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苏联的战争准备和满洲国的灭亡

日本对苏联的战争准备和满洲国的灭亡

一、日本对苏作战的准备与伪满的灭亡(论文文献综述)

秦世强[1](2021)在《侵华日军第100细菌部队历史考察》文中认为

张宁[2](2021)在《伪满洲国“北边振兴计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北边振兴计划”是伪满洲国三大国策之一,在日本的大陆政策中,作为东北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但基于现有研究成果,该计划还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积极“北进”,瞄准苏联,在“满苏边境”积极备战,“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让日本意识到仅凭目前的准备还无法同苏联作战。为了对苏备战,1939年5月11日,伪满洲国在日本的授意下提出《国境建设施策要纲》,为掩人耳目,1939年5月15日改称《北边振兴三年计划》出台,于同年6月1日实施。“北边振兴计划”一方面进行以军事基地建设为中心进行国防建设,另一方面进行将边境地区的殖民统治向战时军事体制转化的行政建设。计划涉及到两大内容,共有三大目标,分九大类,具体共有十七项。“北边振兴计划”没能完成既定目标,也没按照原定时间在1942年完成,而是在1943年随着二战日军的败势而结束。“北边振兴计划”,打着“振兴民生”的旗号对“北边”进行资源掠夺,以“振兴计划”为遮掩对苏备战,是一项对苏备战的综合性计划,与“百万户移民计划”、“产业五年开发计划”共同服务于日本的对外扩张,是日本积极“北进”的表现,是日本东北亚战略在北满地区的支点。“北边振兴计划”,加速了伪满洲国战时体制的进程,使日本对苏备战成为常态化,同时为细菌战实验创造了条件,也推进了关东军特种演习的进程,从而加快了日本扩大战争的步伐。此外,“北边振兴计划”还阻碍东北经济的正常发展,削弱了东北抗日联军的武装力量,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情的伤害。

张磊[3](2021)在《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文中认为对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而言,无论接收东北或统治东北,莫不以沈阳为大本营,沈阳成为当时国民党统治东北的军事政治重心。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东北所进行的接收重建工作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教育接收重建不仅具有特殊性,而且其成败影响人心向背和政权兴亡。本文研究时段集中在1945-1948年,研究地域集中在沈阳市,旨在运用档案、报刊等文献史料,重点考察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国民党在东北统治的严重危机,进而揭示国民党以教育为其内战服务的本质以及国民党在国共东北争夺中失败的历史必然性。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抗战胜利后沈阳市教育接收的背景。抗战胜利后中共鉴于沈阳市重要的战略地位,先于国民党进驻沈阳。中共撤出沈阳后,国民政府派出董文琦等人于1945年12月底到达沈阳,直到1946年3月13日,驻沈苏军全部撤离,国民党军进驻沈阳,才开始正式接收。受日本十四年殖民统治,沈阳市教育呈现畸形发展状态,后又经苏军抢掠,各学校建筑设备饱受摧残。第二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接收的政策与实施。为指导东北教育接收,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东北区教育复员辅导委员会,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通过《接收东北教育事业决议案》,国民党辽宁省政府也相继颁布各类学校复员暂行办法。辽宁省教育接收工作由东北敌伪事业物资统一接收委员会辽宁省分会教育组负责,该教育组由教育部东北区特派员办公处及辽宁省政府共同派员组成,专科以上学校由处派员接收,中等以下学校由省市派员接收。沈阳市教育接收工作逐次推进大体完成,但在接收中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等院校,都面临着经费短缺、师资不足、校舍残破、校具不全、教材匮乏等问题,尤其在高等教育方面,在东北临大学生分发过程中,由于东大开学日期未定,致使千余有为青年棉衣无着、煤斤无源、课业荒废,给教育重建带来极大困难。第三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初等教育的重建。接收后国民党沈阳市划定教育辅导区设置国民学校,进行教材编审和课程的重新设置,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在国民党沈阳市政府财政支出中,教育文化支出以22.75%居于第二位,不仅并未达到市县不得少于35%的规定,且不及保安警察支出47.86%的一半,这与蒋介石喊出的“抗战时期,军事第一;建国时期,教育第一”的响亮口号严重不符。国民学校通过周会、课程内容、壁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戡乱”教育,教育为内战服务的目的昭然若揭。献校运动口号喊的轰轰烈烈,最终结果却是徒有虚名,每区试办两保国民学校的计划也未能实现。受战乱影响失学儿童日益增多,政府措施失当收容效果甚微。由于叙级未定1946年国民党沈阳市政府仅向教员发放维持费等生活补助,同时向学生征收尊师米。但维持费极其微薄,且存在拖欠发放、公教人员不平等问题。教员叙级甄审工作办理完竣后所发薪俸虽有增加,但仍不及物价升腾之速,教员生活难以为继,引发请愿罢教斗争。第四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中等教育的重建。战后东北青年失学过多亟待收容,国民政府教育部筹办了大学先修班,国民党辽宁省设立临时中学,沈阳市接办东北青年中学并筹办暑期补习学校,并制定公立中等学校公助生暂行办法以及奖助金办法等。但中等教育重建中最大的问题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致使奖助金有名无实,教育救济收效甚微,教学设施匮乏,教师薪俸低微。甚至个别校长贪污公款以及一些教员教学无力、师德败坏等事件也屡有发生。为扭转军事战场颓势及补充兵源,国民党对沈阳市高中以上学生实施军事训练,初中以下学生实施童子军训练。发动知识青年从军,举办冬令营,动员学校组建青年工作队,为实施“戡乱”服务,其结果是教育环境更加恶化。第五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重建。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院校的复员重建方式有回迁国立东北大学、接收国立沈阳医学院,以及创办私立东北中正大学、私立辽东学院、私立辽宁医学院和辽宁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国民政府教育部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支出捉襟见肘,教学设备奇缺,教职员待遇微薄。在教师管理上存在任人唯亲,师资不齐,教授缺少。教育部所欠学生公费不能全部下拨,学生生活难以为继。教育部实行奖学金制度,但因为奖学金名额数量较少,引起学生的抗议和不满。加之战后东北物价飞涨,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具有强烈爱国情怀和政治敏感性的学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第六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社会教育的重建。为推行社会教育,在沈阳设置的社教机构有民众教育馆、图书馆、民众学校、学校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以及国民教育研究会等,这些社教机构相互配合,对民众实施识字教育、注音符号教育、电化教育、国民体育等。受经费限制沈阳市社会教育的推动十分困难,电化教育的器材设备不仅严重缺乏,对社会教育的人才培训也仍显不够。结语部分,对沈阳市教育接收与重建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在教育接收中缺乏计划,并以军方和政治势力插手为主要特征。在教育重建中由于国民党在东北率先挑起内战,导致战后物价飞涨,经济殆于破产,教育经费被军事挤占,失学儿童和青年益众,种种弊端致使教师学生对国民党政权的离心力加速运转,并将政治信任投向了共产党一方,加速了国民党在东北统治的灭亡。

