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越
【摘要】: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在高等学校进行生态素质教育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本文结合日常的学生工
作,阐述了高校生态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校园寝室文化生态素质教育
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环保总局和教育部联合颁发了《2001年—2005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领》,明确的提出了绿色大学校园的主要标志,高校要保持各个学科之间的布局合理、互相支撑、协调发展,这是科学发展和学科发展本身的要求。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生态素质教育是长期的,生态素质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使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其教育目标包括情感、认知和技能等。
1、高校对学科和学院布局的调整,包括建设新校区、成立新学院、申办新专业等,都是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学科协调的重要举措。人事工作也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学科调整,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在对不同学科人才的评价与管理方面多做工作,学校应拨出专门的款项建设硬件项目并把不同学科的人事工作协调起来,促进各学科的协调发展。营造绿色校园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素质水平。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就要坚持以大学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在生态化校园建设的物质层面,要树立“生态平衡”观念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意识。以神圣的体悟敬畏自然,以诗性的智慧热爱自然,以“栖居意识”顺应自然这对于活跃校园文化,弘扬映山红精神,彰显大学校园的文化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等。
2、要积极开展校园有关生态文化建设方面的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素质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大学校园,因为这是我国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场所,在学校校园里建设的重要优势在于:一是建设学校良好的和谐、文明环境。在学校中建立起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爱树惜草的良好传统,陶冶人文精神的校园景观,形成良好的氛围和德育养成环境,二是要做好生态科学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规律教育的宣传工作,这是大学生培养生态素质教育的基础。绿色的校园生态对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确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地发展,也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充满民主与和谐,爱与关怀、尊重与友好、理解与信任的价值认同,使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学会与他人相处的正确社会行为规范,从而获得对现实评判
的标准、对价值的选择、道德的取向。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说,爱护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素质教育。要充分发掘第二课堂的教育潜力,努力营造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爱护生态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素质观。
3、生态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公寓管理模式也不断地走向“社区”化。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专业化的改革,全日制大学生住校制的全面实施,大学生公寓生活已经成为校园文化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可以以“绿色公寓”的创建为依托,运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张贴海报、发放宣传单、寝室文化节等在寝室内进行广泛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的宣传,增强大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公寓内可倡导大学生创建绿色寝室,安装“绿色”垃圾桶将生活垃圾和废旧物品分类回收;倡导每个班级认养一块学校中绿地,做好日常养护。吸引公寓中的成员参与到环境管理中来,形成一个环境保护的监督网,唤起大学生保护生态的觉悟。
4、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实行依法治校。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生态素质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师生人格,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在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并没有明显好转的今天,充分发挥教育对认识和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特殊功能日显重要,生态素质情感是人们依据一定的生态素质观念,在处理生态道德关系、评价生态素质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好恶、爱憎感情。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在人类生态活动中,只有对善与恶、美与丑有着鲜明而强烈的爱憎感情,才能产生较高素质的行为。
结束语:推进依法治校,有利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构建法制、文明、和谐的校园。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让广大师生要做依法治校的模范,要发挥师生的主人翁精神,完善校园法制教育,既要使全体师生懂得如何通过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更要懂得如何利用合法权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校园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以达到我们建设拥有较高水平的生态素质教育的目标。
(东北林业大学马列主义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