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毒性论文_高玲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去除毒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毒性,活性炭,纳米,效应,土霉素,大肠杆菌,藻类。

去除毒性论文文献综述

高玲玲[1](2019)在《伏马菌素的毒性及去除方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伏马菌素是由串珠镰刀菌引发,在玉米、小麦、大麦、农产品存在比较广泛的一种真菌毒素,其是诱发伏马菌素毒性作用的关键要素。而且,伏马菌素的分布范围比较广,毒性较大,遗弃被伏马菌素污染的玉米极易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所以,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降解与去除玉米及其制品的伏马菌素备受重视。据此文章对伏马菌素的毒性及其去除方法做了深入探究。(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9年29期)

曹中琦,盖世博[2](2019)在《活性炭吸附去除水中高毒性N-DBPs卤代乙酰胺》一文中研究指出卤代乙酰胺(haloacetamides,HAMs)是一类具有高毒性的含氮消毒副产物。文中探索用活性炭吸附方法去除饮用水中的HAMs,考察了50目活性炭在不同吸附条件下的吸附性能与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随着pH值的增大,HAMs去除率升高,碱性时HAMs的去除主要归因于自身水解和吸附的双重作用。通过拟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得到50目活性炭对二氯乙酰胺(dichloroacetam.ide,DCAM)、一溴乙酰胺(bromoacetamide,BCAM)、二溴乙酰胺(dibromoacetamide,DBAM)和叁氯乙酰胺(trichloroacetamide,TCAM)的最大吸附能力分别为61.50、54.98、87.20 mg/g和76.88 mg/g;活性炭吸附4种HAMs均符合假一级去除动力学,且拟合相关系数均高于0.98。DCAM、BCAM、DBAM和TCAM的吸附去除动力学常数分别为0.044、0.051、0.059 h~(-1)和0.061 h~(-1),显示了通过活性炭24 h吸附处理,能使4种HAMs降至较低浓度。4种HAMs的去除速率由大到小为TCAM>DBAM>BCAM>DCAM。(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雷铖[3](2018)在《铁基纳米材料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作用及藻类毒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零价铁(nZVI)因其高反应活性,能高效去除多种污染物,在环境修复和水处理方面具有较大应用潜力。但原始nZVI存在易团聚、易氧化、回收性差等问题,需进行改性以提高其应用潜力。同时nZVI及其改性材料在应用过程中可进入环境,威胁生物生态。因此,论文以海藻酸钠(SA)为原料,制备了 SA包埋nZVI和铁碳复合材料,探讨了两种材料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能力。对于nZVI及其改性材料,活性组分nZVI是潜在毒性来源。为充分评估nZVI及其改性材料应用对水环境的潜在危害,以蛋白核小球藻为受试生物,选取具有代表性的nZVI及其可能的环境老化产物纳米Fe2O3和Fe3O4,研究了铁基纳米材料的藻类毒性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了铁基纳米材料的致毒机理。研究结果可为制备高反应活性且环境友好的铁基纳米材料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对比了原始和包埋nZVI对高盐度压裂废水(FWW)中四氯化碳(CT)和1,1,2-叁氯乙烷(TCA)的去除能力。随着从Day-1到Day-90FWW离子强度的增加,原始nZVI对CT和1,1,2-TCA的去除能力分别从53.5±6.4%和71.1± 1.1%降至38.7士 1.4%和21.7±1.7%,并伴随显着的铁溶出。采用SA和聚乙烯醇(PVA)对nZVI进行包埋处理后,显着提高了对Day-90FWW中1,1,2-TCA的去除效率(62.7-72.3%),并减少了铁离子的溶出。包埋nZVI去除1,1,2-TCA的机理包含多聚物基体的吸附作用和被包埋nZVI的降解作用。同时研究了包埋nZVI在FWW中的长期稳定性,尽管多聚物基体有效缓解了 nZVI的老化过程,但老化作用仍显着降低了包埋nZVI对1,1,2-TCA的去除能力。(2)以SA为碳源,Fe(N03)3为铁源,采用高温煅烧法合成铁碳复合材料。低煅烧温度下铁仅以Fe3O4/λ-Fe2O3存在,当煅烧温度升至700 0C及以上时形成Fe0/Fe3C,同时碳发生石墨化。铁碳复合材料在pH3-9范围内对阿特拉津(ATZ)的去除能力变化不显着,Fe/C-600、Fe/C-700和Fe/C-800(指叁个温度下煅烧合成的铁碳复合材料)对ATZ的24h去除率分别为19.4±1.6%、76.8±2.2%和93.5±0.9%。铁碳复合材料对ATZ的去除作用主要来自于碳基的吸附作用,Fe/C-700和Fe/C-800在pH 3条件下对ATZ存在降解作用,贡献分别为26.1±4.0%和28.7士0.9%,但在pH6和9条件下则仅存在吸附作用。(3)研究了4种粒径nZVI、两种晶型纳米Fe2O3和一种纳米Fe304的藻类毒性,发现nZAVI的毒性随粒径的减少而显着增加;同等粒径下(20-30nm),铁基纳米材料的氧化程度越高毒性越小,毒性排序为nZVI>纳米Fe3O4>纳米Fe2O3,且纳米a-Fe2O3的毒性显着高于纳米γ-Fe2O3。铁基纳米材料诱导产生的氧化压力是其主要致毒机理,材料与藻细胞之间的接触团聚也对其毒性有一定贡献,但铁离子溶出的作用可忽略。铁基纳米材料,尤其是nZVI,在真实地表水中的老化增加了其表面氧化,显着降低了材料的藻类毒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12-01)

