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分子醇论文_顾晓华,吕士伟,张晓华,罗鸿翔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分子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分子,体系,酒石酸,材料,丙烯,原位,醋酸。

小分子醇论文文献综述

顾晓华,吕士伟,张晓华,罗鸿翔[1](2019)在《小分子醇对废旧PU硬泡回收再利用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废旧聚氨酯硬泡进行降解可得到多元醇,使其与催化剂、聚醚、稳泡剂混合制备成白料,再与黑料异氰酸酯均匀混合,可以得到再生硬质聚氨酯(PU)泡沫材料,实现回收再利用。研究了双组分小分子醇的添加量对降解料的影响规律,以及添加剂对硬质PU泡沫强度的影响。对制备的硬质PU泡沫进行黏度、强度、吸水率、热稳定性、偏光显微镜、红外光谱、热失重等性能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聚醚多元醇4110∶乙二醇=(50∶30)时为最佳的工艺条件,此时可以制备出抗压强度为133.3 kPa,吸水率为0.552 5%,导热系数为0.015 19 W/(m·K),密度为37 kg/cm~3的再生硬质PU泡沫,其性能指标都能达到国家标准。(本文来源于《中国塑料》期刊2019年10期)

金中茜,王峰,陈建勇[2](2019)在《小分子醇对PES/CDA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醚砜(PES)和二醋酸纤维素(CDA)为原料,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用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制备出PES/CDA共混平板膜。研究铸膜液中添加的丙叁醇质量分数和醇的种类对PES/CDA共混平板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表征了膜的微观形貌,测试了膜的纯水通量、水接触角、孔径等性能。结果表明:丙叁醇作为添加剂时,质量分数为6.0%时综合性能最好,此时膜的平均孔径为0.2104μm,最大孔径为0.2230μm,纯水通量为134.51 L/(m~2·h),水接触角为79.61°;质量分数相同时,添加乙二醇所得膜的纯水通量最大,添加异丙醇所得膜的水接触角最小。(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李国梁[3](2018)在《小分子醇—酒石酸盐双水相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双水相体系(Aqueous two phase system,ATPS)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分子的分离纯化,由聚合物-聚合物、聚合物-盐、离子液体-盐和小分子有机溶剂-盐等组成。鉴于组成ATPS的离子液体价格昂贵、聚合物粘度大和无机盐生物降解差等制约工业规模化生产的问题,本论文构建新型低成本和生物可降解的小分子醇-酒石酸盐ATPS,并将其应用于天然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酒石酸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是成相的前提条件,在分析七种酒石酸盐溶解度的基础上,选择酒石酸钾和酒石酸钾钠作为成相有机盐。选择无水乙醇、正丙醇和异丙醇作为成相小分子醇,采用浊点法测定不同小分子醇(无水乙醇、正丙醇和异丙醇)和酒石酸盐(酒石酸钾和酒石酸钾钠)ATPS的双节线。采用有效排除体积理论和质量摩尔浓度绘制的双节线分别来评价小分子醇的成相能力,结果显示,小分子醇的成相能力为:正丙醇>异丙醇>无水乙醇;采用有效排除体积理论、水合自由能理论和质量摩尔浓度绘制的双节线分别来评价酒石酸盐的成相能力,结果显示,酒石酸盐的成相能力为:酒石酸钾钠>酒石酸钾。不同系线长(TLL)和成相后上下相质量比(M_R)影响目标成分在两相中的分配行为,实验采用MATLAB软件和液液相平衡实验值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4种TLL和3种M_R的12个正丙醇-酒石酸钾钠萃取体系。(2)为了应用ATPS分离纯化藤茶提取液中活性成分二氢杨梅素,本实验研究了二氢杨梅素在正丙醇-酒石酸钾钠双水相体系中的分配行为。实验利用不同TLL和不同M_R的正丙醇-酒石酸钾钠ATPS对二氢杨梅素溶液进行萃取,结果显示,当TLL一定时,二氢杨梅素的回收率随着M_R的增加而增加;当M_R一定时,二氢杨梅素的回收率随着TLL的增加也呈增加趋势。在此基础上,利用不同TLL和不同M_R的正丙醇-酒石酸钾钠ATPS对藤茶提取液中的二氢杨梅素进行萃取,结果显示,不同TLL和不同M_R对藤茶提取液中二氢杨梅素回收率的影响同萃取二氢杨梅素溶液一致,且在TLL=70,M_R=3时萃取效果最佳,二氢杨梅素的回收率和纯度分别为87.93%和64.25%。(3)为了应用ATPS分离纯化多穗石柯提取物中活性成分根皮苷,本研究采用不同TLL和不同M_R的正丙醇醇-酒石酸钾钠萃取体系分离多穗石柯提取物中根皮苷,通过HPLC法测定小分子醇相中根皮苷含量,计算回收率,总结不同TLL和不同M_R的萃取体系对多穗石柯提取物中根皮苷回收率的影响规律。采用动态轴向压缩柱,以大孔树脂D101为填料,考察不同除杂溶剂、洗脱溶剂和体积对萃取物中根皮苷纯度和回收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1BV重蒸水-3BV 10%乙醇水溶液-3BV 50%乙醇水溶液梯度洗脱后,根皮苷的回收率和纯度分别为93.26%和48.16%;以聚酰胺为填料,考察不同除杂溶剂、洗脱溶剂和体积对萃取物中根皮苷纯度和回收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6BV重蒸水-6BV 10%乙醇水溶液-9BV 50%乙醇水溶液梯度洗脱后,根皮苷的回收率和纯度分别为83.18%和57.66%;以ODS为填料,考察流动相比例、流速和上样量对根皮苷纯度和与相邻组分峰分离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当上样量为20mg,流动相流速为24ml/min,甲醇:水=34:66时,根皮苷纯度为99.09%,分离度R为1.7343。(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8-05-17)

