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局限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化空缺,文化局限词,翻译方法
文化局限词论文文献综述
常新宇[1](2018)在《文化局限词的译法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语言表达。两种语言的差异反映两种文化的亲疏程度,一种文化所特有的事物或概念在另一种文化中成了文化空缺,文化局限词就是那些具有至少一种文化特有意义的词语。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英汉表达的文化空缺,揭示了文化局限词的产生,指出了文化局限词的翻译方法。(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8年15期)
马珊[2](2018)在《框架语义学视阈下汉英词典中汉语文化局限词的译义研究——以“科举”词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Charles 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为指导,以Frame Net为参照,分析汉英词典在翻译"科举"词汇方面存在的问题后提出,对汉语文化局限词进行译义,应首先提炼出其命题模型,定位其所处的认知语义框架,并根据核心框架元素明确该语词的最少释义要素,然后分析该语词的汉语文化特色义,描写核心框架元素中需要具体说明的方面,以及非核心框架元素中需要凸显的方面,对汉语文化局限词在目标语中进行语义重构,并在此基础上,克服汉英词典编排体例的影响,再现汉语文化局限词固有的语义网络。(本文来源于《辞书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丁胜男[3](2016)在《扩散激活模型视角下双语词典文化局限词附加信息的处理——以《新时代汉英大词典》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双语词典的任务不仅是反映语言符号的概念信息,也应反映语言符号的文化信息。在本文中,文化局限词指的是具有文化独有词义的词汇单位。本文将文化局限词所含文化词义涉及的文化内容分成四类:习俗;价值,信念和态度;社会组织和机构;文化产物。释义(或译义)本体只为文化局限词提供部分信息,附加信息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附加信息在本文中主要包括用法标签、用法说明和参见信息等。本文研究了《新时代汉英大词典》中文化局限词附加信息的处理,从上述文化局限词分类的视角出发,认为该词典的附加信息处理在以下几个领域存在不足:用法标签、用法说明、参见信息和插图。在扩散激活理论的指导下,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根据不同类型文化词添加相应的文体,感情和修辞标签;(2)通过用法框提供关于文化差异、语用功能、感情色彩、语体应用等说明;(3)以一个主题词为节点词建立语义网络,并视情况设计参见信息;(4)对文化差异显着的条目提供插图。(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第九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12-14)
颜宝琴[4](2016)在《手机双语词典文化局限词释义的应用研究——基于心理空间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用心理空间理论解释手机词典给文化局限词添加文化注释的必要性。以有道词典为例,分析了有道词典在文化局限词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用权威词典释义代替网络释义,收录多本权威词典优势互补,用双语呈现百科信息,增设"文化信息"专栏,对文化局限词进行文化差异的比较等改进办法。(本文来源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刘娜,孙红梅,康敏,张婷婷[5](2016)在《基于框架语义学理论下的中医双语词典文化局限词词目编排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词典学研究逐渐成为一门科学,而中医双语词典学研究在国内外几近空白。本文提出以框架语义学为理论基础,从对词目编排方法及释义原则方面对比分析目前现行两本中医双语词典,尝试构建中医文化局限词在中医双语词典中的语义框架,为以后的中医双语词典编纂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环球中医药》期刊2016年06期)
李杏春[6](2015)在《跨文化交际文化移情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是一部举世闻名,描述中国近代清朝末年社会全景图的英文小说。它自创作以来就备受中外读者的青睐,被众多评论家誉为中国的史诗。这本小说涉及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局限词如关于衣服,传统风俗,食物,住宅,信仰等等。值得关注的是林语堂先生创作英文版《京华烟云》的过程本身就是翻译的过程。文化局限词产生于特定的文化,和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在翻译时文化局限词的转换须仔细研究。本文借助尤金·奈达对文化局限词的五种分类对《京华烟云》中篇中所涉及的文化局限词进行总结分析,不仅了解作者对各类文化局限词翻译转换,同时也使读者对中国近代清朝末年文化有了较为深入彻底的了解。作者通过对抽取的典型例子分析研究,发现文化局限词转换主要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方式策略。异化法让读者更贴近原文,让读者向原文靠拢,尽量保留原文特色,保存和反应了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展现中国近代清朝末年典型文化,让读者了解异国情调,而归化以读者为目标,采取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反映原文的内容。尽管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这篇作品涵盖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但本文是通过关注文化局限词中文到英文的思维转换过程和方式,从跨文化交际文化移情角度体会林语堂先生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的贡献。研究发现,对于外国人理解困难的文化局限词转换主要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方式。作者通过对抽取的典型例子分析研究,发现翻译转化既保留中国清朝末年传统文化特色,又让外国人易理解。这种原则符合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宗旨。文化移情主要是指交流者的心理过程,交流中交际者要注意思考对方的情感和想法,同时站在对方角度思考,尊重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种族主义。因此,文化移情尤为重要。文化移情还包括理解和同情的能力。同时,成功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是中西交际双方的共同目标。因此,通过分析文化局限词翻译转换过程及其意义,人们可以对文化移情概念和价值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帮助其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达到成功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15-05-26)
