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时丽艳[1]2008年在《基于生态足迹的重庆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文中提出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资源和环境,它既是人类自身活动的物质载体,又是人类社会所需要许多其他自然资源的物质载体,还是人类发展中各种废弃物的物质载体;同时土地又具有自稳定、循环和自我净化功能,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意味着人类对土地系统总压力(包括利用和污染),不能超过土地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重庆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城市化过程十分迅速,在大开发过程中人—地矛盾也具有一些新的特殊性问题。论文在汲取国内外相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上最新提出的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生态足迹分析法”,以重庆市为例,在理论、方法和实践上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进行尝试,分析了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土地生态赤字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论文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简述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简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基础。第叁部分,生态足迹理论及模型介绍。第四部分,重庆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在计算分析重庆市2006年生态足迹的基础上,进行动态演变分析,并对结果进行评价。第五部分,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与建议。第六部分,结论。总结重庆市10年来生态足迹变化,指出生态足迹模型本身的不足和今后工作的方向。

王时东[2]2009年在《基于能值—扩展生态足迹模型的宿州市耕地可持续利用动态分析》文中认为耕地是农业生产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其越来越突出的稀缺性决定了必须走可持续利用之路。而当前我国耕地资源形势严峻,耕地数量逐年减少,总体质量不高,耕地利用环境恶化,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受到挑战。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耕地可持续利用研究就成为理论和实践上的迫切需要。本文对生态足迹模型加以改进,并引入能值理论,建立能值-扩展生态足迹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安徽省宿州市耕地可持续利用动态变化研究,一方面是对耕地可持续利用理论的丰富,另一方面发现和掌握宿州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状及变化规律,为区域耕地利用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有效参考。论文开篇部分叙述了文章选题的背景、研究的意义,对耕地可持续利用和生态足迹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了回顾,并对本文研究的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予以说明;接下来是研究的理论基础,该部分论述了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特征,对生态足迹理论、能值理论作了概括性介绍,为全文研究打下理论基石;然后是本文核心理论部分,在分析生态足迹缺陷的基础上,对生态足迹内涵进行了扩展,创建扩展生态足迹模型,并结合能值分析理论起来,建立了能值-扩展生态足迹模型,对计算的方法作了详细阐述。值得一提的是,本部分还对耕地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作了进一步完善;第四部分首先分析了宿州市耕地利用的现状,包括耕地利用的基本态势和利用的现状特点;利用上文建立的能值-扩展生态足迹模型对宿州市1997-2007年耕地可持续利用进行动态分析。利用上述模型计算了耕地的扩展生态足迹、耕地的生态承载力,对耕地扩展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历年变化进行分析。重点探讨宿州市耕地可持续利用动态变化,研究了耕地生态资源可持续指数、耕地生态系统压力指数和耕地消费-产出可持续指数动态变化情况,综合叁方面指数变化信息得出宿州市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最终结论;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了影响宿州市耕地可持续利用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合社会、经济和自然情况对驱动因子作进一步探讨;第五部分针对本文的数据特点,使用灰色理论对宿州市未来耕地可持续利用趋势进行科学预测;论文第六部分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宿州市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建议;论文末通过分析得出本文的结论、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以及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论文研究结果表明:能值-扩展生态足迹模型考虑了消费和生产两种人类活动对耕地生态系统的压力,通过耕地生态资源可持续指数、耕地生态系统压力指数和耕地消费-产出可持续指数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客观、更准确的认识耕地生态系统所受到的压力,掌握区域耕地可持续利用情况;宿州市1997-2007年耕地利用处于弱可持续利用状态,如果继续以原有模式发展,宿州市耕地生态系统不可持续状态将加剧。本文研究认为应该从控制人口增长、加强土地管理、提高耕地生态质量、改善全市防洪抗旱能力和建立耕地预警系统等方面入手,逐步促进宿州市耕地可持续利用。