周开文[4](2017)在《钽基材料的控制合成及其对小分子醇类电催化氧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直接醇类燃料电池(DAFCs)由于不经过燃烧便可直接通过电化学的形式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因此对环境污染很小,由于DAFCs不受卡诺循环的限制而具有高的效率,因此对于解决目前环境污染严重,能源短缺等问题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DAFCs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严重问题是催化剂对醇类的电催化活性低。目前,阳极醇类的氧化电极大多采用Pt或Pt基材料。一方面Pt材料的资源短缺、价格昂贵;另一方面,Pt基材料容易发生醇类氧化中间产物CO中毒,降低了 DAFCs催化剂的利用率。因此,研究高效低廉的催化剂是降低其成本促进其商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正是从催化剂材料着手,研究了一系列以Ta基材料为主的催化剂:五氧化二钽负载Pd纳米粒子(Pd/Ta_2O_5)、石墨烯-五氧化二钽负载Pd纳米粒子(Pd/Ta_2O_5-RGO)以及钽酸铁与氮掺杂碳化铁材料的复合(FeTa_2O_6-Fe3C-N),以提高其对小分子醇类(甲醇、乙醇、乙二醇)的电催化活性,以及抗CO中毒能力。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回流法制备两相催化剂Pd/Ta_2O_5,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及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TEM)对样品的晶形、形貌等进行了测试。并通过电化学测试技术(循环伏安法、计时电流法、交流阻抗法等)对该催化剂在酸性条件下测试,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对甲醇、乙醇、乙二醇均有较好的电催化活性。(2)在对Pd/Ta_2O_5研究的基础上,选择石墨烯做载体,采用回流法合成Pd/Ta_2O_5-RGO催化剂。通过XRD,SEM,TEM,X-射线光电子谱(XPS)等多种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由于石墨烯载体的加入使得催化剂的导电性增强、比表面积增大、活性位点增多,所以电化学性能测试显示在碱性条件下,该催化剂对甲醇的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均优于商业Pt/C(10%)。(3)通过一步煅烧法制得复合催化剂FeTa_2O_6-Fe_3C-N,并比较了不同比例复合相的催化效果,结果显示,复合相的催化活性要优于纯相,当FeTa_2O_6和Fe_3C-N按摩尔比为1:2复合时,其催化活性达到最佳,接近于商业Pt/C(10%),继续研究该体系有望做到有高催化活性的非贵金属催化剂材料。(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7-04-17)

