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铁材料论文-编辑部

多铁材料论文-编辑部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铁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铁材料,纳米尺度,扫描探针显微镜

多铁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编辑部[1](2019)在《重要前瞻展望:针尖下的多铁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纳米调控与生物力学研究中心李江宇研究员应清华大学南策文院士和南京大学刘俊明教授的邀请,联合湘潭大学刘运牙教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Jan Seidel教授在国际一流多学科综合性期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国家科学评论,影响因子13.222)发表题为Mul-(本文来源于《粉末冶金工业》期刊2019年05期)

宋桂林,方松科,童金山,吕世英,苏健[2](2019)在《多铁材料SmFe_(1-x)Cr_xO_3陶瓷的介电特性及磁相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SmFe_(1-x)Cr_xO_3(x=0~0.3)样品,研究Cr~(3+)掺杂对SmFeO_3的晶体结构、介电特性及磁相变温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所有样品的主衍射峰与SmFeO_3标准图谱相吻合且具有良好的晶体结构,Cr~(3+)掺杂使其晶胞体积收缩,导致主衍射峰向衍射角(θ)较大的方向移动。SmFeO_3的介电常数(ε_r)随着掺杂量(x)的增加逐渐减小,介电损耗(tanδ)随着Cr~(3+)的增加而增大,介电常数(ε_r)随频率(f)和掺杂量(x)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的原因是由IBLC微观机制和偶极子取向极化机制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介电损耗主要是电导电流产生的损耗起主导作用,并发现SmFe_(1-x)Cr_xO_3的介电损耗峰随掺杂量的增加向高频方向迁移。SmFeO_3的蜂腰状M-H随着Cr~(3+)的掺杂而消失且磁性也有所减弱,其自旋重组相变温度(T_(SR))和反铁磁相变温度(T_N)随着Cr~(3+)的增加由原来的462,687 K降低到428和536 K。这主要是Cr~(3+)掺杂使SmFeO_3晶格发生畸变,形成Fe~(3+)-O~(2-)-Cr~(3+)磁交换作用,破坏了原有Fe~(3+)-O~(2-)-Fe~(3+)反铁磁有序排列,降低了其G型反铁磁结构的稳定性,在宏观上表现为其铁磁性的减弱和磁相变温度T_(SR)和T_N的降低,进一步探讨了Cr~(3+)掺杂对SFO的介电性及铁磁性影响的微观机理,使其在自旋电子器件、磁制冷领域及磁性开关器件等方面的应用成为可能。(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9年06期)

