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nternet的发展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一丹[1](2020)在《高校图书馆场景化知识服务模式构建》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不断更新迭代,使得全社会范围内的各领域得到深刻变革,并促进其相互之间的深度融合,社会生产生活朝着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高速发展。另一方面,知识已然成为当今时代不容忽视的生产要素之一,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或缺,受到各界高度重视。在这种形势下,知识服务不再局限于图书馆,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多渠道碎片化地满足当下需求。相应地,用户也渴望接受体验良好、匹配度高、及时个性的知识服务。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职能实现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顺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被不断重构。近些年,高校图书馆借助于新技术实现了自身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整体而言,高校图书馆主要经过了文献服务、信息服务、知识服务的三个发展时期。即便如此,在今天这个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得到广泛普及应用的大背景下,图书馆面临着海量的馆内外资源和丰富多变的用户需求。在图书馆服务的过程中,复杂多样的的数据资源难以得到有效的适度揭示、相互关联以及充分挖掘。而且相较于用户需求,图书馆面临着服务内容的知识性不足和个性化欠缺,服务形式主动性不够等问题。因此图书馆必须要具备创新思维,借助新兴思想和技术,来调整和优化图书馆服务模式及支撑架构,为用户+提供更为即时、精准的个人定制服务,切实为用户答疑解难。本文归纳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及其有关场景理论的相关理论,并加以分析,总结归纳出国内研究现状,给出了场景概念内涵以及场景化服务的基本要素,进而探析了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主要理论、发展过程及其当前发展阶段。之后,本文将场景理论与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加以融合,升华到高校图书馆的一种场景化知识服务模式;论述其构成要素与构建内容,提供了一种新的知识服务模式发展思路,以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理论进行不断丰富,最终实现对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不断优化与升级。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三、四、五章为本文重点内容。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知识服务与场景化的研究背景与价值,综述了国内有关研究现状,给出了本文研究思路、方法与主要创新点。第二章为相关理论基础,首先阐述了图书馆相关理论、概念,比如场景的概念、场景化服务构成要素、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主要发展过程,当前所处模式发展阶段,进而分析了场景化知识服务的价值。第三章主要针对高校图书馆场景化知识服务模式的关键要素进行一一剖析,主要包括服务主体、服务环境、服务资源、服务内容、服务方法等五个层面,并分别对每一个要素的构成进行详细分析。第四章论述了该知识服务模式的特征及模式的具体内容和运行流程。第五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图书馆在实际推行场景化知识服务模式时可以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也分析了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第六章为总结,对本文内容进行总结,指出本研究不足之处并予以说明。
徐哪[2](2020)在《MOOC在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中的课程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10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由国务院颁布,其中重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大力推进个性化培养,由此可见培养创新人才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之后教育部办公厅在2019年度颁布的相关文件《2019年度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名单》的通知中,将“智慧教育”作为发展目标,通过能力素质培育力量的挖掘,升级人才培养模式,为现代信息社会创新人才培育提供空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标。2020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发表的政府报告中提到,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中西部高校发展。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规模,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2020年初,线下教育因为一场来势凶猛的新冠肺炎疫情遭遇“寒冬”,为了响应国家“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线上教育一路高歌猛进。MOOC作为在线教育的重要形式,在高校专业教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我国人才培养具有很大的影响。MOOC又称在线开放课程,《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由教育部颁布后,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成果,这是实现我国在线开放课程MOOC大规模建设的重要纲领。可实现MOOC在图书馆学教学中更好更快更优的发展。因此,“MOOC在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中的课程建设研究”是一个十分有必要性的研究选题。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网络调查法、课堂观察法等科学研究方法,首先阐述MOOC起源、发展、概念内涵、基本特点以及构成要素;以及高校图书馆学教育情况,了解我国高校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让MOOC课程更好更优地适应图书馆学教学,借助MOOC来促进我国高校图书馆学在人才培养中取得良好成效;其次,对MOOC在高校图书馆学教学中的开课情况与运行模式进行总结,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学MOOC发展现状调查,并对MOOC在高校图书馆学教学中的应用状况及取得的成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随后,从“慕课”在图书馆学教学中的应用来分析高校图书馆学MOOC课程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最后,对未来MOOC在高校图书馆学教学中得以更好的应用,并针对高校图书馆学MOOC课程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有效策略。
