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红细胞,真性,羟基,原发性,酪氨酸,骨髓,不良反应。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论文文献综述
王寒,陈斌[1](2019)在《论“血实宜决之”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一文中研究指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克隆性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进展隐匿,全身多系统的血栓事件是最主要的并发症,证候类同于中医"瘀血证",2008年在杭州召开的"常见血液病中医病名专题讨论会"上将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中医病名定为"血实",试图从"血实宜决之"探讨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06)
谷文静,付荣凤,鞠满凯,孙婷,刘晓帆[2](2019)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生存现状及基因突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的生存现状及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对409例PV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9例患者中,男217例,女192例,中位发病年龄56岁。有血栓栓塞事件者149例(36.4%),有出血事件者46例(11.2%)。COX回归分析示女性、年龄>60岁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为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显示高危组血栓栓塞风险显着高于低、中危组(Log-rank=23.943,P<0.001),且高危组骨髓纤维化/白血病转化率显着高于低危组(Log-rank=4.857,P=0.028)。初诊时血红蛋白160~254 g/L,骨髓检查示24.9%的患者粒、红、巨叁系增生。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者362例(89.6%),且提示不良预后,另检测出JAK2-EXON12、TP53、TET2等与疾病相关的少见突变。409例患者经干扰素、羟基脲、干扰素联合羟基脲及非降细胞治疗后,5年无骨髓纤维化/白血病生存率分别为93.0%、79.6%、90.3%、78.5%,且降细胞治疗组无骨髓纤维化/白血病生存率显着高于非降细胞治疗组(Log-rank=4.563,P=0.033)。结论:对于高龄、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PV患者,应尽早进行预防栓塞治疗。JAK2-V617F突变与PV不良预后相关。对于高危PV患者,应积极行降细胞治疗以延缓向骨髓纤维化/白血病进展。(本文来源于《临床血液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包淑贞,张如峰,马凤英,李赟,张海生[3](2019)在《骨髓活检中巨核细胞形态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原发性骨髓纤维化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骨髓活检中巨核细胞形态在鉴别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本院78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A组)、52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B组)及63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C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叁组患者血常规、骨髓涂片细胞计数及骨髓活检中巨核细胞百分比和形态学改变等差异。结果:相比A、B组,C组血小板计数(PLT)显着增加(P<0.05);叁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BC)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B组血红蛋白(Hb)水平较A、C组明显升高,C组Hb水平较A组明显升高(P<0.05)。叁组患者巨核细胞计数、红系细胞百分比、粒系细胞百分比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相比B、C组,A组Ⅰ、Ⅵ型巨核细胞百分比均显着升高(P<0.05);与A、C组相比,B组Ⅲ型巨核细胞百分比显着升高(P<0.05);相比A、B组,C组Ⅳ、Ⅴ型巨核细胞百分比均显着升高(P<0.05)。结论:在骨髓活检中,骨小梁旁巨核细胞与核固缩型巨核细胞形态及百分比有助于鉴别和诊断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少分叶核型巨核细胞形态及百分比有助于鉴别与诊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而巨大多分叶核型巨核细胞形态及百分比有助于鉴别与诊断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本文来源于《河北医学》期刊2019年07期)
王丽华,陈冠伊,吴靖辉,杨金华,杨磊[4](2019)在《深度单采红细胞术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深度单采红细胞术治疗红细胞增多症(PV)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9名PV确诊患者,采用深度单采红细胞术治疗,一次性采集10.9U红细胞。监测采血过程,观察患者放血前后皮肤颜色,检测并分析患者放血前后的Hb和Hct的变化。结果 9名患者经1次深度单采红细胞后,面部及手掌皮肤颜色明显改善,由红紫色变为红色,放血前后Hb (g/L)为197.4±13.7 vs 160.3±26.9,Hct (%)为61.22±3.94 vs 50.14±7.66(P<0.05);放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率11.1%(1/9),该患者出现低钙反应(自感口唇发麻)。结论深度单采红细胞疗法治疗PV安全、有效,可减少患者静脉放血次数和药物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输血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周勇[5](2019)在《针刺结合血府逐瘀汤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验案》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针灸与中药结合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经验。针刺调整五脏功能,中药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二者相得益彰,达到减少干扰素用量,有效控制病情,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杂症。(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卫生》期刊2019年10期)
唐莉[6](2019)在《不同年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临床确诊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病历资料,以年龄≥60岁为老年组,年龄<60岁为非老年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效果。结果:74例患者中,老年组患者与非老年组的血管舒缩障碍症状率、血栓病史、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情况、白细胞计数、JAK2 V617F等位基因定量负荷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病死率为13.9%,明显高于非老年组患者的5.3%(P<0.05)。结论:老年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危险因素更加突出,且高危患者数量比率较大,容易合并血栓或出现向骨髓纤维化及向白血病方向转化,临床预后较差。(本文来源于《中国民间疗法》期刊2019年08期)