张古悦[4](2021)在《辽宁地区朝鲜人沿革及中日各方政策研究(1910-194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与朝鲜半岛隔江相望,自古以来就有密切的联系。作为跨境民族,朝鲜人民既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及反动政权的统治下遭遇过压迫与屈辱,也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保卫中国领土完整,为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辽宁地区作为东三省重要的交通枢纽,亦是东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之一,许多朝鲜人在此地定居生活,同时辽宁地区也是东三省的政治枢纽,为各类朝鲜人团体提供了活动空间。目前关于国内朝鲜人的研究成果仍然以吉林、延边地区为主,而以辽宁地区为研究范围的学术成果仍然较少。本文利用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省图书馆、沈阳市档案馆、韩国历史数据中心、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以及新宾、本溪、抚顺等辽宁省地方图书馆所藏朝鲜人原始档案、新闻报纸、各类着作等资料,将民族史与地区史相结合,阐述辽宁地区朝鲜民族的形成发展史。此外,本文以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至1948年辽宁解放为时间范围,以当代辽宁省行政区划为地理界线。从宏观角度考察清政府、奉系军阀政府、日本帝国主义当局及伪满洲国、国民党政府以及中国共产党对辽宁地区朝鲜人政策。并寻找其政策实施对辽宁地区朝鲜人的影响,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辽宁地区朝鲜人最终获得解放的过程。本文还对辽宁地区朝鲜人口变化、地域分布、职业收入、教育程度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整理,力求从微观角度对朝鲜人在辽宁地区的社会生活情况进行叙述,对辽宁地区朝鲜人历史进行补充。第一章主要内容为1910年以前,由于朝鲜王朝的封建统治、日本在朝鲜半岛殖民统治的压迫以及连年的自然灾害,导致朝鲜人小规模迁往辽宁地区进行生产生活的过程。因长期受到朝鲜王朝的剥削,朝鲜半岛特别是北部地区的朝鲜人生活状态极为恶劣,为了维持生计,朝鲜人开始越境进入辽宁地区进行农业活动。在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当局侵占了朝鲜半岛,通过“土地调查事业”为代表的殖民经济体系掠夺了大量土地,导致更多的朝鲜人迁往辽宁地区。由于清朝政府无法阻止移民越境,开始实施吸纳朝鲜人入籍的政策,同时颁布“剃发易服令”并通过扶持中国地主加强对辽宁地区朝鲜人的管理。而日本当局为实现其侵略扩张阴谋,利用领事馆与日本农业资本向辽宁地区进行渗透,使朝鲜人的生活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第二章主要考察了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后至1919年三一运动前,大批朝鲜人因政治与经济因素迁往辽宁地区后,清政府、民国官宪、日本帝国主义当局围绕朝鲜人实施的不同政策对朝鲜人的政治、社会生活所造成的影响。由于大量朝鲜人的到来,令辽宁地区呈现出多样的民族关系,但相继而来的日本干涉问题也令清政府颇为头痛。因此,辽宁地区的清朝官宪制定了“清源截流”的方针政策,吸引朝鲜人入籍的同时对即将入境的朝鲜人进行限制。其政策精神一直延续至1915年《南满东蒙条约》的签订。在《南满东蒙条约》签订后,日本利用朝鲜人“日本臣民”身份对中国内政进行干涉。因此,民国初期的辽宁官宪为减少外交交涉,不得不将政策转变为以“监视控制”为主。在政策逐渐严格的影响下,一部分朝鲜人开始向吉林地区转移。辽宁地区的朝鲜人中绝大部分为贫苦的农民,而即使进入城市,其收入仍处于社会底层。因此,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馆在辽宁各地设立朝鲜人会,以提供经济援助为幌子笼络朝鲜人.同时,还设立朝鲜人学校,以“朝鲜教育令”为基础,向朝鲜人子弟传达效忠天皇的腐朽观念,对朝鲜人的文化教育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第三章主要阐述了1919年三一运动后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奉系军阀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当局针对辽宁地区朝鲜人实施的政策以及对朝鲜人生活的影响。三一运动将东北朝鲜人反日运动推向高潮,辽宁地区的朝鲜人开始以武装斗争的形式打击日本军警。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朝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开展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斗争。日本帝国主义当局为防止反日运动影响,除在经济上继续支持朝鲜人会外,还组建亲日朝鲜人武装团体,对朝鲜人反日运动进行镇压,以达成控制朝鲜人的根本目的。日本帝国主义当局还以“保护”朝鲜人为借口横行于辽宁地区,导致奉天当局认定朝鲜人是引起内政、外交困境的主要原因。1925年中、日签署《三矢协定》后,奉天当局对朝鲜人采取了排斥驱逐政策,《田中奏折》的出现更是激化了民族矛盾,令辽宁地区一部分当地百姓加入到排斥朝鲜人的行列。排斥驱逐政策的实施不仅使辽宁地区朝鲜人口数量逐年下降,也使朝鲜人的经济生活状况更为恶劣。同时,奉系军阀政府为了抵御日本的教育侵略,以强制手段关闭所有朝鲜人学校,命令辽宁各地朝鲜人子弟进入中国人学校。日本背景的教育机构却借机在日本势力的庇护下发展壮大,向更多的朝鲜人子弟灌输“亲日”思想,对朝鲜人的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第四章的主要内容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投降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当局与伪满洲国对辽宁地区朝鲜人实施的奴役与经济掠夺政策,使朝鲜人的经济、社会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队的侵略引发了辽宁地区朝鲜人的两次避难潮,为解决难民问题,日本当局将朝鲜人集中于“安全农村”与“集团部落”之中,以安置为名对朝鲜人进行监视管制,并利用其进行农业种植能力以方便经济掠夺。同时,日伪政权还对朝鲜人移民实施“放任”政策,并刻意提高民族等级笼络朝鲜人,引起严重的民族矛盾。此后,日伪当局为缓解日本国内就业压力,以“新规入殖”政策代替“放任政策”,使辽宁地区朝鲜人成为日本农业殖民者的“廉价劳动力”。在日本帝国主义当局的鼓惑下,东北沦陷时期的辽宁地区朝鲜人口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粮食产量也在逐年上升,然而朝鲜人却在日伪政权的盘剥下生活极为艰苦。在日伪政权灭亡前,为增加粮食产量,日伪当局在不切实际的增加移民数量、种植面积与产量目标的同时,还对中、朝人民进行了疯狂的经济掠夺,特别是“粮谷出荷”政策,强制掠夺了中国以及朝鲜农民的农作物及口粮,在辽宁城乡地区均造成了巨大的粮食恐慌,导致辽宁地区中朝百姓生活在贫困交加的境遇之中。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当局的侵略与经济掠夺,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辽宁地区的中、朝人民不论派别纷纷加入抗日斗争之中,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第五章主要阐述了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政策与国民党的掠夺政策对辽宁地区朝鲜人生活的影响。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令朝鲜义勇军挺进东北,辽宁地区的朝鲜人共产党员们也迅速行动,在保护当地朝鲜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的同时,号召朝鲜青年加入革命队伍。在国民党占领时期,辽宁地区朝鲜人积极进行游击战争以保卫革命果实,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土改政策”令饱受欺凌的辽宁地区朝鲜人真正获得了自由与解放,而广大朝鲜人民也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以不同的方式支援前线,为辽宁地区的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中国共产党对朝鲜民族的平等政策与土地政策相比,国民党政府进入辽宁地区后却以清算为借口对朝鲜人资产进行掠夺,导致许多朝鲜农民丧失土地,而城市内朝鲜人也纷纷失业,大量的朝鲜人又一次沦为难民,其中一部分不得不返回朝鲜半岛或进入解放区,导致辽宁地区的朝鲜人口数量急速下降。而国民党政府为减少难民带来的经济压力,制定了朝鲜人遣送计划,但遣送行动只进行了一次便宣告搁浅。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韩侨事务处开始敦促朝鲜人进行农业耕种以补充军粮,但绝大多数朝鲜人因之前的经济掠夺早已无力从事农业活动,甚至许多朝鲜农民沦为难民,流落街头,他们在饥寒交迫中滞留于辽宁地区,直至辽宁解放才重获希望。纵观1910年至1948年朝鲜人迁移至辽宁地区的历史,在日本吞并朝鲜后,朝鲜人怀着寻求容身之所的希望前往辽宁地区,利用熟练的农业技术,在一片荒芜之中开拓出万亩良田。而日本当局不仅对朝鲜人实施“统制利用”政策以干涉中国内政与经济掠夺,还以民族挑拨政策令其受到奉天当局的排斥,在日本帝国主义当局垮台后,其贻害还导致朝鲜人遭受国民党政府的劫掠。辽宁地区朝鲜人屡屡遭到封建地主、军阀集团与帝国主义的迫害,陷入流离失所的痛苦之中。但即使如此,朝鲜人民仍未放弃民族解放的希望,不仅成立了大大小小的民族主义反日团体,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中国人民携手共同对抗封建地主、奉系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当局与国民党反动政权,为辽宁地区的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最终成为了光荣的中华民族一员。辽宁地区朝鲜人的历史既是一段开拓、建设新家园的移民史,也是一段在歧视与压迫政策下充满艰辛与苦难的血泪史,更是一段通过坚韧建设与顽强奋斗,最终融入中华民族的光荣历程。

