2.2 酸化改性
    2.3 有机改性
    2.4 有机-无机复合改性
    2.5 有机染料的吸附
        2.5.1 有机染料溶液标准曲线的绘制
        2.5.2 实验数据的分析及计算方法
    2.6 吸附计算模型
        2.6.1 等温吸附模型的研究
        2.6.2 吸附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2.7 材料表征
        2.7.1 X-射线衍射
        2.7.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7.3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2.7.4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
        2.7.5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
        2.7.6 Zata电位值测试分析
3 无机改性TOB前后结构形貌的表征分析
    3.1 XRD分析
    3.2 热活化TOB孔结构变化规律
    3.3 盐酸改性热活化TOB的孔结构变化规律
    3.4 Zeta电位值测定
    3.5 SEM形貌分析
    3.6 TEM形貌分析
    3.7 TOB活化改性机制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无机改性TOB对亚甲基蓝、碱性红2 和结晶紫的吸附研究
    4.1 无机改性TOB对亚甲基蓝(MB)的吸附
        4.1.1 吸附剂和吸附质材料
        4.1.2 吸附剂的加入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1.3 不同初始浓度MB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1.4 外界条件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1.5 300AHTOB对 MB的等温吸附模型研究
        4.1.6 300AHTOB对 MB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4.2 无机改性TOB对碱性红2(ST)的吸附
        4.2.1 吸附剂和吸附质材料
        4.2.2 吸附剂的加入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2.3 不同初始浓度ST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2.4 外界条件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2.5 300AHTOB对 ST的等温吸附模型研究
        4.2.6 300AHTOB对 ST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4.3 无机改性TOB对结晶紫(CV)的吸附
        4.3.1 吸附剂和吸附质材料
        4.3.2 吸附剂的加入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3.3 不同初始浓度CV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3.4 外界条件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3.5 300AHTOB对 CV的等温吸附模型研究
        4.3.6 300AHTOB对 CV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4.4 300AHTOB对三种有机染料的吸附机理探究
    4.5 改性托贝莫来石的再生吸附
    4.6 本章小结
5 有机改性TOB对甲基橙的吸附研究
    5.1 实验材料制备
    5.2 表面活性剂的掺加量对吸附MO的影响
    5.3 有机改性TOB结构形貌的表征分析
        5.3.1 XRD分析
        5.3.2 TOB有机改性前后红外光谱分析
        5.3.3 比表面积及孔径测试分析
        5.3.4 TOB有机改性后的SEM及 TEM形貌分析
    5.4 O-TOB对甲基橙吸附研究与分析
        5.4.1 吸附剂的加入量对MO吸附性能的影响
        5.4.2 不同初始浓度MO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5.4.3 外界条件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5.4.4 O-TOB对 MO的等温吸附模型研究
        5.4.5 O-TOB对 MO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5.4.6 O-TOB对 MO的吸附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有机-无机复合改性TOB对罗丹明B的吸附研究
    6.1 无机改性对RhB的吸附效果研究
        6.1.1 RhB溶液的标准曲线
    6.2 实验材料制备
        6.2.1 有机改性材料的制备
        6.2.2 有机-无机复合改性材料的制备
    6.3 表面活性剂用量对RhB吸附性能的影响
        6.3.1 表面活性剂与TOB不同比例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6.3.2 表面活性剂与300HTOB不同比例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6.3.3 表面活性剂与300AHTOB不同比例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6.4 不同有机改性材料的加入量对RhB吸附性能的影响
    6.5 300AHTOB有机改性后结构形貌分析
        6.5.1 XRD分析
        6.5.2 红外光谱分析
        6.5.3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
        6.5.4 SEM及 TEM形貌分析
    6.6 不同的浓度对RhB吸附性能的影响