曹雷[3](2020)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信息消费调研及对策研究 ——以湘潭大学为例》文中认为信息消费较一般的消费形式、性质都具有很大的区别和优势,在如今的信息社会,通过信息进行消费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大学生作为市场经济的非常重要消费群体,在信息消费中体现出其强劲的生命力。当然,信息消费也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一定的问题和困惑。从1980年之后,互联网计算机手段被十分广泛地应用在信息消费之中,不仅使广大消费者能够非常便捷地获取各种各样的商业信息,而且增强了消费者的商业信息意识,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繁荣(1)。年轻一代的在校大学生们在信息消费中是很重要的群体,现今信息消费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显着的。以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为例,在2013年的时候,在当时移动互联网总的用户数量中手机3G用户的比例占到了31.2%,比2012年同比增长了11.8%,平均每个用户的接入流量接近200M。根据2018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报告》可知,2018年中国的信息消费市场已经达到了惊人的5万亿元规模,比2017年增长了近11%。信息消费主要的消费对象是信息产品和服务,可以认为是当前覆盖范围最广、增长速度最快、创新性最强的全新消费领域,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信息消费现在已经深入人心,人人都离不开对信息的需求,如何做好信息消费,促进信息消费的发展,更好的引导大学生信息消费是本文的核心思想。本文以信息化为大的时代背景,调查研究大学生目前的信息消费情况,对大学生的信息消费行为进行剖析,帮助大学生全面养成健康的信息消费方式。本研究主要是以湘潭大学为例,以抽样调查的统计方式来了解目前在校生参与信息消费的情况,找出当下大学生们在进行信息消费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弊端,信息消费对与大学生来说有利有弊,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好处大于坏处的,我们要以科学的方式来更好地帮助在校大学生们建立正确且适当的的信息消费观念,通过广泛且细致的调查知悉大学生们在信息消费领域的实际需求,为他们营造较好的外界环境,并且更加正确的去看待大学生的信息消费习惯,通过正确的途径来提升大学生信息消费的能力。并通过高校图书馆的优化建设,在学校内加强对正确信息消费理念的宣传引导,深入挖掘并迎合大学生们的迫切需求,提高大学生自身信息素养,树立正确的信息消费观念,提高运营商的服务水平,坚持严厉打击网络诈骗犯罪,打造好的信息消费环境,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大学生信息消费能力,加大对信息消费课题的升入研究,这些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通过开发更多的信息消费平台,更多的信息消费方式,更多优秀的信息供给渠道,营造更加安全的信息消费环境,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信息消费体验,为建设和谐健康的信息消费环境努力,也为今后信息消费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王安岩[4](2020)在《高校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发展影响研究 ——以北京地区高校为例》文中认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人才,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并成才,国家制定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勤工助学作为高校资助政策重要组成部分,从资助贫困生为主的单一模式,演变为覆盖全体学生的资助体系,积极推动了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探讨勤工助学在解决大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是勤工助学政策效果评估的新内容,反映了高校勤工助学资助政策的质量,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梳理了勤工助学和学生发展的文献,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第一,在学生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学生投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高校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发展影响的初步路径。研制形成了勤工助学环境量表、勤工助学实践量表、学生自我调节量表和学生发展收获量表,采用44个问项对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情况进行测量。第二,构建了高校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发展影响的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勤工助学和大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模型通过检验。研究发现:勤工助学的政策环境、物理环境、人际环境分别对勤工助学实践活动产生了直接影响,并通过学生自我调节机制,具有不同背景的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工作认识、感知、体验和筛选不同的信息,形成学生的思维认知、实践能力、自我效能三方面能力。体现出勤工助学政策在全覆盖资助体系下的溢出效应,突破了仅为解决生活困难的传统手段,产生了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和发展的新效应。第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勤工助学对学生生活改善程度、自我调节能力、学习进步、获得奖学金、未来职业选择有正向影响。但大强度月均工作量对学生获得奖学金有负面影响,强度为每单位0.095,且未来职业选择方面的影响对男生比对女生每单位强0.183。最后,对学生背景变量进行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的学科背景、学生性别、家庭平均月收入对勤工助学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有调节作用。据此,提出建议:增加勤工助学等高校资助活动的多样性、优化勤工助学实践活动的整体环境、重视对学生发展的全程追踪,并推动勤工助学向勤工促学转变。