陆保松,马晓雁,李青松,骆靖宇,沈奇奇[4](2018)在《NaClO、UV及UV/NaClO消毒过程中TCC的去除特性及遗传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Na Cl O、UV和UV/Na Cl O复合消毒等方式研究了叁氯卡班(TCC)在消毒过程中的去除特性,考察了3种消毒方式中TCC溶液的遗传毒性变化,鉴定了TCC的降解产物并探讨了其降解机制,以UV/Na Cl O复合消毒为研究对象,考察了Na Cl O投加量、TCC初始浓度、溶液p H值和腐殖酸(HA)等因素对TCC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消毒技术对TCC的去除效果依次为UV/Na Cl O、UV、Na Cl O.消毒处理不同程度增加了TCC溶液的遗传毒性.LC-MS鉴定出了8种TCC的降解产物,降解途径主要为脱氯、加氯以及·OH/O~·氧化.UV/Na Cl O复合消毒对TCC的去除率在97%以上;TCC的去除与其初始浓度呈负相关;TCC的去除率随p H值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低浓度的腐殖酸(HA)对TCC的去除有促进作用,高浓度则相反.(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曹新垲,王思敏,庞艳,王敏,李玉仙[5](2018)在《基于SOS/umu生物测试评价不同炭龄活性炭对遗传毒性物质的去除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活性炭处理是目前水厂去除有机物最有效的手段,换炭的主要依据是浊度、COD_(Mn)、UV_(254)等常规指标。研究表明,饮用水中还存在着具有遗传毒性的物质,研究不同炭龄活性炭对遗传毒性物质的去除效果对于指导换炭具有重要意义。采用SOS/umu生物毒性测试方法筛查了北方3个自来水厂不同炭龄、工艺的活性炭进出水的遗传毒性效应。结果显示:活性炭对水中遗传毒性物质的去除能力随着炭龄的增加而下降,高炭龄活性炭出水中遗传毒性物质反而会升高;臭氧工艺的存在会降低活性炭去除遗传毒性物质能力,但臭氧工艺对水中遗传毒性有一定去除作用,能够降低活性炭的处理负荷;再生炭对于水中遗传毒性物质也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低温情况下活性炭去除遗传毒性物质的能力与高温情况下相比会有明显下降;同时对于高龄炭低温情况下其向水中释放的遗传毒性物质也会比高温时少很多。(本文来源于《给水排水》期刊2018年02期)