张乐,颜常盛,罗峰[5](2016)在《晶体海绵法原位鉴别和绝对分离小分子醇类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小分子醇类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是一类不可或缺的化合物,但如何快速、高效、精确直观的鉴别和分离单一醇类化合物目前仍是一项重大挑战。金属有机框架材料通常具有多孔特性,及易于捕捉某些特殊的小分子或者离子,这为捕捉小分子醇类化合物提供载体。相比于一般的化学表征手段,单晶结构解析无疑是最直观最准确的分析方法,而"晶体海绵法",其单晶结构快照观测可以为原位鉴别和绝对分离小分子醇类化合物提供最为直观的证据。最近,我们设计合成出一种新型多孔MOFs,{Mn_3(AzDC)_3(DMF)_4·2(solvent)}_n,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可以精确地原位鉴别和绝对分离小分子醇类化合物(甲醇、乙醇和丙醇),且实验表明该材料的选择顺序是甲醇>乙醇>丙醇。(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六分会:金属有机框架化学》期刊2016-07-01)

司晓喜,朱瑞芝,张凤梅,刘春波,何沛[6](2016)在《香精中小分子醇类的两种分析方法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快速测定香精中的小分子醇类,建立了溶剂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E-GC/MS)和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GC/MS)两种分析方法。对样品前处理条件和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溶剂萃取法(SE)选取5 m L乙醇为溶剂涡旋振荡5 min,顶空法以10 m L水为基质校正剂直接顶空进样。两种方法中,样品均采用Innowax弹性毛细管柱分离,选择离子监测模式测定,选取氘代正丙醇-d5为内标,以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SE-GC/MS法相对标准偏差(RSD)<3.8%,定量限<0.86 mg/kg,加标回收率在93.8%~106.3%;HS-GC/MS法RSD<6.8%,定量限<5.61mg/kg,加标回收率在92.3%~107.2%。比较两种方法,两种方法回收率和RSD均满足分析要求;SE-GC/MS法定量限低于HS-GC/MS法,更适合低含量小分子醇类样品的测定;可根据分析样品的需要选择其一方法。(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16年04期)