何志鹏[5](2020)在《目录学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文献的载体形态和传播渠道,也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现代的读者对阅读的需求更加迫切,对文献的需求更加精准。然而,爆炸式增长的信息量和网络信息的混乱无序、良莠不齐又给读者造成了很大的阅读障碍。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下,读者自发的阅读中容易出现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和功利化的阅读倾向等问题。图书馆在高校中既是信息中心,同时也要承担辅助教学和研究的职责。在这样的背景下,有责任帮助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读者群体选择和获取需要的文献资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推广经典阅读和深层次阅读,最终帮助读者通过阅读来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综合素养。传统的导读服务形式已经难以适应网络和数字时代的要求。因此,图书馆有必要适应网络时代的信息环境和读者的阅读习惯,利用网络和数字技术,开发新型的网络导读服务。目前,对网络导读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成果,国内高校图书馆也已经广泛开展了网络导读服务。但是高校网络导读服务还处在发展阶段,没有形成完善的服务模式。该论文旨在提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网络导读体系方案,为今后高校图书馆的网络导读服务建设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途径。目录一直承担着指导读书治学的功能,网络导读也是现代目录学研究的方向。论文尝试从目录学的视角考察网络导读工作,将目录学中与导读有关的理念和方法应用于网络导读中,以构建高校图书馆的网络导读服务体系。论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说明了该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明确了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网络导读研究文献进行综述,论文认为国内研究侧重于理论问题探讨,国外研究侧重于具体技术和实践,但对于网络导读的体系和模式还没有充分的研究。第二章为理论部分。论文首先明确了导读的概念及网络导读的概念和内容。之后论文从目录学的视角分析导读,探讨了中国古典目录学中的核心理念对阅读指导的意义和价值;分析了我国传统导读书目实现导读功能的方法和存在的不足。还介绍了数字时代目录学研究中对阅读指导相关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第三章对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的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论文先选择国内“211工程”院校图书馆网站作为案例,调查了网络导读服务的大致情况和常见的网络导读服务模式。然后选择网络导读服务开展较好的12所高校图书馆的网站作为典型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总结目前高校网络导读服务的开展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在前文理论归纳和实例调研的前提下,提出了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方法,设计了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的模型。第五章以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大学的网络导读服务为例,分析它们的建设情况并指出了可以改进之处。第六章对该论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高校网络导读服务的发展方向。阐明了文章的创新点,之处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张贤淑[6](2020)在《网络直播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创新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正致力于将网络直播这一崭新的服务形式引入传统的阅读推广服务中。为促进我国高校图书馆更好地开展网络直播服务,开展了针对网络直播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创新方面的初步探索,介绍了网络直播服务的概念和特点,阐述了网络直播对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的提升作用,剖析了高校图书馆开展网络直播阅读服务的典型模式,提出了提高高校图书馆网络直播阅读服务水平的建议,指出高校图书馆应秉持锐意进取的精神,深入研究阅读服务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深化网络阅读直播的内涵,创新网络阅读直播的形式,以争取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读者主动参与到图书馆组织的各种阅读推广活动中来。
刘奕[7](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陈传夫,李秋实[8](2020)在《开放社会与图书馆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图书馆制度缘自对传统知识垄断与封闭社会的挑战与博弈。但自20世纪末互联网的发展与内容开放潮流,全球进入信息、数据与智能开放新环境。在新型开放社会,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驱动创新、科研与社会治理。开放环境彻底改变社会知识的供给与消费生态,使图书馆的传统优势与功能受到严峻挑战。作为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公共文化设施,图书馆应在新型环境中创新发展路径,获得社会赋能,规避发展风险,以更高水平的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而保持在开放社会中的文化与信息主流地位。参考文献143。
