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热解失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力学,特性,速率,油页岩,褐煤,落叶松,竹材。
热解失重论文文献综述
畅志兵,初茉,张超,白书霞,林浩[1](2018)在《酸洗脱矿对油页岩热解失重特性及动力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逐级酸洗脱除桦甸和巴里坤油页岩中的矿物质,采用热重分析仪对油页岩原样和脱矿样进行热解,基于热失重特性和热解动力学考察酸洗对油页岩热解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盐酸酸洗脱除碳酸盐后,两种油页岩在150℃~510℃失重的初始温度分别降低92℃和40℃,且最大失重速率降低、失重量减少,说明碳酸盐在低温下能抑制小分子化合物的释放,在高温下能促进干酪根的分解失重。再经氢氟酸-盐酸酸洗脱除硅酸盐后,桦甸油页岩的最大失重速率增大,说明硅酸盐在高温下可抑制干酪根的分解失重。对于两种油页岩在350℃~510℃的热解反应,逐级脱除碳酸盐和硅酸盐使表观活化能分别减小10 k J/mol和增大30 k J/mol,说明碳酸盐增大了失重反应速率对温度的敏感度,而硅酸盐减小了失重反应速率对温度的敏感度,且硅酸盐的影响比碳酸盐显着。(本文来源于《矿业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常国璋,黄艳琴,谢建军,阴秀丽,吴创之[2](2016)在《棕榈壳热解失重特性及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热重-红外联用(TG-FTIR)、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Py-GC/MS)技术和小型固定床装置,考察了棕榈壳的热解失重过程和产物特性,并进一步评价了热解半焦的气化反应性。结果表明:棕榈壳热解失重过程大致分为干燥(25~236℃,3.42%)、主失重(236~400℃,52.31%)和炭化(400~850℃,14.90%)3个阶段,1.5级或2级反应可以较好描述棕榈壳热解反应的主失重过程;升温速率10~30 K/min下,反应表观活化能为67.63~76.47 k J/mol;热解过程主要气体产物的释放量顺序分别为CO2、H2O、CH4和CO;600~850℃下,棕榈壳主要热解产物为液相产物,其质量产率36.8%~50.9%,能量产率41.3%~58.9%,主要组分包括苯酚、乙酸、十八烷酸、十六烷酸、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酚等物质,其中苯酚GC含量较高(12.56%~15.49%),这可能主要与原料木质素的含量较高有关;固相产物的质量和能量产率分别为20.6%~26.7%和27.4%~35.0%,其CO2气化反应性相对低于稻秆、木粉等常见生物质。(本文来源于《林产化学与工业》期刊2016年04期)
张忠涛,王文亮,耿晶,常建民[3](2016)在《抽提预处理沙柳的热解失重特性、动力学及产物组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控制和改善沙柳原料热解产物品质,对比了热水、1%Na OH和苯-乙醇(苯醇)抽提3种预处理方法,利用热重红外分析法(TG-FT-IR)和热解气质联用(Py-GC/MS)研究了预处理对沙柳热解失重特性及产物生成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水和苯醇抽提预处理降低了残炭率,促进了挥发性产物的生成,而1%Na OH抽提预处理增加了残炭率;Coats-Redfern动力学分析发现,抽提预处理沙柳低温段与一级动力学拟合较好,高温段与二级动力学拟合较好,抽提预处理降低了沙柳热解活化能,有利于沙柳热解反应的进行;经过1%Na OH抽提预处理沙柳生成了较多的酚和酮类组分,经过热水抽提预处理沙柳的醛类、酚类、酸类等物质GC含量减少而酯类、醚类GC含量增加,苯醇抽提预处理沙柳各组分GC含量变化不大。(本文来源于《林产化学与工业》期刊2016年03期)
贺宏奎,王文亮,常建民[4](2014)在《TG-FTIR研究落叶松和废轮胎共热解失重及产物释放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热重红外法(TG-FTIR)考察了不同质量混合比例(1∶2、1∶1、2∶1)落叶松和废轮胎共热解失重、动力学规律及气相产物释放特性。共热解失重特性研究发现,温度低于366℃共热解主要表现为以落叶松为主的热降解行为,温度高于366℃主要表现为以废轮胎为主的热降解行为,热解效率随着落叶松加入比例的增大而提高。采用Coats-Redfern动力学模型对共热解动力学分析发现,主要失重阶段低温区(250~370℃)和高温区(370~480℃)热解行为均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高温区活化能均明显低于低温区,随着落叶松加入比例的增大,活化能明显降低,使得热降解更容易发生。红外分析表明,共热解过程中主要生成含氧官能团的有机物及含氧小分子气体,6种小分子气体吸收峰析出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CO2>CH4>H2O>CO>SO2>H2S,其中,废轮胎中的硫在落叶松降解过程中产生的氧自由基作用下主要转化为SO2。(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高亚萍[5](2013)在《几种松木在不同条件下的热解失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热重分析法研究了4种常见松木(白松、黄花松、油松、樟松)的热解行为,研究了升温速率、气氛、空气流速对热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松木热解失重过程相似,热解参数略有差别;随着升温速率增加,松木热解的TG曲线和DTG曲线整体向高温区移动,每个热解阶段的起始温度和终止温度也向高温区轻微移动;松木在空气中热解比在氮气中剧烈,反应进行得完全;随着空气流速增大,TG曲线整体向左移动,整个反应进程加快,热解更加完全。(本文来源于《消防科学与技术》期刊2013年11期)