丁静[7](2015)在《修饰铂阳极上几种小分子醇电催化氧化伏安行为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电化学沉积法成功制备了聚合有机物/氰桥配位聚合物/铂化学修饰电极。借助于此修饰电极优良的电催化和抗毒化性能,对几种有机小分子醇电催化氧化反应的伏安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金属铂电极表面修饰的氰桥配位聚合物可对小分子醇的电催化氧化反应产生显着的协同催化作用。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章:第一章:综述该部分简述了燃料电池的发展背景、特点、分类、应用及其发展趋势。重点介绍了直接醇类燃料电池的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同时,详细地综述了直接醇类燃料电池所涉及阳极反应机理和阳极催化剂的一些研究内容。第二章:在弱酸性介质中,对正丙醇和异丙醇在聚苯胺/3d-4f氰桥混配聚合物化学修饰铂电极上的电氧化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此修饰电极上,正丙醇和异丙醇的伏安响应电流呈现出优良的稳定性、重现性和抗毒化能力。此外,采用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发现正丙醇和异丙醇展现出了不同的伏安特性。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可以观察到正丙醇和异丙醇电催化氧化反应过程中的差异性,并根据实验数据推测出这两个C3醇的电氧化反应具有自催化反应的特性。实验结论证明,两个C3醇分子中羟基位置的改变将导致其电氧化产物和脱氢途径发生变化。第叁章:在弱酸性介质中,采用循环伏安法对乙醇在裸铂电极和聚缬氨酸/氰桥配位聚合物/铂(Poly-valine/Nd-Fe-Mo Cy MCP/Pt)化学修饰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改变反应物的浓度,扫描速率,温度等实验参数,对乙醇阳极电氧化反应的伏安响应特性进行了实验性对比研究,还通过比较其正向扫描氧化峰1和氧化峰2电流密度的比值大小来评估铂阳极上电极反应所生成吸附中间体COab的电氧化清除效率。结果表明:与裸铂电极相比,在Poly-valine/Nd-Fe-Mo Cy MCP/Pt修饰电极上乙醇的电催化效率较高,能提高乙醇完全氧化成CO2产物的产率,COab对铂阳极的毒化作用相对变小。第四章:在裸铂电极和聚缬氨酸/氰桥配位聚合物/铂(Poly-valine/Nd-Fe-Mo Cy MCP/Pt)化学修饰电极上,采用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定量研究了支持电解质中氯离子对甲醇,乙醇,正丙醇和异丙醇阳极氧化伏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弱酸性介质中,无论在裸铂电极或在修饰铂电极上,电解液中存在的氯离子对四种醇的阳极氧化反应均可产生阻化作用。相应氯离子的临界浓度值均介于10-5~10-6 mol·L-1之间,这说明铂阳极上氯离子的足量吸附才是导致四种醇电极氧化反应被阻化的主要原因。此外,通过讨论氯离子浓度变化对四种醇不同氧化峰电流的比值变化及对其计时电流曲线的影响,初步证明了四种有机醇分子在涉及生成CO、CO2产物的氧化反应步骤和涉及生成其它氧化产物的反应步骤之间,氯离子的阻化作用存在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叶莉莉[8](2015)在《小分子醇类体系燃烧化学动力学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危机是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化石能源储量的急遽锐减迫使人们开始积极寻求可再生新能源以替代传统化石燃料。生物质燃料,包括醇、醚、酯类等,因其来源广泛、可持续等优势被人们认为是最具前景的替代能源。特别地,醇类燃料已被广泛用作添加剂、甚至当作燃料直接用于发动机,因而对醇类燃料燃烧化学机理的深入研究势在必行,这亦促成了本论文的第一个研究目标——从理论的视角对小分子醇类中的代表性体系进行动力学机理的研究。自由基进攻H提取反应与单分子解离是醇类在燃烧过程中的典型消耗路径,本论文选取适宜的醇类体系分别进行相关研究。对于H提取反应,选取甲醇为研究目标,以OH自由基进攻而引发H提取反应作为具体研究体系,重点研究该反应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的动力学机理。H提取反应是理论研究中较为棘手的一类反应,本论文以OH与甲醇的反应为例,详细地分析了这类反应在理论研究中常遇到的问题,这对反应机理的构建和理论方法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该工作能为今后类似体系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OH进攻甲醇时,首先通过范德华力形成一个反应物复合物,然后该复合物经由不同过渡态到达产物。OH自由基既可以提取甲基位H原子(A1),也可以提取甲醇中OH官能团上的H原子(A2),具体反应路径如下:OH+CH3H→[HO…CH3OH]→CH2OH+H2O (A1) OH+CH3OH→[HO…CH3OH]→CH3O+H2O (A2)对上述反应机理进行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存在若干较为棘手的问题,而且这也是一般H提取反应的理论研究中常见的问题。概述如下。(1)电子结构方法的敏感性。分子的几何结构及振转参数等对电子结构方法较为敏感,因此需采用多种量化方法来执行同一计算任务,对比选出较合适的计算方法。(2)反应路径的变分效应。反应路径(A1)表现出较强的变分效应,需应用变分过渡态理论计算其速率常数。(3)量子隧道效应。路径(A2)的变分效应基本可以忽略,而其低温时的隧道效应尤为重要,且主要受过渡态虚频值的影响。虚频值对电子结构方法比一般振动频率更加敏感。(4)互相耦合的阻尼内转动。本论文中,采用二维转子模型来拟合过渡态中两个耦合的阻尼内转动模式。综合计算效率与能量准确性,二维阻尼势曲线选用B2PLYPD3/6-311++G(d,p)方法进行扫描。(5)反应物复合物的存在。温度较高时,复合物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而低温时,得益于量子隧道效应,反应方能继续进行,因此复合物变得非常重要。复合物的存在改变了路径(A1)与(A2)之间的竞争关系,且使反应在低温时表现出一定的压力效应。(6)过渡态的电子激发态。本例中电子激发态的贡献很小,仅有不到6%。(7)同位素效应。论文中另外研究了体系的同位素效应:OH+CH30D,OH+CD30H.在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中,小分子醇类体系的单分子解离是另一个研究重点。对于醇类单分子解离机理的研究,我们所选定的醇类分子包括:C2多元醇——乙二醇,C3醇类——正丙醇、1,2-及1,3-丙二醇,以及丙叁醇。目前,单元醇中乙醇和丁醇是生物质燃料市场上的主流产品,丙醇是极具潜力的代表性产品;未来,多元醇将有望成为新一代的能源平台。一方面,我们详细研究了这些醇类分子各自的单分子解离机理;另一方面,我们试图探究OH官能团数目对解离机理的影响。在醇类体系的单分子解离机理中,C—C键断键解离和脱水反应是最主要的反应路径,其它路径对总反应速率的贡献很小。具体而言,在温度较低时脱水反应占据主导地位,而随着温度上升,C—C键断键解离逐渐凸显其重要性,最终后来居上成为最重要的反应。在整个解离过程中,正是焓与熵的共同作用控制着这两类反应之间的竞争——低温区焓的作用贡献较大,因而脱水路径(能垒较低)反应速率更大,而高温区熵增的作用则使得键的直接断裂过程更加重要。C3系列醇类体系的研究显示,分子中OH官能团的数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C—C键解离能的大小。若参与C—C断键的其中一个C原子与OH成键,则C—C解离能会相应降低;若参与断键的两个C原子均与OH成键,解离能则进一步降低。当然,以上结论是否适用于更大或其它分子体系,还有待未来进一步验证,本论文并不多作考量。丙烯是丙醇等单分子解离中最重要的产物之一。它是继乙烯之后最典型的烯烃分子,是C3及更大体系燃料在燃烧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重要中间体,其热解机理是C1-C4碳氢化合物燃烧机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鉴于丙烯在燃烧化学中的重要性,本论文亦另外对C3H6体系中的反应动力学机理进行了详尽的理论研究。C3H6势能面上存在若干在燃烧条件下颇为重要的反应,例如,丙烯的单分子解离,结合反应CH3+C2H3及H+CH2CHCH2,丙烯与环丙烷之间的异构化反应,等等。CH3+C2H3是极具代表性的自由基-自由基反应,也是最简单的烷基与烯基之间的反应。这个反应在低温时的主要产物是丙烯,而高温时主要产物为H+CH2CHCH2.H+CH2CHCH2对第一个芳香环的成环过程起一定作用,同时可作为更大的共振稳定自由基的研究基础。1CH2+C2H4结合反应在温度高于1500K条件下的主要产物之一为CH2CHCH2,而这正是碳烟及其前驱体形成的温度区间,间接证明了CH2CHCH2自由基在芳香环的成环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总体而言,本论文中C3H6体系理论预测的结果与实验数据颇为一致,证明文中采用的计算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值得一提的是,结果中存在的最大计算误差来源于对分子碰撞传能过程的描述,而这亦是当前燃烧化学领域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亟需投入更多精力研究。本论文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在于,探索如何应用反应动力学理论进行燃烧化学理论研究,而这已糅合在具体的速率常数计算过程中,我们在此仅作简单说明。反应动力学的理论计算是开展燃烧化学基础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求解基于RRKM理论的主方程的特征值可以获得基元反应的速率常数,这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一般的理论计算速率常数的步骤如下:首先选用合适的量化方法构建体系的反应势能面,寻找所有从化学上可能的反应路径;然后,根据反应体系的能量信息,结合物种的振转参数、转动常数等,计算高压极限条件下的速率常数;最后,结合分子碰撞传能过程,通过求解主方程获得不同压力下的反应速率常数。这便是我们进行前述所有燃烧化学理论研究的一般方法,在正文的具体章节中,我们对以上步骤均作了详细说明。(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5-03-01)