温达尔[5](2020)在《伪满洲国兴安军的组建与编制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围绕伪满洲国兴安各省警备军的组建、编制、规章管理制度及教育培训、关东军对兴安军的控制等内容,对伪满洲国兴安军的组建与编制管理情况做了针对性研究。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军方火速接管了“内蒙古自治军”,经过整改之后编成了兴安军中最早成立的兴安南省警备军。随着我国东北地区的沦陷,伪满洲国兴安四省基本确定,日本军方也基本复制其建立兴安南省警备军的步骤先后建立了兴安北、兴安东、兴安西省警备军,并为各省警备军制定了一套非常严密的规则条例。此外,作为军队整体运转的必要一环,伪满兴安军官学校也应运而生,填补了兴安军后备人才培养的空白。最后,日本军方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组织机构及政治思想的把控工作,形成了一套伪军、后备力量及组织思想管控的运行机制,一步步加强了对伪满洲国兴安四省的殖民统治。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参考文献及附录五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意义、基本史料、国内外研究情况、创新之处,并对研究方法与疑难处做出说明。结语概括梳理全文,提出了自己的主要观点。本文正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为兴安南省警备军、东省警备军的组建及编制,主要论述了“内蒙古自治军”的组建与改编过程,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兴安南省警备军的编制(骑兵联队编制、机关枪中队编制、山炮兵中队编制)、规范化及不同军种分工、武器分配情况、外出资费管理等规章制度,以及兴安东省警备军的创立及相关规章管理制度。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兴安北省、西省警备军的创建过程及规章管理制度,并通过与兴安北省警备军、兴安东省警备军的规章制度对比,得出二者异同之处。第三章为兴安军教育培训管理研究。本章通过论述兴安军官学校的建立、师资力量、运行机制,试图还原出集教学、研究、军事后备三种功能于一体的军官学校之全貌。此章还使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别论述了该校教学用书之一的《骑兵教练操典》的蒙、日、汉文版本,并对该书在内蒙古骑兵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四章主要论述日本方面对兴安军的控制,分析了关东军如何通过兴安军组织结构上的顾问制度及政治思想上的严格把控达到控制军队之目的。附录部分为兴安军关联年表,即兴安军战事陈列,有助于除编制管理之外更加全面了解该部队。此外还附有正文第四章中提及的报道、军歌、诗歌等的日、蒙原文,有助于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殖民背景下的军事宣传及军人反馈情况。

柳直[6](2020)在《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文中提出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共工作重心由农村走向城市的重要转折期。多年的农村斗争环境使中共的城市经济管理经验近乎空白,因此,中共初入城市,如何做好城市经济建设工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关于中共城市经济建设的研究,建国后的很丰富,解放战争时期的较少,且散见于城市接管研究中的经济管理部分。既无法展现历史的复杂面向,更看不到中共在初次接触城市经济时由稚嫩到成熟的成长过程。旅大作为中共最早接触的工业大城市,是中共进行经济管理的学习场所与试验场,为研究中共早期城市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而,本文以中共旅大经济重建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厘清其经过、述析其得失、总结其经验,借以探究中共最初是如何探索与学习,掌握管理城市经济的能力。旅大作为中共领导下的特殊解放区,既负有改善当地民众生活的责任,还担负着支援前线战争的任务,这一切都离不开旅大生产的发展。然而,中共的经济重建面临着三个挑战。一是中共接手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乱摊子”。二是中共干部长期在农村工作,对管理工业城市非常陌生,缺乏经验。三是旅大正处于苏军军事管制之下,如何与苏军和睦相处,取得苏军的信任,以便顺利开展工作,是旅大中共需要面对的崭新的问题。旅大中共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地着手旅大经济重建工作。解决民众基本生活问题,安定民生是经济建设的第一步,也是一切经济工作的前提。解放之初,社会经济处于停顿和混乱状态,严重威胁着民众的生存。其时旅大有三至五万人经常处于失业与半饥饿状态,居住环境更是破败不堪。为此,旅大中共采取整顿粮市、开荒等方式增加粮食;组织无业贫妇和老弱病残等做鞋、织网以解决其生活出路;发动住宅调整运动使贫苦民众迁入新居。民生问题的解决,维护了社会稳定,使初入旅大的中共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开动机器,开展工业生产既是保证本地民众充分就业的重要手段,亦是支援前线的内在需求。旅大中共与苏军充分沟通协商,从其手中陆续接收了一批日本遗留的大型工厂,先后克服了资金、技术、原料、管理等难题,恢复与发展了民用工业,组织与创办了军事工业。几年间,旅大中共大力发展公营工业,奖励与扶持私营工业,在中苏合营企业中虚心学习技术与管理经验。旅大工业生产逐步恢复,既保障了民众基本需求,大批军工产品又有力地支援了战争。旅大因港兴市,依靠外地粮食、原料的输入及加工品的输出得以发展并带动市内商业繁荣。可以说,对外贸易是旅大的生命线。解放之初,旅大对外受国民党封锁,海、陆交通断绝,市内摊贩充斥街头,奸商横行,市场秩序混乱。为此,旅大中共积极发展公营商业,保护与扶助正当私商,有计划地组织消费合作社以调剂市场,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同时,加强贸易管理,有计划地组织粮食与工业原料的进口及成品的推销。旅大商业步入正轨,保障了民生与生产的发展。作为苏军军管区,旅大的货币发行权掌握在苏军手中。由于红军票流通量过多,导致旅大物价不断上涨。为此,苏军决定实施货币“贴帖”,降低货币流通量以稳定币值。但是,效果并不显着,物价仍在缓慢增长。于是,随着东北全境解放,1948年11月中苏双方商定再次实行货币改革,以彻底解决物价与货币发行权问题。“关东币”的发行提高了币值,降低了物价,改善了民众生活。增强了中共的经济力量,为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也表明苏方对旅大的经济控制逐步松动,中共在经济领域的发言权得到提升。城市与乡村互相依赖,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的支持。过去,旅大农民饱受殖民统治者与封建地富的双重剥削,亟需中共实行土地改革,改变生产关系。考虑到旅大多市郊农村的现实情况与苏军军管的特殊性,中共将调整土地分为两个阶段。建国前采取逐步削弱地富势力的方针;建国后,实施土地调剂。旅大土改成功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同时,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农副产品、工业原料等,并成为工业品的消费市场,促进了旅大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旅大作为中共最早尝试经济建设的大工业城市,对初来乍到的中共来说,是城市新环境。中共面临着管理大工业的挑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用,也找不到模式可以模仿。旅大中共边摸索边学习,经过四年多的建设,成效显着。经济上,农业生产逐年提高,工业恢复到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规模与水平,商业与贸易日渐繁荣,物价稳步下降,失业现象被彻底消灭,民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性质上,基本确立了以公营企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而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也使旅大成为新中国生产型城市的典型。中共在旅大的经济重建表明,在中共早期城市经济建设中,干部要转换思想,与时俱进。既要根据当地的情况与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推行中共的经济政策,将发展工业生产作为经济工作重点。又要积极开展方针政策宣传、妥善照顾各阶层利益以获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为经济重建提供保障。

