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覆岩离层注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注浆,浆液,岩层,地表,关键,机理,采空区。
覆岩离层注浆论文文献综述
王琼杰[1](2019)在《塌陷区治理的一场革命性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覆岩离层注浆技术很有意义,干好了对采煤塌陷区治理技术、煤矿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将是一场革命性、颠覆性创新,也为煤矿绿色开采、保护生态及地勘队伍产业结构调整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8月31日,在中国煤炭地质总局采空塌陷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汇报会上,原国土资源部(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报》期刊2019-09-04)
骆祥均[2](2018)在《基于采动覆岩离层注浆技术的采煤塌陷控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地表沉陷控制理论及覆岩离层注浆充填原理,对覆岩离层注浆技术在实践应用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即准确判断关键层所处层位和与煤层之间的上覆关系,选择合适的注浆时机和注浆层位,布设科学合理的注浆孔,保证充足的注浆充填材料和注浆充填压力。(本文来源于《矿山测量》期刊2018年02期)
马荷雯[3](2017)在《祁南煤矿采动覆岩离层注浆地表沉陷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安全开采“叁下”煤炭,减少地面沉陷,保护矿区环境,多年来国内外采用了多种不同的开采技术措施,其中,条带开采与采空区水砂充填和矸石风力充填最为常用、有效。离层注浆充填是一种控制地表沉陷的新技术,该技术是通过地面布置钻孔向在岩移过程中覆岩内部形成的离层空洞充填进外来材料来对上覆岩层起到支撑作用,从而降低覆岩向地面的移动变形速度和地表下沉量。离层注浆充填技术的充填区域在采空区上覆岩层间充填而不同于采空区内充填,因此离层注浆充填工作不会影响井下工作面正常生产。但是,目前对于覆岩离层注浆沉陷控制原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且国内针对覆岩离层注浆控制地面沉陷的工程实例也较少。为此,论文采用理论分析、实验模拟和现场应用相结合的手段,对覆岩离层注浆充填减沉机制开展研究。论文选取淮北矿区祁南煤矿某首采工作面作为研究对象,该工作面上方村庄位于煤层切眼一侧,属于“切眼侧局部压煤”,注浆充填控制宽度和注浆终止时段与已往有所不同,该工面煤层采高3.5m,对于注采匹配的控制极为苛刻,上述典型特点在淮北矿区尚属首次。论文首先从理论上对采动覆岩离层发育和充填层位进行研究,然后,基于相似材料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对覆岩离层注浆充填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总结覆岩离层注浆对地表沉降的控制机制。最后,采用理论、实验、工程叁者相结合的手段,对地表减沉效果进行评价。实施覆岩离层注浆充填后,注浆充填减沉率达96%,通过现场实测地表水平变形值最大仅为0.5mm/m,远低于“叁下”采煤规程中规定的Ⅰ级损坏水平变形临界值2.0mm/m,地表建(构)筑物没有造成任何破坏,达到了安全采煤目的,取得了显着的技术、经济与社会效益。(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7-06-01)
王凯[4](2016)在《我国煤矿覆岩离层注浆技术研究发展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我国煤矿现有采用覆岩离层注浆技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该技术的生产工艺,探讨了覆岩离层注浆减沉技术的机理,分析了目前该技术的减沉效果,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6年03期)
王东[5](2015)在《覆岩离层注浆充填及减沉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覆岩离层注浆充填,是利用岩移过程中覆岩内形成的离层空洞,从钻孔向离层空洞充填外来材料来支撑覆岩,从而减缓覆岩移动往地表的传播。覆岩离层注浆减缓地表沉降,是一项较有效的新技术。随着工作面推进一定距离,在合适岩层结构条件下,覆岩内就会有离层产生,并且具有一定的挠度、一定时间内离层空间体积的存在。这时开始进行离层空间注浆充填,当注满后,随着工作面的推进,注满的离层空间一端向前(随工作面的推进)扩展,露出新的离层空间,再注满,再离层扩展……,直至(本文来源于《矿业装备》期刊2015年07期)