许燕,王明泉,逯南南,孙韶华,贾瑞宝[6](2017)在《利用重组大肠杆菌SOS法评价污水厂出水的遗传毒性以及工艺去除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SOS/umu测试法被广泛应用于化合物和复杂混合物遗传毒性的评价,由于该技术所用菌种为致病菌且操作步骤繁琐等原因,制约了技术的推广应用。研究建立了基于重组大肠杆菌SOS效应的水质遗传毒性检测方法(专利号:ZL201110022476.1),应用该方法评价了某市4座污水厂出水的直接遗传毒性效应,同时以污水处理一厂为例考察了直接遗传毒性效应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及不同的工艺对水中直接遗传毒性物质的去除情况。结果显示:各污水厂出水均表现出一定的直接遗传毒性,对应的4-NQO毒性当量浓度范围为0.018~0.514 mg·L-1;一年四季中夏季进出水直接遗传毒性效应最高,现有工艺中生化处理工艺段对直接遗传毒性去除效果最佳,去除率为33.33%。该方法操作便利、检测敏感性较高、操作危险性较低,可用于水中直接遗传毒性效应的测试。(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武志俊[7](2017)在《电位响应型磁性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在去除毒性金属离子方面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化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产生的毒性金属离子不仅严重地污染了环境,而且极大地危害了人类身体健康。因此,开发一种新型的电位响应型磁性纳米复合材料是进行污水处理的关键环节。在材料的选择中,将一些具有电控离子交换功能的材料与磁性材料进行电磁耦合,使得这种复合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导电性、磁性、离子交换性及电活性能,从而有利于材料的回收再利用,因此在此领域获得较多的关注。亚铁氰化物作为一种无机材料,具有良好的离子交换性能,广泛应用于处理毒性金属离子方面,将其与四氧化叁铁磁性材料复合,使这类复合材料能够方便的用于去除水中毒性金属离子,且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二次污染。本实验分别合成了四氧化叁铁/亚铁氰化铁(Fe_3O_4@PB)、四氧化叁铁/亚铁氰化铜(Fe_3O_4@CuFC)磁性纳米微球,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电磁耦合装置对其去除以及回收放射性铯离子的性能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通过共沉淀法和水热合成法制备了电位触发无损再生型智能磁性纳米微球,并将其用于选择性分离和回收放射性铯(Cs)。这种磁性纳米球是由对Cs~+具有强亲和力的普鲁士蓝(PB)壳和磁性Fe_3O_4核组成。由于PB对Cs~+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因此,磁性Fe_3O_4@PB核-壳磁性纳米球能够快速的置入/释放Cs~+。通过调节电磁耦合系统中磁性电极的电位,可以使吸附Cs~+后的纳米球简单快速的达到再生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在20个吸脱附循环后Fe_3O_4@PB对Cs~+的吸附容量几乎不变,并且保持着高达98%以上的再生效率。同时,通过电化学实验和先进的量子化学计算深入的阐明了智能再生机理。在从废水中选择性的分离和回收目标金属离子方面,这种电位触发无损再生型智能磁性纳米微球具有非常大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将CuFC包裹在Fe_3O_4磁性纳米球的表面,成功合成了带有超顺磁性的智能电位响应型离子交换纳米球Fe_3O_4@CuFC。由于Fe_3O_4@CuFC具有球形结构、大的比表面积以及CuFC对Cs~+具有高的亲和力,使得这种Fe_3O_4@CuFC电位响应型离子交换磁性纳米球显示出高的离子交换容量、优异的选择性以及快速的离子置入动力学等优点。在新型的电磁耦合系统中,通过简便快捷地调节磁电极的电位,可以使吸附Cs~+后的Fe_3O_4@CuFC得到再生。实验结果表明:在20次吸附-再生循环后Fe_3O_4@CuFC对Cs~+的吸附容量几乎保持不变,而且在每个循环中保持着相当高的再生效率。此外,通过电化学实验以及量子化学计算对Fe_3O_4@CuFC的再生机理也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所以,开发这种智能电位响应型离子交换纳米球以及设计新型的电磁耦合连续操作系统,对进行目标金属离子的捕获/释放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为实现保护环境和资源再利用的目标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策略。(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符博敏[8](2017)在《菠萝皮渣生物质炭对土壤中土霉素的去除效应及毒性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选用菠萝皮渣为原材料,采用限氧持续升温法,分别于350、500和650℃条件下,热解制得3种生物质炭(BL350、BL500和BL650),并借助多种表征方法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分析。试验以土霉素为目标污染物,研究生物质炭对土霉素在土壤中吸附-解吸和降解作用,及其对蔬菜种子萌发的影响。本文旨在拓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途径,同时揭示菠萝皮渣生物质炭对土壤中土霉素的去除效应及机理,为高效治理土壤中抗生素污染提供科学依据。当前论文主要取得以下结论:(1)菠萝皮渣生物质炭的热解是一个芳香化程度提高,极性和亲水性减弱的过程。随制备温度的升高,生物质炭的灰分含量、C元素、pH值和阳离子交换量增多,比表面积和孔容体积增加,表面粗糙程度和微孔率增大;而产率、H和O元素减少,平均孔径减小。菠萝生物质炭可作为一种无污染的环境功能材料,其多环芳烃(16种PAHs)含量均在欧盟、美国环境保护署和国际生物炭组织规定的限度范围内。(2)土霉素在3种生物质炭上的吸附经历了先快速后缓慢,最后至24 h时基本达到平衡的过程。平衡时间与吸附量的关系可较好地由伪二级动力学方程描述;Langmuir和Temkin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生物质炭对土霉素的吸附-解吸过程。生物质炭对土霉素的吸附是自发进行和熵推动的吸热过程,其吸附等温线均呈非线性,且随生物质炭热解温度的升高,对土霉素的吸附能力逐渐增强,即表现为BL650>BL500>BL350,但解吸过程中存在明显滞后效应,高温制备的生物质炭较难解吸出土霉素。溶液的pH值为3时,生物质炭对土霉素的吸附效果最好,其次为pH=7;而当pH>7时吸附量逐渐下降。生物质炭对土霉素的主要吸附机理包括孔隙填充、氢键、偶极键力和静电作用等。(3)生物质炭对土壤中土霉素的动力学过程同样包括叁个阶段,即快速吸附、缓慢吸附和吸附平衡。伪二级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吸附动力学过程;Freundlich、Langmuir和Temkin模型均能拟合等温吸附数据。生物质炭对土霉素在土壤中的吸附是一个复杂的自发吸热过程,吸附量随外界反应温度、炭含量和炭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土霉素在不同生物质炭含量土壤上的吸附与解吸过程并非可逆,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且滞后效应随炭化温度和炭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强。该吸附过程主要机制有孔隙填充、静电作用、氢键、配位键、单分子层和多分子层吸附作用。(4)土壤中施入生物质炭可影响土霉素降解过程。随土壤中生物质炭热解温度降低和炭含量增大,土霉素的降解速率加快、半衰期降低以及降解率增大。土壤中添加1%-BL350对土霉素的降解效果最佳,土霉素半衰期由13.03天降至8.29天,第14和60天的降解率分别由38.55%和94.86升至84.95%和98.84%。各生物质炭-土壤pH值的变化规律大致一样,pH均在第1天时下降,此后随时间增长而逐渐上升;在同等炭添加量和培养时间条件下,土壤pH值随炭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大。(5)小白菜和黄瓜种子芽对土霉素的敏感性均较小于根;黄瓜种子对土霉素的耐受性较强于小白菜。随土霉素浓度的升高,小白菜和黄瓜种子根及芽伸长均呈先促进,后抑制的趋势。土壤中添加生物质炭,对小白菜种子发芽起促进作用,其中炭土比为0.1%时促进效果最佳,而对黄瓜种子的发芽率无明显影响。此外,生物质炭均可促进小白菜和黄瓜种子的根及芽伸长,同时减弱土霉素对种子根及芽伸长抑制效应,不同炭土比降低抑制率的能力表现为1%>0.5%>0.1%>CK。(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7-05-01)