杨晶晶[9](2019)在《物联网背景下区域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共享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物联网技术是继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网技术后的新概念,是近年来信息技术革命的新浪潮。物联网技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无线通信、有线网络和各种末端设备实现互联互通。近年来,各行业都正在加大力度研究物联网技术在本行业的应用,发展物联网技术对促进经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促进经济发展形势的转变和社会进步。物联网技术是建立智慧图书馆和区域图书馆联盟的重要技术支撑。在图书馆的应用上,已将RFID技术、传感器、无线传输网络等应用在自助借还系统、电子读者证、智能书架、馆舍智能监测、AR互动绘本、体感走廊、座位预约等各项服务;在区域图书馆联盟上,通过物联网技术真正实现跨区域、跨系统的联盟合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不断地进行信息资源共享是发挥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最大效用,满足各类用户的信息需求的重要手段。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区域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共享开启了新思路、新方法,有效扩大信息资源共享的范围,提升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区域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共享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简要的介绍了物联网技术的内涵、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总结了区域图书馆联盟的定义、特征与类型,分析了物联网背景下区域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共享的内容、特点与原则。通过对湖南省区域图书馆联盟的基本概况的梳理,对物联网背景下湖南省区域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共享进行问卷调查与SWOT分析,发现湖南省区域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成立区域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共享的专门机构、建立健全区域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共享投入机制、确保区域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共享安全性、加大区域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共享的宣传与培训能力等相关策略。
向晴[10](2019)在《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研究(1991-2018)》文中研究指明电子图书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拥有版权并正式出版、发行,经过法律允许,以销售和服务为手段,最终实现阅读的一种非连续性出版物的文献。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使汉字得以被计算机处理,并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产生了我国第一部电子图书。自90年代以来,我国互联网、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中国电子图书的形式在数据库商、图书馆、平台商、馆配商等的共同推动下几经变化,其内容更加丰富、功能不断完善,逐渐改变了读者的信息获取方式和阅读习惯。但是,对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的梳理与总结不论在出版史,还是数字资源史中都较为欠缺。论文针对这一薄弱领域,在研究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调研、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将中国电子图书的每个阶段和特定社会背景加以联系,旨在从源头开始,梳理其发端与形成过程,展现其丰富精彩的发展史。论文一方面阐述了电子图书的含义、类型及其相关概念,有助于明确什么是电子图书,为深入研究打好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从中国电子图书产业链中的主要角色入手,通过调查其生产、发行与使用环节等情况,有利于把握电子图书当前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参考建议。文章综合运用文献分析、网络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进行研究。从纵向上,根据中国电子图书每个阶段的特征并结合标志性事件,确认其产生于1991年,并将1991-2018年这一时期的发展情况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起源阶段(1991-1999)、兴起阶段(2000-2008年)、繁荣阶段(2009-2014)和转型阶段(2015-2018);在横向上,从社会背景、各阶段主要角色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不同时期电子图书的特征和发展状况。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绪论部分明确研究背景、意义和基本概念,概括电子图书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并阐述论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2)梳理中国电子图书的发展历史,共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1)电子图书溯流求源(1991-1999)时期,通过对中国电子图书的产生背景分析,认为中国电子图书的产生背景与我国计算机存储介质变化、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等密不可分,是我国书籍形式不断演变的结果。并以1991年11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将《国共两党关系通史》以软盘形式连同其印刷版同时正式发行,成为我国第一部电子图书产生的标志,伴随其产生,相应的制作工具、技术手段等为中国电子图书的发展奠定基础;2)电子图书在机构市场兴起(2000-2008)时期,数据库商不断研发新技术、积极提出版权解决方案,推动电子图书不断进步。