卢玉溪[3](2019)在《铋系层状钙钛矿(n=4、5)多铁材料的A、B位掺杂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单相多铁材料不仅有着丰富的物理内涵,而且在自旋电子器件、传感器、存储器等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通式为Bin+1Fen-3Ti3O3n+3的层状Aurivillius氧化物作为潜在的单相多铁材料之一,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在这类体系中,类钙钛矿层(Bin-1Fen-3Ti3O3n+1)2-在一个半胞中沿c轴夹在2个铋氧层(Bi2O2)2+中间,形成叁明治结构,n代表类钙钛矿层的数目。但是由于高温合成过程中Bi元素的挥发、Fe元素易变价等问题,Bin+1Fen-3Ti3O3n+3在多铁性能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剩余极化小,漏电流大,磁转变温度低,磁电耦合效应弱等。本文以提高层状Aurivillius氧化物的多铁性能为目标,主要在n=4、5铋系层状钙钛矿多铁材料,在A、B位掺杂,以改善材料的室温多铁性,探究掺杂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和机理,为室温单相多铁材料的设计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本论文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多铁材料的研究背景,Bin+Fen-3Ti3O3n+3层状Aurivillius氧化物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介绍了层状钙钛矿陶瓷的常用制备方法,重点阐述了改进的溶胶-凝胶自燃烧法的工艺流程,以及单相多铁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表征手段。第叁章:采用溶胶-凝胶自燃烧法制备了 Bi5Ti3Fe1-xNixO15(BFNT-x:x=0,0.1,0.2,0.3,0.4,0.5)陶瓷,系统研究了其微结构、铁电性能、磁性能和介电性能。研究发现,少量的Ni取代可以提高样品的多铁性能,特别是BFNT-0.2样品的剩余磁化强度达到最高(2Mr~0.24emu/g),剩余极化强度也最大(2Pr~11.6μC/cm2),其磁居里温度达到796K,铁电居里温度达到1016.5 K。此外,所有样品存在介电异常现象,这可归因于氧空位的跃迁过程。文中还讨论了 Ni掺杂对铁电、磁、介电性能影响的机制。第四章:采用溶胶-凝胶自燃烧法制备了层状钙钛矿结构的多铁性陶瓷Sr0.5Bis.5Fe1.5-xCoxTi3.5O18(SBFCT-x:x=0,0.1,0.2,0.3,0.4,0.5)。Co 取代不仅能提高铁电性,而且能显着增强铁磁性。其中SBFCT-0.4样品的2M最高(2Mr~1.82emu/g),2Pr最大(2Pr~24.4μC/cm2)。此外,还发现了介电异常现象(x=0.2-0.5),这可归因于氧空位的长程迁移。研究还发现SBFCT-0.4样品在较低磁场作用下即呈现磁电耦合效应,磁电耦合系数最大约为250μV·cm-1·Oe-1。在室温以上(373 K)也观察到了明显的磁电容现象,这对其在传感、存储等领域的潜在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第五章:采用溶胶-凝胶自燃烧法制备了 SrxBi6xFe1k/2Co1k/2Ti3+xO18(SBFCTO-x:x=0,0.25,0.5,0.75,1)陶瓷,系统研究了其微结构、铁电性能、磁性能和介电性能。所有样品在室温下均观测到铁电性和铁磁性共存。SBFCTO-1陶瓷的剩余极化强度最大(2Pr~17.37μC/cm2),SBFCTO-0.5陶瓷的剩余磁化强度最大(2Mr~0.74 emu/g)。为了探讨磁性离子价态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我们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了 Co、Fe的离子价态及含量,同时分析了氧空位的含量随掺杂量的变化。此外,在400K左右发现了介电异常,这可归因于氧空位的跃迁过程。第六章:对全文内容的总结,以及对未来工作的展望。(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6-30)

