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采地表变形论文-王丽霞

开采地表变形论文-王丽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开采地表变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综放开采,地表表现,测点,岩层移动

开采地表变形论文文献综述

王丽霞[1](2019)在《综放开采地表变形规律监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309综放工作面开采地表变形监测数据以及地质资料,对综放开采引起的地表变形规律进行分析,得出3号煤层在综放开采条件下的地表下沉移动参数,并分析了地表下沉特点及规律,为该矿后续保护煤柱留设以及"叁下"开采提供一定借鉴。(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研究》期刊2019年13期)

李玉明,何荣,连增增[2](2019)在《极不充分条带开采对地表变形控制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减少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变形,有效保护地表建(构)筑物和生态环境,以具有大采深、厚煤层、厚松散层、超软上覆岩层的特殊地质条件的林南仓煤矿为例,对比分析了地表变形控制技术方法,针对覆岩离层注浆等技术难以实施的问题,展开了基于极不充分采动理论的地表变形控制方法研究。极不充分采动程度是指上覆控制岩层破断之前的开采具有引起地表下沉量较小的特征,首先分析了极不充分开采技术的适用条件,即采深大于500 m;然后构建了多个相对独立的极不充分条带工作面,在地表形成了统一、连续的下沉盆地,且在盆地平底区域,相邻工作面引起的正倾斜和负倾斜、压缩变形和拉伸变形相互抵消一部分,从而达到减弱地表变形的效果。在该矿东二小采区开展了现场实践,布设了多个极不充分条带开采工作面。研究表明:该技术能有效控制地表变形,地表下沉率仅为0.17,损害等级控制在Ⅰ级之内,对地表建(构)筑物和生态环境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对于类似地质条件下矿井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金属矿山》期刊2019年10期)

薛丽晨,卢浩,王远坚,徐永梅[3](2019)在《急倾斜矿层开采地表移动变形预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常用预计方法不适用于急倾斜矿层开采地表下沉预计,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相差较大,难以符合实际生产要求。在急倾斜矿层开采地表移动变形预计中一般采用皮尔森Ⅲ型函数,由于该模型所需的计算参数较多且求取方法较为复杂,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得到广泛应用。采用改进的皮尔森Ⅲ型函数进行急倾斜矿层地表移动变形预计,改进后的皮尔森Ⅲ型函数与经典皮尔森Ⅲ型函数具有相同的性质,参数物理意义明确且方便求解应用。根据某金矿地表移动观测资料,采用改进的皮尔森Ⅲ型函数为预计模型,应用MATLAB软件进行了模拟计算,预计了急倾斜金矿层开采引起的地表下沉、倾斜和曲率,分析了地表移动变形预计的特点,为金矿建(构)筑物下安全开采提供了依据,为实现急倾斜矿层开采地表移动变形精确预计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金属矿山》期刊2019年10期)

孟凡森,宣陶[4](2019)在《基于多煤层开采条件下的地表移动变形监测与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主要以开滦集团东欢矿业分公司唐通路两侧东、西欢坨等村庄下开采为例,介绍多煤层开采条件下的地表损害监测方法以及确定各种角量参数和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并以此指导矿井设计和地表建(构)筑物维修搬迁工作,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类似地质采矿条件下的煤矿开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矿山测量》期刊2019年05期)

丁飞,付俊,周罕,唐绍辉,黄英华[5](2019)在《河流下开采岩层移动及地表变形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东某铁矿Ⅲ_1矿体位于河流下方,为确保地表水体及生产安全,采用地质理论及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结合的方式,开展了上覆岩层的移动特征及地表变形影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计算的结果基本吻合,地表水体与地下开采不会相互影响。(本文来源于《矿冶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刘玉成,戴华阳[6](2019)在《基于板弯曲变形的山区煤层开采地表下沉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长壁工作面采煤上覆岩层破坏、移动的"叁带"理论,认为地表的下沉变形受控于弯曲下沉带,且地表的最大下沉量远小于弯曲带岩层的厚度,弯曲带岩层的变形符合板的小挠度弯曲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山区地形地貌的特征及山体坡向与煤层倾向的关系,将地表山体简化为顺向坡、反向坡、沟槽、山岭四种情况,用薄板理论中的半逆解法分别建立了四种地貌情形下的地表下沉盆地模型。模型虽然作了一些简化假设,但体现了煤层倾角、埋深、岩层物理力学性质、地貌形状等影响开采沉陷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力学与实践》期刊2019年05期)

王荀勇[7](2019)在《矸石充填开采技术对地表变形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四通煤业井田建筑物下压煤量较大,开采出的煤矸石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的问题,对该煤矿建筑物下采用矸石充填技术进行开采,解决了该煤矿建筑物下煤层的开采问题,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山东煤炭科技》期刊2019年08期)