吕春月[7](2020)在《东北沦陷时期关东军邮政检查制度研究》文中认为邮政检查制度起源于亚历山大大帝时期,日本也于一战期间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邮政检查。及至九一八事变,为统一东北舆论及阻断“不利”信息传播,日本关东军便如法炮制在东北各沦陷区实施邮政检查制度,并由关东宪兵队具体执行。关东宪兵队根据形势不断强化检查的力度、加大检查的范围,对东北在住所有人实施侵犯通信秘密的邮政检查活动,“有效”防止了伪满洲国实态的传播、日本侵略野心的传播,并在关东军的“消极”防谍、“积极”防谍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极大地加深了中日两国人民乃至在东北生活的其他国人的苦难。

宋其潼[8](2020)在《东北沦陷时期北满地区铁路拓展研究(1931-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是近代社会最为先进有效的陆路运输方式,铁路的建设、运营对经济和国防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近代史上,修筑铁路是日本对东北进行殖民经营的重要手段之一。北满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地缘位置,日本控制中国东北后便加紧在这一区域拓展铁路、修筑新线,构建铁路运输网。1931年到1945年的十四年间,北满地区新建铁路超过三千公里,形成了覆盖北满大部分地区的铁路运输网络,其中大部分线路经多次修缮改造后,至今仍在运营。因此,东北沦陷时期是东北北部铁路拓展和铁路网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北满地区的铁路拓展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这些铁路的建成也对沿线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共分为四章,分别从四个方面探讨东北沦陷时期北满地区的铁路拓展问题。第一章首先从日本的大陆政策和北满的区位特征两方面,分析日本的筑路动机,之后通过回溯九一八事变前后的中日铁路纷争,阐明日本在北满修筑铁路的历史背景;第二章通过整理分析档案资料,从规划管理、新线建设、中东路改造和交通枢纽四个方面,梳理东北沦陷时期北满地区铁路拓展的具体内容;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之上,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和国际形势,对这一时期北满地区铁路演变和分布进行综合分析,总结了东北沦陷时期北满铁路网的时空特征;第四章根据方志记载和铁路运输资料,揭示出日本利用铁路对北满进行殖民掠夺的行径,分析北满地区铁路拓展对沿线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情况,简要分析了沦陷时期铁路拓展对东北北部地区的长远影响。

康珍珍[9](2020)在《《新中华报》涉日报道研究(1937-1941)》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华报》是1931年12月在江西瑞金创刊的《红色中华》报的延续,在陕甘宁边区时期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党报兼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喉舌”,始终高举“团结、进步”的旗帜,曾运用舆论力量成功反击了国民党发动的两次反共高潮,并向国内民众及时报道了中日战争的局势以及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状况,使民众对战时日本有了更为准确的认知。在面对敌寇、汉奸、亲日派及一切反动势力的阴谋诡计时,《新中华报》则予以无情的批露与打击,始终奉行“坚持抗战到底,坚持进步”的原则,对国内民众与军队进行了积极的动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政治斗争的锋利武器。论文以1937年至1941年《新中华报》中的涉日报道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报道内容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从结构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新中华报》进行整体的分析,研究其创办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第二部分对《新中华报》中涉日报道的主要栏目做了简单介绍,并对其消息来源与作者群体进行了大致的探究;第三部分对《新中华报》中涉日报道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与深入的分析,大致可划分为战绩战况、日本的侵华活动、日本的国内局势、国际关系中的日本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及态度等五类;第四部分主要探究《新中华报》涉日报道的目的和不足之处。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党报,阐释了中国共党的抗日主张,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对日观,同时也向国内民众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阴谋与罪恶行径,号召中国军民坚持抗战到底,积极动员国内进步力量加入到抗战的队伍中去。但《新中华报》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消息滞后,时效性不高;新闻报道过于琐碎,欠缺整理;对日本的报道过于片面;情报网络不完善等等。

阎庆[10](2020)在《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31年秋,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其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野心,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武装侵占了东北。在民族危机日益严峻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建了东北抗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和东北抗日教导旅等抗日武装力量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抗日游击战争的过程中,在东北地区选择远离城市的广大农村地区,创建了抗日游击根据地。从1932年末开始,在中共满洲省委的直接领导下陆续在南满、东满、北满和吉东等四大游击区创建了一系列抗日游击根据地,同时从政权、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建设。随着抗战历史由“八年”改为“十四年”,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研究作为一个重点的研究领域进入到人们研究的视野中,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抗日游击战争的过程中,在紧密依靠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的基础上,在远离城市的广大农村地区建立的从事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阵地。它是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理论以及毛泽东关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思想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东北抗日斗争史的构成要素之一。本文研究中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以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为研究对象,与东北抗日游击斗争的历史进程紧密结合,拓展研究领域,创新研究方法,努力从多种视角去探究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通过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创建过程揭示其基本特征,并且对其各个方面的建设和历史作用展开研究。与此同时,将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与其他抗日游击根据地进行比较研究,最后探究它的丧失、历史教训和当代启示。本文内容一共分为六章,具体情况如下:第一章是本文研究的起点即绪论。