王舒民[4](2019)在《两种多铁性新材料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固体电子系统中序参量关联和耦合是凝聚态物理的核心问题之一,蕴含丰富的量子和磁性相变。而对铁性序之间耦合的高度关注,尤其是自旋序与铁电序的本征耦合(多铁性),一直到2003年才大规模开始。过去十五年,多铁性新材料及其物理内涵得到深刻探索与理解。其中,第Ⅱ类多铁性材料,主要是指铁电极化来源于特定自旋序的磁致多铁性,同时破坏了空间和时间对称性。由于其具有较强磁电耦合,符合多铁性磁电相互调控的初衷,更具有科学价值和令人期待的应用前景。但在众人期待的实际应用方面举步维艰,主要表现为铁电温度低、铁电极化小、多呈现内禀反铁磁序,大大限制了它的应用。追踪近五年多铁性材料发展轨迹,本论文关注两类多铁性新材料:一方面侧重在六角稀土铁氧化物h-RFeO3,尝试进一步提升磁有序温度,实现铁电与弱铁磁共存的高温多铁性;另一方面对尚存争议的双钙钦矿Y2CoMnO6,通过制备高质量的单晶样品,探究其可能存在的磁电耦合,试图拨开一些迷雾。主要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概述多铁性基本概念、发展进程及其丰富内涵,着重介绍第Ⅰ类多铁性材料BiFeO3与h-YMnO3,以及两种典型第Ⅱ类多铁性材料TbMnO3与Ca3CoMnO6的物理性质及与其相关的研究进展,并阐明这些体系中的铁电序与自旋、晶格、电荷、轨道等自由度的耦合物理。第二章主要介绍本课题研究过程中使用的相关实验手段与实验装置,包括样品制备、微结构表征、磁性与电学性质测量等各种实验方法。第叁章系统研究了多晶(Yb,Sc)FeO3的多铁性。h-RMnO3通常具有很高的铁电居里温度(TC~1000K),但反铁磁奈尔温度TN仅在100K以下,由于其较强的磁电耦合性能而受到关注。h-RFeO3同样具有与h-RMnO3相同的几何铁电性,并且Fe3+-Fe3+的交换作用更强,故有希望提高反铁磁奈尔温度。由于h-RFeO3为非稳定相,仅能通过合适衬底应力稳定六角相。最近,通过溶胶凝胶或者离子掺杂可实现块体六角相,但反铁磁温度似乎无法再进一步提升(TN~172K)。其中YbFeO3研究相对更少,并且由于Yb3+存在磁矩,故其可能具备更加复杂的磁结构与物理。在已有的对YbFe03的研究中,对于其磁结构还尚没有定论,并且特殊的两步铁电极化也没有更多的证据,我们尝试通过Sc3+掺杂来稳定六角相,并研究其中的多铁性。第四章着重研究了 Y2CoMnO6单晶中可能存在的多铁性。类似于Ca3CoMnO6,在稀土双钙钛矿中同样具有“↑↑↓↓”的共线自旋序,Lu2CoMnO6与Yb2CoMnO6是研究得比较广泛的双钙钛矿氧化物。尤其是Lu2CoMnO6,具有明显的磁电耦合现象,但对于Y2CoMnO6的实验结果还具有很多争议,包括极化的方向,基态的磁结构,甚至对于是否存在铁电极化还尚未有定论。我们通过制备Y2CoMnO6的单晶,对其中的磁各向异性、无序现象以及铁电性做了系统研究,排除了之前公认的磁致多铁性。第五章是全文的总结与展望,对当前工作尚未完善的地方及可能的进展方向提出了一些设想。(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01)