季奎[3]2007年在《基于生态足迹的大连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是人类的宝贵资源,土地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环境能否健康发展,甚至关系到人类能否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为此,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努力来保护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了解土地利用的现状,其次对土地可持续性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后根据分析和评价结果提出合理的建议。基于这一思路,本文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大连市的土地利用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本文以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综合程度等方法首先分析了大连市的土地利用现状;然后,在生态足迹产生的背景、模型构建的理论,以及生态足迹量计算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大连市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用此模型进行了1996-2003年大连市的生态足迹计算,并以不同年份的生态足迹量为依据对大连市的生态足迹多样性和经济发展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为大连市的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大连市1996-2003年人均生态足迹需求量整体上处于上升的趋势,从4.29869ha/cap上升到6.97623ha/cap,平均每年增加0.3347ha/cap。从生物生产性土地上分析,1996-2003年化石燃料用地、水域和草地足迹需求占各年份的比重较大,一直占主要地位;建筑用地足迹需求占的比例最少;林地足迹需求所占的比重成逐年增加的趋势;耕地的足迹需求所占的比重比较平稳,变化不大。②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总体情况来看,1996-2003年大连市人均生态承载力呈下降的趋势,各个生物生产性土地的生态承载力变化不大,只有耕地稍有下降。③通过对大连市1996-2003历年生态足迹供求的比较分析,得出大连市目前处于生态赤字状态,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土地利用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④大连市各生态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万元GDP生态足迹与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呈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生态经济发展能力与人均GDP之间的相关系数值达到了0.80117,呈正相关关系;生态赤字和总人口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本文对缓解生态赤字,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在控制人口数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转变资源消耗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章鸣[4]2004年在《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问题正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而作为人类一切活动的载体,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显得愈加重要。可持续的度量问题一直是可持续研究中的一大难点,对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评价也是如此。本论文在对当前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之后提出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评价方法。 本论文在阐述可持续和土地利用可持续的相关理论之后对生态足迹模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介绍了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计算公式和方法。对于国家和城市两个层面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最后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杭州市1995-2002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杭州市的人均生态足迹从1995年的1.3491公顷增加到2002年的1.7709公顷,8年增加了31.26%,而同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5796公顷减少到0.5463公顷,8年减少了5.75%。生态赤字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万元GDP的生态足迹则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对于各类用地生态足迹的计算和分析显示耕地和水域常年来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的局面,林地虽然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但其数量在逐年减少,计算结果值得有关方面引起关注。

张锋[5]2016年在《资源型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是人类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土地生态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土地可持续利用情况不容乐观,其中又以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资源型城市最为严峻。本文以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晋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国家公顷”生态足迹模型对晋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评价,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论文以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等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在总结分析土地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足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国家公顷”生态足迹法,计算了2004-2013年间中国均衡因子和晋城市产量因子,在此基础上对晋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进行了定量分析,从计算结果分析得出:晋城市的生态足迹在这十年间一直存在生态赤字,其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呈现出了较弱的可持续性;然后又对生态足迹相关指标进行了计算分析以及对晋城市2014-2017年这四年的生态足迹做了预测;最后在晋城市生态足迹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对晋城市生态足迹的扩展指标进行了测算,进一步对晋城市的土地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价,得出晋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处于稍好的等级。最后从经济、自然还有社会等角度对晋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些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据此就晋城市今后的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方向提供一定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晋城市实现良好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提供一些帮助,也为其他与晋城市为同一类型的资源型城市在土地利用方面提供一些借鉴。

