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蚜总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亚科,天池,口器,蚜虫,胚胎,多样性,物种。
蚜总科论文文献综述
葛孚瑢[1](2016)在《蚜总科昆虫口器的比较形态学研究(昆虫纲:半翅目)》一文中研究指出口器是昆虫的取食器官,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随着环境的变迁、寄主选择的多样性,昆虫的食性和取食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口器结构特化为不同类型。对昆虫口器形态学的研究可以了解其取食机制,为分类学研究提供思路。本文对蚜总科9科10种昆虫,包括蚜科的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和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瘿绵蚜科的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Hausmann)、毛蚜科的栾多态毛蚜Periphyllus koelreuteria Takahashi、群蚜科的枫杨刻蚜Kurisakia onigurumi(Shinji)、短痣蚜科的黑腹短痣蚜Anoecia fulviabdominalis(Sasaki)、平翅绵蚜科的杨平翅绵蚜Phloeomyzus passerinii zhangwuensis Zhang、扁蚜科的甘蔗粉角蚜Ceratovacuna lonigera Zehntner、毛管蚜科的榕毛管蚜Greenidea ficicola Takahashi和大蚜科的松大蚜Cinara pinitabulaeformis Zhang et Zhang等昆虫的口器进行了解剖和扫描电镜观察,比较分析了蚜总科昆虫口器的形态特征,探究了蚜总科昆虫口器的取食适应性,得到以下结果:蚜总科昆虫口器的结构与半翅目其它类群很相似,由上唇、下唇、一对上颚口针和一对下颚口针形成的口针束叁部分组成。上唇为叁角锥形,覆盖于下唇近基部,基部着生于前唇基前缘,连接处两侧各有1个锥形感器I。下唇3–5节,其中甘蔗粉角蚜3节,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苹果绵蚜、栾多态毛蚜、枫杨刻蚜、黑腹短痣蚜和杨平翅绵蚜4节,榕毛管蚜和松大蚜为5节。下唇上分布有毛形感器I、II和锥形感器II、III,多数感器对称地分布在下唇沟的两侧,少量分布于侧面和背面。其中毛形感器I的数量最多,长度差异较大;毛形感器II仅分布于下唇第二节的腹面,侧面和背面较少。锥形感器II着生于下唇末端两节的节间处;除松大蚜下唇端部具4对锥形感器III外,其余均具有8对。蚜总科昆虫口针束由2根上颚口针和2根下颚口针连锁嵌合组成,共同形成食物道和唾液道。上颚口针内表面光滑,外表面近端部有数量不等的脊状突起。下颚口针的外表面光滑,亚端部侧缘有0–3个的齿状突起和斜棱状的突起,食物道和唾液道在亚端部愈合,形成共同通道(common duct),其中苹果绵蚜、栾多态毛蚜和榕毛管蚜共同通道中部呈细长凹入。观察发现蚜总科9科10种昆虫口器结构相似,但不同种间在下唇节数和各节的长度、毛形感器I、II的分布和数量、上颚口针外表面脊状突起的数量、下颚口针侧面端部齿状突和斜棱状突起的数量以及下颚口针共同通道凹入的有无等存在差异。这10种口器形态特征的差异可以为系统发育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刘征,黄晓磊,姜立云,乔格侠[2](2009)在《中国蚜虫类昆虫物种多样性与分布特点(半翅目,蚜总科)》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蚜虫类昆虫在中国的物种多样性、区系成分和分布特点。基于多年的标本采集记录和已发表文献,建立了中国蚜虫物种数据库和中国蚜虫地理分布数据库。应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中国蚜虫的地理分布和分布密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记录蚜虫类昆虫268属1099种/亚种,其中特有种518种,占中国蚜虫物种总数的47.1%。中国蚜虫的区系成分十分复杂,主要分为9种类型,其中以典型古北种、典型东洋种、跨古北界和东洋界分布的物种为主,同时与新北界、澳洲界的关系也较为密切。在自然地理区划上,蚜虫在中国东部地区的分布多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多于南北两端。基于物种多样性和分布密度,确定了蚜虫在中国的5个多样性中心,即甘南山地、横断山区、天山山地、东部平原和台湾岛。(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张合彩,乔格侠[3](2008)在《五节根蚜亚科(半翅目:蚜总科:瘿绵蚜科)基于线粒体基因COⅡ的分子系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五节根蚜亚科蚜虫大多营异寄主全周期生活,具有明显的原生寄主专一性,且能在原生寄主上形成形态各异的虫瘿,因此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类群。