张磊[5](2019)在《多铁材料CuFeO_2微结构及物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CuFeO2具有单相多铁性和强的磁电耦合,进而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其许多潜在应用都取决于它的几何自旋挫折和独特的磁结构。然而,CuFe02内部物性机理复杂,尤其是受关注最多的电磁调控机制尚不明朗。本论文详细观察了CuFeO2基陶瓷的微观结构,引入正电子探测技术和磁热效应分析手段,对材料微结构、磁性和光学性能进行了探究。1.在不同的烧结温度和时间下合成了CuFeO2陶瓷。详细探究合成工艺对CuFeO2陶瓷的微观结构、晶格缺陷和磁性能的影响。XRD和SEM结果表明烧结条件对CuFe02相结构和形貌具有显着影响。XPS测试表明所有CuFe02样品中都存在Cu2+杂质离子。正电子湮没结果表明所有样品中均存在空位型缺陷,且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缺陷的平均尺寸和开体积明显增大,但正电子陷阱浓度和电子密度的分布却保持稳定。磁性测量表明样品反铁磁相的稳定性在过高的烧结温度下会被削弱,但对烧结时间不敏感。研究表明CuFe02反铁磁相的稳定性与其晶格结构、元素价态和晶体缺陷等特征密切相关。2.探究了 Ga3+掺杂对CuFeO-2陶瓷的微结构、缺陷及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Ga3+掺杂使得CuFeO2晶格收缩、晶粒减小、密度下降。正电子湮没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样品都包含相当数量的空位型缺陷,而这些缺陷的存在有利于CuFeO2反铁磁相的稳定性。Ga3+的引入对样品整体缺陷环境几乎没有影响,但诱导了 CuFeO2缺陷开体积重新分布;使得CuFeO2相邻Fe3+离子磁相互作用增强(Curie-Weiss温度变大),同时也降低了其反铁磁相的稳定性。反铁磁转变温度TN2从x=0时的11K下降到了x=0.07的8 K。分析认为反铁磁相的这种失稳与样品晶体结构和缺陷的改变有关。3.观察了 CuFe1-xSnxO2(x=0-0.05)系列样品的微观结构和光/磁性能。Srn4+掺杂导致CuFeO2晶格膨胀,密度下降,但没有改变其元素价态。光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直接光学带隙(Eg)值随Sn4+含量的增加逐渐减小;其中CuFe1-xSnxO2(x≤0.04)样品的Eg值都大于3.1 eV,说明可被用作透明导电材料。磁学性能测试表明,Sn4+掺杂降低了 CuFeO2的居里-外斯温度,但不影响反铁磁相的稳定性;但Sn4+改变了 CuFeO2的磁相互作用,使得铁磁和反铁磁性在低温下共存。详细探讨了 Sn4+掺杂下微结构与磁/光学性能的关系。4.研究了Ge4+掺杂对CuFe02陶瓷样品的微观结构、缺陷和磁性能的影响。Ge4+离子对CuFeOO中Fe3+位的替代使得其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正电子测试结果显示,与未掺杂样品相比,CuFe1-xGexO2(x≥0.05)样品中的陷阱浓度和局域电子密度明显增加。有趣的是,磁性测试结果显示CuFe1-xGexO2(0.05)样品的磁相互作用发生明显改变,表现出了明显的铁磁性。居里-外斯温度从x=0的-137 eV下降到x=0.10时的-341 eV;同时磁转变温度TN2随着Ge掺杂量的增加轻微下降。样品磁性的改变与Ge4+掺杂导致的晶格畸变和电荷补偿相关。5.利用磁热效应观察了单相CuFeO2的低温磁基态。测量了在样品磁性转变温度(16 K和11 K)附近不同外加磁场下的等温磁化曲线,结果显示在16 K温度附近,磁化趋势发生反转,即在低于16K温度时,磁化曲线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而在高于16 K后,磁化曲线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Arrot曲线结果表明这两种磁跃迁分别伴随着二阶、一阶磁相变。通过对样品磁热效应分析,观察到样品在低温下占主导的磁序是反铁磁的。(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5-01)

