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铈锆氧化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氧化物,孔隙,表面积,溶剂,纳米,成核,超临界。
铈锆氧化物论文文献综述
吴洪达,陈中繇[1](2019)在《介孔铈锆氧化物的制备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催化剂的活性氧储量与催化剂组成和结构的关系,以Ce~(4+)、Zr~(4+)混合液为基本原料,NaOH溶液为沉淀剂,CTAB为模板剂,制备了Ce~(4+)与Zr~(4+)比例不同的系列铈锆复合氧化物,通过BET、H_2-TPR和XRD对制备的铈锆复合氧化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e/Zr≤2/3的铈锆复合氧化物具有四方相结构特征,Ce/Zr=1的铈锆复合氧化物具有立方相结构特征;都是典型的介孔材料,有高的比表面积,最大值达到185.7 m~2/g;程序升温测试表明,铈锆复合氧化物在450℃和650℃附近有两个耗氢还原峰,分别对应于表面Ce~(4+)的还原和体相Ce~(4+)的还原;活性氧储量0.148~0.84 molO_2/mol(Ce+Zr),具有良好的可逆吸氧和释氧性质;活性氧储量不仅与材料的组成有关,也与材料的晶体结构有关,与材料的比表面积成正比。(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9年08期)
许凯迪,任裕靖,郑宪清[2](2013)在《掺杂zr对奈米晶质子传导锶铈锆氧化物烧结行为之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成功地以固态反应法合成奈米晶质子传导鳃铈锆氧化物(SrCe_(1-x)Zr_xO_(3-δ)(SCZx)(0.0≦x≦0.5))粉体.并且利用X光绕射分析(XRD)、扫瞄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及热机械分析(TMA)来针对Zr掺杂量对与质子传导锶铈锆氧化物的微结构、收缩率及烧结性做有系统的探讨.结果显示经1450℃烧结后之SCZx氧化物可以获得无杂相的钙钛矿结构.由于Z的掺杂会降低本氧化物的烧结性,所以由SEM观察(本文来源于《中国颗粒学会超微颗粒专委会2013年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超微颗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3-08-25)
杨家富[3](2013)在《高性能铈锆氧化物的制备及工业化生产》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尾气排放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当今社会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叁效催化净化技术(TWC)是目前治理汽车尾气污染最有效的手段。在叁效催技术中,铈锆复合氧化物储氧材料作为重要助剂,具有拓宽空燃比工作窗口和稳定催化剂性能的重要作用。为了更有效的降低尾气污染物的排放,叁效催化剂趋向于在较高的操作温度窗口(1000-1100℃)下工作,这极易导致铈锆复合氧化物高温烧结,造成比表面积降低及储氧能力减少,使TWC的催化活性降低。因此,提高铈锆复合氧化物储氧材料的热稳定性成为制备具有高性能叁效催化剂的关键。本文对实验室小试方法进行探索,分别采用共沉淀法、共沉淀-超临界干燥法(二氧化碳或乙醇)、共沉淀-水热法制备了CZPN。采用氮气等温吸脱附、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等表征手段研究了不同制备工艺条件下所得样品的比表面积、晶相结构和氧化还原性能。结果表明,利用共沉淀法所得CZPN样品经1000℃老化12h后,仅具有30.24m~2/g的比表面积和0.12cm~3/g的孔体积;利用共沉淀-CO_2超临界干燥法制备的CZPN样品经1000℃老化12h后具有最高的比表面积(54.2m~2/g)和最大孔容(0.491cm~3/g),且拥有较宽的介孔孔径分布范围(10-100nm);利用共沉淀法-水热法所得的CZPN样品老化后,比表面积达到41.1m~2/g,孔容为0.21cm~3/g,其介孔孔径分布范围为7-15nm。相应的XRD和H_2-TPR实验结果表明,叁种方法所制得CZPN样品均为CeO_2立方相结构,共沉淀-水热法得到CZPN的样品具有最大的耗氢量(23.7μmol/g)。考虑到中试成本及合作企业现状,我们采用了共沉淀-水热法的工业化中试制备流程,制备了CZPN和CZLY。