以2000年1月超星数字图书馆在互联网上正式开通为划分依据,此后逐渐形成以超星、方正Apabi、书生之家主要数据库商为代表,成为这一时期推动中国电子图书兴起的重要力量;3)用户需求促使电子图书繁荣(2009-2014)时期,以2009年1月3G正式发牌为划分依据,加速了智能手机的普及,扩宽了用户规模,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电子图书的用户范围从以图书馆机构用户为主逐渐向个人用户过渡;4)电子图书行业转型与挑战(2015-2018)时期,为出版社、馆配商的转型阶段,以2015年5月北京人天书店正式面向全国推出“畅想之星”馆配电子书为划分依据。该平台的问世填补了馆配电子书领域的空白,使产业链上游出版商认识到这是未来的重要业务,并开始推出电子图书业务。与此同时,电商平台将业务拓展到馆配领域,为图书馆创新服务方式,也刺激了出版商、馆配商的竞争。(3)总结在中国电子图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和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以及在梳理其历史过程中所引起的思考与对中国电子图书未来趋势的展望。当前电子图书的使用率越来越高,渐渐成为读者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图书馆用于购买电子图书的经费占比也越来越重,同时也引起生产、发行行业的互相竞争。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必然与周围事物相互联系着,论文中几大数据库商、馆配商、出版社、读者、图书馆,甚至是刚刚涉足的新秀电商,皆是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进程中的缩影。有了他们的参与才会不断推动中国电子图书历史发展的巨轮,促使其不断完善与进步。
二、Internet的发展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nternet的发展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图书馆场景化知识服务模式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一) 理论价值 |
(二) 现实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场景理论 |
2.1.1 场景的内涵 |
2.1.2 场景化服务的要素 |
2.2 知识服务理论 |
2.2.1 知识服务 |
2.2.2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发展历程 |
2.2.3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 |
2.3 图书馆推行场景化知识服务的意义 |
2.4 本章小结 |
3 高校图书馆场景化知识服务的要素和特征 |
3.1 |
3.1.1 服务主体 |
3.1.2 服务环境 |
(一) 实体空间 |
(二) 虚拟平台 |
(三) 人文环境 |
3.1.3 服务资源 |
(一) 图书馆馆藏资源 |
(二) 开放获取资源 |
(三) 图书馆联盟资源 |
(四) 网络信息资源 |
3.1.4 服务内容 |
(一) 贯穿科研的系统化知识服务 |
(二) 辅助教学的嵌入式知识服务 |
(三) 融入生活的社会化知识服务 |
3.1.5 服务方法 |
3.2 高校图书馆场景化知识服务的特征 |
3.2.1 主动智能特征 |
3.2.2 共享交互特征 |
3.2.3 精准适配特征 |
3.2.4 包容易用特征 |
3.2.5 持续追踪特征 |
3.3 本章小结 |
4 高校图书馆场景化知识服务模式构建 |
4.1 实体空间服务模式 |
4.2 虚拟空间服务模式 |
4.2.1 总体架构 |
4.2.2 运行模式 |
4.3 本章小结 |
5 高校图书馆场景化知识服务模式实现策略 |
5.1 构建基于场景的知识服务平台 |
5.2 培养提高馆员场景思维与综合素质 |
5.3 重视加强场景技术的引入与融合 |
5.4 构筑馆员与读者用户间的信任体系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MOOC在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中的课程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简评 |
1.3 MOOC的理论基础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慕课”基本概述及高校图书馆学本科教育情况 |
2.1 “慕课”基本概述 |
2.1.1 “慕课”的起源与发展 |
2.1.2 “慕课”的概念内涵 |
2.1.3 “慕课”的基本特点 |
2.1.4 “慕课”的构成要素 |
2.2 高校图书馆学本科教育情况 |
2.2.1 我国图书馆学本科教育地区分布 |
2.2.2 我国图书馆学本科各院系主要课程与培养目标 |
2.2.3 我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
第3章 “慕课”在高校图书馆学教学中的应用状况及取得的成效分析 |
3.1 “慕课”在高校图书馆学教学中的应用状况 |
3.1.1 “慕课”在高校图书馆学教学中的开设情况 |
3.2 MOOC的相关课程平台及运行模式 |
3.2.1 国内外知名课程平台 |
3.2.2 中国大学MOOC的运作模式 |
3.3 “慕课”在高校图书馆学教学中取得的成效分析 |
3.3.1 有助于图书馆学专业教学方式的改进 |
3.3.2 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 |
3.3.3 有助于提高图书馆学理论课的吸引力 |
3.3.4 有助于图书馆学专业教学效率的提高 |
3.3.5 打破了学校围墙和时空界限 |
第4章 高校图书馆学MOOC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应用策略 |
4.1 我国图书馆学MOOC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4.1.1 图书馆学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缺失 |
4.1.2 教学质量不能得到全面保证 |
4.1.3 课程种类单一,教学内容较基础 |
4.1.4 MOOC课程缺乏宣传与推广 |
4.1.5 学校建设“慕课平台”的成本较高 |
4.2 “慕课”在图书馆学专业中的应用策略 |
4.2.1 线上理论教学与线下实践教学融合发展,推动图书馆学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
4.2.2 完善MOOC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
4.2.3 加强与社会机构的合作,走联盟式发展的道路 |
4.2.4 加大MOOC的宣传与推广力度 |
4.2.5 加强社会层面的资金协助力度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1 |
个人简介、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科研项目 |
(3)“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信息消费调研及对策研究 ——以湘潭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大学生信息消费的理论概述 |
2.1 信息消费概述 |
2.1.1 信息消费的内涵 |
2.1.2 信息消费的特征 |