师裕[6](2019)在《SrBi_2Nb_2O_9基陶瓷材料的制备及多铁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对电子器件的要求愈发严格和苛刻,对于具有多重功能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多铁性材料同时具有铁电性、铁磁性和铁弹性中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性能,使多铁性材料有了更多的应用。Aurivillius化合物由于高电阻的(Bi_2O_2)~(2+)层会将材料中类钙钛矿层分隔开来降低材料中的漏导。此外,氧八面体中心位置被磁性离子所占据时,材料整体会表现出磁性。本论文选取了m=2的SrBi_2Nb_2O_9作为基体材料,先后通过磁性离子掺杂,降低材料漏电流以及织构化陶瓷材料的制备等方法进行了改性,并对陶瓷材料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介电性能和多铁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利用传统固相法分别制备了SrBi_2Nb_(2-x)Fe_xO_9(x=0,0.1,0.2,0.3,0.4和1.0)和SrBi_2Nb_(1.8-x)Fe_(0.2)Co_xO_9(x=0,0.1,0.2,0.3和0.4)陶瓷。随着Fe离子的掺杂,样品呈现了层状钙钛矿的结构,陶瓷材料呈现了典型的片状晶粒。居里温度随着掺杂量增加而升高,介电常数下降。材料的居里峰附近出现了明显的弛豫特性,当Fe离子占据八面体位置之后,材料的P_r和E_c都出现了下降,当x=0.3时得到了最小值,随后材料的P_r和E_c又出现了上升,这是因为Fe离子的受主掺杂引起材料中漏电流所致,材料的磁性能出现了从抗磁性到反铁磁性的转变;随后继续选用Co离子掺杂,发现材料中没有第二相的出现,由于Co离子的引入破坏了晶粒生长过程中的各向异性,材料的片状晶粒逐渐向块状晶粒变化。Co离子的引入使氧空位浓度进一步增高,从而增大了材料的界面极化和介电损耗,通过电阻率的激活能的拟合,得到材料的激活能分别为0.47 eV、0.37 eV、0.33 eV、0.31 eV和0.30 eV,并且材料的电滞回线变宽,漏电流增加,材料由于不同离子之间的双交换相互作用,使材料出现了弱的铁磁性。通过传统固相法分别制备了SrBi_(2-x)La_xNb_(1.6)Fe_(0.2)Co_(0.2)O_9(x=0,0.15,0.30,0.45,0.60)陶瓷以及SrBi_2Nb_(1.8)Fe_(0.1)Co_(0.1)O_9和SrBi_2Nb_(1.8)(Fe_(0.1)Co_(0.1))_(5/3)O_9陶瓷材料。随着La离子的掺杂量上升,结构从斜方向四方发生了转变,陶瓷呈现了典型的片状晶粒。当掺杂量x=0.3时,材料获得最大的介电常数107.1,介电损耗都在0.05以下,并且材料的铁电性能和磁性能达到最理想的状态,这是因为La离子会取代易挥发的Bi离子,从而减少材料中的氧空位,此外La离子还会增强Fe-O-Co之间相互作用,从而提高了材料的多铁性能;通过非化学计量比的掺杂之后,材料没有第二相生成,陶瓷的晶粒都呈现了典型的片状形貌。在100 kHz频率下,SBCFN1和SBCFN2的介电常数分别为183.4和201.3,介电损耗都在0.02左右,陶瓷材料的居里温度在467 ~oC左右,材料具有更高的电阻率和击穿场强,并且磁性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先通过熔盐法合成了具有高宽深比的SrBi_2Nb_(1.8)Fe_(0.1)Co_(0.1)O_9粉体颗粒,薄片状的颗粒宽度在10μm左右,厚度在100 nm以下,之后通过冷等静压成型并在箱式炉中烧结制备了织构化的SrBi_2Nb_(1.8)Fe_(0.1)Co_(0.1)O_9陶瓷,从XRD图谱中证明了材料在(00l)方向上生长,并且在平行于c轴的方向上,材料的片状的晶粒逐层的堆迭,在垂直于c轴的方向上,可以看到材料所有晶粒的侧面都是按照一定方向排列而成。垂直于c轴的方向上,材料的介电常数为167;在平行于c轴的方向上,介电损耗低于0.02,高的电阻值和高的击穿场强,除此之外,由于平行于c轴的电子轨道受到层与层之间的干扰而减弱,使材料在平行与c轴的方向上获得了更高的磁化强度。(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9-04-01)