首先深入系统地探究了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而对国内外关于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全面论述,介绍探究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详细阐明了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绪论是论文的逻辑起点。第二章是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建立的基础。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立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与革命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中的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思想为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建立的历史基础。另外,东北地域文化是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建立的文化基础。最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和中国共产党号召并领导东北军民抗日是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建立的现实基础。第三章是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立和特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抗日游击战争的过程中,在紧密地依靠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的基础上,在远离城市的广大农村地区,创建了抗日游击根据地。从1932年末开始,先后在南满等四大游击区创建了一系列抗日游击根据地。这些抗日游击根据地从创建到基本丧失经历了艰难、曲折、复杂的过程,具有鲜明的广泛性、复杂性、独立性和艰巨性等特征。第四章是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设和历史作用。这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在创建抗日游击根据地的过程中,各地党的组织借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关内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历史经验,根据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包括政权、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与此同时,东北抗日根据地经过各方面的建设也起到了突出的历史作用,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上乃至整个世界历史上都产生了广泛而持久深远的影响,需要深入探究。第五章是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与其他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比较研究。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我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引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的思想,进一步贯彻和执行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根据实际情况和战争需要在华北、华中和华南等三大游击区域,创建了一系列抗日游击根据地。并以此为战略基地,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作战方针,对反动势力予以坚决回击,团结和争取了一切抗战力量,成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关键。就整个抗日战争历史而言,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与其他抗日游击根据地既有一些共同点,也有很多不同点。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对于推动东北地方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六章是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丧失、历史教训和当代启示。由于主客观等多种因素,分布在四大游击区的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和密营陆续丧失。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各方面工作有很多历史教训值得总结;从当代的角度来看,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各方面工作也有很多启示值得深入研究。探究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丧失、历史教训及当代启示对于深化和拓展东北抗战史的研究以及促进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日本对苏作战的准备与伪满的灭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对苏作战的准备与伪满的灭亡(论文提纲范文)

(2)伪满洲国“北边振兴计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北边振兴计划”的背景
    一、“北边振兴计划”的背景
        (一)“北边”的概念
        (二)长期落后的“北边”
    二、“北边振兴计划”的准备
        (一)“国境地带”大军事基地——“北边地方”的形成
        (二)“北边振兴计划”出台的原因、经费来源及演化过程
第二章 “北边振兴计划”的颁行及落实情况
    一、计划颁布与实质
        (一)计划的目的、出台与颁布
        (二)计划的内容
        (三)计划的实质
    二、计划的落实情况
        (一)计划的开展
        (二)计划的结束
第三章 “北边振兴计划”的地位及影响
    一、“北边振兴计划”的地位
        (一)日本东北亚战略在北满地区的支点
        (二)对苏备战的综合性计划
    二、“北边振兴计划”加速日本扩大战争的步伐
        (一)加速伪满洲国战时体制的进程
        (二)对苏备战常态化
        (三)为细菌战实验创造条件
    三、“北边振兴计划”对中国的影响
        (一)对中国人民的残害
        (二)对东北资源的掠夺
        (三)对东北抗日联军力量的削弱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3)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运用史料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抗战胜利后沈阳市教育接收的背景
    第一节 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的殖民教育
        一、殖民教育的行政机构
        二、殖民教育的基本方针
        三、殖民教育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接收前沈阳市的教育状况
        一、学校教育破坏严重
        二、社会教育残破不堪
    第三节 国民政府接收沈阳
        一、中共政权在沈阳的建立与撤出
        二、国民政府人员抵达沈阳
        三、国民党军对沈阳的军事接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接收的政策与实施
    第一节 国民政府对东北教育的接收政策
        一、教育部东北青年救济处的《整理意见》
        二、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的《东北教育议案》
        三、国民党辽宁省政府制定《复员准则与办法》
    第二节 沈阳市初等教育的接收
        一、国民学校接收概况
        二、对教职员以训练代甄审
    第三节 沈阳市中等教育的接收
        一、国立东北中山中学的回迁
        二、省立中学接收概况
        三、市立中学接收概况
    第四节 沈阳市高等教育的复员
        一、东北临大补习班的设立与困境
        二、国立东北大学的回迁与窘境
        三、专科以上学校师生的甄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初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国民学校的重建
        一、国民党沈阳市教育局的设置
        二、市教育经费的来源与支出
        三、划定辅导区设置国民学校