2.1.3 信息消费的进化史 |
2.2 信息效用概述 |
2.2.1 信息效用的定义 |
2.2.2 信息效用的三大效益 |
2.2.3 信息效用,是问题解决的结果表征 |
2.3 物质消费与信息消费的区别 |
第3章 湘潭大学学生信息消费调研 |
3.1 调研设计 |
3.1.1 调研准备 |
3.1.2 调研方法 |
3.2 基本情况分析 |
3.2.1 调研对象的“性别比” |
3.2.2 调研对象的“年级”比 |
3.2.3 调研对象的“专业类别” |
3.2.4 对基本情况的剖析 |
3.3 信息消费的内容 |
3.3.1 信息消费类型 |
3.3.2 信息消费情况 |
3.4 信息消费的途径 |
3.4.1 使用最多的电子产品 |
3.4.2 最喜欢的信息消费方式 |
3.4.3 获取网络信息课程的途径 |
3.4.4 获得学术信息的途径 |
3.4.5 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 |
3.5 信息消费的成本 |
3.6 信息消费的时间 |
3.7 大学生信息消费的条件 |
3.7.1 学生们的信息检索能力 |
3.7.2 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的种类及原因 |
3.7.3 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期待 |
3.8 对信息消费的反馈 |
3.8.1 信息消费的不足之处 |
3.8.2 对付费信息产品的服务与态度 |
第4章 基于“互联网+”理论改善大学生信息消费的对策 |
4.1 营造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 |
4.1.1 政策扶持给力 |
4.1.2 法律法规规范 |
4.1.3 打击力度加大 |
4.2 实现有效的信息消费管理 |
4.2.1 加大信息消费制度研究 |
4.2.2 强化信息消费正面宣传 |
4.2.3 加强信息消费安全管理 |
4.3 构建友好的信息消费模式 |
4.3.1 构建高校图书馆+其他机构协同的主体 |
4.3.2 嵌入“互联网+”信息消费技术平台 |
4.3.3 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消费内容 |
4.3.4 开展积极有效的信息消费评价 |
第5章 总结 |
致谢 |
附件:大学生信息消费的调查问卷 |
(4)高校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发展影响研究 ——以北京地区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问题及技术路线图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1.5 概念界定 |
1.5.1 勤工助学 |
1.5.2 学生发展 |
1.5.3 自我效能感 |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勤工助学的发展脉络 |
2.1.2 勤工助学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3 学生发展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4 勤工助学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
2.1.5 学生发展的测量方法 |
2.2 理论基础 |
2.2.1 学生发展理论 |
2.2.2 社会学习理论 |
2.2.3 学生投入理论 |
2.2.4 建构主义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研究模型与量化方法 |
3.1 实证研究思路 |
3.2 个案访谈 |
3.3 研究模型和研究假设 |
3.3.1 构建研究模型 |
3.3.2 本文研究假设 |
3.4 调查量表及操作变量设计 |
3.4.1 量表设计原则 |
3.4.2 测量量表及问卷内容 |
3.4.3 量表的信效度分析方法 |
3.5 结构方程模型 |
3.5.1 结构方程模型的内涵 |
3.5.2 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步骤 |
3.6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3.6.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内涵 |
3.6.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分析步骤 |
3.7 本章小结 |
4 勤工助学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
4.1 试调查研究 |
4.1.1 试调查的样本收集 |
4.1.2 测量问项净化 |
4.1.3 信度和效度检验 |
4.1.4 本研究的测量量表 |
4.2 数据来源及数据描述 |
4.2.1 数据来源及抽样方案 |
4.2.2 数据描述 |
4.3 因子分析 |
4.3.1 探索性因子分析 |
4.3.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4.4 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4.4.1 数据的信度分析 |
4.4.2 数据的效度分析 |
4.5 勤工助学对学生发展的结构方程模型 |
4.5.1 模型拟合及评估 |
4.5.2 模型修正及比较 |
4.5.3 模型结果及假设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5 勤工助学对学生生活、学业、职业的影响 |
5.1 勤工助学对学生生活改善程度的影响 |
5.2 勤工助学中影响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因素 |
5.3 勤工助学对学生学习进步的影响 |
5.4 勤工助学对学生获得奖学金的影响 |
5.5 勤工助学对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6 影响学生勤工助学发展的背景变量 |
6.1 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6.2 性别变量对学生发展路径的调节作用 |
6.3 不同学科变量对学生发展路径的调节作用 |
6.4 家庭月收入变量对学生发展路径的调节作用 |
6.5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基于实证研究结果的建议 |
7.2.1 增加勤工助学等高校资助活动的多样性 |
7.2.2 优化勤工助学实践活动的整体环境 |
7.2.3 重视对大学生发展的全程追踪 |
7.2.4 推动勤工助学向勤工促学转变 |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勤工助学对学生发展影响的问卷调查 |
作者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目录学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目录学视角下的导读 |
2.1 导读与网络导读 |
2.1.1 导读的定义 |
2.1.2 网络导读的概念和内容 |
2.2.中国古典目录学的导读思想 |
2.2.1 中国古典目录学的理论核心和导读思想 |
2.2.2 中国传统导读书目的发展及其导读功能 |