曲彩红,李晓青,黄际薇,吴小林,庄华玲[7](2019)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服用大剂量羟基脲致严重骨髓抑制伴肺部感染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羟基脲(hydroxyurea)是一种细胞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物,通过抑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抑制细胞DNA的合成,导致细胞在S期死亡,是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 PV)~([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2])、β地中海贫血~([3])、镰状细胞贫血~([4])、慢性粒细胞白血病~([5])等血液系统疾病的一线药物。PV是一种获得性源于单克隆造血干细胞增殖所致的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其特征为红细胞(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冶秀鹏,包慎,郭莹,魏玉萍,智峰[8](2019)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转化叁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骨髓增殖性疾病。PV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晚期可以转化为骨髓纤维化或急性白血病等骨髓增生异常的疾病。现报道3例PV转化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病例,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类疾病的认识。1 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男性,53岁,主因头晕、乏力3年余于2011年12月首次收住本院。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史1(本文来源于《实用肿瘤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何芳,赵福云[9](2019)在《一次性动静脉穿刺针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是一种以克隆性红细胞异常增多为主的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其外围血红细胞比容增加,血液黏稠度增高,常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增高、脾大,表现为头痛、眩晕、多汗、疲乏、健忘、耳鸣、眼花、视力障碍、肢端麻木与刺痛等症状。治疗上有静脉放血、血栓预防、细胞减少性治疗等。较年轻的患者可仅采用放血治疗,每隔2~3天放血200~400 ml,直至红细胞数在6.0×1012/L以下。针对PV放血疗法,常(本文来源于《当代护士(上旬刊)》期刊2019年04期)
崔璐[10](2019)在《羟基脲联合干扰素治疗糖尿病合并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羟基脲联合干扰素治疗糖尿病合并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效果。方法选取该科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42例糖尿病合并PV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1例,观察组采用羟基脲联合干扰素治疗,对照组采用羟基脲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5%,显着高于对照组76.2%(P<0.05);两组F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RBC、PLT、HCT较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结论羟基脲联合干扰素治疗糖尿病合并PV能有效抑制骨髓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改善症状和预后。(本文来源于《糖尿病新世界》期刊2019年07期)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的生存现状及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对409例PV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9例患者中,男217例,女192例,中位发病年龄56岁。有血栓栓塞事件者149例(36.4%),有出血事件者46例(11.2%)。COX回归分析示女性、年龄>60岁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为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显示高危组血栓栓塞风险显着高于低、中危组(Log-rank=23.943,P<0.001),且高危组骨髓纤维化/白血病转化率显着高于低危组(Log-rank=4.857,P=0.028)。初诊时血红蛋白160~254 g/L,骨髓检查示24.9%的患者粒、红、巨叁系增生。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者362例(89.6%),且提示不良预后,另检测出JAK2-EXON12、TP53、TET2等与疾病相关的少见突变。409例患者经干扰素、羟基脲、干扰素联合羟基脲及非降细胞治疗后,5年无骨髓纤维化/白血病生存率分别为93.0%、79.6%、90.3%、78.5%,且降细胞治疗组无骨髓纤维化/白血病生存率显着高于非降细胞治疗组(Log-rank=4.563,P=0.033)。结论:对于高龄、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PV患者,应尽早进行预防栓塞治疗。JAK2-V617F突变与PV不良预后相关。对于高危PV患者,应积极行降细胞治疗以延缓向骨髓纤维化/白血病进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论文参考文献
[1].王寒,陈斌.论“血实宜决之”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C].201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谷文静,付荣凤,鞠满凯,孙婷,刘晓帆.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生存现状及基因突变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9
[3].包淑贞,张如峰,马凤英,李赟,张海生.骨髓活检中巨核细胞形态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原发性骨髓纤维化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河北医学.2019
[4].王丽华,陈冠伊,吴靖辉,杨金华,杨磊.深度单采红细胞术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9
[5].周勇.针刺结合血府逐瘀汤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验案[J].中国农村卫生.2019
[6].唐莉.不同年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J].中国民间疗法.2019
[7].曲彩红,李晓青,黄际薇,吴小林,庄华玲.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服用大剂量羟基脲致严重骨髓抑制伴肺部感染1例[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9
[8].冶秀鹏,包慎,郭莹,魏玉萍,智峰.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转化叁例[J].实用肿瘤杂志.2019
[9].何芳,赵福云.一次性动静脉穿刺针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治疗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9
[10].崔璐.羟基脲联合干扰素治疗糖尿病合并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疗效观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