但是亚科内族的划分问题却一直存在争议。基于线粒体基因COⅡ部分序列,用PAUP*4.0、MrBayes3.0等软件分别构建了该亚科的MP树、ML树和贝叶斯树,研究了五节根蚜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3种算法所构建的系统树都强烈支持五节根蚜亚科是一个单系;系统树明显分为两大分支,提示该亚科下分两个族。将蚜虫主要形态特征及其原生寄主植物信息对应到系统树上,经分析认为这两大分支分别对应倍蚜族和五节根蚜族。依据DNA分类理论,基于系统树的拓扑结构及序列间遗传距离,初步推测未知种No.16961是肚倍蚜Kaburagia rhusicola,但究竟是哪一个亚种尚不确定。(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08年05期)
乔格侠,姜立云[4](2005)在《中国蚜科一新纪录属四新纪录种(同翅目,蚜总科)》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中国蚜科Aphididae1新纪录属4新纪录种,包括蚜亚科Aphidinae蚜属Aphis2新纪录种:番樱桃蚜AphiseugeniaevanderGoot,1917和粉蚜居梨亚种AphisfarinosayanagicolaMatsumura,1917;长管蚜亚科Macrosiphinae1新纪录属:微小瘤蚜属MicromyzellaEastop,1955;2新纪录种:犹太微小瘤蚜Micromyzellajudenkoi(Carver,1965)和香蕉交脉蚜卡拉第亚种PentalonianigronervosacaladiivanderGoot,1917。提供了形态记述、寄主植物、分布及形态特征图。研究标本保存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郭昆[5](2005)在《中国扁蚜科的系统分类研究(同翅目:蚜总科)》一文中研究指出扁蚜科隶属于同翅目胸喙亚目蚜总科,世界已知43属215种,中国已知28属96种。该科种类全部为农林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严重危害甘蔗和各类竹子等经济作物。其中居竹舞蚜Astegopteryx bambusifoliae(Takahashi, 1921)、甘蔗粉角蚜Ceratovacuna lanigera Zehntner, 1897、林栖粉角蚜C. silvestrii(Takanashi,1927)、竹密角蚜Glyphinaphis bambusae van der Goot, 1917、居竹伪角蚜Pseudoregma bambusicola(Takahashi, 1921)等几种为害比较严重。因此,扁蚜科种类不仅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林生产中一类重要害虫。开展扁蚜科的分类研究不仅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必需,也是蚜总科系统演化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扁蚜科分类地位和系统、研究历史、比较形态学和生物学,并对部分属的胚胎及胚后毛序及演变情况进行了研究,以期获取更多信息,为以后系统演化研究提供更多的证据。从种类组成、寄主植物的多样性、扁蚜科种类在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分布的多样性以及在动物地理区划中分布的多样性等角度系统研究了中国扁蚜科种类的物种多样性。并利用GIS技术制作了各类群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图,探讨了各类群的分布格局和特点。 本文记述了扁蚜科种类3亚科37属113种(中国种类28属85种,借阅国外标本16属28种)。其中包括1新记录属(新扁蚜属Neohormaphis Noordam, 1991), 12新种(亚种)(秤锤粉虱蚜新种Aleurodaphis sinojackiae sp. nov.; 爱伪角蚜湄潭新亚种Pseudoregma alexanderi metanensis ssp. nov.; 尖角粉角蚜新种Ceratovacuna angusticorna sp. nov.; 北京粉角蚜新种C. beijingensis sp. nov.; 白茅粉角蚜新种C. imperata sp. nov.; 多腺粉角蚜新种C. multiglandula sp. nov.; 拟印度粉角蚜新种C. similindica sp. nov.; 食栎柯扁蚜新种Lithoaphis quercisucta sp. nov.; 武夷新扁蚜新种Neohoramphis wuyiensis sp. nov.; 曼诺日本扁蚜昆明新亚种Nipponaphis manoji kunmingensis ssp. nov.; 榕网扁蚜新种Reticulaphis ficus sp. nov.; 丹斯管扁蚜新种Tuberaphis dassi sp. nov.),10中国新纪录种(藤露兜坚蚜Cerataphis freycinetiae van der Goot, 1917;禾草粉角蚜C. graminum(van der Goot, 1917);印度粉角蚜C. indica Ghosh, Pal et Raychaudhuri, (1974) 1977;科顿粉角蚜C. keduensis Noordam, 1991;泛粉角蚜C. panici(van der Goot, 1917);琉球粉角蚜C. uscare(Tao, 1964);山丹伪角蚜Pseudoregma sundanica(van der Goot, 1917);居栎胸蚜Thoracaphis quercifliae Ghosh, 1988;塔肯氏管扁蚜Tuberaphis takenouchii(Takahashi, 1934);桦扁蚜(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5-04-01)