        四、献校祝寿运动徒有虚名
        五、整顿私立小学与私塾
        六、行政组织与校务处理
    第二节 教学重建
        一、贯彻落实“戡乱”方针
        二、教科书缺乏且价格昂贵
        三、教学设备严重匮乏
    第三节 师资训练与薪俸
        一、重视师资训练
        二、教师薪俸微薄
        三、请愿罢教迭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中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中等学校的重建
        一、国民党辽宁省教育厅的设置
        二、划分学区与学校设置
        三、筹办东北大学先修班
        四、设立临时中学收容流亡青年
        五、创设市立师范学校
        六、举办暑假补习学校
        七、行政组织与校务处理
    第二节 学生管理与训练
        一、学生费用高昂
        二、奖助金有名无实
        三、救济学生收效甚微
        四、实施童子军训练及军事训练
        五、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补充兵源
        六、组织青年工作队为“戡乱”服务
    第三节 教学重建与师资薪俸
        一、改订教学科目
        二、教学设施匮乏
        三、教师薪俸微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高等院校的概况
        一、国立东北大学
        二、国立沈阳医学院
        三、私立东北中正大学
        四、私立辽东学院
        五、私立辽宁医学院
        六、辽宁省立师范专科学校
    第二节 沈阳市高等院校的师生管理
        一、招生与就业
        二、公费及奖学金短缺
        三、教师管理办法
        四、教师薪俸低微
        五、教学设施不足
    第三节 沈阳市学生运动的浪潮
        一、“六二”罢课斗争
        二、反对冬令营的斗争
        三、迁校与反迁校斗争
        四、抗议“七五”惨案运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社会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社会教育机构
        一、民众教育馆
        二、图书馆
        三、民众学校
        四、其他机构
    第二节 社会教育内容
        一、识字教育
        二、电化教育
        三、其他教育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辽宁地区朝鲜人沿革及中日各方政策研究(1910-194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与拓展突破
    四、主要内容
第一章 朝鲜人迁入辽宁地区的肇始
    1.1 鸭绿江沿岸生活的早期朝鲜移民
        1.1.1 东北封禁时期的朝鲜移民
        1.1.2 东北解禁后的朝鲜移民
    1.2 日本帝国主义当局对朝鲜半岛的侵略与掠夺
        1.2.1 朝鲜半岛殖民地体系的设立
        1.2.2 残酷殖民统治导致朝鲜人流离失所
    1.3 小结
第二章 清末民初辽宁地区的朝鲜人(1910年8月—1919年3月)
    2.1 中日两国对辽宁地区朝鲜移民的管理政策
        2.1.1 朝鲜移民的人口数量与地域分布
        2.1.2 清朝末期辽宁官宪的“清源截流”政策
        2.1.3 民国初期辽宁官宪的“监视管理”政策
        2.1.4 日本领事馆的统制政策
    2.2 清末民初时期辽宁地区朝鲜人的社会经济状况
        2.2.1 极度依赖农业生存的朝鲜移民
        2.2.2 日本帝国主义当局开始推行殖民教育
        2.2.3 朝鲜人反日独立运动的兴起
    2.3 小结
第三章 三一运动后的辽宁地区朝鲜人(1919年3月—1931年9月)
    3.1 中日对朝鲜人的管理政策
        3.1.1 人口数量逐年下降的朝鲜移民
        3.1.2 奉天军阀政府的“驱逐排斥”政策
        3.1.3 日本领事馆对朝鲜人的“统制利用”政策
    3.2 辽宁地区朝鲜人反日独立运动大潮
        3.2.1 朝鲜人反日独立运动的高峰
        3.2.2 朝鲜人民族主义反日团体的联合
        3.2.3 活跃于辽宁地区的朝鲜共产主义运动者
        3.2.4 朝共满洲总局的解散及其成员加入中国共产党
    3.3 三一运动后辽宁地区朝鲜人的社会经济状况
        3.3.1 以农为主兼顾工商的职业构成
        3.3.2 日本帝国主义当局极力推行教育侵略
    3.4 小结
第四章 东北沦陷时期辽宁地区的朝鲜人(1931年9月—1945年8月)
    4.1 日伪政权对辽宁地区朝鲜人的管理政策
        4.1.1 朝鲜人避难潮
        4.1.2 “安全农村”与“集团部落”
        4.1.2.1 “铁岭安全农村”
        4.1.2.2 “营口安全农村”
        4.1.2.3 “集团部落”
        4.1.3 日伪强制移民政策导致朝鲜移民数量激增
        4.1.4 “五族协和”的谎言
    4.2 东北沦陷时期辽宁地区朝鲜人的社会经济状况
        4.2.1 遭受日伪政权极度剥削压迫的朝鲜人
        4.2.2 日伪政权对朝鲜人的奴化教育
    4.3 辽宁地区朝鲜人抗日斗争
        4.3.1 辽宁民众自卫军与朝鲜革命军
        4.3.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朝抗日武装力量
    4.4 小结
第五章 抗战胜利后的辽宁地区朝鲜人(1945年8月—1948年11月)
    5.1 中国共产党与“民族平等”政策下的辽宁地区朝鲜人
        5.1.1 朝鲜青年踊跃加入朝鲜义勇军
        5.1.2 东北朝鲜人民民主联盟与土地改革
    5.2 国民党政府对辽宁“收复区”内的朝鲜人管理政策
        5.2.1 设置朝鲜人事务处理机构
        5.2.2 遣散朝鲜人计划
        5.2.3 对朝鲜人资产的掠夺与返还
        5.2.4 救济朝鲜农民
    5.3 抗战胜利后辽宁地区朝鲜人的社会经济状况
        5.3.1 掠夺政策影响下的朝鲜人口数量与经济生活
        5.3.2 国民党政府扶持监管下的朝鲜人教育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一、档案类
    二、新闻报纸
    三、着作类
    四、论文类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5)伪满洲国兴安军的组建与编制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基本史料
    三、相关研究概述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六、疑难之处
    七、说明
第一章 兴安南、东警备军的组建及编制管理
    第一节 “内蒙古自治军”的组建与改编
        一、“九一八”事变前夕日本对蒙政策
        二、“蒙古独立军”的组建
        三、“蒙古独立军”进攻通辽计划的失败
        四、进攻开鲁计划的失败与松井清助之死
        五、日本对“内蒙古自治军”改编背景
    第二节 兴安军的组建
        一、伪满洲国兴安省的成立
        二、关东军的自治运动统一计划与巴特玛拉布坦的“晋升”
        三、兴安南省警备军的组建
    第三节 兴安南省警备军编制
        一、兴安南省警备军骑兵团之编制
        1. 骑兵团骑兵本部编制
        2. 骑兵团所属骑兵营编制
        3. 骑兵团所属迫击炮排编制
        二、兴安南省警备军机关枪连编制
        三、兴安南省警备军山炮兵连之编制
        四、关于兴安军的规范化与不同兵种的分工
        五、兴安南省警备军人员及武器分配情况
        六、兴安南省警备军的外出任务资费管理规则
    第四节 兴安东省警备军的组建与规章管理
        一 兴安东省警备军的建立
        1. 布特哈革命军的成立
        2. 日本对布特哈革命军的收编与兴安东省警备军的成立
        二、兴安东省警备军的规章管理
第二章 兴安北、西警备军的组建及编制管理
    第一节 兴安北省警备军的组建
        一、兴安北分省的创建
        二、兴安北分省警备军的创建与乌尔金的“晋升”
    第二节 兴安北省警备军的规章管理
    第三节 兴安西省警备军的创设
        一、热河战役与兴安游击师的建立
        二、兴安西分省警备军的创建
第三章 兴安军的教育培训管理
    第一节 兴安军官学校的成立
        一、初期蒙系军官的培养
        二、兴安陆军军官学校的筹建
        三、学制、招生、教学内容及教育基准
    第二节 兴安军官学校历任校长
        一、巴特玛拉布坦
        二、甘珠尔扎布
        三、郭文林
        四、乌尔金
    第三节 兴安军官学校教职人员
        一、教官赴任离任情况