彭凌雪[9](2014)在《小分子醇/盐二元双水相体系分离/萃取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生素由于其稳定的药效被越来越多的使用到医疗事业、禽畜饲养当中,达到了快速高效治愈人类和动物的多种疾病,有效控制疫情传播的效果。但是不加控制使用抗生素也会给自然环境跟人类健康带来无法预计的反作用,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因此建立一种高效分离、绿色节能抗生素检测手段尤为迫切。小分子有机溶剂双水相萃取体系作为一种新型的分离体系,已经引起了研究学者们的日益关注,由于该分离技术操作简单,萃取条件温和,不会使物质失活变性,且小分子有机物成本低廉,易于实验放大,因此在生物、医药、环境、食品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有的小分子有机物双水相体系萃取技术大多采用一元体系进行萃取,对于二元体系的研究十分少见。本课题根据双水相萃取技术的成相原理,在一元双水相体系的基础上,利用不同种类的小分子醇溶剂的特性及优点,构建新型的小分子醇二元双水相体系,并将其应用于环境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的分离/富集。为抗生素残留的分析、检测研究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本课题基于传统双水相萃取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小分子醇/盐二元双水相体系,将四环素类抗生素盐酸土霉素作为目标抗生素,考察了影响因素对其分配行为的影响。通过盐酸土霉素分配行为的变化,确定体系组成物质的种类和比例、分相盐的种类和浓度、pH、温度等。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建立正丁醇/乙醇/NaH2PO4二元双水相体系改变分相盐种类及浓度、pH、温度、静置时间,最终得到盐酸四环素的萃取率为94.6%,将该结果与一元小分子醇双水相体系萃取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研究结果比较发现萃取率较高。建立正丁醇/乙醇/(NH4)2SO4二元双水相体系,考察了半合成类四环素(盐酸多西环素)在该体系中的分配行为,改变影响因素分相盐种类及浓度、pH、温度、静置时间、抗生素加入量等,得到盐酸多西环素在最佳萃取条件下的萃取率为92.25%。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小分子醇二元双水相体系具有:小分子醇类物质价格低廉、绿色污染小、可回收利用,不同种类的小分子醇可降低彼此缺点形成更加完善的整体;二元体系成相快、无乳化现象、分离效果好等优点。(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4-05-12)