张红江[6](2012)在《褐煤的热解失重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热重分析仪,对褐煤进行了热解失重规律研究,并讨论了实验条件对褐煤热解的影响。结果表明:褐煤热解大致可分为叁个阶段。升温速率对褐煤热解有一定的影响,其它因素对褐煤热解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谷双,陈纪忠[7](2011)在《竹材热解失重动力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热重分析仪在温度范围313~873 K和N2气流保护下,以不同升温速率(10、20、30、50 K·min-1)对两种竹材(#1和#2)进行了热解失重动力学研究,并分别采用非模型动力学法(model-free kinetics,MFK)和模型拟合法(model-fitting method)分析了热重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样品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DTG曲线表现为单峰,非模型动力学法计算获得的表观活化能E值随样品失重变化很小,说明#1样品的热解过程比较简单,当采用动力学模型进行拟合时,一级简单反应动力学模型即可表征其热解失重过程;而#2样品的热解行为相对比较复杂,其DTG曲线表现为双峰,由非模型动力学计算得到的E值随α增大而单调上升,采用动力学模型拟合可得到较复杂的独立两步反应模型,第一步为一步简单反应,生成挥发物;第二步为两步平行反应,分别生成挥发物和炭。(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邓德敏,刘霞,廖洪强[8](2010)在《废轮胎与煤共热解失重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热解重量分析法研究了废轮胎粉、炼焦煤粉(简称煤粉)及混合样的热解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废轮胎粉的热解出现叁个显着的失重峰,煤粉热解仅出现一个显着失重峰。与煤粉热解相比,废轮胎粉热解开始失重温度和失重基本结束的温度相对较低,失重速率较大,且失重量较大。煤粉与废轮胎粉的显着失重存在重迭的温度区间(360~450℃),说明废轮胎粉与煤粉可以进行共热解。随废轮胎粉质量分数增加,共热解物料总失重率增加。废轮胎粉与煤粉共热解存在协同效应,在280~540℃时协同效应抑制共热解挥发分的逸出,导致失重量降低,最大失重速率峰温升高;高于540℃后,协同效应促进共热解反应,使共热解总失重率增大。(本文来源于《化工环保》期刊2010年02期)
赵伦,吴欣松[9](2007)在《砂岩储集层孔隙度评价的热解失重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充分发挥录井资料的优势进行储层物性、含油性的现场快速评价,无论是对于探井的油气发现还是开发井的水淹层评价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深入分析影响岩石热失质量的主要因素、充分考虑目前岩石热解仪的升温程序的基础上,提出了计算储层岩石骨架质量的泥质和碳酸盐含量校正方法,建立了具有普遍适应性的储层孔隙度热失重评价模型。运用此模型对黄骅坳陷北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港5-26-2井明化镇组和王官屯油田官50-4-4井枣V油组进行了实际孔隙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岩心实验室分析和测井解释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利用该模型计算的储层有效孔隙度精度较高,平均相对误差在8%以内。(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5期)
周新华,齐庆杰,吴宪,姜彦立[10](2007)在《松木在不同条件下热解失重规律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松木在不同条件下热解的失重规律,用热重分析法对松木的热解失重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松木样品在不同升温速率(5、10、20、30℃/min)和不同温度(200、250、300、350、400℃)条件下恒温4h热解的实验结果,发现松木样品的非等温失重过程由脱水、保持、剧烈失重和缓慢失重4个阶段组成,并且在相同条件下样品的质量对松木的热解过程有一定的影响。在恒温热解过程中,不同的恒温温度条件其失重曲线形态基本相似,但在200、250、400℃条件下恒温热解的热重曲线与300、350℃条件下恒温热解的热重曲线相比较较为平缓。研究结果,为研究松木的热解反应动力学模型及对其合理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07年06期)
热解失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热重-红外联用(TG-FTIR)、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Py-GC/MS)技术和小型固定床装置,考察了棕榈壳的热解失重过程和产物特性,并进一步评价了热解半焦的气化反应性。结果表明:棕榈壳热解失重过程大致分为干燥(25~236℃,3.42%)、主失重(236~400℃,52.31%)和炭化(400~850℃,14.90%)3个阶段,1.5级或2级反应可以较好描述棕榈壳热解反应的主失重过程;升温速率10~30 K/min下,反应表观活化能为67.63~76.47 k J/mol;热解过程主要气体产物的释放量顺序分别为CO2、H2O、CH4和CO;600~850℃下,棕榈壳主要热解产物为液相产物,其质量产率36.8%~50.9%,能量产率41.3%~58.9%,主要组分包括苯酚、乙酸、十八烷酸、十六烷酸、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酚等物质,其中苯酚GC含量较高(12.56%~15.49%),这可能主要与原料木质素的含量较高有关;固相产物的质量和能量产率分别为20.6%~26.7%和27.4%~35.0%,其CO2气化反应性相对低于稻秆、木粉等常见生物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解失重论文参考文献
[1].畅志兵,初茉,张超,白书霞,林浩.酸洗脱矿对油页岩热解失重特性及动力学的影响[J].矿业科学学报.2018
[2].常国璋,黄艳琴,谢建军,阴秀丽,吴创之.棕榈壳热解失重特性及动力学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6
[3].张忠涛,王文亮,耿晶,常建民.抽提预处理沙柳的热解失重特性、动力学及产物组分[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6
[4].贺宏奎,王文亮,常建民.TG-FTIR研究落叶松和废轮胎共热解失重及产物释放特性[J].燃料化学学报.2014
[5].高亚萍.几种松木在不同条件下的热解失重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3
[6].张红江.褐煤的热解失重规律及其影响因素[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
[7].谷双,陈纪忠.竹材热解失重动力学模型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1
[8].邓德敏,刘霞,廖洪强.废轮胎与煤共热解失重特性研究[J].化工环保.2010
[9].赵伦,吴欣松.砂岩储集层孔隙度评价的热解失重方法[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10].周新华,齐庆杰,吴宪,姜彦立.松木在不同条件下热解失重规律实验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