乔格侠,张广学[6](2003)在《斑蚜科属间胚胎及成蚜毛序的演变(同翅目,蚜总科)》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世界斑蚜科 13亚科 90属 2 0 0种的资料 ,描述了胚胎毛序的基本类型和多样性。斑蚜科毛序的基本类型可分为 3类 ,即胚胎和一龄若蚜所具有的原毛序 ,第 2龄若蚜和部分第 3龄若蚜具有的中毛序 ,以及部分第 3龄若蚜、第 4龄若蚜和成蚜所具有的后毛序。结合成蚜及不同龄期若蚜的毛序 ,系统分析了斑蚜科各亚科毛序演变的规律 ,认为大部分亚科的成蚜毛序基本保留原毛序的状态 ,个别类群具有典型的中毛序或后毛序 ;而且部分类群成蚜的原毛序在胚胎毛序的基础上 ,腹部背片Ⅲ、Ⅴ、Ⅶ的中毛发生侧向位移。(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乔格侠,姜立云,张广学[7](2003)在《中国长角斑蚜族分类学研究(同翅目,蚜总科,斑蚜科)》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长角斑蚜族Calaphidini已知 10属 ,桦斑蚜属BetacallisMatsumura ,桦蚜属BetulaphisGlendennig ,长角斑蚜属CalaphisWalsh ,带斑蚜属CallipterinellavanderGoot,刻斑蚜属ClethrobiusMordvilko ,绵斑蚜属Eu ceraphisWalker,单斑蚜属MonaphisWalker,新桦斑蚜属NeobetulaphisBasu,毛斑蚜属SymydobiusMordvilko ,陶斑蚜属TaoiaQuednau;2亚属 ,拟毛斑蚜亚属Symydobius (Antisymydobius) ,毛斑蚜亚属 (指名亚属 )Symydobius(s.str.) ;2 5种 ,桤木桦斑蚜BetacallisalnicolensMatsumura,光皮桦斑蚜B .luminiferusZhang ,四川桦斑蚜B .prunicolaBasu ,GhoshetRaychaudhuri,栎桦斑蚜B .querciphagaBasu ,GhoshetRaychaudhuri,四瘤桦蚜Betu laphisquadrituberculata (Kaltenbach)中国新纪录 ,光腹桦蚜B .peleiHilleRisLambers中国新纪录 ,居桦长角斑蚜Calaphisbetulicola (Kaltenbaeh) ,相似长角斑蚜C .similisQuednau ,带斑蚜Callipterinellacalliptera (Hartig)中国新纪录 ,瘤带斑蚜Callipterinellatuberculata (vonHeyden) ,毛刻斑蚜Clethrobiuscomes (Walker) ,赤杨刻斑蚜C .dryobiusChakrabartietRaychaudhuri) ,短绵斑蚜Euceraphisbetulae (Koch) ,桦绵斑蚜E .punctipennis (Zetterst edt) ,触角单斑蚜Mo(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张丽坤,张广学[8](2002)在《中国蚜科萎管蚜属一新亚属及一新种(同翅目:蚜总科)》一文中研究指出描述在新疆天池十字花科植物上采集的蚜亚科蚜族一中国新纪录属萎管蚜属SiphonatrophiaSwain一新亚属天池蚜亚属LacusaphisZhang ,subgen .nov .及一新种天池蚜Siphonatrophia (Lacusaphis)aetherelacaZhangetZhang ,sp .nov .。模式标本存放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02年S1期)
何利娜[9](2002)在《蚜总科内系统地位存疑的姐妹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蚜总科昆虫隶属于同翅目Homoptera蚜虫类Aphidinea,是同翅目中较大的一个类群。在蚜总科昆虫科级分类单元向系统发育研究中,目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刺蚜亚科Cervaphidinae属于毛管蚜科Greenideidae还属于群蚜科Thelaxidae;粉毛蚜亚科Pterocommatinae目前暂放在蚜科Aphididae内,但无论从形态学还是生物学、寄主植物等方面该亚科与毛蚜科Chaitophoridae有许多相似之处.从形态学等角度不能对上述问题得到圆满解答。