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运动论文_田镇

导读:本文包含了喜马拉雅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喜马拉雅,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地壳,嘉黎,登山运动,数值。

喜马拉雅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田镇[1](2016)在《喜马拉雅山中部GPS形变监测及MHT运动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印度大陆-欧亚大陆相互碰撞所引起的青藏高原隆升是过去几百万年以来最重大的地质事件之一。而在这一系列构造运动中,最具争议但也是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近年来,很多学者利用大地测量技术观测到的地表变形来研究断层的相对错动,作为地震模拟和预测的依据,对于防震减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喜马拉雅山地区中部的地壳运动特征为研究目标,借助GPS测量技术手段,同时综合相关的数学物理模型,对该区域的断层活动和地壳形变特征进行了以下几点研究:(1)收集并融合了喜马拉雅地区多套GPS形变资料,建立了基于ITRF2000参考框架及欧亚板块的GPS速度场。并得出在喜马拉雅中段80°E-93°E之间,沿NE110°方向自西向东总的延伸速率约为23.0?4.0mm/yr,而在跨Thakkola地堑和亚东-古鲁断裂时GPS速率分量均出现较为明显的速率梯度,说明喜马拉雅山自西向东方向的地壳伸展速率并不均匀,进一步验证了前人的研究结论。同时得出喜马拉雅主边界断裂存在一定的右旋走滑趋势。(2)利用负位错理论反演主喜马拉雅逆冲断层现今的闭锁强度与滑动亏损率,发现其闭锁深度在大部分地区为18km左右,对应的闭锁宽度约为103km。但在Thakkola地堑附近,断层的闭锁深度与滑动亏损率平均值都出现了突变。而在断层的东部,随着经度的增加,闭锁深度逐渐加深,滑动亏损速率也逐渐增大。滑动亏损值的高值区域对应地震活动的高发区域。同时,紧靠闭锁区域存在一个宽约46~52km的“转换区域”,在这个区域内,闭锁强度迅速降低,地震活动也较为明显。(3)根据断层滑动亏损速率计算出了MHT的地震矩年亏损率约为194.0?10 Nm/yr,其值大小相当于每年发生一次Mw7.01级地震。(4)根据GPS速度场采用最小二乘配置的方法计算出该区的应变率场,并指出喜马拉构造带中部地壳被剧烈压缩,东部地壳压缩强度逐渐减弱,并以亚东-古鲁断裂为分界,地壳压缩应变率大幅减弱,且方向呈现出离散变化之特征;而自南向北,地壳压缩程度亦逐渐减弱,且以雅鲁藏布江断裂带为界,面膨胀值变化梯度显着。其次,最大剪应变出现在喜马拉雅主边界断裂的中部偏东侧,沿喜马拉雅主边界断裂分布的剪切应变梯度带自西向东,在亚东-古鲁断裂与主边界断裂的几何形迹交汇部位被阻断。(5)最后,根据MHT地区垂直断层方向上的滑动亏损速率,结合USGS给出的尼泊尔Mw7.8级大地震的最大水平滑移量,估算出了该区域Mw7.8级地震的复发周期约为270年,并认为此地区仍属于地震的多发地带。(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6-05-31)

马瑞华[2](2015)在《影响登山运动的地理因素分析——以喜马拉雅山脉地理因素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登山,意在是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而登顶,所以登山运动可以看作是人的生命力与严酷环境之间的较量。在登山活动中,人们面对的是高山缺氧、强风低温、陡峭地形,且各种危险和困难"潜伏"。所以山区地理环境会对登山运动的开展产生重大影响。对登山运动影响较大的地理因素有: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征、地质结构、水系情况及高山气候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期刊2015年22期)