石柳,王栋,曹迪,胡丽萍,周集体[9](2016)在《A/A/O工艺对焦化废水的生物毒性去除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厌氧-缺氧-好氧(A/A/O)工艺是目前常用的焦化废水的处理工艺,但是关于A/A/O工艺对焦化废水的生物毒性的去除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本研究以斑马鱼为模式生物,从急性毒性、氧化损伤和遗传毒性等方面考察了A/A/O工艺中的各处理单元对焦化废水的生物毒性的去除情况,为生化处理技术对毒性的去除方面的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实验结果表明:焦化废水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随A/A/O工艺过程逐渐降低,最后的好氧出水没有显示出急性毒性;对斑马鱼肝脏中的SOD、CAT和ROS活力,在整个工艺过程中都表现出促进效应,最后的好氧出水仍表现出氧化胁迫效应,其中缺氧池对废水的SOD和ROS的促进效应表现出很好的去除作用;焦化废水对斑马鱼的遗传毒性随A/A/O的工艺过程有所降低,但好氧出水仍显示出遗传毒性。这说明A/A/O工艺虽能有效去除焦化废水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但对氧化损伤,遗传毒性的去除能力却很有限,还需要增加深度处理工艺来降低废水的生物毒性,以减少废水排放对环境带来的生态风险。本研究为废水的综合毒性评价在废水处理工艺对毒性削减有效性的应用方面提供了示范,为毒性评价指标在废水排放的标准中的引入提供了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六分会:环境化学》期刊2016-07-01)