因此,本研究拟将形态学特征与分子数据结合起来寻找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rDNA是编码核糖体RNA的基因,18SrDNA被认为是研究高级分类阶元演化关系比较有效的基因,常用于科级水平的系统发育分析。本研究以越南、北京地区的蚜总科内代表蚜虫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依据外部形态分类鉴定的基础上,应用DNA序列测定技术于蚜总科昆虫系统学研究,通过PCR扩增获得蚜虫18SrDNA基因序列,应用Clustal W程序进行同源对比,采用MEGA 2.1数据分析软件,构建蚜总科蚜虫分子系统树,探讨这些类群这间的分类地位和亲缘关系,这在国内外尚属首次。 本研究通过对蚜总科内6科(4亚科)13种蚜虫18SrDNA基因序列的测定和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刺蚜亚科18SrDNA基因797bp的DNA序列中,A+T的平均含量为56.6%,群蚜科、刺蚜科和毛管蚜科的A+T含量分别为:52.5%、66.6%和51.9%,18SrDNA基因序列长分别为1100bp、760bp、1100bp。表明群蚜科与毛管蚜科近似。 2、MEGA2.1数据分析软件中构建的UPGMA、NJ、ME和MP分子系统树一致支持群蚜科和毛管蚜科形成一单系群,这二者相聚后与刺蚜亚科互为姐妹群。分子数据提示刺蚜亚科独立为一科。 3、蚜科内蚜亚科和长管蚜亚科的分化大于蚜科与毛蚜科之间的遗传分化。本研究选取扩增18SrDNA的600bp—1700bp这一区段不能完全解决粉毛蚜亚科的系统分类地位的归属。此1100bp序列在蚜科昆虫中变异程度比较大,包含一个高变区E21。(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2-04-01)
乔格侠,张广学,曹岩[10](2002)在《中国长大蚜属Eulachnus del Guercio研究及一新种记述(同翅目:蚜总科,大蚜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研究了中国的长大蚜属EulachnusdelGuercio ,190 9,共记述 12种 ,其中 1个新种 ,肖高山长大蚜E .similialticolaZhang ,sp .nov .;2种中国新记录种 :高山长大蚜E .alticolaB rner,1940和钉毛长大蚜E .tuberculostemmatus (Theobald ,1915 )。论文提供了该属的分种检索表 ,各种提供了寄主植物和地理分布 ,新种还提供了与其近缘种的示差鉴别。所有研究标本 ,包括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02年01期)
蚜总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蚜虫类昆虫在中国的物种多样性、区系成分和分布特点。基于多年的标本采集记录和已发表文献,建立了中国蚜虫物种数据库和中国蚜虫地理分布数据库。应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中国蚜虫的地理分布和分布密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记录蚜虫类昆虫268属1099种/亚种,其中特有种518种,占中国蚜虫物种总数的47.1%。中国蚜虫的区系成分十分复杂,主要分为9种类型,其中以典型古北种、典型东洋种、跨古北界和东洋界分布的物种为主,同时与新北界、澳洲界的关系也较为密切。在自然地理区划上,蚜虫在中国东部地区的分布多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多于南北两端。基于物种多样性和分布密度,确定了蚜虫在中国的5个多样性中心,即甘南山地、横断山区、天山山地、东部平原和台湾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蚜总科论文参考文献
[1].葛孚瑢.蚜总科昆虫口器的比较形态学研究(昆虫纲:半翅目)[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2].刘征,黄晓磊,姜立云,乔格侠.中国蚜虫类昆虫物种多样性与分布特点(半翅目,蚜总科)[J].动物分类学报.2009
[3].张合彩,乔格侠.五节根蚜亚科(半翅目:蚜总科:瘿绵蚜科)基于线粒体基因COⅡ的分子系统学研究[J].四川动物.2008
[4].乔格侠,姜立云.中国蚜科一新纪录属四新纪录种(同翅目,蚜总科)[J].动物分类学报.2005
[5].郭昆.中国扁蚜科的系统分类研究(同翅目:蚜总科)[D].陕西师范大学.2005
[6].乔格侠,张广学.斑蚜科属间胚胎及成蚜毛序的演变(同翅目,蚜总科)[J].动物分类学报.2003
[7].乔格侠,姜立云,张广学.中国长角斑蚜族分类学研究(同翅目,蚜总科,斑蚜科)[J].动物分类学报.2003
[8].张丽坤,张广学.中国蚜科萎管蚜属一新亚属及一新种(同翅目:蚜总科)[J].昆虫学报.2002
[9].何利娜.蚜总科内系统地位存疑的姐妹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2
[10].乔格侠,张广学,曹岩.中国长大蚜属EulachnusdelGuercio研究及一新种记述(同翅目:蚜总科,大蚜科)(英文)[J].昆虫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