采用XRD、氮气等温吸脱附分别测试了中试样品的晶体结构与比表面积和孔分布,并测试了样品的储氧能力(OSC)。结果表明,中试CZPN和CZLY样品晶型结构仍为CeO_2立方相。新鲜CZPN和CZLY样品的比表面积分别为127.83m~2/g、125.68m~2/g,孔径分布范围分别为4-10nm、2-7nm,平均孔径分别为7.09nm、4.72nm。老化CZPN和CZLY样品比表面积分别为30.55m~2/g和24.61m~2/g,孔径分布范围变宽,分别为10-40nm和10-20nm,平均孔径也增加到24.55nm和13.24nm。老化样品的OSC测试结果表明,CZPN和CZLY样品的OSC分别为92.14μmol/g和75.16μmol/g的储氧量,具有良好的储氧性能。(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3-05-01)
陈璐[4](2012)在《二氧化硅光子晶体和有序多孔铈锆氧化物的合成及性质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多孔材料凭借其独特的性能,在各个领域中展示出巨大的潜力。多孔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和空旷的结构,是非常优秀的催化剂、分离剂、微反应器和离子交换剂,在催化、吸附、分离等领域广泛应用。除此之外,有序大孔材料还可以应用于光子晶体,通过光子带隙调节电磁波的传播,在通信和光学器件领域有着重要而广泛的应用,并且可根据结构颜色和莲花效应来制备仿生材料、自清洁材料等。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合成叁维有序大孔二氧化硅及多尺度有序多孔氧化铈锆固溶体,并利用多种测试方法和表征手段对其物相、尺寸和形貌进行表征,并研究了有序材料的合成方法与潜在应用。具体研究内容与结果归纳如下:(1)叁维有序大孔二氧化硅光子晶体的可控合成光子晶体具有独特的光子带隙,使特定波长的电磁波无法在其中传播,从而控制光子的运动。本论文通过光子晶体的这种性质来调控NaYF4:Yb,Er上转换纳米颗粒的自发辐射。首先将聚苯乙烯微球排列,得到具有长程有序结构的模版,再将掺杂NaYF4:Yb,Er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的二氧化硅前驱体正硅酸乙酯填充到模版的空隙当中,待彻底干燥后,通过焙烧,将聚苯乙烯微球模版去除,得到掺杂NaYF4:Yb,Er纳米颗粒的反蛋白石结构二氧化硅光子晶体。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光谱仪、荧光光谱仪等表征手段对其形貌、结构、发光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光子晶体当中的NaYF4:Yb,Er上转换纳米颗粒与纳米颗粒本身发光光谱的红绿比有显着变化。本文利用光子晶体的光子带隙调控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光学性质,实现了对纳米颗粒发光行为的调制。我们相信这是一种有效的、可推广的方法。(2)多尺度有序多孔氧化铈锆氧化铈是非常重要的催化材料,在高温下具有很高的氧化还原活性。在氧化铈中引入锆,形成氧化铈锆固溶体,可以提高材料在高温条件下的稳定性。因此氧化铈锆固溶体作为叁效催化剂(TWC)的储氧材料,广泛应用于降低汽车排放的CO, NOX和碳氢化合物等大气污染物含量。传统方法一般将氧化铈锆固溶体制成介孔材料来提高材料的比表面积,增加反应活性位点中心。本论文通过一步法同时引入大孔与介孔,形成多级有序多孔氧化铈锆固溶体。增加材料比表面积的同时,提高反应物在材料中的传质效率。我们期望发展简单有效的制备方法,实现有序多孔材料的可控合成,促进多孔材料在工业当中的实际应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2-05-01)
王莉,张力[5](2011)在《叁效催化剂用储氧材料铈锆氧化物固溶体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铈锆氧化物固溶体由于具有优良的储氧、释放氧的功能而在汽车尾气叁效催化剂中得到广泛应用。制备铈锆氧化物固溶体的方法主要有共沉淀法、反相微乳法和溶胶-凝胶法(sol-gel)。共沉淀法工艺简单,易操作,便于大规模实施;反相微乳法以微乳液作为反应介质,可以很好的控制粒子的半径,制备纳米固溶体;采用溶胶-凝胶法能制备出高纯度的固溶体。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制备方法。不同方法各有优缺点,对所得固溶体的纯度、比表面积、晶粒度、氧化还原能力都有影响。(本文来源于《金属功能材料》期刊2011年03期)
