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苞菊论文-赵艳芬,张明理,潘伯荣

革苞菊论文-赵艳芬,张明理,潘伯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革苞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革苞菊属,地理隔离,异域分歧,保护策略

革苞菊论文文献综述

赵艳芬,张明理,潘伯荣[1](2018)在《中国西北干旱区革苞菊属谱系地理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革苞菊属(Tugarinovia Iljin)隶属于菊科,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狭域分布在我国内蒙古北部和南部地区。关于革苞菊属的保护遗传学和谱系地理学研究尚属空白。因此,本研究运用两个叶绿体DNA片段(psb A-trn H和psb K-psb I)对来自16个居群的219个个体进行测序,旨在了解该属的遗传多样性和谱系格局成因。结果表明,共有17种(H1-H17)单倍型被识别。北部组和南部组没有共享单体型,形成两个独立的的谱系分支。谱系分裂也得到了分子方差分析(AMOVA)和Beast分析的支持。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的变异发生在两个地理组之间。两个组之间的分化时间可以追溯到早更新世,早更新世的气候波动可能导致了革苞菊属的异域分歧。同时,伴随着沙漠的形成,沙漠作为地理障碍进一步阻碍了两个组之间的基因流动,加剧了南北两个组之间的分化。我们推测第四纪期间干燥、寒冷的气候和沙漠的扩张导致革苞菊属种内现存单倍型的分布。在北部组,川井苏木、乌力吉和银根的居群拥有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应该确定为优先保护单元。更为重要的是,南部组的居群表现出更高的遗传漂变(FST=1,GST=1)和近亲繁殖(HS=0)负荷,因此需要对每一个居群进行保护。我们的研究结果提出对革苞菊属植物的保护应该通过就地保护结合迁地保护来增加该物种的有效居群大小和遗传多样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期刊2018-10-10)

马虹,孙雅源,曹瑞[2](2011)在《濒危植物革苞菊地下器官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革苞菊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基生.多数植株在地上部分为两株以上,而地下部分却生长在共同的根上并具分枝.由于其地下部分行使根的功能,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革苞菊的地下部分是根.本文采用石蜡制片法,对革苞菊地下部分的内部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学观察,结果证明其分枝以下部分为根的结构,分枝以上部分为茎的结构,分枝处为根茎转变区.同时探讨了革苞菊的地下茎与环境的适应特性.(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马虹,郑亚明,曹瑞,孙雅源[3](2009)在《濒危植物革苞菊营养器官的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革苞菊为菊科多年生强旱生草本植物,是蒙古高原植物区系的特有种。本文通过常规石蜡切片法,对革苞菊营养器官进行了形态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革苞菊叶为等面叶,表皮由1层排列紧密的细胞组成,上下表皮均具气孔,为不规则形;栅栏组织位于上下表皮的内侧,由1层细胞组成;海绵组织由2~3层细胞构成,细胞排列疏松。茎为外韧维管束,可分为表皮、皮层和维管柱叁部分,髓发达,髓射线为4~6列细胞。根可分为周皮、皮层、维管柱叁部分,根中无髓,导管由中心向四周呈束状辐射排列。在茎与根的薄壁组织中分布着排列整齐的分泌结构。用PAS反应鉴定多糖、考马斯亮蓝鉴定蛋白质后观察了革苞菊的根茎叶中蛋白质和多糖的分布。本文同时讨论了革苞菊营养器官的内部构造与其所处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特性。(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09年02期)

朱晓梅[4](2008)在《裸果木(Gymnocarpos przewalskii)、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革苞菊(Tugarinovia mongolica)叁种荒漠植物起源地及迁移路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裸果木(Gymnocarpos przewalskii Maxim.)、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Maxim.)、革苞菊(Tugarinovia mongolica Iljin)均为典型的荒漠植物。在前人的研究中认为,这叁种植物均为古地中海退却后的孑遗植物。又由于它们在形态上具有特殊性,将裸果木属确定为两种属,四合木和革苞菊为单种属。本文通过对这叁种植物以及近缘物种的分子、形态和地理分布特点进行研究发现,在非洲大陆能够找到很多与它们亲缘关系密切的植物。又通过它们与其近缘种的地理分布上分析,确定裸果木为古地中海起源植物,四合木和革苞菊的起源地在古南大陆,为海岛起源植物。进而结合被子植物起源后,中生代以来的地质历史过程,对叁种植物的迁移路线作了进一步探讨。通过裸果木属两种的地理分布特点分析,裸果木属在青藏高原未隆起前,分布于古地中海北岸,后因为第叁纪的青藏高原的隆起造成它们的地理隔离。四合木和革苞菊的近缘种集中分布于非洲,结合它们的分布特点,推测四合木和革苞菊是因为叁迭纪,泛古大陆解体,由非洲东北部分裂的羌塘地块或冈底斯地块带入欧亚大陆的,并且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过程中迁入亚洲腹地。由于青藏高原隆起,西北-内蒙古-黄土-云贵高原逐渐抬升,生存环境恶化,乡土植物的排挤等原因,造成了四合木和革苞菊在我国内蒙古西部的狭域分布。通过四合木和革苞菊迁移路线的分析,以及裸果木属Gymnocarposdecandrus这一种的迁移路线分析,能够看出它们在迁移过程中都经历过高盐的盐生生境,显见植物能够在新的地区生存起来需要对这个地区的生境有“预适应”过程,岛屿植物强的耐盐可以转化为耐旱能力。并由此推断旱生植物起源于盐生植物。根据叁种植物分离分化时间判断,被子植物起源于二迭纪或更早。(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08-06-03)