岳瑞瑞,蒋丰兴,任芳芳,杜玉扣[10](2013)在《导电高分子负载贵金属催化剂催化氧化甲酸及小分子醇类》一文中研究指出导电高分子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较高的可用表面积和稳定性,其作为贵金属催化剂的载体可以提高金属颗粒的分散度,增大其有效催化面积,使载体内部催化反应的H~+传递到电解质膜,从而提高催化剂的利用率。目前,导电高分子作为金属催化剂载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聚苯胺、聚吡咯、聚噻吩及它们的一些衍生物。在本文中,我们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导电高分子(如聚吲哚及其衍生物)(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1分会:表面界面与纳米结构材料》期刊2013-07-21)

小分子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聚醚砜(PES)和二醋酸纤维素(CDA)为原料,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用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制备出PES/CDA共混平板膜。研究铸膜液中添加的丙叁醇质量分数和醇的种类对PES/CDA共混平板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表征了膜的微观形貌,测试了膜的纯水通量、水接触角、孔径等性能。结果表明:丙叁醇作为添加剂时,质量分数为6.0%时综合性能最好,此时膜的平均孔径为0.2104μm,最大孔径为0.2230μm,纯水通量为134.51 L/(m~2·h),水接触角为79.61°;质量分数相同时,添加乙二醇所得膜的纯水通量最大,添加异丙醇所得膜的水接触角最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分子醇论文参考文献

[1].顾晓华,吕士伟,张晓华,罗鸿翔.小分子醇对废旧PU硬泡回收再利用的影响研究[J].中国塑料.2019

[2].金中茜,王峰,陈建勇.小分子醇对PES/CDA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李国梁.小分子醇—酒石酸盐双水相体系的构建与应用[D].青岛大学.2018

[4].周开文.钽基材料的控制合成及其对小分子醇类电催化氧化性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7

[5].张乐,颜常盛,罗峰.晶体海绵法原位鉴别和绝对分离小分子醇类化合物[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六分会:金属有机框架化学.2016

[6].司晓喜,朱瑞芝,张凤梅,刘春波,何沛.香精中小分子醇类的两种分析方法比较[J].化学试剂.2016

[7].丁静.修饰铂阳极上几种小分子醇电催化氧化伏安行为的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

[8].叶莉莉.小分子醇类体系燃烧化学动力学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9].彭凌雪.小分子醇/盐二元双水相体系分离/萃取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4

[10].岳瑞瑞,蒋丰兴,任芳芳,杜玉扣.导电高分子负载贵金属催化剂催化氧化甲酸及小分子醇类[C].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1分会:表面界面与纳米结构材料.2013

论文知识图

烯胺催化的机理碳纳米管功能化不同甘油加入量下Cdse量子点荧光发射...不同滞育时间的大斑芫菁幼虫血淋巴中...不同滞育时间的大斑芫菁幼虫脂肪体中...不同小分子醇醇解样品的相对分子...

标签:;  ;  ;  ;  ;  ;  ;  

小分子醇论文_顾晓华,吕士伟,张晓华,罗鸿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