王志强,郭晓菲,高运,陈超凡,李鹏飞[6](2014)在《华丰煤矿覆岩离层注浆减沉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华丰煤矿4#煤层开采的覆岩离层注浆钻孔布置,采用理论分析、区域动力规划与室内相似模拟试验3种方法,分析现有技术受工作面长度短、留设煤柱与巨厚砾岩断裂步距判定有误等因素造成减沉效率低的问题,提出采用覆岩离层连续一体化注浆技术布置倾向注浆钻孔,区域动力规划划分断裂的基础上布置走向注浆钻孔。通过相似模拟试验发现,采用覆岩离层连续一体化注浆技术可改善覆岩采动不充分、煤柱失效造成采空区活化以及砾岩下方受工作面倾斜长度影响难以出现离层等现状。最后,提出在华丰矿巨厚砾岩下方沿倾斜方向布置连续一体化注浆钻孔,在工作面上巷外侧80 m沿走向布置6个注浆钻孔于断裂位置处,并对其进行分析认为,离层区下方岩层的采动程度充分,注浆减沉效率可达到44.6%,多回收煤炭资源9.4×107 kg及沿倾斜方向减少钻孔工程量930 m。(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S1期)
余庆[7](2012)在《覆岩离层注浆减沉机理的新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采后覆岩移动影响带的分布规律和覆岩空间的存在形式,提出了采场覆岩空间守恒定律。根据离层注浆前后覆岩空间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提出了离层注浆的动态减沉模型和减沉机理。认为离层注浆充填了部分离层空间,降低了地表潜在沉陷幅度;注浆材料的作用途径表现在充填作用、支撑作用、压实作用、胶结作用、膨胀作用、减缓作用等6个方面;离层注浆的减沉系数与注浆量成正比。(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2年31期)
高永保[8](2011)在《覆岩离层注浆工程自动监测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层开采后,在其上复岩层形成的离层内实施注浆以减缓地表沉降。介绍了注浆工程流量、密度及压力监测系统。检测系统技术含量高,性能稳定,为注浆系统实施准确有效地检测提供了可靠保证。(本文来源于《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期刊2011年01期)
隋惠权,刘聪隆[9](2011)在《覆岩离层注浆减沉工程有关技术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流体力学的理论方法结合相似材料模拟实验研究成果,对覆岩离层形成的过程、注浆时机、注浆压力、浆液在离层空间内的流动规律进行了研究。注浆液在离层空间内的流动形式与离层空间的大小、围岩的渗流特性、工作面的推进速度位置等因素有关,根据实验结果可将浆液在离层空间内的流动分为叁种形式:即以钻孔为中心的径向流动;以明渠"挟质"形式流动;以密实挤压形式流动。前两种形式一般发生在离层空间未充满浆液的前提下,而后一种则是在离层空间已被充满时的继续高压注入,即饱和密实挤压注浆充填。只有达到饱和密实充填才能取得理想的注浆效果。(本文来源于《大连民族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宁掌玄,张红珠,冯美生[10](2010)在《采动覆岩离层注浆的相似材料及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采动覆岩离层过程与离层注浆时机的问题,采用相似模拟方法,对走向长壁全部跨落法采煤造成的离层现象,进行了四架次实验,并对覆岩离层注浆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离层发展高度接近于工作面推进距离的0.4~0.6倍,离层的产生是在初次来压与周期来压之间,周期来压之后是进行离层注浆的最好时刻。工作面推进60m时注浆,得到注浆的减沉效果为20%~30%。该成果对离层注浆工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覆岩离层注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地表沉陷控制理论及覆岩离层注浆充填原理,对覆岩离层注浆技术在实践应用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即准确判断关键层所处层位和与煤层之间的上覆关系,选择合适的注浆时机和注浆层位,布设科学合理的注浆孔,保证充足的注浆充填材料和注浆充填压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覆岩离层注浆论文参考文献
[1].王琼杰.塌陷区治理的一场革命性创新[N].中国矿业报.2019
[2].骆祥均.基于采动覆岩离层注浆技术的采煤塌陷控制方法[J].矿山测量.2018
[3].马荷雯.祁南煤矿采动覆岩离层注浆地表沉陷控制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7
[4].王凯.我国煤矿覆岩离层注浆技术研究发展现状[J].煤炭技术.2016
[5].王东.覆岩离层注浆充填及减沉应用效果[J].矿业装备.2015
[6].王志强,郭晓菲,高运,陈超凡,李鹏飞.华丰煤矿覆岩离层注浆减沉技术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
[7].余庆.覆岩离层注浆减沉机理的新认识[J].科技信息.2012
[8].高永保.覆岩离层注浆工程自动监测系统的研究[J].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2011
[9].隋惠权,刘聪隆.覆岩离层注浆减沉工程有关技术问题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1
[10].宁掌玄,张红珠,冯美生.采动覆岩离层注浆的相似材料及数值模拟[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