李雁鹏[8](2019)在《综放开采地表变形规律监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工作面停采后采空区地表变形情况,提出采用D-InSAR技术对采空区地表变形进行监测,分析了D-InSAR技术监测原理,并选取某矿2003年已采空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6个监测点下沉量,得到下沉量与工作面边界距离、下沉量与停采时间关系曲线,由曲线可知,采空区地表边界地表下沉量大于中心下沉量,同时地表沉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山西能源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史培翠[9](2019)在《煤层开采地表移动变形监测方法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对因煤层开发而引起的地表移动监测的测量方法比较依靠人力,在室外进行操作其工作强度和工作量很大,而且因为局限性无法获得动态科学的监测数据。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地表移动测量技术和仪器的研究使其快速发展,目前在因煤层开采而引起地表移动普遍使用测量机器人和近景摄影测量技术。且通过实践证明确实对测量提供极大的方便,而且数据准确可靠。本文通过分析两种方法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种全新的监测新方法。(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9年22期)

余学义,王昭舜,杨云[10](2019)在《大采深综放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在大采深综放工作面开采条件下地表移动变形规律,以陈家沟煤矿八采区8512,8513综放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数据为基础,分析在大采深综放工作面条件下开采一个工作面与开采两个工作面后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另外,运用概率积分法建立模型,根据观测数据进行反演模拟修正预计参数,得出在该条件下的概率积分预计参数,并总结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在大采深综放开采条件下,开采一个工作面时,地表属于极不充分采动,大采深极不充分采动地表移动变形一般较小,地表损害一般在Ⅰ级以内,开采后地表建筑物能够安全使用;开采两个工作面后,地表属非充分采动,地表水平移动范围较常规开采条件下范围要大,且水平移动范围一般比下沉范围大;预计在第四个工作面开采后地表达到充分采动。非充分采动条件下,下沉盆地呈非对称分布,最大下沉点不在采空区中心上方;在达到充分采动条件时,最大下沉值处于采空区中心上方,从盆地中心至边缘下沉值逐渐减小趋于0;拐点处的水平变形值与曲率值均为0.反演得出大采深综放工作面地表移动预计参数及地表移动角量参数,预计地表达到稳态时,地表最大下沉量为5 003 mm.此成果能够为该矿"叁下开采"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开采地表变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减少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变形,有效保护地表建(构)筑物和生态环境,以具有大采深、厚煤层、厚松散层、超软上覆岩层的特殊地质条件的林南仓煤矿为例,对比分析了地表变形控制技术方法,针对覆岩离层注浆等技术难以实施的问题,展开了基于极不充分采动理论的地表变形控制方法研究。极不充分采动程度是指上覆控制岩层破断之前的开采具有引起地表下沉量较小的特征,首先分析了极不充分开采技术的适用条件,即采深大于500 m;然后构建了多个相对独立的极不充分条带工作面,在地表形成了统一、连续的下沉盆地,且在盆地平底区域,相邻工作面引起的正倾斜和负倾斜、压缩变形和拉伸变形相互抵消一部分,从而达到减弱地表变形的效果。在该矿东二小采区开展了现场实践,布设了多个极不充分条带开采工作面。研究表明:该技术能有效控制地表变形,地表下沉率仅为0.17,损害等级控制在Ⅰ级之内,对地表建(构)筑物和生态环境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对于类似地质条件下矿井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开采地表变形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丽霞.综放开采地表变形规律监测分析[J].当代化工研究.2019

[2].李玉明,何荣,连增增.极不充分条带开采对地表变形控制的效果分析[J].金属矿山.2019

[3].薛丽晨,卢浩,王远坚,徐永梅.急倾斜矿层开采地表移动变形预计[J].金属矿山.2019

[4].孟凡森,宣陶.基于多煤层开采条件下的地表移动变形监测与规律研究[J].矿山测量.2019

[5].丁飞,付俊,周罕,唐绍辉,黄英华.河流下开采岩层移动及地表变形预测研究[J].矿冶工程.2019

[6].刘玉成,戴华阳.基于板弯曲变形的山区煤层开采地表下沉模型[J].力学与实践.2019

[7].王荀勇.矸石充填开采技术对地表变形的影响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19

[8].李雁鹏.综放开采地表变形规律监测分析[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9

[9].史培翠.煤层开采地表移动变形监测方法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9

[10].余学义,王昭舜,杨云.大采深综放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9

标签:;  ;  ;  ;  

开采地表变形论文-王丽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