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诗学论文-徐杰

哲学与诗学论文-徐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哲学与诗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语境论,语境诗学,元概念,元理论

哲学与诗学论文文献综述

徐杰[1](2019)在《语境诗学的哲学基础与学理合法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语境"是人类知识的"元话语"和"先验结构",而文学理论和文学知识亦是人类知识之中的一种,那么文学理论必然离不开"语境论"的反思。"语境"不是作为一种"背景"作用于文学的,而是以一种先验式的思维方式,默会性地作用于文学产生、文学活动、文学理解和文学意义等一切文学行为之中的。"语境"作为一种"元范畴"对语言具有审美性的"赋形"。"语境"为语言赋予了语言自身之外的意义,同时创造了语言的新义。这种语义的生成过程具有审美化倾向。文学先天的"语境性"主要表征为:语言从静态表意到动态行事的观念,将文学从作为世界的复制和描述转变为在"事件"语境之中参与建构世界的活动;文学携带的感性、具象性和混溶性,一直将文学经验和日常生活语境置于具有连续性的光谱之中。(本文来源于《学术论坛》期刊2019年04期)

徐振,陈丛兰[2](2019)在《政治哲学与诗学的“和鸣”——兼论《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政治审美》一文中研究指出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习近平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思想内涵上存在连续性。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之上,毛泽东开创的"文武战线"沉淀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哲学,而习近平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即这种政治哲学在文艺上的体现,实现了政治哲学与诗学的再次"和鸣"。政治哲学与诗学相互应和的合理性在于诗学自身具备的政治审美属性和其无意识与现代意识形态的共谋。文化领导权的提出则是这种共谋的直接体现。(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学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黄水石[3](2019)在《亚里士多德诗学原则的哲学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诗学》在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完整呈现中占据关键位置。《诗学》是对诗艺的根据和原则在本质意义上的展现。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开端性原则先行规定了《诗学》原则。作为哲学的第一原因和最高原则,努斯自身的根本区分在逻各斯的自相区分中得到把握。基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整体及其根本原则,《诗学》的诗学原则可以得到透彻阐明:1.逻各斯所担当的行动必须合乎逻各斯,亦即按照必然或者基于期待而为之可能来展开为如此这般的情节;2.逻各斯所要展开呈现为整一行动的"一切"通透地区分为开端、中段和结束;3.这一逻各斯的完满整体由此就其作为逻各斯技艺的如真现相而言是如此创制实现了的"这一个"。逻各斯在其区分中展开的本质之相必然实现为完满的整体"这一个"。完满地洞见逻各斯如此这般的"这一个"完满整体,这也是净化在爱智慧意义上的应有之义。(本文来源于《长江学术》期刊2019年02期)

孟令军[4](2019)在《哲学之诗——对柏拉图诗学观的一种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民众、面对城邦,即便是完成了对诗歌批判,哲学引领城邦之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在政治面前,哲学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它需要为自己戴上面具以避免遭受到危害。为了城邦的共同利益,哲学需要撒一些"高贵的谎言",然而哲学的求真求善特性又不允许哲人撒谎,他亟需一位盟友,这就是哲学之诗的创作原因。当然,从苏格拉底—柏拉图这一对师生关系上来说,苏格拉底一生没有创作,他作为哲人以实际行动贯彻了自己的哲学理念;柏拉图则通过对话的形式记录下老师的言行,这也是对"哲学之诗"的阐释。哲人意欲引导民众走向幸福,但哲人不说谎的特质和有待启发的民众之间的张力仍难以调和,诗学则是处理政治与哲学、民众与哲学之间矛盾的中介物。(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9年01期)

季明举[5](2018)在《“词的诗学”——K.阿克萨科夫的斯拉夫主义语言哲学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K.阿克萨科夫的斯拉夫主义语言哲学思想所关注的对象是词,将词作为民族精神的内在现象(内在形式)来看待,强调词的民族生命图景,认为词身上灌注着诗性的民族意识。思想(理念)和词共存共生,都受到内在民族精神机制的强有力驱动。K.阿克萨科夫的语言哲学反对西方理性主义语言学对语言的普遍性、形式化以及工具化的理解,将语言视作一种有机的"生命现象",阐述语言的民族生命图景、语言的内在形成机制、语言与民族自我意识、语言与民族生活等斯拉夫主义语言哲学问题,从而确定了其在俄罗斯民族语文史上不可或缺的卓越历史地位。(本文来源于《中国俄语教学》期刊2018年04期)

凌建侯[6](2018)在《诗学的形态与哲学的诉求——巴赫金小说理论的学术功绩》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巴赫金在小说理论领域建功卓着。他不仅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概念、新范畴来阐发长篇小说研究方法论,提高了小说这一体裁的辨识度,并对其他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巴赫金的理论顺应并推动了"语言学转向",为各种"后学"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启示,在"后理论"时代又成为克服传统文学研究困境的思想源泉。他的学术功绩还特别体现在诗学研究与哲学求索的珠联璧合上,他预见了人文研究跨学科、跨文化时代的来临,构建了独白主义与反独白主义思维体系,使任何思想与行为都能在这个开放的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不断丰富这个体系。(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文玲[7](2018)在《诗歌与生存之道——评《里尔克诗歌的诗学与哲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里尔克是20世纪初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以诗的方式探索了诗与诗人的本质,在直面现代诗歌衰落的事实面前,探讨现代人生存的困境,启示我们学会倾听与言说,以找寻生存的根基。刘红莉的力作《从那喀索斯到俄耳甫斯——里尔克诗歌的诗学与哲学研究》,以里尔克诗歌中的核心形象那喀索斯和俄耳甫斯为主题,探讨了里尔克从"观看诗学"向"寂寞诗学"的转变,从而完成其"诗性自我"的塑造。一、"语言危机"与"观看之道"(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动态》期刊2018年06期)