李阳[7](2014)在《在文化图式视角下看汉英词典中文化局限词的释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反映着文化,同时更是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播者。一方面,它既包含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而且也包括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另一方面,语言本身又被记录在词典中。作为当前学习词典典范的英语学习词典,自20世纪30年代产生以来,在取得巨大商业成功的同时,更为传统的词典编纂带来了创新之举。在中国,21世纪的到来更使得双语词典编纂事业空前繁荣。但作为汉语学习的必要工具,现存的汉英词典无法满足外国学习者对语言产出及问题解决的需求。因此,找出并剖析现有的汉英词典所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由于文化局限词特有的文化属性,在释义方面学者对它们的研究各有所长,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相同的问题——怎样做到世界性与民族性相融合。新兴的文化图式理论(The Cultural Schema Theory)对诸如外语习得、翻译、国际交流等跨文化活动意义重大。值得注意的是,该理论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文化”正是词典编纂中的棘手问题。本课题的创新之处恰恰在于试图从文化图式理论的崭新视角对文化局限词的释义问题进行分析。此外,自然语义元语言(Natural Semantic Metalanguage)理论对人类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的避免更好地支持了文化图式理论。文章在探究释义实质与原则的基础上,在认知框架下运用文化图式理论深入分析文化局限词的本质属性,力图从释义的多个维度对文化局限词的处理加以剖析,并提出汉英词典中文化局限词的释义原则及方法,试图对汉英词典的编纂和文化局限词的释义给予一定的启发。(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4-03-30)
王亚军[8](2013)在《汉英词典中文化局限词词条的例证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双语词典中文化局限词例证配置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五部国内出版的汉英词典在文化局限词词条例证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缺乏文化局限词词条的例证;整句例证缺乏,词组例证比较多;自造例证多,缺乏引文例证;并依据外向型汉英词典编纂理论提出了改进意见:增加例证的数量和质量,尽量采用引文例证,并且利用计算机语料库提高例证配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陇东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金倩[9](2013)在《论林语堂写作《京华烟云》过程中对中国文化局限词的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一直以来深受中外研究者们的青睐。这不仅是因为它是一部以英语作为叙事语言,具备世界优秀小说气质的文学作品,更是因为它是一部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具备跨文化研究价值的鸿篇巨着。在这部作品中,林语堂以其深厚的语言功底及渊博的历史知识向世界勾画出了近代中国的全景图,被众多评论家誉为中国的史诗。近年来许多学者试图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这部作品的文化价值以及历史意义。然而,大多数的研究者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林语堂创作英文版《京华烟云》的过程本身也是翻译的过程。由于这部作品的背景是中国,叙事语言是英语,所以林语堂首先就要进行中西文化的转换。毫无疑问,这个转换过程中最难处理的便是中国文化局限词的转换,它们根植于特定文化,并局限于特定文化。本文结合林语堂《京华烟云》中对于中国文化局限词的转换,深入分析林语堂所采用的策略与方法,借以揭示跨文化翻译中对于文化局限词的转换技巧。首先,本文借助尤金·奈达对文化局限词的五种分类将《京华烟云》上卷中涉及的文化局限词以图表的形式清楚明了的展示给读者,从而使读者对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对中国文化局限词的转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其次,作者从各类文化局限词中抽取典型的例子分析并探讨林在转换中采取的方法。经过分析后,作者得出结论,林在转换时采取了“直译”、“音译”、“意译”与“替代”法,其中直译、音译属于异化的翻译策略;“意译”与“替代”属于归化的策略。在使用异化策略时,林辅助以解释性翻译的技巧以方便西方读者理解。最后,本文通过对比得出结论,林在转换中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策略,虽然异化与归化各有利弊,但由于林的写作目的是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化,让弱势的中国文化走入强势的西方文化,异化法更有利于这一目的的实现。而这一策略也与林在《论翻译》中提出的翻译思想相契合,即“忠实的标准”,“通顺的标准”以及“美的标准”(陈福康2010:329)。作者希望通过以上分析、对比与研究可以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一些借鉴与思考。(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李皓[10](2012)在《浅议日汉词典中文化局限词的处理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文化局限词一般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特有的反映该民族特定文化的语言文字符号,即兹古斯塔(1983)提出的"culture bound words"。由于其承载着某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文化局限词是在另一种语言中无法对译或对译极其困难的词。日语中的文化局限词,即是仅仅存在于日(本文来源于《辞书论集(二)》期刊2012-09-01)
文化局限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以Charles 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为指导,以Frame Net为参照,分析汉英词典在翻译"科举"词汇方面存在的问题后提出,对汉语文化局限词进行译义,应首先提炼出其命题模型,定位其所处的认知语义框架,并根据核心框架元素明确该语词的最少释义要素,然后分析该语词的汉语文化特色义,描写核心框架元素中需要具体说明的方面,以及非核心框架元素中需要凸显的方面,对汉语文化局限词在目标语中进行语义重构,并在此基础上,克服汉英词典编排体例的影响,再现汉语文化局限词固有的语义网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局限词论文参考文献
[1].常新宇.文化局限词的译法初探[J].文教资料.2018
[2].马珊.框架语义学视阈下汉英词典中汉语文化局限词的译义研究——以“科举”词汇为例[J].辞书研究.2018
[3].丁胜男.扩散激活模型视角下双语词典文化局限词附加信息的处理——以《新时代汉英大词典》为例[C].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第九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
[4].颜宝琴.手机双语词典文化局限词释义的应用研究——基于心理空间理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5].刘娜,孙红梅,康敏,张婷婷.基于框架语义学理论下的中医双语词典文化局限词词目编排方法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6
[6].李杏春.跨文化交际文化移情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
[7].李阳.在文化图式视角下看汉英词典中文化局限词的释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4
[8].王亚军.汉英词典中文化局限词词条的例证实证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13
[9].金倩.论林语堂写作《京华烟云》过程中对中国文化局限词的转换[D].陕西师范大学.2013
[10].李皓.浅议日汉词典中文化局限词的处理方式[C].辞书论集(二).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