2.3.数字时代目录学导读理论的发展 |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调研 |
3.1“211 工程”院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概况 |
3.2 网络导读的主要形式 |
3.3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典型案例分析 |
3.3.1 国内典型案例分析 |
3.3.2 境外典型案例分析 |
3.4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构建 |
4.1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的构建策略 |
4.3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的总体框架 |
4.4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的基本功能模块 |
4.5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的运作模式 |
第五章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实证分析 |
5.1 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 |
5.2 南京大学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 |
5.3 总结与改进 |
第六章 展望与总结 |
6.1 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的发展方向 |
6.2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网络直播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创新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直播服务的概念和特点 |
1.1 网络直播服务的概念 |
1.2 网络直播服务的特点 |
1.2.1 信息传播体现出即时性 |
1.2.2 信息传播主体的多样化 |
1.2.3 网络平台运转成本低廉 |
2 网络直播对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的提升作用 |
2.1 促进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向更深层次发展 |
2.2 拓宽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的资料来源 |
2.3 满足在校大学生的多样化阅读需求 |
2.4 深化在校大学生的阅读情感和交流体验 |
3 高校图书馆开展网络直播阅读服务的典型模式 |
3.1 网络直播讲座 |
3.2 网络直播阅读推荐 |
3.3 网络直播真人图书馆 |
4 提高高校图书馆网络直播阅读服务水平的建议 |
4.1 改革网络直播阅读的内容和形式 |
4.2 打造高效的网络直播阅读运营团队 |
4.3 拓宽服务合作渠道以提升网络直播阅读的社会影响力 |
4.4 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打造高水平的网络直播阅读主播队伍 |
5 结语 |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8)开放社会与图书馆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过程 |
2 开放环境:中国与全球正在缔造新型开放社会 |
2.1 信息、数据公开环境 |
2.2 信息、数据获取环境 |
2.3 信息、数据共享环境 |
3 开放社会对图书馆的挑战 |
3.1 图书馆数据资源收藏问题 |
3.2 图书馆竞争服务阵地问题 |
3.3 图书馆知识中介功能问题 |
3.4 图书馆获取成本与效率问题 |
4 开放社会图书馆创新发展之路 |
4.1 权威图书馆 |
4.2 可信图书馆 |
4.3 智慧图书馆 |
4.4 融合图书馆 |
4.5 无缝图书馆 |
(9)物联网背景下区域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共享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框架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物联网背景下湖南省区域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共享基本理论 |
2.1 物联网技术 |
2.1.1 物联网技术的内涵 |
2.1.2 物联网技术的体系结构 |
2.1.3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
2.2 区域图书馆联盟 |
2.2.1 区域图书馆联盟的定义 |
2.2.2 区域图书馆联盟的特征 |
2.2.3 区域图书馆联盟的类型 |
2.3 物联网背景下区域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及共享 |
2.3.1 物联网背景下区域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概述 |
2.3.2 物联网背景下区域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共享 |
2.4 SWOT分析 |
2.4.1 SWOT分析法介绍 |
2.4.2 SWOT分析法步骤 |
第3章 物联网背景下湖南省区域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共享调研分析 |
3.1 物联网背景下湖南省区域图书馆联盟的基本概况 |
3.1.1 基本状况 |
3.1.2 发展历程 |
3.2 调研背景、目的 |
3.2.1 调研背景 |
3.2.2 调研目的 |
3.2.3 调研可行性分析 |
3.3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数据处理 |
3.3.1 调查问卷设计 |
3.3.2 数据收集 |
3.3.3 物联网背景下湖南省区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情况分析 |
3.3.4 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4章 物联网背景下湖南省区域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共享的SWOT分析 |
4.1 优势分析 |
4.1.1 丰富的信息资源 |
4.1.2 成熟的信息服务模式 |
4.1.3 良好的技术支撑 |
4.1.4 专业的信息资源存取能力 |
4.2 劣势分析 |
4.2.1 经费投入有限 |
4.2.2 信息资源质量把关难 |
4.2.3 各成员馆系统兼容性不高 |
4.3 机遇分析 |
4.3.1 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 |
4.3.2 开放存取运动蓬勃发展 |
4.3.3 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 |
4.4 威胁分析 |
4.4.1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
4.4.2 信息技术安全问题 |