孙焕花[6](2010)在《铜铈锆氧化物纳米颗粒的SAS制备及其中空结构的可控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铈锆氧化物固溶体因具有储放氧性能常被用作催化剂或者催化剂载体。但其催化活性温度比较高,储氧量(Oxygen Storage Capacity, OSC)也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基于改进上述缺点,众多学者对掺杂第叁组分改性的铈锆氧化物固溶体做了研究,发现不同的制备方法对复合氧化物的结构及物化性能有很大影响。超临界抗溶剂法(Supercritical Anti-Solvent, SAS)是一种新兴的微粒制备技术,在聚合物、制药、催化剂等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课题组采用超临界抗溶剂法成功制备出铈锆氧化物纳米颗粒,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粒径小且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热稳定性好、比表面积大等优点。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本文采用SAS法制备在铈锆氧化物固溶体中添加第叁组分铜的复合氧化物纳米颗粒,并对其晶体结构、氧化还原性能、储氧量性能等进行了表征,同时对铜铈锆复合氧化物中空结构颗粒的形成条件做了进一步讨论。本文通过SAS法成功制备出铜铈锆复合氧化物纳米颗粒的前驱体,经焙烧后得到粒径为30~50nm的铜铈锆复合氧化物纳米颗粒。表征结果发现,Cu~(2+)离子已进入到CeO_2晶格中形成了CuO-CeO_2固溶体,其储氧量由506μmol·g~(-1)增加到636.9μmol·g~(-1),同时叁元复合氧化物的还原峰温度由600℃左右降低到120~240℃。采用SAS法制备铜铈锆复合氧化物时,随着溶液浓度增加,复合氧化物颗粒由中空纳米球变为实心纳米球。相平衡研究发现,溶质和温度对混合物临界(Mixture Critical Point,MCP)线的影响比较显着,乙酰丙酮铈、乙酰丙酮锆及乙酸铜的添加均能使CO_2-甲醇体系的MCP线向高压发生偏移,且乙酸铜的添加对CO_2-甲醇体系的MCP线影响程度最大;CO_2-甲醇体系的MCP线随制备温度的降低而向低压方向偏移。最后,对铜铈锆复合氧化物中空纳米球的适宜条件可控合成进行了探索研究。(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0-06-01)
刘霖[7](2009)在《纳米晶铈锆氧化物固溶体的SAS合成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铈锆氧化物固溶体催化剂在汽车的尾气控制排放应用前景广阔,且不同的制备方法对其物化性能有很大影响。超临界抗溶剂法是近年来新兴的微粒制备方法,在制药、材料、染料、催化剂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课题利用超临界抗溶剂法制备纳米晶铈锆氧化物固溶体,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过程简单、组分均匀度高、热稳定性好等优势。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对SAS过程条件进行了优化,获得了高性能的纳米晶结构铈锆氧化物固溶体纳米颗粒,同时对中空纳米球结构的形成机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调节进液浓度和溶液和CO_2的进料流量比,将原有工艺制备的铈锆氧化物固溶体比表面积由10m~2/g左右提高35m~2/g左右,还原峰温降低了80℃,储氧量由原有的55μmol/g增加为506μmol/g。最后确定了最佳的制备工艺条件为:二氧化碳流量45g/min、溶液流量1mL/min、操作温度45℃、操作压力15MPa、溶液浓度0.5wt%。本文采用SAS方法制备出具有中空纳米球结构的粒径为30~50nm的铈锆氧化物固溶体,并针对SAS法制备铈锆氧化物固溶体纳米颗粒过程的机理进行探索性研究。本文过程机理提出推测,并进行了研究性实验。部分验证了中空纳米球结构产生机理的设想。通过相平衡研究,发现操作压力离MCP线的远近程度,影响纳米粒子的成核粒径以及中空纳米球结构的形成。并讨论了利于中空纳米球形成的条件,对纳米微粒的SAS形貌可控合成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9-05-01)