王欣,刘琼欢,蒋亮虹,刘时银,丁永建[3](2015)在《基于SAR影像的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地区冰川运动速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具有其全天候、全天时、穿云透雾的工作能力,广泛应用于山地冰川动态监测中.利用2006年6-9月叁期ALOS/PALSAR雷达影像,采用偏移量跟踪技术,提取了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珠峰)区域的冰川运动速度,分析了区域内冰川运动速度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31条山谷冰川平均运动速度为9.3 cm·d-1,总体上以珠峰-洛子峰南北向山脊线为界限,东侧和东南侧冰川日均运动速度(11.1 cm·d-1)普遍高于北部和西北部冰川日均运动速度(5.4 cm·d-1).冰川消融区非表碛区冰川平均运动速度为表碛覆盖区平均运动速度的2.2倍,冰面湖的发育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冰川运动速度波动.在气候与非气候因子共同作用和相互间的此消彼长中,研究区65%的冰川的运动速度自中值高度往下显着减小,16%的冰川自中值高度往下呈显着增大趋势,19%冰川消融区运动速度无显着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5年03期)

刘志扬[4](2014)在《谢丽·奥特纳与《珠穆朗玛峰上的生与死:夏尔巴人与喜马拉雅登山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介绍了谢丽·奥特纳对喜马拉雅、夏尔巴人的研究情况,并对其着作《珠穆朗玛峰上的生与死:夏尔巴人与喜马拉雅登山运动》一书的主要内容和价值做了较为详细的评介。(本文来源于《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宋键[5](2012)在《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周边地区主要断裂现今运动特征与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简称东构造结)周围地区是青藏高原构造应力作用和构造变形最强的地区,也是地球上变化剧烈、构造类型复杂、保存完整的地区。该地区汇集了喜马拉雅、拉萨、羌塘、川滇地块和印度板块及主边界断裂、主中央断裂、雅鲁藏布江断裂、嘉黎断裂、怒江断裂、墨脱断裂、阿帕龙断裂等,可以说东构造结周围地区是检验青藏高原晚新生代构造(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2年09期)

马燕坤[6](2012)在《国际政治中的“喜马拉雅运动”:美国“重返东南亚”与缅甸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实力和国土面积,决定着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力分量。大国因掌握足够资源并具备将资源转换为资本的行动能力,从而在使与自身实力旗鼓相当的其他大国成为竞争对手的同时,也较易将实力与自身格格不入的小国沦为依附对象。当今的国际政治格局,越来越是大国持续博弈,小国不断选择的结果。进入21世纪,美国将具体行动付诸于重大地缘政治调整中所采取的"重返东南亚"及与缅甸关系的重构,极大地创造了新时空中大国挤压、小国借势的"喜马拉雅运动"现象。(本文来源于《东南亚之窗》期刊2012年02期)

李荣先,屠林明[7](2012)在《喜马拉雅山形成于“造山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承鹏有一篇谈登山的博文:《我要去登哈巴雪山》,其中有句话说:"哈巴雪山在香格里拉东南,说不清是哪一年的喜马拉雅造地运动把地表突起了5396米的一大块,有冰瀑、黑海、杜鹃花。"句中的"造地运动"不确,应是"造山运动"。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雄伟高大的山系,由数条大致平行的支脉组成,主脉大喜马拉雅山(本文来源于《咬文嚼字》期刊2012年06期)

高长林[8](2012)在《应规范使用“喜马拉雅运动”等地质术语》一文中研究指出喜马拉雅运动(Himalayan movement)由黄汲清(1945)首先引用,分为3个主要造山幕:第1幕是在始新世末到渐新世初,第2幕开始于中新世初期,第3幕从更新世到现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百科全书·综合卷》,刘宝和主编,2008年,第432页)。喜马拉雅运动这一概念已为地球科学家普遍接受,但在构造运动分期与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认识上存在分歧。(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2年02期)