4.4.3 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的挑战 |
第5章 物联网背景下湖南省区域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共享的策略研究 |
5.1 成立区域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共享的专门机构 |
5.1.1 组建物联网背景下湖南省图书馆联盟管理委员会 |
5.1.2 设置物联网背景下湖南省图书馆联盟管理委员管辖的业务部门 |
5.2 建立健全区域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共享投入机制 |
5.2.1 扩展投入资金来源的渠道 |
5.2.2 合理协调配置投入资金 |
5.3 确保区域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共享的安全性 |
5.3.1 法律保障机制 |
5.3.2 技术保障机制 |
5.3.3 管理保障机制 |
5.4 加大区域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共享的宣传与培训能力 |
5.4.1 加强图书馆联盟宣传能力 |
5.4.2 提升图书馆联盟培训能力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物联网背景下湖南省区域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共享策略研究调查问卷 |
(10)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研究(1991-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电子图书发展史的研究意义 |
1.2 电子图书的概念辨析 |
1.2.1 国内外电子图书的概念考据 |
1.2.2 电子图书的含义与类型 |
1.2.3 相关概念辨析 |
1.3 电子图书研究的现状 |
1.3.1 年代分布 |
1.3.2 主题词分析 |
1.3.3 电子图书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创新点 |
2 电子图书溯流求源(1991-1999) |
2.1 电子图书的产生背景 |
2.1.1 书籍的演变 |
2.1.2 电子载体的出现 |
2.1.3 汉字的数字化进程 |
2.2 中国电子图书的产生 |
2.2.1 我国第一部电子图书 |
2.2.2 早期的电子图书制作 |
3 电子图书在机构市场兴起(2000-2008) |
3.1 互联网开创阅读新时代 |
3.1.1 我国的互联网时代背景 |
3.1.2 电子图书的新面貌 |
3.2 锐意创新和不断进取的超星集团 |
3.2.1 数字化开创时期 |
3.2.2 版权建设时期 |
3.2.3 资源服务时期 |
3.3 立足数字出版实力雄厚的方正APABI |
3.3.1 起步阶段 |
3.3.2 快速发展阶段 |
3.3.3 缓慢进展阶段 |
3.4 以自主研发技术领先的书生集团 |
3.4.1 书生数字图书馆之路 |
3.4.2 调整战略转型 |
4 用户需求促使电子图书繁荣(2009-2014) |
4.1 个人市场开始形成 |
4.1.1 网络文学风靡 |
4.1.2 移动阅读终端的普及 |
4.1.3 电子图书阅读平台兴起 |
4.2 机构市场持续升温 |
4.2.1 馆藏电子图书来源 |
4.2.2 电子图书整合方式 |
4.2.3 电子图书服务方式 |
5 电子图书行业的转型与挑战(2015-2018) |
5.1 出版社寻求转型 |
5.1.1 出版模式变化 |
5.1.2 主要出版社的电子图书发展概况 |
5.1.3 传统出版社的困境 |
5.2 馆配商服务创新 |
5.2.1 馆配电子书市场新格局 |
5.2.2 北京人天“畅想之星”的电子图书发展 |
5.2.3 主要馆配电子书平台及特点 |
5.3 京东进军馆配电子书市场 |
5.3.1 从零售市场到机构市场 |
5.3.2 京东阅读的优势和不足 |
6 主要问题与解决方式 |
6.1 推动中国电子图书发展的重要力量 |
6.2 主要问题 |
6.2.1 电子图书长期受到版权制约 |
6.2.2 电子图书资源重复建设 |
6.2.3 纸电同步效果不佳 |
6.2.4 电子图书市场不成熟 |
6.2.5 馆配电子书产业链割裂 |
6.3 解决方式 |
6.3.1 利用区块链技术创新解决思路 |
6.3.2 用户、出版社积极转变观念 |
6.3.3 共同构建电子图书产业链生态 |
6.3.4 政府发挥监管和引导的作用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启示 |
7.1.1 读者需求是影响电子图书的主要因素 |
7.1.2 技术是推动电子图书发展的根本动力 |
7.1.3 电子图书的社交化值得重视 |
7.1.4 电子图书行业需要合作才能共赢 |
7.2 未来展望 |
7.2.1 新技术催生电子图书的变革 |
7.2.2 电子图书将脱离纸书模式 |
7.2.3 电子图书行业将重新洗牌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C.超星集团访谈记录 |
D.畅想之星访谈记录 |
E.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大事记 |
F.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四、Internet的发展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图书馆场景化知识服务模式构建[D]. 张一丹.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2]MOOC在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中的课程建设研究[D]. 徐哪. 湘潭大学, 2020(02)
- [3]“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信息消费调研及对策研究 ——以湘潭大学为例[D]. 曹雷. 湘潭大学, 2020(02)
- [4]高校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发展影响研究 ——以北京地区高校为例[D]. 王安岩.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3)
- [5]目录学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体系研究[D]. 何志鹏. 南京大学, 2020(02)
- [6]网络直播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创新初探[J]. 张贤淑. 图书情报导刊, 2020(04)
-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8]开放社会与图书馆发展[J]. 陈传夫,李秋实.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20(01)
- [9]物联网背景下区域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共享策略研究[D]. 杨晶晶. 湘潭大学, 2019(02)
- [10]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研究(1991-2018)[D]. 向晴. 重庆大学, 2019(01)