刘金花[6]2005年在《基于“生态足迹”的山东省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资源和环境,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国土地资源供需紧张,土地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实现。如何减缓人-地矛盾,实现土地资源的生态、社会、经济协调利用对于保证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在汲取国内外相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上最新提出的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生态足迹分析法”,采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技术支撑,以山东省为例,在理论、方法和实践上对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进行尝试并对土地可持续利用趋势作出预测。理论方面,探讨了国内外关于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研究进程及优缺点,提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概念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内涵,介绍生态足迹分析法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概念并对模型进行扩展改进,实现了模型动态预测功能,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撑构建了“生态足迹分析预测系统”。实践方面,分析山东省及其十七地市2002 年生态足迹,从空间上反映山东省2002年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为反映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动态发展过程,利用构建的“生态足迹分析预测系统”核算了1990-2002 年间山东省生态足迹的变化并从空间上对土地可持续利用进程进行分析;分析生态足迹供需结构,从时间和空间上反映山东省土地利用结构及布局的动态发展过程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反映山东省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本文计算了万元GDP 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弹性系数、生态足迹多样性及生态足迹发展能力等指标。本文采用单指标预测和多指标综合预测两种方法对山东省土地需求进行预测:单指标预测通过对足迹多年历史数据采用线性回归进行趋势分析;多指标综合预测则考虑各种足迹来源,采用GM(1,1)灰色预测、回归预测、主成分分析、系统动力学等多种数学模型分别预测足迹大小。土地供给采用灰色系统和系统动力学进行预测并参考《山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制定了叁种土地利用方案,根据方案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以方案2 最佳。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导致山东省存在生态赤字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人口增长过快;(2)人均消费水平提高;(3)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尤其林草地面积少而不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度低。为减少土地生态压力,促进山东省土地可持续利用,本文提出如下措施:(1)提高耕地生产力;(2)扩大林地面积;(3)改善草地生态环境;(4)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5)控制人口增长,正确引导消费趋向;(6)加强土地规划管理。最后,简明扼要的总结了论文的主要结论,包括理论的改进、技术方法的创新、实践应用前景等,提出本研究中模型评价中存在的不足及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尹辉[7]2007年在《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的评价》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环境、能源、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面对上述问题,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寻求经济、社会与环境、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已被绝大多数的国家政府所认同和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最重要、最基本的莫过于土地资源。土地资源作为人类一切活动的载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保障。基于此,本文借鉴国际上当前最流行使用的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生态足迹分析法”,对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本论文对国内外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与评述,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详细介绍了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对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方法及其步骤进行了分析。在研究过程中利用Excel软件进行了2005年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及其所辖的八市叁县的生态足迹分析,从空间上反映出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2005年土地资源利用程度已处于不可持续利用的状态;为反映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动态发展过程,又计算了1996年~2005年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核心—乌昌地区的生态足迹的变化情况,还通过模型计算,进行了乌昌地区经济相关分析: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弹性系数、生态足迹多样性及生态足迹发展能力等指标,来进一步评价了乌昌地区土地利用程度。从生态足迹供需结构、时间和空间上分析天山北坡经济带土地可持续结构及其动态发展过程,结果表明天山北坡经济带生态赤字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处于绝对生态压力之中,但是目前并没有阻碍经济增长的速度。通过上述评价分析,针对天山北坡经济带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1)加强领导和宣传,提高人们可持续利用土地的意识;(2)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3)加强宏观调控,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4)转换发展思路,提高能源利用效益,降低能耗;(5)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消费方式,建立节约型消费社会。