田瑞[7](2019)在《多铁性钛酸锶钡基功能陶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铁性材料是一种同时具有磁、电性能的多功能材料,材料的同一个相中包含两种及两种以上铁的基本性能,通常铁电/压电材料是电绝缘的,而磁性材料是导电的,因而两类材料通常是不兼容的。多铁性材料则是将这两类不同的特性集于一身,呈现铁电、铁磁、铁弹等两种或两种以上铁性有序共存,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多种序参量之间的相互耦合作用会产生新的效应。本论文主要是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掺杂不同浓度钛酸锶(SrTiO_3)的钛酸锶钡/铁酸钕铋(BST/BNFO)复合材料,钛酸锶钡/钡铁氧体(BST/BFO)复合材料,通过调节烧结温度和组成来提高材料室温下的自发极化强度和磁学性能,以期制备出具有强磁电耦合的多铁性材料。实验主要的研究体系为BST+BFO和BST+BNFO系列陶瓷,论文中对陶瓷制备过程和电性能等进行了相关测试和表征:(1)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0.97Ba_(1-x)Sr_x TiO_3与BaFe_(12)O_(19)共掺杂的系列陶瓷材料,掺杂不同浓度浓度钛酸锶(SrTiO_3)的钛酸锶钡/铁酸钕铋(BST/BFO)复合材料,探究了不同SrTiO_3掺杂量对材料的铁磁性和铁电性的影响以及不同烧结温度对材料的铁磁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BST/BFO系列陶瓷在室温下同时表现出良好铁磁性和铁电性,随着SrTiO_3掺杂量的增多,样品的铁磁性增强,铁电性能也有所增强。其中,当x=0.20时,样品的剩余磁化强度最大,Mr=1.42emu/g。样品表现出较好的磁电耦合性能。样品表现出较好的磁电耦合性能。(2)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0.97Ba_(1-x)Sr_x TiO_3与Bi_(0.8)Nd_(0.2)FeO_3共掺杂的系列陶瓷样品,掺杂不同浓度浓度钛酸锶(SrTiO_3)的钛酸锶钡/铁酸钕铋(BST/BNFO)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SrTiO_3掺杂量对材料的铁磁性和铁电性的影响,分析实验结果可知材料的磁电耦合效应并不仅仅取决于磁性大小,还可能是由于材料中的两种材料的组成相差较大造成的。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BST/BNFO系列陶瓷在室温下同时表现出良好铁磁性和一定的铁电性。随着SrTiO_3掺杂量的增大,样品的铁磁性增强,铁电性减弱甚至消失。所以当X=0.25时样品的饱和磁化强度达到最大,为2.5emu/g,样品表现出较大的铁磁性和较好的铁电性,剩余磁化强度Mr=0.9 emu/g。(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陈诚,卢建安,杜微,王伟,毛翔宇[8](2019)在《Nd含量对Bi_(6-x)Nd_xFe_(1.4)Ni_(0.6)Ti_3O_(18)多晶材料多铁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柠檬酸-硝酸盐法制备了Bi_(6-x)Nd_xFe_(1.4)Ni_(0.6)Ti_3O_(18)(BNFNT-x,x=0.00,0.10,0.20,0.25和0.30)前驱液,再经过干燥、烧结过程制备了单相多晶材料.研究发现,少量Nd掺杂有助于提高样品的铁电性能,BNFNT-0.25样品的铁电性能(2Pr)最大,约达到19.7μC/cm~2.室温下BNFNT-0.20样品磁性能(2Ms)最大约达到4.132 emu/g(1 emu/g=10–3 A·m~2/g).变温介电损耗结果表明Nd掺杂降低了Fe~(3+)和Fe~(2+)间的电子转移或跃迁的激活能.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表明小量Nd掺杂有助于增强Bi离子稳定性,对改善样品的铁电性能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俊,靳莹,熊涛[9](2018)在《集中力作用下多铁性板状复合材料的断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多铁性板状复合材料在外表面任一点处存在集中力的界面裂纹问题,建立断裂力学模型.利用Fourier(傅里叶)积分变换和Green(格林)函数推导出该裂纹模型的Cauchy(柯西)奇异积分方程组;通过Chebyshev(切比雪夫)配点法将该方程组离散为对应的代数方程组,进而数值求解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通过对数值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到:在外表面集中力作用下,压电层厚度、裂纹长度以及集中力作用位置是影响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3个主要因素.分析讨论了在该模型下各项参数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规律,可以在工程应用中为此类复合材料的防断裂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应用数学和力学》期刊2018年12期)