刘伏佳[10](2016)在《香菇、竹荪、叁七中镉的去除、形态分析及其毒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栽培环境的恶化以及基质材料的滥用,食材重金属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不仅严重影响其食用安全性,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同时也阻碍了其被进一步的开发利用。食材重金属超标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日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寻求一种简单、安全的方法有效去除其中的超标重金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香菇、竹荪和叁七为原料,首先对原料中铅、镉、砷、汞及主要功效成分含量进行了分析检测,确定原料中重金属的超标情况;然后研究溶剂络合萃取法和水提法对原料中镉的最佳去除工艺条件,进一步考察了联合溶剂络合萃取法-水提法-壳聚糖吸附叁种方法连续的去除技术的去镉效果,利用形态分析方法考察了原料中镉的存在形态、叁种去除方法的去镉机理以及经连续去除技术处理前后竹荪中高级形态镉的含量变化;最后利用秀丽隐杆线虫模型对经连续去除技术处理前后的竹荪、溶剂络合萃取液、有机态镉和无机态镉的毒性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具体研究内容和所得结果如下:(1)叁种原料中重金属及主要功效成分的含量检测。经微波消解后,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样品中铅、镉含量,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砷、汞含量,所得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0,加标回收率在84.86%~103.87%之间,符合定量分析的要求。检测结果表明,叁种原料中镉超标严重,竹荪、叁七中铅、砷轻微超标,而叁种原料中汞均未超标。因此确定镉作为后续试验的重点研究对象。主要功效成分检测结果表明,香菇、竹荪中粗多糖含量分别为5.98%和5.08%,叁七中总皂苷含量为7.09%。(2)溶剂络合萃取法去除香菇、竹荪和叁七中镉的研究。溶剂络合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混合溶剂(正己烷:无水乙醇)比3:7,萃取时间3h,萃取温度30℃,络合剂(EDTA-2Na)用量2.5g时,香菇中镉去除率可达55.9%;混合溶剂比3:7,萃取时间5h,萃取温度30℃,EDTA-2Na用量2.5g时,竹荪中镉去除率可达29.4%;混合溶剂比7:3,萃取时间2h,萃取温度30℃,EDTA-2Na用量1.5g时,叁七中镉去除率可达53.7%。经溶剂络合萃取法处理后,香菇、竹荪、叁七中镉含量分别降低至471.5μg/kg、4589.7μg/kg和289.4μg/kg。与此同时,香菇、竹荪中粗多糖保留率分别为90.2%和95.5%,保留率理想;叁七总皂苷保留率为61.4%,受萃取去除的影响较大,其保留率主要取决于萃取温度。(3)水提法去除香菇、竹荪中镉的研究。以去离子水为提取溶剂,水提法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30,提取时间2h,提取温度40℃时,香菇中镉去除率可达66.8%;料液比1:20,提取时间3h,提取温度40℃时,竹荪中镉去除率可达59.4%;水提后香菇水提液和竹荪水提液中镉含量分别降低至353.4μg/kg和2786.5μg/kg(折算为25%固形物计算)。与此同时,香菇、竹荪中粗多糖提取率分别为87.1%和89.3%。(4)连续去除技术去除香菇、竹荪、叁七中镉的研究。香菇经溶剂络合萃取、水提处理后镉含量降低至155.8μg/kg(折算为25%固形物计算);竹荪经溶剂络合萃取、水提并结合壳聚糖吸附处理后镉含量降低至266.1μg/kg(折算为25%固形物计算);叁七经溶剂络合萃取后镉含量降低至289.4μg/kg。经连续去除技术处理后,叁种原料中镉含量均达到食品安全标准的限量(≤300μg/kg)要求。(5)镉的形态分析。将元素形态分为初级形态、次级形态和高级形态,首先采用水提法得出初级形态镉的分布,利用树脂分离出不同次级形态的镉,进一步利用HPLC-ICP-MS技术分析竹荪中高级形态镉的分布。考察了原料中镉的存在形态、叁种去除方法的去镉机理和经连续去除技术处理后竹荪中高级形态镉的分布和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镉在叁种原料中主要以无机态、游离态和不稳定态存在。溶剂络合萃取法去除的主要是叁种原料中非游离态、不稳定态和无机态镉;水提法去除的主要是香菇和竹荪中游离态和有机态镉;壳聚糖吸附去除的主要是竹荪水提液中游离态、无机态和稳定态镉。叁种去除方法所去除的镉形态取决于方法本身,与原料种类无关。高级形态分析结果表明竹荪中存在4种有机态镉,经连续去除技术处理后,4种高级形态镉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6)利用秀丽隐杆线虫模型评价不同形态镉的毒性。以秀丽隐杆线虫为评价模型,寿命、半数致死时间(LT50)、产卵量、身体弯曲频率、头部摆动频率和移动力为评价指标,考察了经连续去除技术处理前后的竹荪、溶剂络合萃取液、有机态镉和无机态镉的毒性。结果表明:与竹荪原料相比,经连续去除技术处理后的竹荪对线虫的LT50(p<0.05)、头部摆动频率(p<0.05)、身体弯曲频率(p<0.01)、产卵量和移动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明竹荪经连续去除技术处理后毒性下降;溶剂络合萃取液与竹荪原料相比,LT50有显着性下降(p<0.05),头部摆动频率、产卵量、移动力和身体弯曲频率有极显着下降(p<0.01),说明萃取出的这部分形态的镉对线虫具有很强的毒性;与有机态镉相比,竹荪无机态镉的LT50(p<0.05)、产卵量(p<0.05),头部摆动频率、身体弯曲频率和移动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无机态镉毒性强于有机态镉。(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去除毒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卤代乙酰胺(haloacetamides,HAMs)是一类具有高毒性的含氮消毒副产物。文中探索用活性炭吸附方法去除饮用水中的HAMs,考察了50目活性炭在不同吸附条件下的吸附性能与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随着pH值的增大,HAMs去除率升高,碱性时HAMs的去除主要归因于自身水解和吸附的双重作用。通过拟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得到50目活性炭对二氯乙酰胺(dichloroacetam.ide,DCAM)、一溴乙酰胺(bromoacetamide,BCAM)、二溴乙酰胺(dibromoacetamide,DBAM)和叁氯乙酰胺(trichloroacetamide,TCAM)的最大吸附能力分别为61.50、54.98、87.20 mg/g和76.88 mg/g;活性炭吸附4种HAMs均符合假一级去除动力学,且拟合相关系数均高于0.98。DCAM、BCAM、DBAM和TCAM的吸附去除动力学常数分别为0.044、0.051、0.059 h~(-1)和0.061 h~(-1),显示了通过活性炭24 h吸附处理,能使4种HAMs降至较低浓度。4种HAMs的去除速率由大到小为TCAM>DBAM>BCAM>DCAM。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去除毒性论文参考文献