吴双双[8]2009年在《基于“生态足迹”的常德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已被绝大多数的国家政府所认同和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最重要、最基本的莫过于土地资源。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也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保障,如何促进人口、土地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对于保证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借鉴国际上当前最流行使用的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一“生态足迹分析法”,对常德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2003-2007年常德市及其所辖九个区县市的生态足迹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从生态足迹供需结构和时空维分析了常德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动态发展过程及土地可持续结构,结果表明常德市2003-2007年期间生态足迹呈增长的趋势,2003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0516 hm2,到2007年达到2.5279 hm2,增长了0.4763hm2,年均增长率为5%。而生态承载力变化不大,基本呈水平发展,波动不大。2003年的生态赤字为1.4243 hm2,2007年生态赤字为1.8780hm2,生态赤字绝对值增大了0.4537hm2,生态赤字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处于绝对生态压力之中。为进一步反映常德市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本文计算了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弹性系数、生态足迹多样性及生态足迹发展能力等指标。最后,通过对常德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分析,针对目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从耕地保护、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生物产量、增加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化、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调整行业结构、控制人口增长、正确引导消费趋向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以缓解常德市土地生态压力,促进常德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杨聪敏[9]2013年在《河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文中认为耕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否直接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平衡,所以必须以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导向,将耕地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河北省耕地资源利用形式不容乐观,长期下去将使其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危害河北省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因此,河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及评价,对河北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过程中,生态足迹模型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手段。基于河北省相关数据,对河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分析:首先,对传统的生态足迹模型中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进行调整,建立“国家公顷”,形成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并运用传统的生态足迹模型和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两种方法来计算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超载指数、生态足迹压力指数,对河北省耕地的生态足迹进行评价和分析;其次,建立“国家公顷”与“区域公顷”,并分别用于时间序列的分析和空间序列的分析,来进一步分析河北省耕地状况;再次,用万元农业总产值耕地生态足迹分析河北耕地状况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最后,对河北省2015年及2020年耕地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超载指数、生态足迹压力指数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1)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比传统的生态足迹模型更适合河北省耕地资源的研究;(2)河北省耕地不可持续状态加剧,不安全状态越来越明显;(3)河北省各市的生态可持续性差别很大;(4)河北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率越来越高、河北省人民在耕地方面的收入增加;(5)河北省耕地将处在不可持续状态。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农业科技进步、以资金流向为引导、加强机制建设、增强耕地保护意识等对策建议。

张玉启[10]2011年在《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四川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文中指出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平衡程度,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水平,是衡量地区平衡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鉴于此,本文运用目前国际上最权威的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生态足迹法”,并结合其他相关理论,论述了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发展的基本内涵、基本理念、评价方法等;系统的介绍了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并本着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指导思想,通过运用EXCEL、SPSS等软件深入分析了四川省土地资源的生态足迹状况,客观真实的评价了其可持续利用度。通过计算四川省土地资源利用动态度得知:四川省6种土地类型中,耕地的面积是明显减少的,年变化率为0.85%;森林用地、建设用地、水域是明显增加的,年变化率分别为4.24%、0.77%、8.74%;牧草地面积变化不大,可以等同为年变化率为O。对四川省2009年生态足迹及2000-2009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四川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已经完全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人均生态足迹由2000年的1.082107 hm2增加到了2009年的1.698024 hm2,增长了近1/3;人均生态赤字由2000年的0.659412hm2增长到了1.264317 hm2,增长了近一倍。这说明,四川省土地资源的利用在过去十年间一直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土地资源的生态压力正逐步扩大。另外,本文还通过与生态足迹相关经济模型的比较分析,补充评价了四川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结果表明,虽然四川省土地资源的利用处于绝对生态压力之下,但该区域单位土地的产出在增大,该区域在经济发展中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提高、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正朝着集约化方向前进,可以说该区域土地的可持续发展仍然具备一定的潜力。结合以上分析结果,针对四川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系列问题,本文在第五章还对四川省缓解生态赤字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第一,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减少生态足迹压力;第二,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的生态承载力;第叁,做好土地生态与环境建设,改善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第四,加强土地管理,完善土地供求机制;第五,正确处理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完善用地集约利用政策;第六,建立健全法律政策,确保土地利用规划的合理实施。

参考文献:

[1]. 基于生态足迹的重庆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 时丽艳. 西南大学. 2008

[2]. 基于能值—扩展生态足迹模型的宿州市耕地可持续利用动态分析[D]. 王时东. 南京农业大学. 2009

[3]. 基于生态足迹的大连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 季奎. 辽宁师范大学. 2007

[4].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 章鸣. 浙江大学. 2004

[5]. 资源型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D]. 张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6]. 基于“生态足迹”的山东省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 刘金花. 山东师范大学. 2005

[7].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的评价[D]. 尹辉. 新疆农业大学. 2007

[8]. 基于“生态足迹”的常德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 吴双双.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9

[9]. 河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 杨聪敏. 河北农业大学. 2013

[10].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四川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 张玉启. 西南大学. 2011

标签:;  ;  ;  ;  ;  ;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