马虹,曹瑞[5](2002)在《革苞菊胚胎学研究Ⅱ──双受精过程及胚和胚乳发育》一文中研究指出革苞菊成熟胚囊为蓼型 .受精前 ,一个助细胞退化 ,两极核融合为次生核 ,卵具明显极性 .花粉管从胚珠的珠孔处穿过一个助细胞进入胚囊 ,释放内容物后 ,残留一段时间即消失 .进入胚囊的一个精子与卵细胞融合 ,其融合过程为有丝分裂前配子配合型 .另一个精子与次生核融合后 ,形成初生胚乳核 .细胞型胚乳 .胚胎发生为紫菀型 .胚柄不发达 ,具胚柄吸器 .(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2年02期)

马虹,曹瑞,马晓娟[6](2001)在《革苞菊胚珠发育过程中多糖动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常规石蜡制片法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多糖在革苞菊胚珠发育过程中的消长动态 .观察发现 ,胚囊发育的不同时期 ,在珠被、珠柄及子房壁细胞中 ,多糖含量呈不同程度的变化 .而胚囊的整个发育过程始终无多糖积累 .受精后 ,胚和胚乳内均未发现可溶性多糖和储藏淀粉 .珠心细胞中只见到可溶性多糖 .认为胚囊发育所需营养是由子房壁通过珠柄到达珠被和胚囊的(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1年04期)

赵一之[7](2000)在《革苞菊属的分类及其地理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认为卵叶革苞菊是一个独立种。因此 ,革苞菊属包含了 2个种。革苞菊为北阿拉善—东戈壁分布种 ,卵叶革苞菊为南阿拉善东部 (桌子山—贺兰山 )低山丘陵分布种 ,二者形成明显的替代分布格局。该属为阿拉善荒漠特有属 ,亦为蒙古高原特有属。(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00年05期)

马虹,王迎春,曹瑞,郭晓雷[8](2000)在《革苞菊胚胎学研究 Ⅰ.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一文中研究指出革苞菊为雌雄异株。在雄花中 ,花药 4室 ,药壁发育为双子叶型 ,由表皮、药室内壁 ,一层中层和绒毡层组成。绒毡层于小孢子四分体时期开始变形 ,其细胞原生质体向药室中移动 ,为变形绒毡层。小孢子孢原为多细胞 ,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产生四面体型的小孢子四分体。四分体胞质分裂为同时型。成熟花粉 3-细胞型。单核期的小孢子出现壁发育不良和巨大及空花粉现象。在雌花中 ,胚珠是倒生的 ,单珠被 ,薄珠心 ,珠被于孢原期已发育完整。大孢子孢原单细胞。由孢原细胞直接发育形成大孢子母细胞。 4个大孢子直线型 ,蓼型胚囊。于成熟胚囊期观察到发育异常的胚囊。通过对胚囊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消长规律的研究 ,讨论了环境与发育的相关性问题。(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00年03期)

富象乾[9](1984)在《革苞菊属的再订正》一文中研究指出革苞菊属是Iljin(1928)以革苞菊Tugarinovia mongolica Iljin为模式而建立的。模式标本采自蒙古戈壁湖泊谷区山地。关于属的形态特征,198G年,马毓泉教授经过研究,对照原描述,曾作了部分地订正与补充。1981年,作者在编写《内蒙古植物志》第六卷的过程中,整理和研究了内蒙古地区所产的许多革苞菊标本,并经过野外实地观察,发现革苞菊与原描述及其订正的主要不同点是雌雄异株。Iljin的原文献中属的形态特征,实系根据所采到的雄株标本(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研究》期刊1984年02期)

革苞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革苞菊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基生.多数植株在地上部分为两株以上,而地下部分却生长在共同的根上并具分枝.由于其地下部分行使根的功能,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革苞菊的地下部分是根.本文采用石蜡制片法,对革苞菊地下部分的内部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学观察,结果证明其分枝以下部分为根的结构,分枝以上部分为茎的结构,分枝处为根茎转变区.同时探讨了革苞菊的地下茎与环境的适应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革苞菊论文参考文献

[1].赵艳芬,张明理,潘伯荣.中国西北干旱区革苞菊属谱系地理学研究[C].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2018

[2].马虹,孙雅源,曹瑞.濒危植物革苞菊地下器官解剖学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3].马虹,郑亚明,曹瑞,孙雅源.濒危植物革苞菊营养器官的解剖学研究[J].植物研究.2009

[4].朱晓梅.裸果木(Gymnocarposprzewalskii)、四合木(Tetraenamongolica)、革苞菊(Tugarinoviamongolica)叁种荒漠植物起源地及迁移路线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

[5].马虹,曹瑞.革苞菊胚胎学研究Ⅱ──双受精过程及胚和胚乳发育[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6].马虹,曹瑞,马晓娟.革苞菊胚珠发育过程中多糖动态的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7].赵一之.革苞菊属的分类及其地理分布[J].西北植物学报.2000

[8].马虹,王迎春,曹瑞,郭晓雷.革苞菊胚胎学研究Ⅰ.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J].西北植物学报.2000

[9].富象乾.革苞菊属的再订正[J].西北植物研究.1984

标签:;  ;  ;  ;  

革苞菊论文-赵艳芬,张明理,潘伯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