        二、蒙系军官
    第四节 兴安军官学校教材——金永昌编译《骑兵教练操典》
        一、作者金永昌生平主要事迹及《骑兵教练操典》成书背景
        二、金永昌编译《骑兵教练操典》的内容及行文特点
        三、金永昌编译《骑兵教练操典》价值
第四章 关东军对兴安军的控制
    第一节 伪满时期内蒙古东部地区骑兵特点
    第二节 兴安军在实战中的表现
    第三节 关东军对兴安军军事组织方面的控制
        一、管理机构改革
        二、军政部顾问制度的确立
        三、日本军事顾问的地位及作用
    第四节 日本对兴安军政治思想上的控制
        一、确立殖民教育体系
        二、宣扬民族主义
        三、宣扬“五族协和”“忠君报国”思想
        四、加强征兵宣传增加“国军”荣誉感
        五、宣扬军事英雄主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兴安军”关联年表
附录
    附表部分
    翻译部分
    附图部分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点和难点
第一章 解放初期旅大经济困境
    第一节 中共旅大政权之建立
        一、“旅大”简介
        二、苏军进驻旅大
        三、中共建党建政
    第二节 历史遗产与新生问题
        一、殖民地城市经济遗产
        二、诸多棘手的经济问题
    第三节 重建经济的挑战
        一、苏军接收后的旅大经济
        二、管理城市经验的稚嫩
        三、不得不考虑的苏联因素
第二章 保障民生:解决民众基本生存问题
    第一节 整顿粮市和开荒增产
        一、整顿市场以规范粮市
        二、开垦荒地以增加粮产
    第二节 为贫困民众创造就业机会
        一、订购军鞋——为无业妇女谋生计
        二、生产自救——为失业工人找出路
    第三节 调整住宅为民安居
        一、两级分化的居住场所
        二、调剂优劣住房的努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建工业:民用与军需并重
    第一节 恢复与发展民用工业
        一、工业停废与市场旺需
        二、适时整顿公营和私营工业
        三、民用工业成绩检视
    第二节 发展军工企业满足军需
        一、解放战争提出的新任务
        二、军工企业的贡献与经验
第四章 商业探索:服务生活与生产
    第一节 整顿畸形繁荣的市场
        一、混乱无序的低端商业
        二、多方整顿成效初显
    第二节 创办消费合作社的新举措
        一、创建与整理
        二、成效与不足
    第三节 促外贸服务生活与生产
        一、贸易对旅大的重要性
        二、促进外贸的举措与成效
第五章 货币改革:为经济重建护航
    第一节 第一次币改——货币“贴帖”
        一、解放前后旅大货币金融状况与问题
        二、货币“贴帖”过程
    第二节 第二次币改——关东币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二、币改经过与问题处理
    第三节 货币改革的影响
        一、对旅大经济的作用
        二、经济之外的多重效应
第六章 市郊土改:发展农村与服务城市
    第一节 建国前的温和土改
        一、土改的特殊背景
        二、削弱地富土地和调整雇佣关系
    第二节 建国初期的土改深化——土地调剂
        一、进一步土改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二、土地调剂的运作与博弈
    第三节 土地改革成效
        一、旅大农村土改的经济绩效
        二、土改对旅大城市的影响
结语
    一、旅大经济重建成绩
        (一) 经济层面
        (二) 经济之外层面
    二、经济重建的经验
        (一) 稳固政权是前提
        (二) 对苏关系是基础
        (三) 工业建设是重点
        (四) 宣传动员是推力
        (五) 统一战线是法宝
        (六) 干部思想是保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东北沦陷时期关东军邮政检查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中国研究现状
        2.日本研究现状
        3.总体评价
    三、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本文的创新点
第1章 日本邮政检查制度的起源与实施机构
    1.1 日本邮政检查制度的起源
        1.1.1 世界邮政检查制度的肇始
        1.1.2 日本邮政检查制度的起源
    1.2 邮政检查活动的实施机构
        1.2.1 执行者的变迁——从递信省到日本宪兵
        1.2.2 东北沦陷时期实施邮政检查的组织机构
    1.3 小结
第2章 东北沦陷时期实施邮政检查的几个阶段
    2.1 东北沦陷初期的邮政检查
        2.1.1 关东军对东北邮政大权的侵夺
        2.1.2 邮政检查的实施
    2.2 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的邮政检查
        2.2.1 关东宪兵队的邮政检查活动
        2.2.2 秘密组织伪保安局的邮政检查活动
        2.2.3 多元邮政检查机关的有机运营
    2.3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邮政检查
        2.3.1 强化对外国邮件的统制
        2.3.2 强化对军事邮件的统制
        2.3.3 防卫状态下邮政检查的全面强化
        2.3.4“合法化”的邮政检查活动
        2.3.5 对英美战俘邮件实施检查
    2.4 小结
第3章 为封锁消息而实施的邮政检查
    3.1 通过邮政检查掩盖日本侵略野心
        3.1.1 通过邮政检查阻断日本意欲侵略全中国的信息传播
        3.1.2 通过邮政检查掩盖日本“移民”国策的侵略本质
    3.2 通过邮政检查封锁有损关东军形象的信息传播
        3.2.1 通过邮政检查阻断关东军战败的信息传播
        3.2.2 通过邮政检查阻断关东军军纪涣散的消息传播
        3.2.3 通过邮政检查阻断日本士兵厌战的消息传播
    3.3 通过邮政检查封锁伪满洲国“王道乐土”的实态
        3.3.1 通过邮政检查封锁抨击“五族协和”的言论
        3.3.2 通过邮政检查封锁伪满洲国民众生活困苦的实态
        3.3.3 通过邮政检查封锁伪满洲国劳工的悲惨境遇
    3.4 小结
第4章 为防谍而实施的邮政检查
    4.1 通过处置日军及相关人员书信防止军事机密泄露
        4.1.1 通过邮政检查防止日军部队编成装备等信息泄露
        4.1.2 通过邮政检查防止日军军事部署的信息泄露
        4.1.3 通过邮政检查防止军事工程信息泄露
    4.2 邮政检查在防范中国抗日情报活动中发挥的作用
        4.2.1 通过邮政检查探查抗日动向
        4.2.2 将邮政检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破坏抗日组织
    4.3 通过邮政检查探查苏联情报活动
        4.3.1 通过邮政检查掌握“满”苏边境苏联基层情报人员动向
        4.3.2 通过邮政检查搜查无线谍报网K2L
        4.3.3 通过邮政检查调查白俄动向
    4.4 小结
第5章 东北沦陷时期邮政检查制度的评价及影响
    5.1 东北沦陷时期邮政检查制度的评价
        5.1.1 邮政检查制度的性质
        5.1.2 邮政检查制度的实施特点
    5.2 东北沦陷时期邮政检查制度的影响
        5.2.1 钳制思想自由压制民族自决
        5.2.2 削弱了通信作为沟通媒介的作用
    5.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8)东北沦陷时期北满地区铁路拓展研究(1931-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概念说明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资料
第一章 日本在北满修筑铁路的发端
    第一节 日本在北满修筑铁路的动机
    第二节 九一八事变前的铁路纷争
    第三节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夺取北满路权
    小结
第二章 沦陷时期北满的铁路规划与拓展
    第一节 日本对北满的铁路规划及管理
    第二节 北满的新线修筑情况
    第三节 东北沦陷时期的中东铁路
    第四节 北满三大铁路交通枢纽
    小结
第三章 沦陷时期北满铁路网演变的时空特征
    第一节 沦陷时期北满铁路网演变的阶段特征
    第二节 沦陷时期北满铁路网的空间特征
    小结
第四章 近代北满地区铁路拓展的影响
    第一节 加速资源流失
    第二节 沿线城镇形成
    第三节 加深民众苦难