    6.7 外界条件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6.7.1 溶液pH及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6.7.2 震荡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6.8 O-300AHTOB对 RhB的等温吸附模型研究
    6.9 O-300AHTOB对 RhB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6.10 O-300AHTOB对 RhB的吸附机理探究
    6.11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利用电石渣制备硅酸盐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电石渣的特性及应用现状
    (1)利用电石渣生产建筑材料。
    (2)利用电石渣生产化工产品。
    (3)电石渣用于环境治理。
2 电石渣煅烧水泥熟料
    2.1 国内外学者利用电石渣煅烧水泥的研究
    2.2 电石渣对水泥熟料生产的影响
    2.3 电石渣生产水泥熟料的工艺研究
3 电石渣水热合成硅钙材料的研究
    3.1 电石渣水热合成硅钙材料的研究
    3.2 电石渣生产硅钙材料的影响因素
        3.2.1 煅烧温度
        3.2.2 蒸压温度
        3.2.3 钙硅比
4 结语

(10)废弃混凝土低温煅烧-水热合成硅钙制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废弃混凝土资源化利用研究现状
        1.2.1 利用废弃混凝土制备再生骨料混凝土
        1.2.2 废弃混凝土制备再生水泥/再生胶凝材料
        1.2.3 废弃混凝土制备再生硅酸盐材料
    1.3 掺杂添加剂对碳酸钙分解的影响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2 试验原料、方法和主要仪器
    2.1 试验原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废弃混凝土中碳酸钙的分解
        2.2.2 水热合成硅钙制品
    2.3 试验设备仪器
        2.3.1 试验设备
        2.3.2 测试手段
3 废弃混凝土中碳酸钙的分解
    3.1 废弃混凝土中硬化水泥石的热分解
    3.2 添加剂对废弃混凝土中碳酸钙分解的影响
        3.2.1 石膏对碳酸钙分解的影响
        3.2.2 粉煤灰对碳酸钙分解的影响
        3.2.3 氟化钙对碳酸钙分解的影响
        3.2.4 草酸对碳酸钙分解的影响
        3.2.5 碳酸镁对碳酸钙分解的影响
        3.2.6 氧化铜对碳酸钙分解的影响
        3.2.7 硫酸钡对碳酸钙分解的影响
    3.3 煅烧制度对废弃混凝土中碳酸钙分解的影响
        3.3.1 保温时间对碳酸钙分解的影响
        3.3.2 煅烧温度对碳酸钙分解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废弃混凝土煅烧产物水热合成硅钙制品
    4.1 水固比
    4.2 硅钙制品的抗压强度
        4.2.1 钙硅比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4.2.2 蒸压压力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4.2.3 压蒸保温时间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4.3 硅钙制品的耐水性
    4.4 硅钙制品的孔溶液碱度
    4.5 硅钙制品的孔结构
    4.6 硅钙制品的微观形貌
        4.6.1 蒸压保温时间对硅钙制品微观形貌的影响
        4.6.2 蒸压压力对硅钙制品微观形貌的影响
        4.6.3 钙硅比对硅钙制品微观形貌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废弃混凝土中碳酸钙的分解
        5.1.2 水热合成硅钙制品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水热合成硅酸钙微孔球形颗粒(论文参考文献)

  • [1]硅酸钙基材料的制备工艺与应用研究[D]. 沈程程.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2]废弃混凝土-废砖水热合成再生硅酸盐材料[D]. 罗海涛.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3]花岗岩型铷矿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研究[D]. 邢鹏.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4]新型硬硅钙石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和氟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D]. 唐文清. 湘潭大学, 2020(12)
  • [5]利用粉煤灰制备多级孔ZSM-5分子筛/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其吸附VOCs的研究[D]. 张海明.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6]纤维增强硬硅钙石的制备与表征[D]. 刘金婵. 山东理工大学, 2020
  • [7]高性能硅酸盐陶粒的制备及其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D]. 孙亮.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8]托贝莫来石的改性及对染料废水的吸附应用研究[D]. 李通.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9]利用电石渣制备硅酸盐材料的研究进展[J]. 孙晓艳,艾红梅. 建材技术与应用, 2019(06)
  • [10]废弃混凝土低温煅烧-水热合成硅钙制品[D]. 茅宁.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硅酸钙微孔球形颗粒的水热合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