郑育英,黄慧民,李军,王俏运[8](2008)在《铈锆氧化物固溶体前驱物热分解动力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固相法制备了纳米级铈锆氧化物固溶体,对铈锆氧化物固溶体前驱物热分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利用热重、差热分析等方法推测了前驱物的热分解机制。用Kissinger法计算前驱体的热分解活化能,Ea=137.80 kJ.mol-1。通过Coats-Redfern法,采用不同的固相动力学反应机制研究前驱体的热分解动力学,确定其机制函数为:G(a)=[-ln(1-a)]1/2,判断前驱体热分解反应为随机成核-随后生长机制。(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期刊2008年04期)
郑育英,黄慧民,邓爱华,王俏运,文焱炳[9](2008)在《纳米级铈锆氧化物固溶体在催化剂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以铈锆氧化物固溶体Ce0.75Zr0.25O2为助剂的催化剂进行了活性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固-固化学反应法制备的Ce0.75Zr0.25O2固溶体与传统的共沉淀法制备的Ce0.75Zr0.25O2固溶体在叁效催化剂中作为催化助剂的作用是相当的,对模拟汽车尾气起到了很好的净化作用。还研究了Ce0.75Zr0.25O2对交联粘土(PILC)催化剂Cu/CeTi-PILC的丙烯选择性催化还原一氧化氮反应的影响。实验证明:Ce0.75Zr0.25O2固溶体能提高催化剂5%Cu/CeTi-PILC对C3H6和一氧化氮的催化活性,起燃温度明显降低,其中C3H6起燃温度降低了15℃;一氧化氮起燃温度降低了112℃。(本文来源于《无机盐工业》期刊2008年06期)
刘延谟[10](2007)在《铈锆氧化物中钼蓝比色法硅测定方法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铈锆氧化物用定量硝酸在微波消解装置中溶解,加入定量氨水调节显色酸度。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分析下限低,消除了人为调节 PH 值的波动带来的影响。标准偏差为0.0020。(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稀土元素分析化学学术报告暨研讨会论文集(上)》期刊2007-11-01)
铈锆氧化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成功地以固态反应法合成奈米晶质子传导鳃铈锆氧化物(SrCe_(1-x)Zr_xO_(3-δ)(SCZx)(0.0≦x≦0.5))粉体.并且利用X光绕射分析(XRD)、扫瞄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及热机械分析(TMA)来针对Zr掺杂量对与质子传导锶铈锆氧化物的微结构、收缩率及烧结性做有系统的探讨.结果显示经1450℃烧结后之SCZx氧化物可以获得无杂相的钙钛矿结构.由于Z的掺杂会降低本氧化物的烧结性,所以由SEM观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铈锆氧化物论文参考文献
[1].吴洪达,陈中繇.介孔铈锆氧化物的制备及表征[J].应用化工.2019
[2].许凯迪,任裕靖,郑宪清.掺杂zr对奈米晶质子传导锶铈锆氧化物烧结行为之影响[C].中国颗粒学会超微颗粒专委会2013年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超微颗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3].杨家富.高性能铈锆氧化物的制备及工业化生产[D].济南大学.2013
[4].陈璐.二氧化硅光子晶体和有序多孔铈锆氧化物的合成及性质初探[D].内蒙古大学.2012
[5].王莉,张力.叁效催化剂用储氧材料铈锆氧化物固溶体的制备[J].金属功能材料.2011
[6].孙焕花.铜铈锆氧化物纳米颗粒的SAS制备及其中空结构的可控合成[D].天津大学.2010
[7].刘霖.纳米晶铈锆氧化物固溶体的SAS合成及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
[8].郑育英,黄慧民,李军,王俏运.铈锆氧化物固溶体前驱物热分解动力学的研究[J].稀有金属.2008
[9].郑育英,黄慧民,邓爱华,王俏运,文焱炳.纳米级铈锆氧化物固溶体在催化剂中的应用[J].无机盐工业.2008
[10].刘延谟.铈锆氧化物中钼蓝比色法硅测定方法的探讨[C].第十二届全国稀土元素分析化学学术报告暨研讨会论文集(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