吴法,李翔宇,陈伟球,康国政,R.Müller[10](2018)在《多铁性复合材料与压头接触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横观各向同性多铁性复合材料展开了与压头接触问题的研究。基于压头的磁电性质,考虑了四种混合边界情况。利用势理论方法和通解建立了四种情况下的边界积分方程。针对接触区域为圆形的无摩擦接触问题,首先发展了圆形接触区域作用广义点位移所对应的基本解,获得了用基本函数表示的全场解。根据基本解,发展了用泰勒级数表示轴对称压头任意形状所对应的一般解。应用获得的一般解,考虑了圆椎形和抛物线形两类凹形压头的接触问题,相对于平底圆柱压头引入了等效压入深度概念,并通过接触区域的应力分布分析了凹形压头充分接触的临界条件。利用数值计算讨论了现在的解的有效性,调查了电磁弹之间的耦合效应,以及研究了压头的几何形状对接触行为的影响。(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期刊2018-11-23)

多铁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SmFe_(1-x)Cr_xO_3(x=0~0.3)样品,研究Cr~(3+)掺杂对SmFeO_3的晶体结构、介电特性及磁相变温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所有样品的主衍射峰与SmFeO_3标准图谱相吻合且具有良好的晶体结构,Cr~(3+)掺杂使其晶胞体积收缩,导致主衍射峰向衍射角(θ)较大的方向移动。SmFeO_3的介电常数(ε_r)随着掺杂量(x)的增加逐渐减小,介电损耗(tanδ)随着Cr~(3+)的增加而增大,介电常数(ε_r)随频率(f)和掺杂量(x)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的原因是由IBLC微观机制和偶极子取向极化机制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介电损耗主要是电导电流产生的损耗起主导作用,并发现SmFe_(1-x)Cr_xO_3的介电损耗峰随掺杂量的增加向高频方向迁移。SmFeO_3的蜂腰状M-H随着Cr~(3+)的掺杂而消失且磁性也有所减弱,其自旋重组相变温度(T_(SR))和反铁磁相变温度(T_N)随着Cr~(3+)的增加由原来的462,687 K降低到428和536 K。这主要是Cr~(3+)掺杂使SmFeO_3晶格发生畸变,形成Fe~(3+)-O~(2-)-Cr~(3+)磁交换作用,破坏了原有Fe~(3+)-O~(2-)-Fe~(3+)反铁磁有序排列,降低了其G型反铁磁结构的稳定性,在宏观上表现为其铁磁性的减弱和磁相变温度T_(SR)和T_N的降低,进一步探讨了Cr~(3+)掺杂对SFO的介电性及铁磁性影响的微观机理,使其在自旋电子器件、磁制冷领域及磁性开关器件等方面的应用成为可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铁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编辑部.重要前瞻展望:针尖下的多铁材料[J].粉末冶金工业.2019

[2].宋桂林,方松科,童金山,吕世英,苏健.多铁材料SmFe_(1-x)Cr_xO_3陶瓷的介电特性及磁相变的研究[J].功能材料.2019

[3].卢玉溪.铋系层状钙钛矿(n=4、5)多铁材料的A、B位掺杂改性研究[D].扬州大学.2019

[4].王舒民.两种多铁性新材料的初步研究[D].南京大学.2019

[5].张磊.多铁材料CuFeO_2微结构及物性研究[D].广西大学.2019

[6].师裕.SrBi_2Nb_2O_9基陶瓷材料的制备及多铁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9

[7].田瑞.多铁性钛酸锶钡基功能陶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8].陈诚,卢建安,杜微,王伟,毛翔宇.Nd含量对Bi_(6-x)Nd_xFe_(1.4)Ni_(0.6)Ti_3O_(18)多晶材料多铁性的影响[J].物理学报.2019

[9].张俊,靳莹,熊涛.集中力作用下多铁性板状复合材料的断裂分析[J].应用数学和力学.2018

[10].吴法,李翔宇,陈伟球,康国政,R.Müller.多铁性复合材料与压头接触问题[C].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2018

标签:;  ;  ;  

多铁材料论文-编辑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