马晓静,高祥林[9](2011)在《横跨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构造运动转换与变形分配》一文中研究指出喜马拉雅造山带包含喜马拉雅弧和东、西构造结3个基本部分,它们是大陆碰撞后印度板块继续向北移动,并向西藏高原下俯冲产生的构造变形系统.该系统的重要地质特征之一,是同时存在多种不同样式、不同或相反性质的地壳变形,例如地壳南北向缩短与东西向伸展,高原隆起与山间盆地下沉,与造山带走向大致平行的向北倾斜或向南倾斜的逆断层,东西向(如藏南滑脱带)和南北向的正断层,北东和北西向的走滑断层,绕垂直轴(平面弧形)和水平轴(剖面褶皱)的弯曲等.这些现象表明,在完整、刚硬的印度次大陆插进破碎(拼合)、柔软的西藏下面后,造山带以南印度向北的简单刚体运动在跨越喜马拉雅南缘后转换为多种变形,分配到喜马拉雅造山带及其北边的广大陆内地区.这样的转换过程可能是以不连续方式发生在新生代以来不同地质年代,发生并保留在不同的深度,所造成的变形特征与深部热状态和分层流变性质,以及许多局部条件有关,如原有构造走向与印度板块运动方向之间的几何关系(角度),被变形地质体的相对强度,不同变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局部应力状态的改变等.喜马拉雅造山带向南凸出的弧形,是由浅表的逆断层上盘的向南滑动形成的,受地形及重力梯度控制,基本上与弧的走向正交,掩盖了深部可能存在的斜向俯冲.喜马拉雅东、西构造结的变形过程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是西藏东部下地壳向东、东南流动的部分原因,这样的流动可能限制或改变了东构造结附近的地壳变形样式.(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宋键,唐方头,邓志辉,曹忠权,周斌[10](2011)在《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周边地区主要断裂现今运动特征与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对东构造结及其周边地区主要断裂进行野外考察,通过GPS观测数据和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建立叁维有限元模型;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东构造结周边地区主要断裂现今运动特征进行模拟研究,取得一些初步的认识:(1)东构造结北侧和东侧地块总体上围绕构造结发生顺时针旋转,右旋走滑的东南边界断裂不是嘉黎断裂,可能是阿帕龙断裂;(2)野外考察资料、GPS观测及数值模拟结果研究表明,嘉黎断裂不是整体右旋走滑断层,西北段和东构造结顶端附近为右旋挤压性质,东南段运动性质发生了转变,由右旋走滑运动转变为左旋走滑运动;(3)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嘉黎断裂与实皆断裂可能是不相连的,至少不是简单连通的,阿帕龙断裂与实皆断裂可能是相连的;(4)东构造结目前依然起着一定的作用,它与阿萨姆角共同影响着现今区域构造变形,许多断裂活动转换和重要构造事件都发生在它们之间或很近的区域.(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喜马拉雅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们登山,意在是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而登顶,所以登山运动可以看作是人的生命力与严酷环境之间的较量。在登山活动中,人们面对的是高山缺氧、强风低温、陡峭地形,且各种危险和困难"潜伏"。所以山区地理环境会对登山运动的开展产生重大影响。对登山运动影响较大的地理因素有: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征、地质结构、水系情况及高山气候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喜马拉雅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田镇.喜马拉雅山中部GPS形变监测及MHT运动特征研究[D].长安大学.2016

[2].马瑞华.影响登山运动的地理因素分析——以喜马拉雅山脉地理因素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

[3].王欣,刘琼欢,蒋亮虹,刘时银,丁永建.基于SAR影像的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地区冰川运动速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冰川冻土.2015

[4].刘志扬.谢丽·奥特纳与《珠穆朗玛峰上的生与死:夏尔巴人与喜马拉雅登山运动》[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5].宋键.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周边地区主要断裂现今运动特征与数值模拟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2

[6].马燕坤.国际政治中的“喜马拉雅运动”:美国“重返东南亚”与缅甸的变化[J].东南亚之窗.2012

[7].李荣先,屠林明.喜马拉雅山形成于“造山运动”[J].咬文嚼字.2012

[8].高长林.应规范使用“喜马拉雅运动”等地质术语[J].石油实验地质.2012

[9].马晓静,高祥林.横跨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构造运动转换与变形分配[J].地球物理学报.2011

[10].宋键,唐方头,邓志辉,曹忠权,周斌.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周边地区主要断裂现今运动特征与数值模拟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1

论文知识图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山系特征滦河流域地理位置大巴山前陆盆地结构特征(据汪泽成,...贵州晚二迭世地层分区图(据徐彬彬等...喜马拉雅运动第一幕、第二幕期...喜马拉雅运动-新生代海陆分布图

标签:;  ;  ;  ;  ;  ;  ;  

喜马拉雅运动论文_田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