[1].高玲玲.伏马菌素的毒性及去除方法分析[J].化工管理.2019

[2].曹中琦,盖世博.活性炭吸附去除水中高毒性N-DBPs卤代乙酰胺[J].净水技术.2019

[3].雷铖.铁基纳米材料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作用及藻类毒性效应[D].浙江大学.2018

[4].陆保松,马晓雁,李青松,骆靖宇,沈奇奇.NaClO、UV及UV/NaClO消毒过程中TCC的去除特性及遗传毒性[J].中国环境科学.2018

[5].曹新垲,王思敏,庞艳,王敏,李玉仙.基于SOS/umu生物测试评价不同炭龄活性炭对遗传毒性物质的去除效果[J].给水排水.2018

[6].许燕,王明泉,逯南南,孙韶华,贾瑞宝.利用重组大肠杆菌SOS法评价污水厂出水的遗传毒性以及工艺去除效果[J].生态毒理学报.2017

[7].武志俊.电位响应型磁性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在去除毒性金属离子方面的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7

[8].符博敏.菠萝皮渣生物质炭对土壤中土霉素的去除效应及毒性影响研究[D].海南大学.2017

[9].石柳,王栋,曹迪,胡丽萍,周集体.A/A/O工艺对焦化废水的生物毒性去除规律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六分会:环境化学.2016

[10].刘伏佳.香菇、竹荪、叁七中镉的去除、形态分析及其毒性评价[D].华南农业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一3硅藻土+硫酸铝(75mg/1)一3叁种工艺处理后农药废水生物毒性的变...一2PFS投加量对毒性去除的影响包裹性坏死合并感染增强轴位CT可见多发...一4不同超滤膜对废水毒性去除的影响好氧反应器在不同HRT及SRT下COD去除率

标签:;  ;  ;  ;  ;  ;  ;  

去除毒性论文_高玲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