    第四节 铁路拓展的长远影响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9)《新中华报》涉日报道研究(1937-194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新中华报》的创刊与发展
    (一)《新中华报》的创刊背景
    (二)《新中华报》的改版
二、《新中华报》涉日报道的主要栏目、消息来源及作者群体
    (一)《新中华报》涉日报道的主要栏目
    (二)《新中华报》涉日报道的消息来源
    (三)《新中华报》涉日报道的作者群体
三、《新中华报》涉日报道的内容及特点
    (一)《新中华报》涉日报道的内容
        1.战绩战况
        2.日本的侵华活动
        3.日本的国内局势
        4.国际关系中的日本
        5.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及态度
    (二)《新中华报》涉日报道的特点
        1.报道量大,内容广泛
        2.语言极具鼓动性
        3.对重要事件进行连续报道
        4.预测日本侵略动向
四、《新中华报》涉日报道的目的和不足之处
    (一)《新中华报》涉日报道的目的
        1.阐释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2.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对日观
        3.批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阴谋与罪恶行径
        4.动员民众加入抗日队伍,增强民众的抗日信心
    (二)《新中华报》涉日报道的不足之处
        1.消息滞后,时效性不强
        2.新闻报道过于琐碎、欠缺整理
        3.对日本的报道具有片面性
        4.情报网络不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谢辞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建立的基础
    2.1 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国家与革命思想
        2.1.2 毛泽东关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思想
    2.2 实践基础
        2.2.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2.2.2 东北地域文化
        2.2.3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
        2.2.4 中国共产党号召并领导东北军民抗日
第3章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立与特征
    3.1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立
        3.1.1 南满地区
        3.1.2 东满地区
        3.1.3 吉东地区
        3.1.4 北满地区
    3.2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特征
        3.2.1 广泛性
        3.2.2 复杂性
        3.2.3 独立性
        3.2.4 艰巨性
第4章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设与历史作用
    4.1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设
        4.1.1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4.1.2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军事建设
        4.1.3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4.1.4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建设
    4.2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历史作用
        4.2.1 沉重打击了日伪的殖民统治
        4.2.2 为东北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4.2.3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第5章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与其他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比较研究
    5.1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与其他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共同点
        5.1.1 建立的基础和自身的属性相似
        5.1.2 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建设内容相似
        5.1.3 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相似
    5.2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与其他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不同点
        5.2.1 日军对抗日游击根据地的统治和侵略程度不同
        5.2.2 抗日游击根据地的领导方式不同
        5.2.3 抗日游击根据地的特征和条件不同
第6章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丧失、历史教训及当代启示
    6.1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丧失
        6.1.1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丧失的过程
        6.1.2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丧失的原因
    6.2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历史教训
        6.2.1 关于策略指导的问题
        6.2.2 关于充分发动农民群众和建设抗日根据地的问题
        6.2.3 关于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问题
    6.3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当代启示
        6.3.1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6.3.2 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6.3.3 必须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6.3.4 必须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日本对苏作战的准备与伪满的灭亡(论文参考文献)

  • [1]侵华日军第100细菌部队历史考察[D]. 秦世强. 吉林大学, 2021
  • [2]伪满洲国“北边振兴计划”研究[D]. 张宁. 长春师范大学, 2021
  • [3]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D]. 张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辽宁地区朝鲜人沿革及中日各方政策研究(1910-1948)[D]. 张古悦. 延边大学, 2021(02)
  • [5]伪满洲国兴安军的组建与编制管理研究[D]. 温达尔. 内蒙古大学, 2020
  • [6]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D]. 柳直. 山东大学, 2020(04)
  • [7]东北沦陷时期关东军邮政检查制度研究[D]. 吕春月. 吉林大学, 2020(03)
  • [8]东北沦陷时期北满地区铁路拓展研究(1931-1945)[D]. 宋其潼. 暨南大学, 2020(04)
  • [9]《新中华报》涉日报道研究(1937-1941)[D]. 康珍珍. 延安大学, 2020(12)
  • [10]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研究[D]. 阎庆.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日本对苏联的战争准备和满洲国的灭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