孟令军[8](2018)在《哲学之诗—柏拉图的诗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柏拉图的诗学观与其政治哲学紧密相关。哲学是对自我个体的凝神关照,而政治则是事关城邦整体的引人向善,因此在柏拉图所建构的理想城邦中哲学与政治仍是一对难以协调的对立物;作为城邦最好的老师——哲人意欲引导民众走向幸福,但哲人不说谎的特质和有待启发的民众之间的张力仍难以调和,诗学则是处理政治与哲学、民众与哲学之间矛盾的中介物。以《斐德若》、《理想国》、《伊翁》《会饮》、《斐多》五篇文章作为论述的重点。没有采用柏拉图研究公认的“年线说”和“意图说”,而是按照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从生至死的脉络结构,从他询问斐德若(诗歌的划分)、诗歌的凭神附(《伊翁》对诗歌的贬低)、理想国的建构(对诗歌的驱逐)再到《会饮》中承认诗歌的重要性(悲喜剧合一),最终在临死之前的诗歌创作(哲学之诗)。由最初对诗歌的抨击到最后对诗歌的接纳,书中的苏格拉底完美的展现了柏拉图的诗学观。面对民众、面对城邦,即便是完成了对诗歌批判,哲学引领城邦之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在政治面前,哲学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它需要为自己戴上面具以避免遭受到危害。为了城邦的共同利益,哲学需要撒一些”高贵的谎言”,然而哲学的求真求善特性又不允许哲人撒谎,他亟需一位盟友,这就是哲学之诗的创作原因。当然,从苏格拉底——柏拉图这一对师生关系上来说,苏格拉底一生没有创作,他作为哲人以实际行动贯彻了自己的哲学理念;柏拉图则通过对话的形式记录下的老师的言行,这也是对“哲学之诗”的阐释。可以说,没有柏拉图的对话录就不可能留下苏格拉底的哲学理念,没有诗歌哲学想要在城邦中立足就变得苦难重重。(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0)

张超[9](2018)在《生态诗学、美学研究的新突破》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们的通常理解中,语言与生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而当今国内的文艺学、美学研究界,也尚未把生态语言观作为生态诗学、美学研究的必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而赵奎英教授的新着《生态语言观与生态诗学、美学的语言哲学基础构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版),可谓(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8-02-28)

王颖[10](2018)在《诗歌与哲学是近邻——陈超诗学思想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诗歌与哲学是近邻》是郑敏老师早年的一本着作,用这个题目,希望能够接近陈超老师的诗学思想。陈超的诗学思想受西方哲学的影响很大,特别是20世纪的西方人本主义哲学与语言哲学,浓厚的哲学思考,形而上的探索,使陈老师的诗学思想高蹈、高迈,在生活化、世俗化、物质化的今天,陈超对诗歌的见解,闪烁着神性的光辉。英国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说:"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一些人却仰望着星空。"陈超就是仰望星(本文来源于《星星》期刊2018年05期)

哲学与诗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习近平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思想内涵上存在连续性。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之上,毛泽东开创的"文武战线"沉淀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哲学,而习近平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即这种政治哲学在文艺上的体现,实现了政治哲学与诗学的再次"和鸣"。政治哲学与诗学相互应和的合理性在于诗学自身具备的政治审美属性和其无意识与现代意识形态的共谋。文化领导权的提出则是这种共谋的直接体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哲学与诗学论文参考文献

[1].徐杰.语境诗学的哲学基础与学理合法性[J].学术论坛.2019

[2].徐振,陈丛兰.政治哲学与诗学的“和鸣”——兼论《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政治审美[J].中国美学研究.2019

[3].黄水石.亚里士多德诗学原则的哲学考察[J].长江学术.2019

[4].孟令军.哲学之诗——对柏拉图诗学观的一种解读[J].美与时代(下).2019

[5].季明举.“词的诗学”——K.阿克萨科夫的斯拉夫主义语言哲学思想[J].中国俄语教学.2018

[6].凌建侯.诗学的形态与哲学的诉求——巴赫金小说理论的学术功绩[J].江西社会科学.2018

[7].文玲.诗歌与生存之道——评《里尔克诗歌的诗学与哲学研究》[J].社会科学动态.2018

[8].孟令军.哲学之诗—柏拉图的诗学观[D].福建师范大学.2018

[9].张超.生态诗学、美学研究的新突破[N].文艺报.2018

[10].王颖.诗歌与哲学是近邻——陈超诗学思想探索[J].星星.2018

标签:;  ;  ;  ;  

哲学与诗学论文-徐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